在1965年之前,中国的白酒是没有香型划分的。建国后不久,酿酒工业还处在整顿恢复的阶段,当时酒类的生产由国家专卖局进行管理,1952年的的第一届评酒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这一次评酒条件比较差,评选基本是根据市场销售+化验指标来选,这一届茅台夺魁。第一届评酒会选出了包含白酒、黄酒、葡萄酒3大种酒的8个名优品牌,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酒行业开始迎来大发展时期。于是,在1963年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酒类盛会,各省,市、自治区都经过层层选拔,精挑细选奉上自己的招牌酒,以求在评酒大会上一展风采。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共推荐了196种酒,包括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和果露酒五大类。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对白酒的香型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所有的白酒都混在一起盲品,评委按酒的色、香、味、百分制打分写评语,一轮轮淘汰最后决出优胜。这种情况下,香气浓的酒占优势,而放香较弱的清香、酱香型白酒得分较低,所以选出来的白酒八大名酒,浓香占了四个,酱香(茅台)、凤香(西凤)、清香(汾酒)、董香(董酒)各占一个。浓香里拔得头筹的是五粮液。白酒香型的划分,离不开茅台,离不开李兴发,也离不开勾兑。众所周知,茅台因为国家领导人的厚爱而一脚跨到官酒的行列,身份十分尊贵。建国后,茅台因为“红色情缘”而成为了神秘的官酒,被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的同时,也享受了很多特权。包括作为招待外宾的专用国酒、大饥荒时期仍保证酒厂供粮、国际航班旅客免费赠茅台等等。与此同时,茅台也享受到了大批科研力量进驻的实惠。从1956年开始,中央政府先后三次委托轻工业部食品局派出工作小组,对茅台的工艺和质量体系进行总结,还在1964年-1966年搞异地生产试点,响应毛主席“搞一万吨”的号召。其实官方的做法是希望能够找到名酒的酿造秘密,同时试点到全国各地,让全国人民都喝得上茅台。无奈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得出一个“出了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的结论。时至今日,白酒的生产秘密还没有被完全解答,白酒酿造的基础理论仍仅限于分析出了部分微生物以及微量成分,对发酵过程的控制依旧很弱,基本还是靠天收。也正因为复杂的发酵原理,我们很难分析出白酒的味道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复杂而又丰富的香气成分还应该继续研究,而不是把它神秘化。白酒里,酒精和水占了98%,剩下的2%就是那些微量物质,它们正是白酒风味物质的来源。它们含量和比例的不同,带来了浓香、酱香、清香等香型的区分,也带来了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口感。然后我们继续回到茅台。茅台的技术大牛里,有一个叫李兴发的人。他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国前在荣和烧坊(茅台前身)当烧酒工,建国后进了茅台酒厂,被祖师级酿酒大师郑义兴收为徒弟。在中央组织的研究茅台的工作组里,李兴发主要负责研究勾兑。勾兑一直都是茅台一道关键工艺。在酿酒时,酒师们发现,把不同的酒调和一下,味道更好,于是开始研究怎么勾兑。勾兑就像是烹饪,原料、调料一起合理搭配,做出一道美味。传统的勾兑是酒兑酒,不同的酒之间组合搭配,大坛酒勾小坛酒、老酒勾新酒,勾的好坏基本靠酒师手艺,有时候还看酒师心情…这样靠感觉的事并不靠谱,也无法保证大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所以李兴发觉得应该把不同的酒按照轮次、年份、味道进行区分鉴别,然后进行勾兑,最终得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成品。在尝了200多种酒样、做了无数次实验后,他确定了三种香气比较典型的酒样,把它们命名为“酱香”、“醇甜”、“窖底”,这三种兑在一起就是茅台。其中又以酱香味最为突出,也最独特,于是以茅台为代表的一类酒就是“酱香型白酒”。那么为什么叫酱香?据李兴发的徒弟徐强说:“他(李兴发)没得文化的,他每天就把生产出来的酒坐起慢慢研究品尝,为啥子有一种叫酱香呢?空杯香就是一个酱油味,他就取个酱香。”对,就是这么来的,白酒的酱香味就是酱油味,酱这东西真是中华饮食文化里最博大精深的一笔。