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酒的起源,说法很多,有商代、唐代、宋代、明代诸说。
我认为,药酒至迟起源于汉代,大概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我国最古的药酒酿制方,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在1973年马王堆出土)有文字记载。从《养生方》的现存文字中,可以辨识的药酒方共有六个。
1.用麦冬(即颠棘)配合秫米等酿制的药酒(原题:以颠棘为浆方治老不起)。
2.用黍米、稻米等制成的药酒(为醴方治老不起)。
3.用美酒和麦X(不详何药)等制成的药酒。
4.用石膏、藁本、牛膝等药酿制的药酒。
5.用漆和乌喙(乌头)等药物酿制的药酒。
6.用漆、节(玉竹)、黍、稻、乌喙等酿制的药酒。《杂疗方》中酿制的药酒只有一方,即用智(何物不详)和薜荔根等药放入甑(古代一种炊事用蒸器)内制成醴酒。其中大多数资料已不齐,比较完整的是《养生方》醪利中的第二方。该方包括了整个药酒制作过程、服用方法、功能主治等内容,是酿制药酒工艺的最早的完整记载。
先秦时期,中医的发展已达到了可观的程度,这一时期的医学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对酒在医学上的作用,做过专题论述。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首先讲述醪醴的制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即用完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说明古人对用酒类治病是非常重视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记载了扁鹊认为可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的看法。
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便渐渐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其表现是临床应用的针对性大大加强,所以其疗效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二十五个医案,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其中列举了两例以药酒治病的医案;一个是济北王患风蹶胸满病,服了淳于意配的三石药酒,得到治愈。
另一个是苗川有个王美人患难产,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并产下一婴孩。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红兰花功能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加强药效,使气血通畅,则腹痛自止。
此外,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也是药酒的一种剂型,借酒气轻扬,能引药上行,达到通阳散结,豁痰逐饮的目的,以治疗胸痹。
至于他在书中记载以酒煎药或服茯的方例,更是普遍。
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中记载:王文正太尉气羸多病,真宗面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可以和气血辟外邪。文正饮之,大觉安健,因对称谢。
上曰:此苏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苏合香丸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因各出数榼赐近臣。自此,臣庶之家皆效之,苏合香丸盛行于时。
此方本出《广济方》,谓之白术丸。《广济方》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医书。可见,苏合香酒至迟出于唐代前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记载:作和酒法:酒一斗,胡椒六十枚,乾姜一分,鸡舌香一份,荜拔六枚。下筛,绢囊盛之,内酒中,一宿,蜜一升和之。
《齐民要求》上还有一条讲笨曲饼酒的材料,从此酒浸五加皮、及一切药,皆有益,神效。这条材料透漏出一个信息,北魏时期药酒的品种繁多,笨曲饼酒是制造药酒的好原料。
我国古代有元旦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就是一种药酒。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有屠苏酒的配方,并特别注明: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陈延之是晋代医学家。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汉晋相距不远,陈延之说屠苏酒是汉末华佗发明的,应当可信。
屠苏酒的制造方法:用赤术、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绿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数沸,举家东向从少年至长次第饮之。从屠苏酒的制造方法中可以看出,它完全符合药酒的定义。
宋代窦羊的《酒谱》记载:王莽以腊日献椒酒于平帝,其屠苏之渐乎?又载:西汉以来,腊日饮椒酒见《四民月令》。据近人考证,《四民月令》是东汉崔实于桓帝延熹时(约公元166年)所作。椒酒应当是比屠苏酒更早的一种药酒。
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也就是药曲,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
喝过了许多美酒,但你知道葡萄酒的起源地在哪里吗?很多人以为是法国或者意大利,其实都不是。欧洲酿酒葡萄,即欧亚葡萄(VitisVinifera),其实起源于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目前,有证据表明葡萄酒实际上起源于高加索山脉(CaucasusMountains)。这座山脉跨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伊朗北部和土耳其东部,有好几处地方是欧洲的最高峰。有关古老葡萄酒酿造的证据可追溯至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4,100年,在亚美尼亚可以找到古老酒庄的遗址,在格鲁吉亚的粘土罐里可以觅得葡萄残渣,在土耳其东部则发现了葡萄驯化的迹象。第一批酿造葡萄酒的人们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石拉韦瑞文化(Shulaveri-ShomuCulture),他们使用黑曜石作为工具,饲养牛和猪,还有最重要的是种植葡萄。
图片来源:WineFolly
目前所知的最古老酒庄(公元前4,100年)位于亚美尼亚阿列尼(Areni)村庄外的洞穴中。至今,这个村庄仍然以酿酒著称,采用一种也叫阿列尼的本土葡萄酿造红葡萄酒。阿列尼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葡萄,不过仍未确定它是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
从高加索山脉开始,酿酒葡萄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葡萄的种植向南和向西扩张至地中海附近。腓尼基人(Phoenicians)和希腊人的航海文明对葡萄酒在西欧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新种植葡萄的产区,它们的葡萄都逐渐变异以适应当地独特的环境。数千年来这种缓慢的变异造就了如今1,300多种已经被识别的酿酒葡萄。
多样性在葡萄种植中十分重要,因为它让葡萄可以抵抗疾病以及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此外,多样性让不同的葡萄可以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生存,极大地增加了葡萄可以生长的气候种类。不幸的是,人们对于某些受欢迎葡萄的需求,可能会减少全球葡萄酒自然多样性的可能。目前,仅仅50种葡萄便构成了世界上80%的葡萄种植量。其他葡萄品种则非常稀少,甚至将近灭绝。越来越多产区使用本土葡萄品种酿酒,取替像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和黑皮诺(PinotNoir)这些著名的葡萄品种。
如果你热爱葡萄酒的话,不妨品尝一下新的葡萄酒,这样你就对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了!
