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Lebanon)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Mediterranean)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Syria)接壤,南部与以色列(Israel)为邻,西濒地中海。在这个国家,约有54%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Islam)。众所周知,伊斯兰教严禁烟酒,因此当人们谈及黎巴嫩时,少有人会联想到葡萄酒。然而,黎巴嫩的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其葡萄酒行业也是该国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望。
1.历史
根据考古研究,第一批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人可能居住在高加索山脉(CaucasusMountains)地区,即当今的亚美尼亚(Armenia)和格鲁吉亚(Georgia)境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酿酒葡萄引入了地中海国家,然后才传播至西欧地区。
黎巴嫩人的酿酒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他们的祖先腓尼基人(Phoenician)拥有深厚的旅游贸易文化,对葡萄酒在西欧的传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位于黎巴嫩贝鲁特(Beirut)北部的比布鲁斯(Byblos),被认为是世界上至今一直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这里的港口因在古典时代(ClassicalAntiquity)成为黎巴嫩的葡萄酒生产贸易中心而闻名。而提尔(Tyre)和西顿(Sidon)作为腓尼基人贸易的主要港口,其葡萄酒的名声更是响彻整个古地中海。腓尼基人通过这些港口,将本国的葡萄酒出口到意大利、西班牙和埃及等地中海国家,推动了早期地中海文明的发展。
黎巴嫩的现代葡萄酒产业可追溯到19世纪。提及其现代葡萄酒史,那就不得不谈到该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商卡萨瓦酒庄(ChateauKsara)。这座位于贝卡谷地(BekaaValley)的酒庄由耶稣会(SocietyofJesus)僧侣创建,于1857年开始种植葡萄,奠定了黎巴嫩现代葡萄酒产业的基础。然而,黎巴嫩那时还处于奥斯曼帝国(OttomanEmpire)的统治下。根据伊斯兰教法(ShariaLaw)规定,除了服务于宗教的葡萄酒,不允许生产或消费其他葡萄酒,因此,第一批酿酒厂遭到了打压。
一战(WorldWarI)结束后,法国对黎巴嫩的统治推动了黎巴嫩葡萄酒文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黎巴嫩内战(LebaneseCivilWar)结束,该国的葡萄种植业又注入了新的动力,葡萄酒行业也逐渐复兴。1998年,黎巴嫩的酒庄总共不到10座,时至今日,其酒庄数量已超过50座。如今,黎巴嫩葡萄酒主要出口至英国、法国和美国等拥有更多葡萄酒消费群体的国家,促进了黎巴嫩现代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发展。
2.产区
黎巴嫩最重要的产区是东部的贝卡谷地。除了西北部的拜特龙(Batroun)和南部的杰津(Jezzine),几乎90%的黎巴嫩葡萄酒都产自贝卡谷地。这条狭长的山谷平均海拔1,000米,位于黎巴嫩山(MountLebanon)和前黎巴嫩山(Anti-LebanonMountains)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120千米。虽然西侧的黎巴嫩山阻挡了来自海洋地区的降雨,但山顶融化后的雪水会流入山谷。因此,该产区的年降雨量虽然少,却依然有足够的新鲜水源。
3.葡萄品种
黎巴嫩主要生产红葡萄酒,酿酒品种以法国南部的经典葡萄品种和波尔多(Bordeaux)品种为主,包括神索(Cinsault)、佳丽酿(Carignan)、歌海娜(Grenache)、西拉(Syrah)、慕合怀特(Mourvedre)、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梅洛(Merlot)和品丽珠(CabernetFranc)等。而黎巴嫩的白葡萄品种主要有白玉霓(UgniBlanc)、克莱雷(Clairette)、霞多丽(Chardonnay)、长相思(SauvignonBlanc)、赛美蓉(Semillon)、维欧尼(Viognier)和敖拜德(Obeideh)等。
当我们在谈论葡萄酒时,常常会提到一个词风土(Terroir)。很多人都认为风土相当重要,那么,风土究竟指什么?这个概念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什么是风土?
风土一词源于法语,这个词的词根Terre在法语中是土地的意思,但如今它所指代的范围远不止土地,而是包含了一系列造就某个指定地点独特环境的所有自然因素,即:气候、天气、盛行风、降水、河流等水域、地形、地貌、海拔、地理位置、温度、阳光、土壤和周围植被等。
尽管风土一词与葡萄酒的联系最为紧密,但也常常会用于油、茶、咖啡等各农产品生产行业。在葡萄酒的世界里,风土指葡萄藤及其果实生长的自然环境。
风土的概念如何诞生?
风土的概念来源于本笃会(Benedictine)的僧侣。在历史上,他们将黑皮诺(PinotNoir)和霞多丽(Chardonnay)葡萄带到法国勃艮第(Burgundy),并对葡萄的种植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精细的研究,对种植地作了细致的划分。如今,勃艮第以出品世界顶级葡萄酒而闻名,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旧世界看中风土以及其对葡萄酒的影响不无道理。欧洲的产区分级系统也可以说是基于风土的概念,比起葡萄,更强调种植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旧世界葡萄酒的酒标上往往会标注葡萄园、村庄和产区等,而不是标注葡萄品种。
风土为什么如此重要?
