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刘伶醉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历史人物 | 刘伶》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魏晋时期诗人。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蔑视传统“礼法”,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

魏正始年间,刘伶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刘伶今唯存《酒德颂》文一篇,《北芒客舍》诗一首。

个人简介

刘伶,字伯伦,安徽省宿州市人士,晋朝的“竹林七贤”之一。由于他不满晋朝统治者的专权横暴,千里迢迢来到河北省徐水访友张华。张华以当地佳酿款待,刘伶饮后倍加赞赏。据《徐水县碑志》载,刘伶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并乘兴著诗。诗中道:“捧瓮承槽,衔怀漱醪”,“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留下“酒醉三年方醒”的传说。刘伶死后葬于徐水,其墓至今尚存,为河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后人还为他建立了《酒德亭》。在金、元时期,酒业生产技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蒸馏酒的出现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一时繁荣。到了清朝末年,徐水美酒畅销京、津、保等地区,深受好评。河北刘伶醉酒厂挖掘整理出来的古烧锅遗址和延续使用至今的古发酵池(据考证为金元时期、距今有800余年的历史),2001年被河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白酒文化研究基地。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白酒历史人物 | 双沟酒厂创始人贺老太


双沟酒厂创始人贺老太(1885~1947)吴姓,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农历九月二十六日生于泗州(今江苏泗洪县)半城。童年丧父,随母逃荒到双沟镇帮工。二十七年,嫁双沟酿酒槽坊工人贺星垣。贺祖居山西省太谷县孟高村,三代酿酒为业。童年从父迁居酒镇双沟,在酒坊当童工,经数年悉心钻研,学得一套酿酒技术。婚后,吴氏鼓励丈夫,借张、夏三家合股,袭前名开办“全德槽坊”。旋由贺氏经营,更名“贺全德槽坊”(今泗洪县双沟酒厂前身)。

贺老太其名

吴氏自小于艰难中磨炼,办事精明,且具较强管理能力,遂取丈夫技术之长,补丈夫性格上之不足,独当一面,主持槽坊事务,为名副其实的“女当家”。三十一年,其经营生产的“双沟大曲”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评为名酒前列,从此蜚声国内外。

贺老太其事

至民国26年(1937年),全德槽坊家业增大,有房百余间,骡马10余匹,另兼10个酒池,80余名工人,生意更加兴隆。吴氏又拨酿酒之款,创办“贺全德酱园厂”,并在洪泽湖边购置草田千余亩,来个“农工”并举。吴氏不仅操持有方,而且乐善好施。常献物捐款赞助地方公益,家中特备常用之药,以解他人之急。春荒时节,则命家人煮粥于门前,以供穷人乞食。次年秋,日军侵占双沟,烧杀抢掠,非凡未有。贺家槽坊、酱园厂亦遭严重破坏,被迫停产。吴氏合家徙至深河东刘台(今属城头林柴场)避难。年底,待日寇撤走时方返,重整旗鼓,再兴家业。

民国28年夏,中共开辟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吴氏时已愈知天命之年,极力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毅然支持长子子漠、长女贺虹、次女子文投身革命。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刘瑞龙等苏皖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常临贺全德槽坊,品尝双沟酒,畅谈抗日事。八路军、新四军将士,往来公干,亦大都于贺家寄宿,尊称吴氏为“贺老太太”。32年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至贺家作客,即席盛赞双沟大曲。34年春,贺老太应邀与长子、次女共同参加苏皖边区各界代表会议。归来,将贺家湖边草田,悉数献给当地农会。

次年8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淮北解放区。贺老太曾多次机智地掩护中共地方干部。或就地潜藏,或月黑护送,使数十人于九死一生中转危为安。36年9月,因患脑溢血不幸辞世。就葬于双沟镇。