在葡萄酒的圈子里,你找不到一个不知道波尔多这个产区的人,如今的波尔多产区已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区之一,而几百年前多沼泽地形的波尔多,你几乎找不到几家酿造葡萄酒的酒庄。
虽然早在罗马时代,喜爱葡萄酒的罗马人就把种植葡萄吗,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带到了这片地区,数百年来,这片土地上陆陆续续的种植着葡萄,酿造着葡萄酒,但是几乎没有人看到这个产区酿造葡萄酒的潜力。
波尔多产区的崛起还要从十二世纪一桩离婚事件谈起,当然,离婚的双方也不是普通人,是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皇后埃诺莉。
国王和王后虽然两人已经有了两个女儿,但是两人的感情很差,久而久之,王后按耐不住寂寞,给国王送了顶帽子,国王早就对王后非常不满,但是王后的家族势力也不差啊,最后,双方选择了离婚。
当时的法国的政体有点类似于周王朝那种形式,法王只能控制法国的一小片土地,各地的诸侯享有很高的自主权利,有些诸侯的领地甚至比法王的领地还要大,因此王室经常通过联姻的方式去维系和大诸侯们之间的关系,此时的法王路易七世和王后就是这样一种政治联姻关系,王后是法国阿奎丹公国的唯一继承人,还拥有普瓦捷伯国,可以说是法国当时最有权利的女人。
既然离了婚,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找情人了,原来给法国国王带绿帽子的不是别人,是未来的英国国王,金雀花王朝的创立者,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的小鲜肉亨利二世,此时亨利二世还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英国的皇位候选人之一。在离婚仅仅几个星期之后,亨利二世迎娶了原来的法国王后埃诺莉,得到了法国的阿奎丹公国和普瓦捷伯国两大领土,在加上本来的封地,实力上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君主。法国国王路易七世虽然不满,率兵征讨,无奈当时实力真的是不济,连自己的臣子都打不过。
这件事情对波尔多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波尔多地区就位于埃诺莉王后拥有的阿奎丹公国,随着埃诺莉王后的转嫁,波尔多地区成为了英国人的领土,波尔多地区本身是一个港口,非常方便海上运输,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所产的葡萄酒也源源不断的通过货船销往亨利二世的本土英国,从那时开始,英国的国王和贵族们都迷恋上了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在这片土地上酿造美酒的人越来越多,最终使得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产业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葡萄种植起源于何时?新旧世界的划分有什么历史渊源?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酿酒?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随我一起搭乘时空机,沿着时间轴,探索葡萄酒发展史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吧。
第一站:葡萄大迁移,开辟新世界
在葡萄酒界,新旧世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新世界主要指除了传统欧洲产酒国以外的国家,该概念的形成与历史息息相关。葡萄酒正式进军新世界,可追溯至哥伦布(Columbus)发现新大陆时期。在那时的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Exchange)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传教士将欧洲的葡萄品种带到南美洲。
这股葡萄迁徙大潮主要分为3拨: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传教士在这片大陆种下了第一棵葡萄树,并将葡萄品种命名为传教葡萄(Mission,音译为弥生葡萄)。此举既考虑到葡萄酒掺水后能用于消毒,更意在传播天主教。19世纪时,所谓的高贵品种扎根这片土壤,主要为法国的葡萄品种,如波尔多(Bordeaux)的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20世纪时,地中海地区的传统葡萄品种漂洋过海地来到智利,佳丽酿(Carignan)等品种开始在这里大放异彩。
第二站:旧世界的欧洲舞台,上演辉煌史
传统的旧世界欧洲产酒国不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但却见证了葡萄酒的多个大事件发生和巅峰辉煌期。从神权至上的中世纪开始,葡萄酒就染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当时的修道士们更是承担起了推进葡萄酒发展的重责。西多会(CistercianOrder)和克吕尼会(CluniacOrder)等宗教团体将贵族馈赠的土地用于建立庄园,酿造弥撒(Mass)仪式所需的葡萄酒。在此期间,他们在不断探索新的酿酒工艺的路上精益求精,为后世留下了沿用至今的传统酿酒技艺。其中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是本笃派(Benedictines)的修道士唐培里侬(DomPerignon),他是倡导有机种植的第一人,对香槟(Champagne)的酿造工艺更是深有研究,酩悦香槟(ChampagneMoetChandon)旗下大名鼎鼎的唐培里侬香槟(ChampagneDomPerignon)就是以他为名。