事实上这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因为部分人认为风土并没有传统上认为的那么重要,尤其是在新世界国家。一些新派酿酒师认为比起风土,酿酒工艺(包括发酵、陈酿和装瓶等方面采用的工艺)才是决定葡萄酒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当然,随着现代酿酒技术的发展,后天的加工、处理在最终成酒品质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就大部分人来说,风土的重要性依旧无可比拟。
我们都知道在凉爽和温暖气候下出品的葡萄酒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单单是气候就已经可以造就葡萄酒的不同风格,而葡萄生长的环境当中还有许多影响因素:海拔影响整体温度,进而影响果实的成熟速度;降雨影响了果实生长的大小;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排水性、持水力和肥力,这也会赋予果实截然不同的品质如果将风土所囊括的每一个方面都纳入考虑,不难想象,风土对葡萄酒风格与品质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卢梭(Trousseau)是一种起源于法国东部汝拉(Jura)产区的红葡萄品种,最早于1732年以Troussot的名字被提及。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特卢梭也有着至少两百年的种植历史。根据DNA分析,特卢梭很可能与萨瓦涅(Savagnin)有亲子关系,与白诗南(CheninBlanc)和长相思(Sauvignon)也有亲缘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Trousseau过去常被拼写成Tressau或Tresseau,人们经常将它和另一葡萄品种Tressot(特雷索)弄混。特雷索是一个来自勃艮第(Burgundy)的古老葡萄品种。
品种特征和生长条件:
特卢梭这一品种生命力强,发芽期和成熟期都较早,产量不稳定,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使葡萄完全成熟。果串小而紧凑,果皮厚,果实大小中等,糖分含量高。十分容易感染疾病,尤其是灰霉病。
主要种植区域和特色:
法国
在法国,特卢梭是汝拉产区两大本土红葡萄品种之一,但是特卢梭比其他品种需要更多的光照,且更偏好砾石和泥灰质土壤,因而仅有5%的葡萄园种植着这一品种。虽然特卢梭是汝拉地区静止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加强酒以及起泡酒的官方力荐品种,但截至2009年,其在法国的种植面积依旧不超过172公顷。使用特卢梭酿制的葡萄酒大多颜色深浓,酒体饱满,口感强劲粗犷,具有结构感。但是若葡萄产量未得到很好控制,酿制出来的葡萄酒也可能颜色较浅。
西班牙
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自治区(Galicia),特卢梭一般被称作梅伦萨奥(Merenzao)、玛利亚奥多纳(MariaOrdona)或巴斯塔都(Bastardo)。在萨克拉河岸(RibeiraSacra)和瓦尔德奥拉斯(Valdeorras)这两个以门西亚(Mencia)葡萄而著名的DO产区,特卢梭虽然也是官方力荐品种,但截至2008年,其种植面积仅为12公顷。加利西亚东北部的阿斯图里亚斯(Asturias)地区,特卢梭被称为VerdejoNegro,有着70公顷的葡萄园。
在里奥哈(RiojaDO)产区,特卢梭则被称为红马图拉纳(MaturanaTinta),它是西班牙政府商业葡萄品种列表中的一员和里奥哈的官方许可品种。虽然其种植和产量有限,但酿制出的葡萄酒大多经橡木桶陈年,能展现品种的清新酸度和浓郁水果风味,品质优秀。
葡萄牙
特卢梭在葡萄牙被叫做巴斯塔都,它在这儿的种植非常普遍,共占1,218公顷葡萄园。巴斯塔都在杜罗河(Douro)产区大多是小众的波特酒(Port)酿酒葡萄,在杜奥(Dao)和贝拉斯(Beiras)产区则常出现在一些古老的混种葡萄园中,而在马德拉岛(Maderia),巴斯塔都也曾被广泛用以酿造马德拉酒或单一品种酒。使用巴斯塔都酿制出的葡萄酒(非加强酒)颜色较浅,低酸,高酒精度,若采摘较早则有可能被酿制成桃红葡萄酒。
其他产区
除上述产区外,特卢梭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俄勒冈州(Oregon)以及克里米亚半岛(Crimea)、乌克兰(Ukraine)、摩尔多瓦(Moldova)和一些南美洲的国家也有少量种植。
与欧洲的其他旧世界产酒国一样,奥地利也有着非常悠久的酿酒和葡萄种植历史。据考证,奥地利早在6,00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葡萄树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奥利地现已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有名的产酒国,掌握奥地利酒标知识也成了奥地利葡萄酒爱好者不可或缺的一门技能。本文主要详述奥地利葡萄酒的分级知识,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奥地利酒标。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与多国接壤,其北部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国德国。作为邻国,奥地利葡萄酒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德国的影响,因此奥地利酒标与德国酒标十分相似。一般而言,奥地利葡萄酒酒标包含生产商的名称及地址、产区、等级、葡萄品种、年份、酒精度和残糖量等信息。
图片来源:Wine-Searcher
1、奥地利葡萄酒的分级
在奥地利酒标上的众多信息中,最让人困惑的当属奥地利葡萄酒的等级知识。2009年,欧盟采取了新的法律,对具有地理标志标签(GeographicalIndication,简称GI)的葡萄酒进行保护,而具有GI的葡萄酒又可以分为原产地保护标签(ProtectedDesignationofOrigin,简称PDO)和地理标志保护标签(ProtectedGeographicalIndication,简称PGI)两大类。奥地利的葡萄酒也适用于这一法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奥地利葡萄酒还有一些更为细致的分类。
1.不受欧盟GI保护的葡萄酒
日常餐酒(Wein/Wine)
日常餐酒既不属于PGI范畴,也不属于PDO范畴,是奥地利分级制度中最低的等级。其酒标上除了注明产自奥地利,不能包含详细的产区名。该等级葡萄酒所用的葡萄可采自奥地利的任意产区,成熟度不低于10.7KMW(全称KlosterneuburgerMostwaage,指葡萄汁含糖量的重量百分比),且在酿酒时可人工添加糖分,葡萄酒酒精度需达到8.5%。
2.属于PGI范畴的葡萄酒
地区餐酒(Landwein)
这个等级和德国的地区餐酒类似,相当于法国VDP(VindePays)和欧盟IGP(IndicationofGeographicalProtection)。该等级要求葡萄成熟度达到14KMW,且酿酒过程中允许添加糖分。此外,地区餐酒酒标上注明的葡萄酒产区需为以下4个葡萄种植产地之一:下奥地利(Niederosterreich)、布尔根兰州(Burgenland)、施泰尔马克(Steiermark/Styria)和维也纳(Wien/Vienna)。
3.属于PDO范畴的葡萄酒
高级葡萄酒(Qualitatswein)
这个等级的葡萄酒来自奥地利的指定产区,最低酒精度为9%,且酿酒所用的葡萄均为奥地利35个法定葡萄品种(13个红葡萄品种和22个白葡萄品种)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成熟度不低于15KMW。经过政府品鉴机构审查批准的合格高级葡萄酒可在国内外销售。该等级类似于德国的QbA等级,不同的是奥地利高级葡萄酒包含的小房酒(Kabinett)在德国分级制度中并不属于QbA等级,而是属于高级优质葡萄酒。
高级优质葡萄酒(Pradikatswein/Pradikat)