1965年,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茅台的代表宣读了一篇名叫《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的文章,这篇文章由茅台技术系掌门季克良执笔,写的就是李兴发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开启了中国白酒的香型分类时代。在接下来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就是按不同香型来选拔了。这次评酒会对白酒风格的描述进行了概括,统一了尺度,描述语如下:酱香型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浓香型酒: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香长。清香型酒: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口、余味爽净。米香型酒: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净、回味怡畅。中国人好吃,对饮酒感受的描述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不仅如此,这些感受都很玄妙,例如“醇”、“绵”、“爽”、“净”、“滑”等等。其实在真正喝上白酒、开始品味之后,反而会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知道这些词语背后的真实感触是什么样的。从科学的层面分析,白酒的主要香气成分是低级脂肪酸酯和低碳的羰基化合物;主要呈味物质是酸类、高级脂肪酸酯和多元醇;此外,酚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也是某些酒的重要香味成分。不同香型的香气主体:浓香:己酸乙酯、丁酸乙酯清香:乙酸乙酯、乳酸乙酯酱香:主体香气未能确认,酯类成分最复杂,各种酯都有,但总含量低于浓香。酸在酒中,如果比例适当,会有清爽利口、醇滑绵甜;含量少,会寡淡、后味短;过量会酸味重、刺鼻。而酯类是香味物质中的种类最多、对香气影响最大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这三类起主导作用,其他酯类在呈香过程中起烘托作用。它们在酒内以不同的强度放香,形成白酒的复合香气,衬托住主体香韵,形成白酒的独特风格。综上,香型不是厂家设定的概念,而是为了更方便研究和分类管理。不过时至今日,也确实有厂家为自己的产品命名新的香型,以突出产品的不同。比如安徽明光的明光酒,他们就提出了一个“明绿香型”,因为用当地产的明光绿豆酿酒是他们的一大特色。香型是一种标准,而世上本没有标准,用同样的方法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标准。香气是产品的一种属性,其本源是产品。那么产品是如何得到的呢?是人们按照某种工艺生产加工而来。酒这种产品,最大的区别来自于原料和工艺,是这些导致了风味的不同。比如酱酒的酒醅(酿酒原料)只有高粱,酒曲原料也只有小麦;而浓香型酒,比如五粮液,酒醅原料有高粱、玉米、糯米、大米、小麦,所以五粮液又叫杂粮酒。酒曲里则有大麦、小麦、豌豆、黄豆等。原料不同,工艺也不同。比如发酵,酱酒用石窖,浓香用泥窖;下料、拌料、蒸馏也都不一样,这个可以改天开个新贴写。此外,由于产地不同,地理环境有差别,微生物、水、粮食形成的酿造体系皆不相同,这就带来了多变的风格。最简单的例子,同为酱酒,隔了一条河的郎酒和茅台就不一样;贵州茅系酱酒和湖南的武陵酱酒也不一样。同为浓香,川派和江淮派风格不一样,川派浓中带陈(也叫浓中带酱),苏派则为纯浓。此外,由于勾兑技术的运用,不同香型的酒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会包容并蓄、取长补短。比如浓香酒通常会加入1/100的酱酒来平衡香气,也会加入少量芝麻香的酒来改善余味。这就像大厨做菜,信手拈来,灵感不仅来自食材本身,也来自各种调味料的使用,以及不同食材的搭配。
在1965年之前,中国的白酒是没有香型划分的。建国后不久,酿酒工业还处在整顿恢复的阶段,当时酒类的生产由国家专卖局进行治理,1952年的的届评酒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这一次评酒条件比较差,评选基本是依据市场销售+化验指标来选,这一届茅台夺魁。届评酒会选出了包含白酒、黄酒、葡萄酒3大种酒的8个名优品牌,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酒行业开始迎来大进展时期。于是,在1963年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酒类盛会,各省,市、自治区都经过层层选拔,精挑细选奉上自己的招牌酒,以求在评酒大会上一展风采。