龙涎酒的刘伶传说


杜康有个好朋友叫刘伶,平生较爱喝白酒,听说杜康酿出好酒,就专程前来拜访。不巧杜康这天正好不在家。刘伶来到杜康酿酒的地方,还未进门,就看见墙上写有一首诗:
量大一碗醉三年,
量小一盅睡三天;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较后一句:“谁若不信试试看!”
刘伶鼻子一哼,不以为然地说:“好大的口气!天下谁不知我刘伶的酒量。往东喝垮东海岸,往西喝倒峨嵋山,往南喝过桂林酒,往北吃过蟠桃宴。东西南北吃喝遍,也没把我醉半天”。进了门,他开口就要一碗酒。小主人说:“这酒只能喝一盅,不能喝一碗,一碗酒会把人醉死的。”本来,刘伶看了墙上诗就恼火,再一听此话,更是火冒三丈,便气冲冲地说:“少啰嗦,快打碗酒来!”小主人见来客气势汹汹,不敢怠慢,赶快打一碗龙涎酒,双手递了过去。刘伶接过酒,只觉得浓香扑鼻,便一饮而尽。哪知碗刚放下,就觉得头昏目眩,双腿不听使唤,扑通一声,跌倒在地,已经不省人事了。小主人吓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正在这时,杜康回来了,见地上躺着醉倒的刘伶,不禁哈哈大笑说:“你小子经常口出狂言,今天却被我一碗酒醉成这个样子!”杜康让人找来四块木板,临时给刘伶做了副棺材,把刘伶埋到后院的酒糟堆里。
三年以后,刘伶的妻子打听出丈夫是喝了杜康的龙涎酒,当场死去的。这天便找上门来向杜康要人。杜康对刘伶的妻子哈哈一笑说:“老嫂子,别发怒。刘兄没有真死,他是喝醉了。说着掐指一算,刘伶正好是三年前的这一天醉过去的,便把刘伶的妻子领到后院,刨开酒糟堆掀开棺材盖了一看,只见刘伶红光满面,躺在棺材里睡得正香。杜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兄,该醒来了!老嫂子等了三年,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刘伶睁开双眼,打了个哈欠,坐了起来。妻子赶快上前把他扶出棺材。杜康在一旁笑着说:“你再不醒来,老嫂子就要和我拼命了!”刘伶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就和妻子一同回家去了。从此,“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就成为后世人的美谈。

白酒历史人物 | 茅台酒创始人之一王立夫


王立夫,茅台酒创始人之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金奖获奖者,民国时期贵州省茅台镇知名商号“天和号”、“荣太和烧坊”、“荣和烧坊”创立人。

简介

王立夫—茅台酒创始人(字泽履,1858—1931),世居仁怀县茅台村(现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历史上称为仁岸),祖父王振发(1793—1857)于清道光年间在茅台创办知名商号“天和盐号”经营盐业。茅台至古出好酒,王振发由于商业往来需要用酒宴请客商或送礼,在茅台村黑菁子(地名:茅台观音寺社区)创办了“天和号烧房”,酿造当地人称的“茅台烧”宴请官绅和行商坐贾。

个人经历

自王立夫的祖父王振发经营盐业发迹始,王家成为茅台巨富。到父亲王用兵时,王家的“王天和盐号”遍及仁怀各地,王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王立夫是独子,王用宾去世后,自然由他继承家业。他的田地大约包括茅台镇银滩坝子、仁溪沟、长榜、高榜、田榜上、黑庆子、河口、河沟、回龙湾、春树、安村坝等地。直到民国年间,衰落的王家土地仍延伸到毗邻的四川古蔺境内。解放初,王立夫的孙女王宗辉由于经济困难,曾步行到四川合江收地租。佃户爽快地交了地租,才说,已经好几年没人去收过租子了。

此外,茅台街上还有湾子头、下场、中街、新栈房等处商铺,另有油房、碾房、私渡等,也是王家的私产。因此,当时人们称茅台镇为“王半街”。

王立夫年轻时就开始学做生意,继承家业后,由于祖父王振发就与四川商家有生意来往,并以此立业,他也自然延续着祖辈的商路继续做着生意。到他手中时,盐巴生意已经不好做了,而茅台烧酒却因各路客商云集悄然出名,凡喝过的人都交口称赞,回程时还要买些带回去宴请、送礼。

当时茅台已经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家烧坊了。规模较大的要算贵阳华家的“成裕酒房”。王立夫的烧坊是祖辈传下来的,也是其中的一家,但规模较小,而且所酿酒主要是自饮或请客送礼,只有少量出售。

王立夫看准了酿酒的商机,清光绪五年(1879年),他与习水人孙全太、中枢人石荣霄商议,合伙在杨柳湾开设烧房。王立夫以自家的烧房作价入股、另外两家各出二百两银子,每家取一个“字”,成立了“荣太和”烧房,由王立夫管生产、销售,石荣霄管账。没过多久,孙全太在习水的生意顾不过来,便以石荣霄账目不清为由要退股。孙全太退股后,酒房遂改名为“荣和”烧房。

“荣和”烧房的酒当时在茅台被称为“王茅”,这是因“荣和”缘于“天和号”王家烧房的缘故。华家的“成裕”烧房的酒则被称为“华茅”。“王茅”主要销往四川方面,这是王立夫的祖父辈经商的渠道和人脉关系的原因。“华茅”主要销往贵阳等地。这两家也是茅台镇产量较大的两家酒房,酒的品质也是较好的。