Pradikatswein是奥地利葡萄酒的最高等级。酿造高级优质葡萄酒时,必须通过中断发酵来保留葡萄酒中的残糖量。此等级下又严格根据葡萄自然糖分含量细分为7个级别:迟摘(Spatlese)、逐串精选(Auslese)、稻草酒(Strohwein/Schilfwein)、冰酒(Eiswein)、奥斯布鲁(Ausbruch)、枯萄精选(Trockenbeerenauslese,简称TBA)以及逐粒精选(Beerenauslese,简称BA)。
迟摘葡萄酒:酿造迟摘葡萄酒所用葡萄的采收期通常比正常的葡萄采收期至少晚一周,成熟度不得低于19KMW
逐串精选葡萄酒:酿制逐串精选葡萄酒需要逐串地精选出成熟度达21KMW的葡萄,且这些葡萄中有部分感染了贵腐菌(BotrytisCinerea),所以较之于迟摘葡萄酒,逐串精选葡萄酒的糖分更高
逐粒精选葡萄酒:顾名思义,逐粒精选葡萄酒所用的葡萄是通过手工逐粒精选葡萄藤上极其成熟且感染了贵腐菌的果粒酿制的,葡萄成熟度不低于25KMW
稻草酒:酿制稻草酒的迟摘葡萄成熟度需达到25KMW,葡萄在压榨前需置于稻草堆或芦苇上进行至少3个月的风干
冰酒:冰酒所用的酿酒葡萄需留在葡萄园直至结冰再采摘,然后带冰压榨发酵,其葡萄成熟度不低于25KMW
奥斯布鲁葡萄酒:酿造奥斯布鲁葡萄酒选用的是感染了贵腐菌的葡萄,成熟度需达到27KMW。这一级别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鲁斯特奥斯布鲁甜酒(RusterAusbruch)
枯萄精选葡萄酒:当感染了贵腐菌的葡萄干枯后,且成熟度达到30KMW及以上,则可用于酿造枯萄精选葡萄酒
巴罗洛被誉为意大利葡萄酒之王!在世界上任何一家餐厅里点一瓶巴罗洛,意味着让你的宾客们知道你是一位真正的鉴赏家。
葡萄酒特点
色泽成石榴红色,香气浓郁持久,复杂并随着陈年有不同的表现,水果与花卉的香气,如紫罗兰,香草,三级香气如焦油与香料。
品尝这种酒,硬物质与软物质在口中产生令人愉悦的平衡,以及非凡的持久性,使Barolo成为一款强大而优雅的葡萄酒,具有极佳的个性。
它有强大的酒体结构,这是源于酿造这款酒的葡萄:内比奥罗(Nebbiolo),用这一款需要等待的葡萄酒,从葡萄收获后的第一年始,需要至少三年的桶陈,其中至少18个月在橡木桶或者经典的栗木桶中。如果是珍藏级(Riserva)需至少陈年5年,其中至少18个月在橡木或栗木桶中。
佐餐能手
巴罗洛强而有力的单宁可以完美清洗咕老肉和杏仁鸡在口腔中的余味,它的酸度可以与西兰花炒牛柳完美结合,而其酒体结构可以完美支撑北京烤鸭。
正如通常卓越的意大利葡萄酒一样,巴罗洛隐藏了整个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巴罗洛诞生于朗格(langhe)皮埃蒙特境内一个丘陵地区,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在季节的调节中展现不同的风貌的生动游戏。
只有少部分的葡萄酒配得上巴罗洛的命名,获得这份荣誉十分不易。征服王庭
巴罗洛以及朗格的历史开始于2500年前。而朗格这一高贵葡萄酒的声誉的真正传扬始于十八世纪中期,随后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征服了王庭的餐桌。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巴罗洛的葡萄园被明确标注在酒标上并获得DOCG认证(高级法定产区酒,原产地控制保证认证),在1966年和1980年,巴罗洛的生产受到严格的法规约束,现今可以完全保证质量,来源和可追溯性管理。命名由来
Barolo(巴罗洛)这个名字是用于百分百内比奥罗葡萄酿造的葡萄酒。一种脆弱的晚熟葡萄藤,正如它名字所表示的那样,它会在10月下旬成熟,那正是第一场雾来到的时候,黯淡无光的葡萄表面似乎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那正是葡萄表面的粉被。
判断葡萄酒品质的依据有许多,例如勃艮第(Burgundy)葡萄酒以葡萄田等级(特级田﹑一级田等)作为品质的参考,而意大利葡萄酒酒标上的Riserva或Superiore等字样则会告诉你这款酒在装瓶之前经过更长时间的陈酿,风格会更加优雅。不过,这些品质指标只是冰山一角。
打开电商网站的酒款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对葡萄酒的具体描述,不同的产区由于法律的不同,对葡萄酒的品质判断也有不同的依据。但是,也有一部分通用型的描述语,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老藤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老藤?
无论是美国酒、法国酒还是西班牙酒,老藤(OldVine或法语VieilleVigne)字样都非常常见。老藤,顾名思义就是年纪较大的葡萄藤。那么,多老的葡萄藤才能称之为老藤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葡萄藤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种植的葡萄藤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迎来第一次的收成,第一、二年虽然也可能产出果实但往往在成熟之前就会被修剪掉。到了第五、六年的时候,葡萄藤才真正拥有足够的活力,能够提供一年一度的收成,并且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持续稳定地产出果实。
经过二十~三十年之后,葡萄藤的活力会迎来衰退期;而到了四十岁的高龄,葡萄藤则已经跨过巅峰期,其产量变得越来越少。而五十岁的葡萄藤就已经进入暮年阶段了。
暮年阶段的葡萄藤,停滞而平稳,酿酒师将其称为老藤,而50岁可以说是酿酒师们一般认为的老藤分界线,虽然这种划分方法没有任何的法定依据。葡萄藤的寿命可以远超过五十年,因此即使是老藤也可以稳定地产出可供酿酒的葡萄果实。
老藤好在哪里?
葡萄藤的年纪超过一定岁数,其带来的首要影响就是产量的下降。相同种植面积下,产量较低一般意味着价格较高,那么量小价高的老藤就能产出品质更好的葡萄酒吗?
一般而言,老藤对于严酷的天气条件、病害等具有更强的抵抗力。随着葡萄藤年龄的增长,其根部会逐渐深入土壤之中,获得更多的养分和水分,相比年轻的葡萄藤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除此之外,许多老藤逐渐发展出自我灌溉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并不需要过多的人工灌溉就能顺利生产。
由于老藤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我循环系统,它们能够找到一个适合长期生存的平衡点,每年产出恰到好处份量的葡萄果实,并生长出刚刚好数量的枝叶来保护果实。
老藤所产的葡萄,往往具有更好的平衡度和复杂度,葡萄汁更加丰厚,酿成的葡萄酒不需要太长时间的橡木桶陈年就能达到酿酒师想要的酒体和口感。
老藤并不等于高价高品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老藤葡萄酒都是高价高品质的代表。在美国加州,有许多早在淘金潮时期(始于1848年)就种植并留存至今的老藤仙粉黛(Zinfandel),数量非常庞大,因此其产出的葡萄酒往往售价不超过10美元,价格低廉而且随处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老藤葡萄酒的美名。许多消费者冲着老藤二字选购这类葡萄酒,往往收获的只是失望。
更有甚者,由于法律上并没有对使用老藤字样的严格规定,一些酒庄会将仅仅使用了小部分老藤葡萄的混酿,堂而皇之地标识为老藤酒,以此混淆视听。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之下,老藤也渐渐变成一个巧妙的营销手段,而非真正的区分葡萄酒品质的指标。毕竟,年轻葡萄藤酿出的好酒也比比皆是。
例如,在1976年的巴黎品鉴会上为美国葡萄酒赢得世纪声誉的鹿跃酒庄(StagsLeap),当年用的就是年仅3岁的年轻葡萄藤。因此,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大可不必对葡萄藤的年龄太过在意。
谈论葡萄酒时,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谈论到酒中的糖分含量或者残糖。而提到干型葡萄酒时,很多人认为干型葡萄酒中是不含残糖的,事实真的如此吗?葡萄酒中的残糖指的是什么?葡萄酒又是如何根据糖分含量分类的?