1716年,世界上第一个受保护的原产地意大利的基安帝(Chianti)在欧洲诞生。1730年,第一个葡萄酒分级制度在托卡伊山麓(Tokaj-Hegyalja)正式成立。18、19世纪是旧世界葡萄酒的风格成型期,人们开始讲究不同风土赋予葡萄酒的不同风格,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葡萄酒市场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
紧接着19世纪末期的根瘤蚜虫(Phylloxera)灾害则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葡萄酒行业,大片葡萄园惨遭感染、摧毁,许多本土品种濒临灭绝。不过机智的葡萄种植者们想出了一个妙招,将法国葡萄藤嫁接在对根瘤蚜虫有良好抗性的美国砧木上,最终成功扭转颓势。
第三站:古罗马帝国扩张,开启欧洲酿酒历程
葡萄酒的传播发展史堪称一部殖民扩张史,旧世界产酒国的版图最初始于古罗马帝国。彼时,葡萄酒是罗马人日常餐桌上的饮品,葡萄酒的酿造和贸易也开始商业化。
随着罗马帝国在欧洲扩张,如今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家都开始种植葡萄树。自此,酿酒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新的葡萄品种也得以发现。橡木桶就是由当时的高卢人(Gaul,如今的法国人)发明的,叙利亚人则发明了玻璃瓶,这些容器都成为当时的双耳粘土陶罐(TerracottaAmphorae)的有力竞争对手。
第四站:古希腊,第一代酿酒文明的摇篮
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与酿制葡萄酒的国家。葡萄酒在当时的贸易、宗教和健康等领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希腊人还因此创造了自己的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os)。随着古希腊城邦的扩张,葡萄酒就从其最早的殖民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Sicily)一路向北,传播到了古罗马。
即使在今天,希腊的葡萄酒也广受欢迎,其中的松香葡萄酒(Retsina)就以其独特浓郁的松香为大众青睐。这种葡萄酒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酿制,其使用的陈年容器四面都覆盖着松香涂层,因此赋予了葡萄酒迷人的松香气息。
第五站:吉光片羽,最早的葡萄酒遗迹
第一处葡萄酒考古遗迹在今天的伊朗被发现,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500-4,000年);第一棵人工种植的葡萄树种植于格鲁吉亚,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5,000年;最古老的酒窖在亚美尼亚被发现,可追溯至公元前4,100年。在这个酒窖中,压榨器、发酵罐和酒杯一应尽全。
至于是谁用野生葡萄酿出了第一杯葡萄酒,已无从得知。但许多人认为这也许是一个美丽的意外,罐中的葡萄偶然间与葡萄皮上的天然酵母相接触,因此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自然界就这样赐予了人类第一份葡萄酒礼物。
在当今这个时代,喝葡萄酒时碰杯似乎早就成了再简单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你是否想过,这种理所当然的行为是起源于何处呢?如果说碰杯起源于一场谋杀,你还能愉快地碰杯吗?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究竟为什么要碰杯,该如何碰杯,以及碰杯时该说些什么。
相传在中世纪,为了避免被毒酒灭口,人们在喝酒前会用自己的酒杯撞击主人的酒杯,这样杯中的部分酒液就会溅入对方的杯子中,主人自然也就不会轻易下毒了。
而早期的欧洲人也认为,妖魔鬼怪会在欢庆时分诱人犯罪,而碰杯的声音可以赶走恶灵。
且不论真假,以上所说毕竟只是传言,那么现在的人们喝葡萄酒时为什么要碰杯呢?
为什么要碰杯?
一种习俗
事实上,碰杯在现在看来更多的是一种习俗。人们已经习惯了喝酒前先碰杯,这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看到长辈们互相敬酒,于是到我们自己时也会不假思索地进行碰杯。
表达祝愿
事实上,今天的干杯也是一种对健康的祝愿。人们往往喜欢在碰杯前说一大堆祝酒词,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祝愿。当个体的祝福以碰杯的方式进行时,就好像双方在进行礼貌性的拥抱一般。
活跃气氛
众所周知,喝酒是最能活跃聚会气氛的。而活跃气氛的关键就在于人们喜欢在喝酒前碰杯,这样不仅可以多出许多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活跃了气氛,增进了感情。
增加集体参与感
一个人喝酒时是不会有碰杯的念头的,只有在与他人共享葡萄酒时,才会碰杯。也就是说,碰杯可以增加人们的集体感。干杯不仅可以在2个人之间发生,更可以在大集体中发生。
酒杯之间的碰撞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这项集体活动中来,不仅能增加集体参与感,欢聚的气氛也更浓烈了。而且,很多人喜欢在碰杯的这一刻拍照留念。
表示信任
如果说干杯是为了避免被对方投毒,那么碰杯也就慢慢发展成了信任和诚实的标志。有时候,碰杯还是一种观念、想法甚至交易的达成,是一种信任对方的表现。
如何碰杯?