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共推举了196种酒,包括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和果露酒五大类。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对白酒的香型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所有的白酒都混在一起盲品,评委按酒的色、香、味、百分制打分写评语,一轮轮淘汰后决出优越。这种情况下,香气浓的酒占上风,而放香较弱的清香、酱香型白酒得分较低,所以选出来的白酒八大名酒,浓香占了四个,酱香(茅台)、凤香(西凤)、清香(汾酒)、董香(董酒)各占一个。浓香里拔得头筹的是五粮液。白酒香型的划分,离不开茅台,离不开李兴发,也离不开勾兑。众所周知,茅台因为的厚爱而一脚跨到官酒的行列,身份十分尊贵。建国后,茅台因为“红色情缘”而成为了奇妙的官酒,被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的同时,也享受了很多特权。包括作为招待外宾的国酒、大饥饿时期仍保证酒厂供粮、国际航班旅客免费赠茅台等等。与此同时,茅台也享受到了大批科研力量进驻的实惠。从1956年开始,中心政府先后三次托付轻工业部食品局派出工作小组,对茅台的工艺和质量体系进行总结,还在1964年-1966年搞异地生产试点,响应“搞一万吨”的号召。其实官方的做法是盼望能够找到名酒的酿造秘密,同时试点到全国各地,让全国人民都喝得上茅台。无奈都以失败告终,后得出一个“出了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的结论。时至今日,白酒的生产秘密还没有被完全解答,白酒酿造的基础理论仍于分析出了部分微生物以及微量成分,对发酵过程的操纵依旧很弱,基本还是靠天收。也正因为复杂的发酵原理,我们很难分析出白酒的味道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复杂而又丰富的香气成分还应该继续研究,而不是把它奇妙化。白酒里,酒精和水占了98%,剩下的2%就是那些微量物质,它们正是白酒风味物质的来源。它们含量和比例的不同,带来了浓香、酱香、清香等香型的区分,也带来了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口感。然后我们继续回到茅台。茅台的技术大牛里,有一个叫李兴发的人。他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国前在荣和烧坊(茅台前身)当烧酒工,建国后进了茅台酒厂,被祖师级酿酒大师郑义兴收为徒弟。在中心组织的研究茅台的工作组里,李兴发主要负责研究勾兑。勾兑一直都是茅台一道要害工艺。在酿酒时,酒师们发觉,把不同的酒调和一下,味道更好,于是开始研究怎么勾兑。勾兑就像是烹饪,原料、调料一起合理搭配,做出一道美味。传统的勾兑是酒兑酒,不同的酒之间组合搭配,大坛酒勾小坛酒、老酒勾新酒,勾的好坏基本靠酒师手艺,有时候还看酒师心情…这样靠感觉的事并不靠谱,也无法保证大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所以李兴发觉得应该把不同的酒按照轮次、年份、味道进行区分鉴别,然后进行勾兑,终得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成品。在尝了200多种酒样、做了很多次实验后,他确定了三种香气比较典型的酒样,把它们命名为“酱香”、“醇甜”、“窖底”,这三种兑在一起就是茅台。其中又以酱香味为突出,也独特,于是以茅台为代表的一类酒就是“酱香型白酒”。那么为什么叫酱香?据李兴发的徒弟徐强说:“他(李兴发)没得文化的,他天天就把生产出来的酒坐起慢慢研究品尝,为啥子有一种叫酱香呢?空杯香就是一个酱油味,他就取个酱香。”对,就是这么来的,白酒的酱香味就是酱油味,酱这东西真是中华饮食文化里博大精深的一笔。1965年,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茅台的代表宣读了一篇名叫《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的文章,这篇文章由茅台技术系掌门季克良执笔,写的就是李兴发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开启了中国白酒的香型分类时代。在接下来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就是按不同香型来选拔了。这次评酒会对白酒风格的描述进行了概括,统一了尺度,描述语如下:酱香型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浓香型酒: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香长。清香型酒: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口、余味爽净。