一、葡萄酒中的残糖指什么?
残糖,英文名作ResidualSugar,通常指葡萄和葡萄汁在完成酒精发酵之后,酒中存留下来的糖分,一般以克/升(g/L)为单位进行衡量。
与葡萄酒中的单宁和酸度等因素一样,糖分含量也可以通过品尝进行感知,其表现在口中的便是甜味。酒中的糖分含量越高,尝起来也就越甜。当然,酸度、单宁和酒精等因素也会干扰人们对葡萄酒甜度的判断,例如,较高的酸度会使酒中的甜味得到均衡,而显得不那么突出。而酒中其他一些要素,如甘油和清新馥郁的果味也会给人带来口感甜美感觉。
二、葡萄酒中的糖分从哪里来?
1.酵母自然停止发酵
在酒精发酵的过程中,当糖分含量过高或酒精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酵母菌就会很难存活,发酵活动变缓直至停止,酒液中就很有可能留下未被发酵的糖分。大名鼎鼎的苏玳(Sauternes)贵腐甜白就是葡萄在贵腐菌(NobleRot)的作用下,糖分和风味物质得到高度浓缩,在酒精发酵完成后,酒中还残留大量糖分,从而带来了甜美的口感。同时,葡萄酒中的残糖还可能来源于极少量无法被酵母转化的糖分,如戊糖(Pentose),这也是一些干型葡萄酒会含有极少量残糖的原因。
2.人工中断发酵进程
为了酿造出特定风格的葡萄酒,酿酒师也会选择人工中断酒精发酵进程,从而给葡萄酒带来一定的残糖。人工中断发酵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向正在发酵的酒液中加入白兰地(Brandy)等烈酒进行加强,杀死酒中的酵母菌,从而酿造出酒精度较高的加强酒,如波特酒(Port)和雪利酒(Sherry)等;另外一种方法是对发酵中的酒液进行降温处理或是注入二氧化碳,以抑制酵母活性,然后将酵母从酒液中过滤出去,达到中断发酵的目的,使用这种方法酿制出来的葡萄酒一般酒精度较低,如意大利阿斯蒂(Asti)起泡酒。
3.加糖
除上述两种方式外,葡萄酒中的糖分还可能源于人工添加的糖分。以酿造香槟(Champagne)为例,在完成基酒发酵、瓶中二次发酵以及吐泥等步骤后,酿酒师会向酒液中添加一种葡萄酒和糖分的混合液,之后再用软木塞和铁丝网封瓶。混合液中的糖分含量决定了香槟的含糖量,进而决定了香槟的类型,天然极干型(BrutNature)香槟在这一阶段不添加糖分。
事实上,加糖(Chaptalization)是一种很古老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在一些较为凉爽的产区或年份,酿酒师也会在酒精发酵之前加糖,以提高成酒的酒精度。但现在很多国家都不允许使用这一技术,如阿根廷、澳大利亚、葡萄牙和意大利等。而法国、德国、加拿大和美国等部分允许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和产区,也对加糖的剂量控制得非常严格。
三、葡萄酒如何根据糖分含量分类?
与单宁、酸度和酒精度等因素一样,糖分含量也是影响葡萄酒风格和风味的重要因素。根据糖分含量的差异,葡萄酒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干型
当我们形容一款酒为干型(Dry)时,一般指这款酒的残糖量很低,介于0-4g/L之间,加上酸度、单宁和酒精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几乎无法从中感知到糖分的存在。在酿造一些干型葡萄酒时,一些酿酒师也会选择在酒中留下极少量的糖分,以使酒款的口感更显圆润迷人。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葡萄酒,如经典的波尔多红葡萄酒、勃艮第黑皮诺(PinotNoir)红葡萄酒和霞多丽(Chardonnay)白葡萄酒以及纳帕谷(NapaValley)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红葡萄酒等都为干型葡萄酒。
2.半干型
半干型(Semi-Dry)葡萄酒的糖分含量一般在4-12g/L之间,在口中能表现出明显甜味,但这类葡萄酒中的糖分不足以支撑其与大多数甜点搭配。其中,如果酒中仅含少量能被感知到的糖分(一般为4-9g/L),这类葡萄酒也会被称为近乎干(Off-Dry),一些干型的阿尔萨斯(Alsace)琼瑶浆(Gewurztraminer)和意大利阿玛罗尼(Amarone)都有可能属于这一类型,当然市面上很多价格较为低廉的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也都含有少量能被人们感知的糖分。
3.半甜型
和半干型类似,半甜型(Semi-Sweet)葡萄中也拥有足以被人们感知出来但无法与大多数甜点搭配的糖分。但半甜型葡萄酒中的糖分含量相比半干型会更高一些,一般为12-45g/L。德国珍藏(Kabinett)、晚收(Spatlese)和精选(Auslese)等级别的部分雷司令(Riesling)葡萄酒就属于半甜型,当然这三个等级也会出产半干型或干型的葡萄酒。
4.甜型
甜型(Sweet)葡萄酒中的糖分含量高于45g/L,酒中蕴含的糖分以及展现在口中的甜度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根据酿造方式的不同,葡萄酒会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甜美清新如麝香(Muscat)甜白,拥有葡萄品种带来的花香和果香,爽脆怡人;馥郁浓稠如苏玳和托卡伊阿苏(TokajAszu)贵腐甜白,夹杂着蜂蜜、坚果、杏仁等美妙风味,令人神往。
以上的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静止葡萄酒,而起泡酒则根据糖分含量有单独的分类方式:
四、糖分含量高低与葡萄酒品质有关吗?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会将葡萄酒的品质与糖分含量的高低联系起来,认为糖分含量高的葡萄酒一定是大批量生产的廉价酒。但事实上,糖分含量的高低只是酿酒师和产区酿酒风格的一种选择,并不能代表葡萄酒的品质。且白葡萄酒中的糖分也能起到防腐剂的作用,如果酒中的酸度和甜度能达到很好的平衡,那么其糖分含量越高,陈年潜力就越强。
正因如此,一些顶级甜酒拥有长达50年甚至更久的陈年潜力。其中,最为著名的甜酒要数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法国苏玳贵腐甜白、有酒中之王,王者之酒之称的匈牙利托卡伊阿苏和德国的逐粒精选葡萄干葡萄酒(Trockenbeerenauslese,简称TBA)等,这些葡萄酒皆使用受贵腐菌侵染的葡萄酿成,成酒糖分含量高,风味物质高度浓缩,拥有极佳的陈年潜力。
黑皮诺(PinotNoir)、灰皮诺(PinotGris)和白皮诺(PinotBlanc)是皮诺(Pinot)家族的三大成员。黑皮诺和灰皮诺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在它们的掩盖下,白皮诺经常被忽略。实际上,这一品种具有不错的可塑性,既可以酿造静止酒,亦可酿成起泡酒。此外,它还能酿制甜型葡萄酒。
白皮诺是由灰皮诺变异而来的一个葡萄品种,而灰皮诺本身又是黑皮诺的变种。该品种在19世纪末首次在法国勃艮第(Burgundy)被发现,现在主要种植于阿尔萨斯(Alsace)。它所酿成的葡萄酒一般具有适中至饱满的酒体和较高的酸度,拥有苹果、李子、杏子以及柑橘类水果的风味,尝起来口感清新,风味清淡。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白皮诺常被误以为是霞多丽(Chardonnay),因为两者风格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白皮诺的风格比较内敛。
不同产区的酿酒师会采用不一样的方式来诠释白皮诺。法国的阿尔萨斯是最经典的产区,该产区通常会将白皮诺与灰皮诺、欧塞瓦皮诺(PinotAuxerrois)等皮诺品种混酿,还会运用橡木桶进行熟化。成酒酸度适中,口感新鲜活泼且丰富。同时,白皮诺也被用于酿造阿尔萨斯起泡酒(CremantdAlsace).