倒酒量不要太满
在当今,碰杯时酒液溅到他人杯中或其它地方是很不礼貌的一种做法。因此碰杯时,杯中的葡萄酒要适量,一般不要超过杯肚最宽处,也就是说不要超过1/3。而且,这时候碰杯发出的声音最为清脆悦耳。
注意杯子的高度
在开放的西方葡萄酒文化中,碰杯时对杯子的高度并没有那么多讲究。一般来说,保持在同一高度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不过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碰杯时晚辈的酒杯要低于长辈,下属的杯子要低于领导,以示尊敬。因此如果在某些讲究的场合敬酒,哪怕是葡萄酒也不妨尊重一下这个不成文的规定。
动作要轻
都说喝葡萄酒的人是优雅的,其优雅之处就体现在无论是倒酒、摇杯还是碰杯都一定动作缓和轻柔。的确,碰杯时控制好力度非常关键,因为你完全无需担心酒杯发不出声音。通常情况下,只需轻轻碰一下杯,就会发出清脆动听的声音来。
不要用杯口碰杯,而要用杯肚
我们都知道,碰杯口最容易使酒液溅出来,而这是非常不卫生的。此外,虽然说高脚杯没有想象的脆弱,但经年累月,杯口位置势必容易破碎。如果大力撞击,难免会使杯口碎裂。即使没有碎裂,多次撞击杯口也易降低杯子的使用寿命。
正确的做法是让杯肚最宽处进行撞击。这部分是酒杯最坚硬之处,而且这样产生的声音最为空灵悠长。
碰杯时该说什么?
碰杯时,你可以什么都不说,彼此心领神会即可。不过如果真想说点啥,有什么话是比较合适且万能的呢?
在我国碰杯时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干杯、干了、走一个和我敬您等,当然你也可以说下祝福的话,祝安康、祝生意兴隆甚至多赚点钱都是可以的,朋友之间可以说为我们的友谊干杯、友谊万岁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
当然,如果是和外国人一起喝酒,大方地使用cheers就好了,其它可以不必多说。
事实上,碰杯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感情真挚,不带虚假,并能让对方欣然接受即可。
中国白酒与法国的白兰地、俄罗斯的伏特加、英格兰的威士忌、起源于西印度地区的朗姆酒、荷兰的金酒并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
然而,中国的酿酒和中国的白酒历史最久远,在世界蒸馏酒史上有不可动摇的鼻祖地位。就蒸馏技术而言,早在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长期的摸索,炼丹术积累了不少物质分离、提炼的方法,创造了包括蒸馏器具在内的各种设备。
因此,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
但蒸馏酒究竟起源于何时?其说法不一,现列举如下:
东汉说
1981年,马承源先生撰写了一篇《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文章,介绍了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蒸馏器。
这件蒸馏器由甑和釜两部分组成,通高53.9cm,凝露室容积7500mL,贮料室容积1900mL,釜体下部可容水10500mL。在甑内壁的下部,有一圈穹形的斜隔层,可积累蒸馏液,而且有导流管向外导流。
马先生还用这件蒸馏器做了多次蒸馏实验,所得酒度平均在20%vol左右。经过鉴定,这件青铜器应为东汉初至中期的器物。
在四川彭县、新都等地,还先后两次出土了东汉的酿酒画像砖,其图形为生产蒸馏酒作坊的画像,它与四川传统蒸馏酒设备中的天锅小甑极为相似。
唐代说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葡萄酒纲目中写道:葡萄酒有两样:酿成者味佳,有如烧酒法者有大毒。酿者取汁同麴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
唐破(攻克)高昌,应该是在贞观14年(公元640年)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新疆地区早在那个时候便会制作蒸馏酒了,所以才有了唐破高昌始得其法之说。换言之,我国在公元七世纪便有了液态法蒸馏酒。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心芳先生在《曲蘖酿酒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现蒸馏酒。这个判断不仅与前面所说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可以相互印证,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献也说明了这一点。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年)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公元805年~?)亦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的名句。李肈的《国史补》也记载过剑南之烧春等等。
以上是从蒸馏酒的名称来看。如果从蒸馏工艺来看,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公元755年),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了甑(蒸)气水、以器承取的记载。