米香型酒: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净、回味怡畅。中国人好吃,对饮酒感受的描述也是世界上丰富的,不仅如此,这些感受都很玄妙,例如“醇”、“绵”、“爽”、“净”、“滑”等等。其实在真正喝上白酒、开始品味之后,反而会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感觉,知道这些词语背后的真实感慨是什么样的。从科学的层面分析,白酒的主要香气成分是低级脂肪酸酯和低碳的羰基化合物;主要呈味物质是酸类、脂肪酸酯和多元醇;此外,酚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也是某些酒的重要香味成分。不同香型的香气主体:浓香:己酸乙酯、丁酸乙酯清香:乙酸乙酯、乳酸乙酯酱香:主体香气未能确认,酯类成分复杂,各种酯都有,但总含量低于浓香。酸在酒中,假如比例适当,会有清爽利口、醇滑绵甜;含量少,会寡淡、后味短;过量会酸味重、刺鼻。而酯类是香味物质中的种类多、对香气影响大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这三类起主导作用,其他酯类在呈香过程中起烘托作用。它们在酒内以不同的强度放香,形成白酒的复合香气,衬托住主体香韵,形成白酒的独特风格。综上,香型不是厂家设定的概念,而是为了更方便研究和分类治理。不过时至今日,也确实有厂家为自己的产品命名新的香型,以突出产品的不同。比如安徽明光的明光酒,他们就提出了一个“明绿香型”,因为用当地产的明光绿豆酿酒是他们的一大特色。香型是一种标准,而世上本没有标准,用同样的方法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标准。香气是产品的一种属性,其本源是产品。那么产品是如何得到的呢?是人们按照某种工艺生产加工而来。酒这种产品,大的区别来自于原料和工艺,是这些导致了风味的不同。比如酱酒的酒醅(酿酒原料)只有高粱,酒曲原料也只有小麦;而浓香型酒,比如五粮液,酒醅原料有高粱、玉米、糯米、大米、小麦,所以五粮液又叫杂粮酒。酒曲里则有大麦、小麦、豌豆、黄豆等。原料不同,工艺也不同。比如发酵,酱酒用石窖,浓香用泥窖;下料、拌料、蒸馏也都不一样,这个可以改天开个新贴写。此外,由于产地不同,地理环境有差别,微生物、水、粮食形成的酿造体系皆不相同,这就带来了多变的风格。简单的例子,同为酱酒,隔了一条河的郎酒和茅台就不一样;贵州茅系酱酒和湖南的武陵酱酒也不一样。同为浓香,川派和江淮派风格不一样,川派浓中带陈(也叫浓中带酱),苏派则为纯浓。此外,由于勾兑技术的运用,不同香型的酒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会包容并蓄、取长补短。比如浓香酒通常会加入1/100的酱酒来平衡香气,也会加入少量芝麻香的酒来改善余味。这就像大厨做菜,信手拈来,灵感不仅来自食材本身,也来自各种调味料的使用,以及不同食材的搭配。
浓香型白酒主要以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为代表,它拥有芳香浓郁、香味和谐、绵柔甜冽、入口甜、落口绵等特点,依据这些可以推断浓香型白酒优劣。构成浓香型白酒典型风格的主体是乙酸乙酯,这种成分含香度比较的高,而且香气比较突出。酱香型白酒主要以贵州茅台、酱领、四川郎酒为代表,酱油香白酒拥有香而不艳、醇香文雅、低而不谈、不浓不猛、回味悠长等特点,其中酱香型白酒倒入杯中过夜后香气久留不散、而且在空杯中比实杯还要香,让人回味无穷。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比较的特殊,它不同于浓香型和幽香型。一瓶酱香型酒从原料进厂来产品出厂至少经过五年,在这当中,分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摊晾,并要加曲,高温堆积,入池发酵,与酒、存贮、勾兑等。酱香型白酒主要由酱香型、窖底香酒和醇甜酒勾兑而成,酱香型白酒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现在平凡认为酱香是由高沸点的酸性物度与低沸点醇类组合而成的一种香气。决策酱香型白酒与浓香型白酒的酒度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酿造工艺的不同,酱香型白酒则属于高温大曲,而浓香型白酒则属于中温大曲。
从白酒香气来分,我们可以根据其特征分类,在评酒中,目前业内公认的有十二种香型白酒。
绵香型和浓香型酒的区别:
1、浓香型白酒
浓香型白酒,香味浓郁,以四川泸州老窖酒为代表,所以又叫“泸香型”。这种香型的白酒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净的特点。它的主体香源成分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泸州窖酒的己酸乙酯比清香型酒高几十倍,比酱香型白酒高十倍左右。另外还含丙三醇,使酒绵甜甘冽。酒中含有机酸,起协调口味的作用。浓香型白酒的有机酸以乙酸为主,其次是乳酸和己酸,特别是己酸的含量比其它香型酒要高出几倍。白酒中还有醛类和醇。在醛类中,乙缩醛较高,是构成喷香的主要成分。