在意大利,白皮诺被称为PinotBianco,常与其它品种混酿。它还是意大利起泡酒弗朗齐亚柯达(Franciacorta)的法定酿酒葡萄之一。在当地,许多酒庄都偏向于酿造未经橡木桶陈酿的白皮诺葡萄酒,成酒散发优雅清新的花香,酒体轻盈,口感脆爽,颇受欢迎。
而在美国加州(California),一些酒庄偏爱更为纯净的风格,它们会将白皮诺葡萄汁放入不锈钢罐中进行低温发酵。而有一些酒庄则通过橡木桶进行发酵与熟化,以酿造酒体饱满、风味丰富的白皮诺葡萄酒。
除了以上产区,白皮诺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和加拿大地区均有种植。
中国自古便盛行酒文化,相比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白酒和黄酒,中国葡萄酒的起步虽然晚了许多,却已在几十年中成长为葡萄酒界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今天带你了解崛起中的中国葡萄酒产区。
在贾湖遗址的酒坊重见天日之后,中国的酿酒历史已经推至9,000多年前了,然而,它作为葡萄酒大国横空出世仅仅是近30年的事情。截至2017年,中国已是世界第6大产酒国、第5大市场和第2大葡萄种植国家,从西部内陆的新疆,到东部沿海的山东,从气候寒冷的辽宁,到四季如春的云南,各个产区的葡萄酒产业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国内葡萄酒爱好者未来值得关注的话题。值此国庆佳节,红酒世界就与各位读者聊一聊中国的葡萄酒产区。
1、山东
主要品种:蛇龙珠(CabernetGernischt)、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雷司令(Riesling)、霞多丽(Chardonnay)等
中国第一家现代葡萄酒企业张裕诞生之地,全国总数1/4的酒庄在此扎根,葡萄酒产量占全国总量40%以上,山东无疑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
山东省的葡萄酒九成以上产自胶东半岛,葡萄园围绕三个子产区分布:烟台、蓬莱及青岛。山东产区为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温暖湿润,东南季风保持气温凉爽,却也带来过多的降水,使得真菌病害成为困扰当地葡萄酒生产的极大挑战。山东大部分地区为沿海平原,坡度较陡的丘陵地区由于排水及光照条件更佳,因此能出产相对优质的葡萄酒。
在三大子产区中,烟台酿酒历史悠久,有中国葡萄酒之都的美誉。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降雨量适中,土壤富含矿物质,主要种植蛇龙珠;蓬莱则有最为广阔的葡萄园,地势较平缓,主要种植赤霞珠、品丽珠(CabernetFranc)和西拉(Syrah)等国际品种。
2、宁夏
主要品种:赤霞珠、梅洛(Merlot)、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ItalianRiesling)、雷司令等
说起中国的精品葡萄酒,就绕不开宁夏产区。宁夏位于中国西北内陆,气候为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北面的贺兰山阻隔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避免了春季霜冻的危害。不过,少雨的气候也意味着宁夏必须通过灌溉为葡萄提供水分,寒冷的秋冬季则需要掩埋葡萄藤来防寒。
宁夏的成功是自然条件和人为努力的双重成果,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是中国唯一专注于葡萄酒产业管理的省级组织,它帮助当地的葡萄酒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品种培育,建设发电站、公路等基础设施,使葡萄酒成为了宁夏的主导产业之一。
中国引以为傲的精品酒之乡贺兰山东麓位于银川市西北部,葡萄园朝向为东、南,拥有极佳的日照条件,土壤以浅灰钙质土、含砾石砂壤土为主,种植的雷司令和霞多丽品质优异。自2003年成为中国首个法定产区后,贺兰山东麓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
包括保乐力加(PernodRicard)、路易威登-酩悦轩尼诗(MoetHennessy-LouisVuitton,简称路威酩轩)在内的国际葡萄酒巨头都在宁夏投资酿造葡萄酒,而中国精品酒庄在这里也非常活跃,贺兰晴雪、迦南美地和银色高地等名庄已在国际葡萄酒赛场上多次获奖,向人们展现了中国精品葡萄酒的光明前景。
3、河北
主要品种:赤霞珠、梅洛、马瑟兰(Marselan)、霞多丽等
河北是葡萄酒产量和产值仅次于山东的重要产区,集结了众多葡萄酒国资企业,也是中国第一款干白和干红葡萄酒诞生的地方。虽然河北属于沿海省份,但大部分葡萄酒产区都偏向更适宜种植葡萄的大陆性气候,一大原因在于燕山阻隔了东南方向的部分湿润水汽。不过,河北的夏季降雨对葡萄种植来说仍旧过多,酒农们需要谨慎预防真菌病害。
河北有两大主要产区,一是位于沿海地带的昌黎,当地地势平缓,气候温暖湿润;另一个则是位于首都北京西北方的怀来,这里地形起伏较大,葡萄园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气候凉爽,夏季相对干燥,光照充足,风土条件优越。
4、山西
主要品种:霞多丽、赤霞珠、品丽珠、梅洛、雷司令、白诗南(CheninBlanc)等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这段节选自刘禹锡《葡萄歌》的诗句描述的正是自古就以葡萄酒而闻名的山西。
山西地形以高原为主,葡萄园多种植在黄土高原的山坡地带,海拔在800米以上,日照时间长。当地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需要埋土防寒。独特的黄土拥有良好的排水性,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最终结出风味浓郁的健康果实。
山西的怡园酒庄是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酒庄之一,得益于怡园的成功,许多小型酒庄在此建立,以小规模、高成本、精品化的方式酿造葡萄酒,使山西成为又一个颇具发展前景的产区。除怡园外,由波尔多(Bordeaux)酿酒师让克劳德贝汝艾(JeanClaudeBerrouet)担任酿酒顾问的戎子酒庄也已开始崭露头角。