此外,近些年出土的隋唐文物中,还出现了只有15~20mL的小酒杯,如果没有烧酒,肯定不会制作这么小的酒杯。这些都充分说明,唐代不仅出现了蒸馏酒,而且还比较普及。
从已经发现的文献记载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彝族文献《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论雄伟的九重宫殿》,在论述隋末唐初的这件事时曾说:酿成醇美酒,如露水下降。这正是简单的蒸馏酒工艺的记载。
因此,唐代出现蒸馏酒应该毋庸置疑。
宋代说
北宋田锡的《麯本草》中记载了一种酒,它是经过2~3次反复蒸馏而得到的美酒,酒度较高,少量饮用便会酒醉。
1975年,河北承德青龙县出土了一套金代铜烧酒锅,它的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年。将现代蒸酒的甑桶与它相比,只是将原来的天锅改为了冷凝器,桶身部分与烧酒锅基本相同。经过有关部门进行蒸馏试验和鉴定,这个烧锅应为蒸馏专用器具。它的制造年代,最迟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河北青龙蒸馏器与唐宋时期有关文献或图录记载的丹药蒸馏器,有一些共同特点:多由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锡等)制成,器内蒸馏的流程路线大多表现为上下垂直走向。这与同时代阿拉伯叙利亚式的玻璃蒸馏器有着很大不同。西亚蒸馏器的流程路线一般都是左翼斜行走向的,这也说明我国的蒸馏酒器,不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
这些根本性的差别,说明金元时期,我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自制蒸馏器,蒸馏技术始终沿着传统的路径在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龙蒸馏器是一个加篦式的蒸馏器,这是区别于蒸酒用器还是蒸丹药花露用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青龙蒸馏器遗留的使用痕遗看,甑锅内壁明显地分成3层。下面1层,从锅底高出约6cm,呈浅灰色;从下层到锅口厚应是20cm,蒸酒时,装酒的醅料,蒸熟后沉实下降一半,所以中层厚仅约10cm。这一层呈浅灰色,应是经常接触醅料的缘故;上层中层到锅口,厚约10cm,表壁附上一层薄薄的青铜锈,这是由于这层锅壁经常受蒸汽的蒸发,直接接触空气的机会多而被锈蚀生成的铜绿(碳酸铜)所致。篦的位置应在下层上面,和锅里的水面保持一定距离。这3层痕迹的层位关系,在加篦蒸酒的试验中得到证实。这种加篦蒸酒的技术,仍为今天所采用。而古代文献有关丹药花露蒸馏器的记载中,均未见这种情况。
公元1163年,南宋吴悮大的《丹房须知》中记载了多种类型完美的蒸馏器,同期的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五中也记载了蒸馏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情况。
1、酱香酒起源
酱香型白酒起源于西汉时期,时称枸酱酒。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6年),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于南越王宴间尝到了鳛部(今仁怀)产的枸酱酒,独特的口感令人惊叹。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特地绕道鳛部一带,取枸酱酒献给武帝。武帝饮后,大赞甘美之,故有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之说。公元前130年,(西汉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因枸酱酒的缘故,竟改道出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部而来。
清仁怀诗人陈晋熙有诗为证: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有: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之句,都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仁怀已盛产美酒。
2、神奇酒镇
酱香型白酒,以茅台镇的最为甘洌。茅台镇为黔北名镇,酒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美酒得以名扬中外,缘于其独特的小气候及地质结构:年平均气温16.3℃,年日照时数1400小时,无霜期311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平均海拔高度880米,地处大娄山脉河谷地带,蕴涵丰富的微量元素和微生物群,这一切造就了一个神奇的美酒之域
3、独特原料