品牌创建史

早期“茅台烧”的包装是用一种叫“支子”的容器盛酒。“支子”用竹片编成,再用土石灰加糯米、紫红窖泥、再加猪血合匀糊在竹篓上,后来才改成土陶大肚坛。民国四年(1915年),茅台镇的“荣和”、“成裕”两家烧房酿制的“茅台烧”被贵州省农商部选送,均以“茅台造酒公司”名义参加由美国倡导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赛会”。“王茅”的柱形土陶瓶简陋、土气,参展后没有引起参会人士的注意。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使参会人士对“茅台酒”刮目相看。那酒的芳香彻底征服了评委,征服了所有参会人。“茅台酒”被评为世界名酒,并获得金质奖章,从此名扬天下。

获奖本来是件好事,但参展回来后,华、王两家为“茅台酒”的牌子打起了官司。两家都送了酒去参展,又都是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统一送展,于是互不相让。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刘显世亲自签发省长令,作出裁决:王、华两家烧房均可用“茅台酒”之荣誉出品、销售各家酿制的酒,奖牌、奖状陈列于县商会。

王立夫曾任茅台民团大团总,而且富甲一方,在茅台镇威望很高。为此有人暗中打他的主意。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烧子时香的时候,土匪搭梯子从围墙翻进去,抓走了王立夫。土匪将王立夫供在用两张八仙桌搭成的台子上供“财神”,每天给饭吃,还定时烧香、磕头,不打不骂,就是要王家拿银子来赎人。王家没有办法,只好送去8挑银子,并将银滩坝子的田地抵出去,王立夫才平安回家。

王立夫执掌家业后,恪守祖父王振发在世时立下规矩:做老实生意,诚信为人,乐善好施,深得地邻乡党好评。

王立夫的夫人郭氏解放后才去世。她在世时念佛、吃斋,平是家里备有一个小药箱,周围邻居哪家的小孩有个小病什么的,她都要帮忙给些药,是出了名的善婆婆。王立夫的孙子回忆,有一次王承俊手下的人给他弄来了一麻袋青蛙,要杀来吃,说是补品。郭氏知道后很生气,叫人将青蛙全放了生。

1931年,王立夫病死,葬于茅台镇上②。建国后因为建学校,王立夫的墓便迁到河对面原酱园后的黄葛树旁与其父亲王用兵合葬。据当地老人讲:迁墓时,很多街坊邻居、王家过去的佃户都自发去帮忙。人们说,王立夫是穷人的好朋友,是我们大恩人。

竹林七贤 刘伶醉酒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较为知名的酒徒是刘伶。
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遂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我国酒文化的代言人之刘伶


刘伶。因为酒,刘伶一生留下四件逸事:一、经常乘坐一辆鹿车(版圣诞老人?),携带一壶酒,让仆人扛把锄头跟着,吩咐他:“一旦我死了,就地掩埋。”酒使刘伶如此旷达。二、一次酒精中毒了,还嘴馋,向老婆要酒,老婆摔了酒壶酒杯,哭着劝告:“您喝酒太多,对身体不好,一定要戒掉。”刘伶答道:“好。但是我无法自己戒掉,必须面向鬼神祈祷发誓,才能戒掉。请你准备酒肉。”老婆依他所言做了准备。只见刘伶跪下之后是这样发誓的:“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一手拿肉,一手拿酒,边吃边喝,直至烂醉。三、一次醉酒后,跟人口角,那人提着拳头就奔刘伶来了,刘伶见状,也不避让,从容说道:“鸡肋之身受不了您尊贵的拳头。”他人听罢,哈哈一笑,两人握手言和。四、在家里饮酒之后,刘伶经常是一丝不挂。有人看见后嘲笑他,他反击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入我褌中?”任何一件逸事,都是常人所不敢想象的。刘伶代言酒文化,可以把魏晋名士的风度发扬光大。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刘伶一醉睡三年


象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经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同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似乎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雅致高格,与众不同。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笫。他是当时的名士,名气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酒量好,诗文更好。他经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可谓意气风发。他的《酒德颂》曾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浑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杜康酒是当时的名酒。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杜康酒在当时已是是较好的美酒。这“杜康美酒醉刘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个神话传说,两人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在这个故事里,刘伶慕名来到杜康的酒馆,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酿美酒,一醉就是三年。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刘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阳杜康与伊川杜康兀自为谁是正宗杜康打个不亦乐乎,官司甚至打到了总理周恩来那里,这里且按下不表。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