5、云南
主要品种:玫瑰蜜(RoseHoney)、赤霞珠、霞多丽等
云南的纬度在北纬20-28度之间,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较高的海拔带来了凉爽的气温、充足的日照和足够长的生长季,使其成为葡萄种植的理想之地。
不过,就像许多中国产区一样,过多的降雨同样是一大问题。此外,由于适合种植葡萄的地方往往地形崎岖,因此人力管理成本较高,不适宜大批量葡萄酒的生产,而更适合发展小规模的精品酒酿造,因此云南的优质酒款大多价格不菲。
玫瑰蜜是云南种植最广的品种,它的身世一直是个谜。人们一般认为玫瑰蜜是在一百多年前由法国的传教士引入的,而这个品种已在19世纪的根瘤蚜虫危机中绝迹于法国。
由于有着酿造精品酒的巨大潜质,云南也受到不少国际上的关注。路威酩轩集团在德钦县建立了敖云酒庄,酿造的波尔多式混酿葡萄酒是中国目前价格最高的酒款之一;滴金酒庄(ChateaudYquem)及白马酒庄(ChevalBlanc)的酿酒师皮埃尔露桐(PierreLurton)也曾表露对投资云南的兴趣。
6、新疆
主要品种:赤霞珠、蛇龙珠、梅洛、霞多丽、贵人香、晚红蜜(Saperavi)、白羽(Rkatsiteli)等
新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鲜食葡萄和葡萄干产地,也是葡萄酒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新疆的气候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日照强烈,昼夜温差非常大,而遍布的高山,尤其是天山山脉的冰雪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造就了新疆风味浓郁饱满、极具平衡感的酿酒葡萄。
得益于古代的丝绸之路,新疆与外界连通后也引入了不少西亚的特色葡萄品种,如格鲁吉亚的晚红蜜和白羽,这些品种今后有望促成新疆特有的葡萄酒风格。
7、东北
主要品种:山葡萄(VitisamurensisRupr.)、赤霞珠、品丽珠、霞多丽、威代尔(Vidal)、雷司令等
东北肥沃的黑钙土不止盛产粮食,也盛产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当地的气候为湿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严寒干燥,春秋季节短暂,葡萄生长季也相应较短。
来自长白山地区的野生品种山葡萄经过多年培育,已成为东北重要的酿酒品种之一。这种葡萄富含花青素和酸度,但缺少糖分,酿酒时需要额外加糖。人们也将耐寒性极佳的山葡萄与其他国际品种杂交,提升葡萄的抗寒能力。
吉林通化的酿酒历史已有上百年,当地气候相对温暖,主要生产红葡萄酒;辽宁桓仁是东北另一重要产区,葡萄园大多分布在桓龙湖周围的山坡上,充足的雾气为贵腐菌(BotrytisCinera)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环境。桓仁有黄金冰谷之美誉,用威代尔、雷司令和品丽珠酿造的冰酒(Icewine)已成为东北的标志性葡萄酒。其中,较为出色的威代尔冰酒带有蜂蜜、杏干和蜜桃风味,甜蜜的口感与脆爽的酸度相均衡,酒体饱满,风格优雅迷人,有着不逊色于加拿大冰酒的表现。
酒精度越高,葡萄酒越好,低酒精度的没有好酒,是这样吗?这句话虽然很不科学,却有一定的概率歪打正着。要理解它,就要先明白评判葡萄酒品质的依据,其中之一就是平衡。
葡萄的成熟有两个方面,一是酚类及芳香物质成熟,粗略来说就是酿出的葡萄酒有成熟的单宁、风味与果香;另一方面就是糖分成熟,随着葡萄果实糖度增加,酸度会相应地逐渐降低。酒精的来源正是糖分,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固定的情况下,葡萄越成熟,酒精度越高。
一瓶葡萄酒能称得上好酒,它的风味、酒精度和酸度等要素要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饮用时才不会给人以风味寡淡、酒精味特别冲或是酸得感觉不到味道的体验。那么问题就来了,随着葡萄生长时间的推移,酚类、香气物质和糖分都在果实中累积,这也就意味着,风味浓郁的葡萄很可能糖分高,酿出的酒酒精度也高。因此,许多人会觉得酒精度低的葡萄酒风味不够成熟浓郁,鲜有好酒,但事实并非如此。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葡萄的生长和葡萄酒品质的判断,而是否平衡也不仅仅看风味、酒精度和酸度。
各种起泡酒
起泡酒很酸,这或许是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但这正是起泡酒所追求的风格。每一年,起泡酒产区都会早于其他产区采摘,采收期甚至会从8月就开始。在这时,葡萄酒糖分含量低,酸度高,但由于葡萄在缓慢的生长过程中接受了足够多的光照,故而能酿出口感丰富、果香充沛、酸度脆爽却又不突兀,同时酒精度又低的起泡酒。
如果喜欢以果味为主的起泡酒,可以选择意大利的普洛赛克(Prosecco),若是偏爱面包、黄油和坚果等复杂的香气,则可以选香槟(Champagne)和卡瓦(Cava)。另外,对于抗拒高酸的人,甜型起泡酒阿斯蒂(Asti)就非常合适,它果香馥郁,口感甜美,酒精度可以低至5%abv左右,能令第一次品尝葡萄酒的人迅速爱上这种饮料,被誉为入门佳选。
冰酒和贵腐甜酒
冰酒(Icewine)和贵腐甜酒(NobleRotWine)的存在证明了高糖度不等于高酒精的道理,前者是用冰冻的葡萄酿造,后者则依赖于一种特殊的真菌贵腐菌(BotrytisCinera),它们作用的原理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除去葡萄中的水分,使风味和糖分高度浓缩。
在酿冰酒和贵腐酒的时候,由于葡萄汁糖分浓度极高,酵母活性度低,发酵过程,即糖分向酒精转化的过程较为缓慢。待发酵结束时,酒中仍剩有许多糖分未能转化,最终葡萄酒尝起来便是甜的了。冰酒的酒精度多在7%-12%abv之间,其中加拿大冰酒的酒精度普遍高于德国冰酒;贵腐酒的酒精度稍高,但也基本在13%abv以下。
冷凉气候产区的葡萄酒
冷凉的气候意味着葡萄的糖成熟度通常相对较低,德国、奥地利、葡萄牙绿酒产区(VinhoVerde)和法国卢瓦尔河谷(LoireValley)都是典型例子。珍藏(Kabinett)和晚收(Spatlese)等级的德国雷司令(Riesling)一般为干型或半甜型,拥有脆爽的酸度和浓郁的果香,酒精度一般在8%左右;奥地利的绿维特利纳(GrunerVeltliner)酒体清瘦,酸度极高,有着纯净的浓郁芳香,其常见风味包括核果、白花、青苹果以及明显的白胡椒和矿物质味,也很适合喜欢低酒精度饮料的人。