茅台镇酿酒原料为一种独有的糯性高粱,俗称红缨子,其与其它高粱不同,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质优,富含2%-2.5%的单宁,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截面呈玻璃质地状,形成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适于酱香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可使每一轮的营养消耗有一个合理范围。
4、美酒之河
茅台镇酿酒取源赤水河,河水甘甜可口,由此酿出的酒尤为甘美。赤水河因水色赤黄而得名,是历代酿酒技师口口相传的美酒之河,也是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酿酒之地,清代诗人曾有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咏句。赤水河流域紫红色的土壤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水质纯净,清甜甘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酿成的酒醇厚可口,完好保存河水的天然甘洌。
早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在茅台酒厂上游100公里内,不能因工矿建设而影响酿酒用水,更不能建化工厂。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就指出,赤水河是长江上游自然环境保持最好的流域,极具保护价值。
5、百年古法
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茅台镇酿酒形成了季节性生产、高温酿造、长年贮藏的独特工艺。以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取酒工艺为基石,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酒浆正好吸纳四季之灵气,生产周期历时一年。此后酒浆再分型贮藏,在漫长而神秘的生物反应过程中,各种有益的微生物尽数罗置于酒中,酿成地道老酱香。
6、长年贮藏
酿酒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贮藏。新酒酿成后,按轮次、酒精浓度、典型体、生产日期的不同进行分类,把优质原浆装入酒坛长年贮藏,在适宜的温度下,原浆酒透过容器呼吸干湿度适宜的空气并发生变化,酒体便随着存储年份的增加而愈加醇厚柔和,酱香盈溢,实现品质与风味的同步升华。
茅台镇酿酒,生产周期历时一年,此后分缸窖藏一年,然后盘勾,再窖藏三年,前后历时至少五年方能出厂。
明清人士一般通称谷物蒸馏酒为烧酒,或称火酒,即现代人所说的白酒。民间又有烧刀子、老白干等俗语称谓,偶尔还有人唤作阿剌吉酒。
郝懿行《证俗文》把烧酒释为火酒,有云:火酒,秫酒也。秫,今之高粱。酿之成,又入甑蒸之,以火气流而下,故谓之火酒,其色白。
人们在述说烧酒的时候,首先强调的是它的烈性,故而俗语中常有烧刀子之说。明人陈铎《嘲北方巷曲中人》散曲:开筵空吃烧刀子,难当,哪里有蓝陵美酒郁金香?这样的称呼经常可以见到。
明代的烧酒承接了元代工艺,而且一直在进步。明人姚可成《食物本草》卷一五记载:烧酒,其酒始自元时创制,用醴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米、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按烧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再经蒸馏而得,所用原料对酒的质量生成有很大关系。明清两代,高粱烧酒呼声最高,俗称高粱烧。必须指出,前人称酿酒用的黏米为秫,而明清时期酿酒用的高粱也称之为秫,二者同称而异物。
除高粱烧之外,明清时期还流行麦烧、米烧、糟烧以及各种杂粮制造的烧酒。明朝人方以智《物理小识》在说到烧酒原料时,强调稻黍杂粮等皆可烧。广东还有以糖为原料的烧酒以及薯类烧酒。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就提到番禺多糖烧、番蓣烧。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述了江北烧酒,品类也很多,书中说:酒用米曲则甘美,用麦曲则苦烈。烧酒以米为之,曰米烧;以麦为之,曰麦烧。又有自酵酒糟中蒸出,谓之糟烧。其高梁、荞麦、菉豆均可蒸,亦各以其谷名为名。按糟烧是指用黄酒糟粕再蒸馏的烧酒,算是取废为宝。
《清稗类钞饮食类》概括说:烧酒性烈味香,高粱所制曰高粱烧,麦米糟所制曰麦米糟烧,而以各种植物掺入之者,统名之曰药烧,如五茄皮、杨梅、木瓜、玫瑰、茉莉、桂、菊等皆是也。可见,以原料为基点,烧酒划分出多样品类。
华北地区酿制烧酒,多用高粱为原料。用高粱酿酒,优越性很多。一是北方高粱生命力强,耐水旱,作物高产,种植广泛;二是有些高粱品种,口感极差,不宜食用,但用来造酒,则能够提升附加值,产生经济效益;三是高粱蒸馏出酒,酒的品质好于其它原料所酿,酒度也会增高。
《清稗类钞饮食类》就说:而北人之饮酒,必高粱,且以直隶之梁各庄、奉天之牛庄、山西之汾河所出者为良。其尤佳者,甫入口,即有热气直沁心脾,非大户,不必三蕉,醉矣。在追求高度酒的年代里,高粱烧最受欢迎。
烧酒风靡时期,受其经济利益驱使,北方各省居民多用高粱开酿烧酒。种植高粱,蒸出烧酒,销售取利,像这样的情况,在华北地区属于一种赢利性产业。
北方一些省区使用杂粮酿酒,酒的质量明显偏差,产量及销售量也很低。乾隆初年的甘肃巡抚德沛就说:甘省烧酒,向用糜谷、大麦。他自己都承认甘省非产酒区,酒质量不是很高,所以就连当地人也更加偏爱饮用外来的高粱烧酒。