2、绵香型白酒
各种原酒和调味酒,按较佳比例调制融合,使绵柔西凤酒入口绵甜柔顺,不暴辣、不上头、不口渴、肠胃舒适、醒酒快,实现了专家口感和消费者口感的完美结合。
相信大家也知道,我国的白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无论是朋友聚会,逢年过节,还是有什么比较重要的是都离不开酒。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长时间的酿造过程中,酿造出来许多香型的白酒,如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兼香型等。但在我国白酒市场上,比较受人们欢迎的还是酱香型和浓香型的白酒,那这两种香型的白酒那种要好一些呢?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酿造工艺不同
酱香白酒的酿造一般要精选优质、颗粒饱满的高粱为原料,以高温大曲糖化为发酵剂,并且严格的按照节气来生产,要经过端午制曲、重阳投料、二次投料、九次蒸煮、七次取酒、八次发酵,酿造一个周期需要一年的时间,然后在储存三年以上的时间,经过勾兑、调制整个酿酒的过程才算完成。
浓香白酒的酿造主要适宜大米、小麦等谷物为原料,经过粉碎筛糠以后与水混合在一起,同样也是以高温大曲为发酵剂,放入陈年的老窖中发酵、蒸煮,这样的话可以把酒醅中的酒精,醇类物质、水等蒸发掉,经过冷却的优质你浓香白酒酒酿成了。
口感不同
酱香白酒有着典型的酱香味,所以酱香味比较突出,如果是初次喝酒的人可能还不太能接受,但如果喝多了的话,你就会发现酱香白酒醇厚细腻、酒体协调丰满、空杯留香、喝了以后空气中会弥漫着的酱香味久经不散。
浓香白酒比较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浓”,这与酱香白酒就不一样了,浓香白酒同时还有着香而不绝、低而不淡、醇香优雅、入口绵,落口甜的典型风格,这种香型的白酒也是一款很受消费者喜爱的白酒。
代表不同
提到酱香酒,酒不得不提到国酒茅台,茅台酒就是酱香白酒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珍酒、习酒、国台酒、等都是优质的酱香白酒。
浓香白酒有很多,如:五粮液、剑南村、泸州老窖、四川郎酒、洋河大曲等都是比较出名的浓香型白酒,浓香白酒也是比较受消费者欢迎的白酒。
目前,白酒的香型分为五种: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刑和其它香型。(1993年国家又颁布了“兼香型”和“凤香型”)前四种香型比较成熟,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除前四种香型外,还有不少具有自己特点的好酒,其香气,口味、工艺不仅不同于已定型的香型酒,而又有自己特殊的工艺、风味。单目前又不能拿出定性定量的数据说明其化学组分,划定成型,进而恰如其分的表达其香型名称,如董酒、西凤酒、白云边、白沙液等就是这样的酒,划归不到四个香型中去,只好暂时定为其它香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白酒香型的划分并设有最后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酿酒工业的发展,白酒的香型也必将更加丰富多彩。事实上,食品中,植物中的香味是多种多样的,酒的香味也会不断发展,不断增加,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酱香型白酒
酱香型白酒因有一种类似豆类发酵时的酱香味而故名。因源于茅台酒工艺,故又称茅香型。这种酒,优雅细腻,酒体醇厚,丰富,回味悠长。当然,酱香不等于酱油的香味,从成分上分析,酱香酒的各种芳香物质含量都较高,而且种类多,香味丰富,是多种香味的复合体。这种香味又分前香和后香。所谓前香,主要是由低沸点的醇、酯、醛类组成,起呈香作用,所谓后香,是由高沸点的酸性物质组成,对呈味起主要作用,是空杯留香的构成物质。茅台酒是这类香型的楷模。根据国内研究资料和仪器分析测定,它的香气中含有100多种微量化学成分。启瓶时,首先闻到幽雅而细腻的芬芳,这就是前香;继而细闻,又闻到酱香,且夹带着烘炒的甜香,饮后空杯仍有一股香兰素和玫瑰花的幽雅芳香,而且5--7天不会消失,美誉为空杯香,这就是后香。前香后香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卓然而绝。
除茅台酒外,国家名酒中还有四川的郎酒也是享名国内的酱香型白酒。贵州的习酒、怀酒、珍酒、黔春酒、颐年春酒、金壶春、筑春酒、贵常春等也属于酱香型白酒。
二、浓香型白酒