德国雷司令
绿酒产区西邻大西洋,气候凉爽,出产的同名葡萄酒酸度活泼,带有矿物质气息,风味淡雅,酒精度一般为8%-11%abv。卢瓦尔河谷的许多子产区都出产酒精度较低的白葡萄酒,例如密斯卡岱(Muscadet)和武弗雷(Vouvray),前者口感清新淡雅,风味偏向中性,后者的白诗南(CheninBlanc)葡萄酒闻名世界,有干型至甜型、静止或气泡等各种类型,这些葡萄酒大多酸度怡人,口感柔和清新。
随着近来天气转凉,爽脆的白葡萄酒或适宜冷藏的红葡萄酒都逐渐让位给了风味更加温暖强劲的红酒。而若你恰巧喜欢诸如西拉(Shiraz)和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等酒体饱满的红酒,那么下面这个葡萄品种你更应该了解并亲自品尝一番。它便是来自于格鲁吉亚的红葡萄品种晚红蜜(Saperavi)。
事实上,格鲁吉亚不光是晚红蜜的发源地,还是葡萄酒的发源地。据最新一项考古研究表明,该国与葡萄酒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8,000年前,而晚红蜜很早便在格鲁吉亚扎根了。如今,许多树龄达数十年的葡萄树都种植于此,尽管产量不高,但其种出的晚红蜜品质都是顶级的。
在格鲁吉亚语中,晚红蜜的意思是染料。该名十分贴切,因为作为世上少有的几种染色葡萄之一,晚红蜜的果皮和果肉都是红色的。它的这种特性也使其能够酿出颜色深邃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酸度高且风味强劲,并带有多汁熟水果的香气。此外,晚红蜜具有极强的气候适应能力,所以在格鲁吉亚微气候条件不同的各大产区,你几乎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最近格鲁吉亚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激增,晚红蜜功不可没。
尽管卡赫季(Kakheti)是晚红蜜的发源地,但该葡萄从这里起步后,已然覆盖了格鲁吉亚的大部分地区,并且还成功地进军国际。如今,南澳维多利亚州(Victoria)和美国手指湖(FingerLakes)产区的一些酒庄已经开始尝试在当地种植晚红蜜了。
如果读者朋友们想要尝试晚红蜜葡萄酒,不妨在酒标上寻找如下字样:穆祖扎尼(Mukuzani)产区和纳帕热利(Napareuli)产区是高品质干型晚红蜜葡萄酒的代名词,而肯兹玛罗利(Kindzmarauli)产区和阿克哈舍尼(Akhasheni)产区则盛产半甜型或者晚采收型晚红蜜葡萄酒。(文/Gerard)
红葡萄酒
红葡萄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葡萄酒,不同种类的红葡萄酒酿造过程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酿造步骤分为筛选、去梗、破碎、发酵、压榨、熟化、混合、澄清和稳定以及装瓶等。
葡萄采摘后需要经过一番筛选,之后再进行去梗和破碎。绝大多数红葡萄酒的酿酒葡萄都需要经过去梗和破碎,但有些酒庄也会选择将部分或全部葡萄带梗发酵,以形成特有的风格。
葡萄去梗破碎之后便会开始进行酒精发酵。有些酿酒师会在发酵前对葡萄进行冷浸渍,以更好地提取葡萄的颜色和风味物质。
在发酵过程中,酿酒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发酵容器(如不锈钢、橡木桶和水泥罐等),严格控制发酵温度,并通过压帽、淋皮或倒罐等方式进行萃取,以酿造出想要的葡萄酒风格。正常情况下,红葡萄酒的发酵温度需控制在20℃-32℃之间;发酵时长为2周左右;萃取方法及频率由酿酒师根据葡萄酒的风格决定。
发酵完成后,依靠重力作用从发酵容器底部自行流出的酒称为自流酒,排出自流酒后,再将果皮和果渣一起压榨,便形成压榨葡萄酒。压榨酒的颜色较自流酒深,单宁也较高,因此,可在最终混合时,用以调节酒液的颜色、增加单宁。
之后,便是酒液的熟化过程了。根据所要酿造的葡萄酒风格,酿酒师需要选用合适的容器(如橡木桶或不锈钢罐等惰性容器)对酒液进行一段时间的熟化,在这个过程中,葡萄酒的风味会变得愈加复杂,酒质也会趋于稳定。
在熟化完成之后,酒庄就会对酒液进行混合。有些酒庄在熟成之前先进行混合,这取决于酿酒师的决定。混合可以帮助酿酒师保持同批次葡萄酒风格的一致性,维持平衡感。混合有多种情况,例如,对于一些单一品种葡萄酒,酒庄会将不同地块的酒液混合,以均衡风格;酒庄还可能将不同品种的葡萄酒液进行混合,用多种葡萄品种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混酿葡萄酒。
在熟化的过程中,葡萄酒中的沉淀会渐渐沉积至底部,酒液的澄清度也会渐渐提升。不过,有些酒庄会在装瓶前,通过对酒液进行下胶或过滤等澄清方式,进一步提高酒液的澄清度和稳定性;也有的酒庄会选择通过物理静置、换桶的方式澄清酒液。
白葡萄酒
白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与红葡萄酒大体相似,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其发酵过程需在压榨后才进行。葡萄进行去梗和破碎后,先通过压榨将葡萄汁与果皮、果肉分离,再进行发酵。另外,白葡萄酒的发酵温度较红葡萄酒低,通常为12℃-22℃,发酵时长为2-4周。
世界各地的红白葡萄酒酿造方式都大同小异,使用不同的酿造工艺和酿造设备会赋予葡萄酒不同的风格。
葡萄是酿造葡萄酒至关重要的原料,目前世界上可以酿酒的葡萄品种有几千种,但能酿制出优质葡萄酒的品种却不足百种,总体上可分为红葡萄品种和白葡萄品种。如果说葡萄品种是葡萄酒的灵魂,那么果香绝对是其灵魂的支撑。葡萄品种的浆果香气正是葡萄酒果香的来源。不同的葡萄品种,含有不同的果香成分,因此酿成的葡萄酒果香也就各不相同,形成的风味也独具特色。今天,我们就从常见的红葡萄品种入手,探寻不同品种酿成的红葡萄酒的水果风味,感受其中的的果味诱惑。
红色水果黑色水果
红葡萄酒中的水果风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红色水果和黑色水果,这是盲品中判断葡萄酒风格的一大依据。此外,葡萄酒中的水果风味还可能以果酱、果脯、果干或煮水果等形式出现。不同的葡萄品种、风土、气候能够使葡萄酒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水果风味,因此,水果风味能够在品鉴中为你提供相应的线索。部分红葡萄品种酿成的葡萄酒可能会兼具红色和黑色水果的风味,而采用红葡萄混酿的葡萄酒往往也同时具备红色水果和黑色水果的风味特点。
哪些常见的葡萄品种以红色水果风味为主?