南方酿造烧酒,多用大麦和糯米,酒的质量也明显不如北方高粱烧酒。清朝人林苏门《邗江三百吟》卷九《堆花烧酒》诗注就承认:徐州高粱、山西汾酒皆烧酒也。扬州或用大麦,则曰麦烧,或用糯米,则曰米烧,其不敌高粱、汾酒者远矣。
烧酒出现之后,华夏酒界增添一个新的体系。原先酿造及饮用黄酒的人,逐渐对烧酒产生出浓厚的兴趣,烧酒也就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起来。《方苞集》回顾说:及明中叶,烧酒盛行,诸谷皆为所耗。从明朝时起,人们在饮用黄酒的同时,往往兼选烧酒,诗家于此也多有提及。如李时勉《与梁指挥饮烧酒》诗云:宛胜葡萄酿,何须鹦鹉杯。入门便相唤,到手不教催。
由于烧酒便于长期存放,那些酒业不发达的地区,从外地购买酒,一般都选用保存期长的烧酒。如乾隆初年的甘肃巡抚德沛就说:北五省民风朴素,惟镇市集始黄酒,其僻壤穷陬,凡于婚丧礼仪,无一非尽用烧酒者。
有清以后,北方的烧酒产量快速增加,烧锅遍布多省。史称且通邑大都,车载烧酒贩卖者,正不可计数。由于烧酒产量扶摇直上,粮食消耗过多,所以清朝伊始,执政者便下大气力控制民间烧酒生产规模。康熙皇帝为培育国力,节省粮食,屡次下令严禁烧锅,但与此同时,国家并不禁止黄酒和果酒的酿造,甚至鼓励果酒生产,以减少粮食消耗。
到了康熙后期,社会经济趋于稳定,粮产增加,烧酒之禁便略有放松。雍正朝也曾采取禁止烧锅的酒业政策,但有时会把禁驰尺度交由地方官去把握。乾隆即位之初,禁酒偏严,屡次下令减少烧酒产量,乾隆二年即有严厉的禁烧锅之旨,责令各省官员亲督查办,后来又多次采用控制酒曲的方法来禁酒。在此之间,朝廷上下就禁弛烧锅之事屡加争论。
直到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仍在上送禁止烧锅以裕谷食的奏折。在谷食艰难的清朝,禁止烧酒的呼声和措施虽然始终没有停止,但在很多时期,清政府在烧锅政策上还是采取了弛于丰年,禁于歉岁的做法。嘉庆以后,烧锅开禁,自由酿造,酒税收入也就随之而来,当权者总算对蓬勃增长的烧酒产业产生了另一种认识。
应该承认,清朝时的烧酒已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绝非一纸禁令即可取缔,压低产量并不能减少需求,甚至还能抬高酒价,提供暴利空间,促使私酿走险,带来社会生活的紊乱。再说,从节约粮食的角度上去禁酒,是对谷物用途过分保守的一种偏见,本身就违背了产业发展规律。
采用禁止烧酒的办法来解决中国人吃粮问题,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是根本的出路,以粮酿酒,因酒取税,同样有利于国计民生。正是如此,任凭当权者的百般压制,中国烧酒在经历了数百年扩张发展之后,最终还是在清朝中期达到了产量上的高峰,至此,烧酒的总饮用量也大大超过传统黄酒,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用酒。
鼻子凑到杯口可以闻到青苹果、水梨的新鲜水果香,接着清凉的酒液进入口腔,口感如丝绸般顺滑,伴着空气的酒液在舌尖略作翻滚后送入喉咙,瞬间爆发出华丽的类似甜瓜、哈密瓜、苹果的香气瞬间征服了我的味觉
如果说上述文字描述的是葡萄酒的口感,你或许不会感到惊讶,但如果说这是在描述清酒,你的表情可能是这样:清酒?不就是米酒吗,怎么可能是这样!
没错,大多数酒友对清酒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米酒的层面上,客观上大家的认知也并无问题,因为日本清酒,确实源于中国的米酒,但又绝对不仅仅如此。本期话题,酒评君(微信号:jiuping_cn)就和大家聊聊日本的清酒。
日本清酒的前世今生
不同于中国酒那些美好而又神秘传说,日本清酒的最初竟然起源于口水。据说在绳文时代后期,水稻从中国引入日本,即开启了日本以米酿酒的历史。那时候人们将煮熟的米饭含在口里咀嚼,以唾液将米饭中的淀粉糖化,然后吐出加水,让野生酵母自然附着发酵,变成酒精,俗称口嚼法。这一做法直到中国秦朝的先民因避战乱远迁东洋,并将米曲酿酒的技术带到日本才得以结束。从这一层面讲,中国的米酒确实是日本清酒的祖先。
然而由于风土和社会的发展不同,源于中国的米酒在日本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酒,但请注意,不是随便什么米酒都可以叫清酒,由于日本清酒正式被列为国际贸易组织的地理标志保护之内,即只有在日本本土产的清酒才可在酒标上列明日本酒、清酒或是英文JapaneseSake。
日本清酒的匠心
用来酿造清酒的的大米颇有讲究。不同于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这种酿酒米的淀粉分布很集中,绝大部分都集中于米心,这个米心也称为白心。白心越大,则淀粉集中度越高,如下图:
清酒在酿造之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磨米,也就是将大米最外层的粗糙部分打磨掉,只剩中心浓缩的淀粉质。经过这样的处理,不但可以去除外层容易产生杂味的蛋白质和脂肪,还能令酒曲的菌丝容易渗透至中心,更大程度地转化成糖分,酿造而成的酒质自然充满个性、醇正无比。大米的打磨程度,一般用精米步合这个指标来衡量,所谓精米步合,就是精磨之后,米剩下来的百分比。
精米步合的程度,对清酒的口感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某些高级的清酒用米,会磨掉70%,譬如獭祭纯米大吟酿二割三分,即精米步合23%,磨掉了整整77%的米!