浓香型白酒,香味浓郁,以四川泸州老窖酒为代表,所以又叫“泸香型”。这种香型的白酒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净的特点。它的主体香源成分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泸州窖酒的己酸乙酯比清香型酒高几十倍,比酱香型白酒高十倍左右。另外还含丙三醇,使酒绵甜甘冽。酒中含有机酸,起协调口味的作用。浓香型白酒的有机酸以乙酸为主,其次是乳酸和己酸,特别是己酸的含量比其它香型酒要高出几倍。白酒中还有醛类和高级醇。在醛类中,乙缩醛较高,是构成喷香的主要成分。除泸州老窖外,五粮液、古井贡酒、双沟大曲、洋河大曲、剑南春、全兴大曲等都属于浓香型,贵州的鸭溪窖酒、习水大曲、贵阳大曲、安酒、枫榕窖酒、九龙液酒、毕节大曲、贵冠窖酒、赤水头曲等也属于浓香型白酒。贵州浓香型名牌白酒品种较多。
三、清香型白酒
清香型白酒芬芳的清香,甘润爽口,是一种传统的老白干风格,以山西杏花村的汾酒为代表,所以又叫“汾香型”。其特点是:清香纯正,诸味协调,余味爽净。它的主要香味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从含酯量看,它比浓香型、酱香型都要低,而且突出了乙酸乙酯,但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比例协调。除此以外,宝丰酒、特制黄鹤楼酒也是清香型白酒,贵州生产清香型白酒的厂家不多。
四、米香型白酒
米香型白酒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特点是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净,回味怡畅。它的主体香味成分是β-苯乙醇和乳酸乙酯。在桂林三花酒中,这种成分每百毫升高达3克,具有玫瑰的幽雅芳香,是食用玫瑰香精的原料。从脂的含量看,米香型酒中,仅有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基本上不含其它酯类。这是米香型白酒的特点之一。全州湘山酒也属这种香型。
五、其它香型酒
其它香型白酒,除以上所介绍的几种香型以外的各种香型的白酒,都属于其它香型,是一些因为工艺独特、风格独具而对其香型定义及主体香气成分有待进一步确定,或以一种香型为主兼有其它的香型的白酒。这类酒以董酒为典型代表,它的风格特点是:香气馥郁,药香舒适,醇甜味浓,后味爽快。它的主要香气成分也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其次是丁酸乙酯,它的药香是以肉桂醛为主。在口味上,由于含酸量较高,而且有比例的丁酸,所以风味特殊,带有腐乳的香气,因为风格特异被人们称为董香型。除此以外,有名的西凤酒也属于其它香型白酒,它自成一代表)、芝麻香型(山东景芝酒为代表),均将从其它香型白酒中浮游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香型、酒种。国内较熟悉的“泸头酱在贵州名酒中,除董酒外,平坝窖酒、匀酒、朱昌窖酒、金沙窖洒、泉酒、山月老窖等,均采用大小曲工艺,产品有自己独特的香味与风格,都属其它香型。
在消费者的眼里一直都分不模糊年份酒和原浆酒,很轻易将年份酒和原浆酒两者混淆,对于年份酒和原浆酒有什么区别能说出来的消费者可能是真正的爱酒之人才会了解,为什么这样说呢?无外乎就是因为年份酒和原浆酒直接是有区别的,不可以将两者混为一谈,对于这两种酒你知道多少呢?停面小编就来说说年份酒和原浆酒两者有什么区别。1.年份酒年份酒可能大家会懂得为有着必定年份的酒就是年份酒,于是小编深入的去了解,茅台镇大黔朝酒厂酿酒师指出,“年份酒”已成了一些白酒厂商的“数字游戏”,怎么标都可以;“勾调酒”冒充“纯粮酿造酒”销售,在现有技术检测手段停无法被识破。花样繁多的概念成为部分不良厂商牟取暴利的工具。十年窖藏、十五年收藏、二十年原浆……行进商场的白酒专柜,各色“陈酿”白酒令人眼花缭乱。大致是笃信“酒是陈的香”这句老话,“年份酒”近年来在市场上被炒得火热,“年份”越长,其价格呈几何级数攀升。正规的厂家往往是在通过酿造年份酒的时候,用有着年份的基酒去勾调出来这样就成为了年份酒。2.原浆酒对于原浆酒这个就不用说太多了,打开百度一搜索原浆酒,一大推的原浆酒信息亮瞎了我们的眼,原浆酒简单来说就是原汁原味的白酒、一点都不加加的白酒, 把原浆叫做纯粮酒、良心酒为合适,原浆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为蒸馏酒需要加浆落度、需要勾兑、补调、才能保证酒的口味和产度。在这里茅台镇大黔朝酒厂所酿造的原浆酒为例,它同样需要简单的勾调,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原浆酒对人体刺激大,不适合饮用,这个时候就需要简单的勾调才能饮用。使用食用酒精、香精勾兑出来的酒都不能说是原浆酒;原浆酒的品质来自于用心酿造、纯手工、无加加、酿酒人是一群不折不扣的手工匠人!毕竟对原浆酒来说,酒应该是使用好粮食酿造出来的,天然的、原生的、不加加的纯粮酒,而保质保度的酒才能称为原浆。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