黑皮诺樱桃、草莓、覆盆子、蔓越莓
樱桃是黑皮诺(PinotNoir)葡萄酒中最常见的风味之一,包括红樱桃以及黑樱桃。气候相对凉爽的产区出产的黑皮诺有着红樱桃或蔓越莓等风味,如法国勃艮第(Burgundy)、美国俄勒冈州(Oregon)和新西兰马尔堡(Marlborough)等地。而气候较温暖的产区,例如加州索诺玛县(SonomaCounty)和中央山谷(CentralValley)以及新西兰中部奥塔哥(CentralOtago)等产区出产的黑皮诺则会带有黑樱桃的味道。明显的草莓味是新西兰黑皮诺葡萄酒的一大特色。
梅洛李子、樱桃、果酱
梅洛(Merlot)果实较大,在凉爽和温暖的地区都能生长。凉爽气候下的梅洛葡萄酒风格优雅、柔和,表现出更多的红李子和红樱桃等红色水果的风味特点;温暖地区出产的梅洛葡萄酒风味浓郁,通常会在橡木桶陈酿较长时间,带有黑色水果风味以及果酱的味道。
品丽珠草莓、红李子、樱桃、果酱
品丽珠(CabernetFranc)的果实较小,果皮比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的薄,单宁和酸度相对较低。品丽珠酿造的葡萄酒一般颜色较浅,酒体较轻,口感柔和,带有草莓、红李子等红色水果的风味。在法国,品丽珠葡萄酒的甜椒和黑胡椒的风味一般会比红色浆果的味道更浓郁;而美国品丽珠葡萄酒则会带有更多的樱桃和甜椒的味道,气候较温暖的加州(California)出产的品丽珠会表现出明显的果酱风味。
内比奥罗酸樱桃、草莓、覆盆子
有着雾葡萄之称的内比奥罗(Nebbiolo)是意大利著名的红葡萄品种之一,使用内比奥罗酿制的葡萄酒色泽较淡,单宁强劲,酸度偏高,颇具陈年潜力,品质十分出众,比如巴罗洛(Barolo)和巴巴莱斯科(Barbaresco)葡萄酒。内比奥罗酿制的葡萄酒的典型果香为酸樱桃、草莓、覆盆子等红色水果。
桑娇维塞红樱桃、草莓、果酱
桑娇维塞(Sangiovese)是意大利另一重要的红葡萄品种,天然的果香与自然的风味是一款优质的桑娇维塞葡萄酒必备的特质,典型的桑娇维塞葡萄酒往往呈现出红色水果的风味。桑娇维塞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所以用其酿造的葡萄酒风格也不尽相同。来自意大利基安帝(Chianti)或布鲁奈罗蒙塔希诺(BrunellodiMontalcino)产区的传统风格的桑娇维塞葡萄酒通常带有樱桃干、草莓以及独特的烟熏味;而产自美国的桑娇维塞则具有新鲜草莓和果酱的风味。
歌海娜草莓、覆盆子、樱桃、果酱
歌海娜(Grenache)喜好较温暖和干燥的气候,它的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葡萄酒产区,因此酿成葡萄酒的风味也因产地而异。一般来说,歌海娜葡萄酒带有草莓、覆盆子和樱桃等红色水果的风味特征,酒体通常中等到饱满,单宁和酸度较低,但糖分和酒精度颇高。歌海娜常与其他品种一起混酿为葡萄酒增添酒体和甜美的果味,并提高酒精度,同时降低单宁和酸度。
丹魄红樱桃、覆盆子、蓝莓
丹魄(Tempranillo)原产于西班牙,是该国最重要、种植最广泛的红葡萄品种。其中里奥哈(Rioja)和杜埃罗河岸(RiberadelDuero)是丹魄的核心产区。用丹魄酿制的葡萄酒通常果味充沛,具有红樱桃和覆盆子等红色水果风味。经橡木桶长时间陈酿的丹魄葡萄酒有时还会发展出蓝莓的味道。
佳美草莓、樱桃、覆盆子
佳美(Gamay)是博若莱(Beaujolais)产区的法定品种,博若莱出产的红葡萄酒几乎都由佳美酿造。博若莱新酒(BeaujolaisNouveau)果香浓郁,散发着淡淡的樱桃和草莓的味道,有时还会有香蕉和甜蜜的泡泡糖的香气。而博若莱特级村庄(BeaujolaisCrus)等级的葡萄酒风味复杂且颇具陈年潜力,通常带有覆盆子的风味以及些许绿色茎干的气息。
哪些常见的葡萄品种以黑色水果风味为主?
赤霞珠黑醋栗、黑李子、黑莓
黑醋栗是赤霞珠的标志性果香,然而除此之外赤霞珠还带有其他多种水果风味。温暖气候产区(例如法国波尔多左岸、美国加州等地)出产的赤霞珠往往带有其典型香气黑醋栗,以及黑莓和黑李子等风味;凉爽气候产区(例如美国的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等)出产的赤霞珠则带有淡雅的红李子或蔓越莓的味道。
味而多(PetitVerdot)黑李子、蓝莓
味而多常与其他葡萄品种进行混酿,很少用做单一品种来酿造葡萄酒,其果小皮厚,单宁含量丰富,成熟较晚。在法国,味而多常常带有焦油以及典型的黑色水果风味;而在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味而多则更具水果风味和花香,带有紫罗兰、蓝莓和李子的芬芳。
西拉(Syrah)黑莓、蓝莓
采用西拉酿造的葡萄酒一般颜色深,单宁含量中等到高,带有黑色水果的味道,有时还会散发出黑胡椒的香气或花香。生长在法国的西拉往往带有黑橄榄的味道;而在澳大利亚,西拉被称为设拉子(Shiraz),带有更多的黑莓的风味。
马尔贝克(Malbec)黑樱桃、李子、蓝莓
马尔贝克的果皮颜色很深,果粒较小,因此酿出来的葡萄酒颜色深邃,黑色水果香气浓郁,单宁含量较高。适度采用橡木桶陈酿的马尔贝克葡萄酒通常有着更多的黑樱桃风味,而随着橡木桶陈酿时间的增长,它又会散发出蓝莓蜜饯和糖渍李子的美妙味道。
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令人痴迷的原因很难一语论清,自然、生命、艺术、宗教、历史、人文承载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方方面面。我们很难想象一种水果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单就果味来说,葡萄便一果得百味,带给人们巨大的探索空间,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品味。那么,我们能从葡萄酒品鉴中得到什么?从初生好奇,到搜索探寻,最后得到答案,溢于言表的喜悦大抵就是这样了。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