清酒中也有分类,是根据使用的精米、糙米和曲米的比例不同,以及发酵时间长短来划分的。其中最好的清酒是大吟醸酒,要求所用原料的精米率在60%以下,并且经长时间发酵。清酒的味道可以从甘口(甘甜)到辛口(辛辣)进行排列,对于日本男人来说,辛辣口味可能更受欢迎。
除了大米会对清酒的口感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之外,另外一个影响清酒质量的因素就是水。在清酒酿造的过程中,从洗米、浸泡、酒母酿制、清洗酿酒器具到装瓶等都会需要用到水。所以在日本古代,优质名水的水源周边也是酿酒的著名之地,这和中国的白酒非常类似(之前酒评君就和大家分析过水源对中国白酒的重要意义)。
在日本,井水是最为常用做酿造水的水种,因为其四季水温变化不大,加上从层层叠叠的地层渗出,矿物质含量少,水质清透干净,对酿酒非常有利。日本国内拥有不少适合酿酒的水源,其中100个最优质的水源就被当地环境厅选为名水百选,而各大酒造如果有用到其中相关的水源酿酒,都会不约而同地把酿酒水源标注在酒标上以作为宣传点和卖点。
一般来说,日本每一个酒造(酿酒厂)所产的清酒用的都是当地的水与米,由于稻米和水源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产出的清酒也具有不同的地方风味,这和中国的白酒、法国的葡萄酒不同产区不同风味的道理是相同的。
当然,生产一瓶好的清酒,酿酒师也很重要。日本的酿酒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呼,叫做杜氏,对,就是杜康的杜,这是为了纪念中国的酒神杜康。事实上,在日本古代,对中国的文化非常崇拜,以至于连清酒的命名都取名中国词语,比如:黑松白鹿、松竹梅、李白、上善如水等。反观中国的不少酒类产品,反而开始模仿西方的包装和命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日本的工匠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正是日本杜氏们对酿酒工艺的不断创新和孜孜以求,终于酿出了可以和葡萄酒媲美的、清酒的巅峰之作纯米大吟醸,将清酒这个日本国粹成功打造成了世界名酒,华丽的果香、花香也被西方世界所接受。
清酒该怎么喝?
若是有朋自远方来,三五知己把酒言欢,自然少不了冰上一壶松竹梅;拜访长者,显示孝心,千寿、万寿是首选的佳品;公司聚会,商谈生意,菊正宗既不失身份,又彰显自然;若想享受天伦之乐,热上一壶朝香,真可谓乐也融融。
天冷时,暖一小瓶,用猪口(喝清酒的小瓷杯)盛来喝,也是一件乐事。但不要忘记帮朋友倒酒,猪口是不能空着的!冷饮当然用玻璃杯较好,更地道的可用那种四方小木杯,以前的工人在杯角放一把盐来佐着喝,现在却只能在喜庆节日看到了。
不管是清酒还是白酒或者葡萄酒,都是非常具有生命的产品,工业化的生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却也磨灭了个性,我们在享受日本清酒的带来香醇体验并惊叹于其酿酒工艺时,不妨做一下反观和自省。米酒,源于中国却兴于日本,在国内从未形成规模,也没有出现强势品牌,在日本却被做了成了国酒,除了行业的自我规范外,从业者那种淳朴、踏实、不忘初心的工匠精神,也许是我们中国酒人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好了,本期酒评君(微信号:jiuping_cn)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往期课堂文章
【小课堂】同等档次白酒,为什么酱香型白酒一般比其他香型白酒贵?
【小课堂】原浆酒不得不说的秘密(上)
【谣言粉碎机】白酒伤身红酒养人?细数坑爹的饮酒谎言
【指南】酒评君吃喝指南:温一壶客家娘酒,品一段恬淡温情
【小课堂】水源对白酒酿造有哪些重要性?为什么名酒出现在河流水系地区?
【小课堂】葡萄酒的酒精度越高越好吗?关于葡萄酒的度数,你应该知道更多
品酒香,交酒友,知酒事
酒评网(微信号:jiuping_cn)以普及白酒、葡萄酒知识,倡导健康酒文化为导向,通过酒友点评、有奖调查和品酒会等多种渠道,深度挖掘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关注热点,定期发布白酒品牌及葡萄酒品牌排名、消费者偏好等数据,打造国内领先的以识酒、品酒、鉴酒为一体的互动分享平台。联系作者,QQ/微信:9919385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