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白酒专题。这篇关于《白酒的传说和典故》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

1、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4、酒与天地同时

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

关于酒的成语典故JIuKU365.COM

高阳酒徒

典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秦末汉初,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骑兵向刘邦推荐他,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这个骑兵真的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来见他。

这天,门卫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像个儒生。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生气地说:你再告诉刘邦,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酒文化的相关典故


沧海桑田,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有很多的传说和典故。折冲樽俎,狂傲不羁,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

酒仙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

古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

依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

酒谋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

据《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多趣的酒文化典故


自古以来,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折冲樽俎,狂傲不羁,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

酒仙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酒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湖北名吃孝感米酒的历史典故


孝感米酒是湖北省的传统的地方风味小吃,具有千年历史的地方名吃,选料考究,制法独特,它以孝感出产的优质糯米为原料,以孝感历史承传的凤窝酒曲发酵酿制而成。

酿造工艺

孝感米酒是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用孝感特制的酒曲蜂窝酒曲做发酵剂,经糖化发酵制成的。成熟的原汁米酒──米散汤清,颜色玉白,蜜香浓郁,入口甜美。

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饮后能开胃提神,并有活气养血、滋阴补肾的功能,产妇和妇女经期多吃,尤有益处,是老幼均宜的营养佳品。

历史典故

典故一

赵匡胤与孝感米酒的传奇

年轻时候的宋太祖赵匡胤,因为不满后汉的昏君刘承佑终日沉溺御妓,不理朝政而砸了御勾栏(皇家妓院),大闹了御花园,触怒了刘承佑,从此亡命天涯。

一日晚间,赵匡胤流落到到孝感县此时辖属德安府城西门西湖酒馆。这店掌柜姓董名环,本董永第三十世嫡孙,知道了他的遭遇,好生款待,并向赵匡胤推荐自己的米酒。平生好酒如命的赵匡胤,此时不觉大笑:我不就是为酒而来的吗?怎么就忘了呢?看我这饿的,哈,哈,哈!感谢掌柜的,就来两碗米酒试试。

赵匡胤一见这米酒,霎时惊得两眼瞪得发直:只见碗内饭粒发胀,粘结相连,浮于碗面。中间空凹处,清亮见底,可见倒影的烛光,似稀粥又不同于稀粥。其汤汁晶莹,酒香浓烈,迎面扑鼻而来,益发诱人口水欲滴(古时米酒可不是现今兑水的米酒)。赵匡胤端起来慢慢地呷了一大口,深感味道清冽甘甜,酒性平和,口感甚佳。令人生津止渴,神清气爽,回味无穷。不觉失声叹道:这哪里是酒?简直是玉液琼浆啊!好!好!好!一连喝了三大碗。赵匡胤既解渴又解乏,不觉疲惫顿消,精神顿足,胃口大开。

典故二

孝感米酒早在明代就出了名,清末,孝感县城,有一人开了一家鲁源兴米酒店,经营糊米酒,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制作糊米酒的汤圆浆发酵了,老板鲁幼佰,准备将发酵了的米浆倒掉时,来了一位老顾客要碗汤圆米酒,鲁老板说:对不起,卖完了。可是眼尖的顾客却瞅见了发酵过的米浆说:那不是还有吗?鲁老板只好说:不能吃。那位顾客说:我口干,先煮一碗来,不好算我的。鲁老板只好将发酵过的米浆煮了一碗端了过去,可谁知那个老顾客品尝了一口,赞道:鲁老板,这一次比以前的更香醇,更好吃。鲁老板不信,自己过去试着尝了一口,也觉得口感与前不同,更醇香,就这样,无意中创出一个百年品牌来。

孝感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甜润爽口,浓而不沽,稀而不流,食后生津暖胃,回味深长。一九五八年,毛泽东主席亲临孝感视察工作时,品尝了孝感米酒后也曾称赞其味好酒美。

中国酒文化典故:载酒问字


载酒问字这条成语,在今天,既可以指一个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可以指一个人拜师求学,勤学好问。典出《汉书扬雄传》扬雄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者载酒肴从游学,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载酒问字本为二事,后人常作一典使用。杨雄家贫嗜酒,当时有好学的人载酒肴跟他游学,后遂用此典比喻慕名登门请教。

酒文化典故:载酒问字

载酒就是拿车拉着酒。本来,载酒跟问字两事没有直接的关联,它俩怎么连到一块儿了呢?这其中有个故事。

汉朝有个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扬雄。他广览博读,通晓古今,几乎没有什么书是他没念过的,还写得一手好辞赋。按照他自己的评论,他写的辞赋,可以和司马相如,甚至屈原相提并论,说不定连这两个人写的辞赋都不如他。可见,扬雄是有点狂妄,但他的确有才华,同时代人都说,扬雄是少有的才子。

不过,扬雄也有一点缺陷。别看他会写辞赋,落笔成词,但是不善言谈,他有点口吃,也就是结巴嘴。本来他是是蜀中成都人,说的话有四川口音,再加上是一个结巴嘴,半天磕巴不出几个字来。如果你要跟他详细谈点什么,让他说话,那就坏了,底下听他讲话的人都跟着着急。

扬雄曾在王莽时当过官,据说不久就因病辞职了。也许他不是真的有什么病,而是知道王莽的江山不久,所以就辞去了官位。他本来就为人清高,不是什么贪官污吏,所以不做官之后家里没钱,非常贫困。可是他还有个毛病,就是爱喝酒,天天离不了酒,老是处于半醒半醉的状态。由于家里非常贫困,不能天天喝酒。有人知道这事后,索性用车载着酒来向他求教。前面已经说过他的辞赋写得好,其实他还写过一部书叫《法言》,意在模仿孔子,还写过一本书叫《太玄经》,模仿《易经》,可见他不光文才好,还是一个思想家。因此大家经常想向他求教,作为求教的礼物,就拉着酒来,这就是载酒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说问字呢?原来扬雄对文字学颇有研究。本来要多读古书,那时候就得多认识古时候的字,诸如金文、篆书之类。有人就专门向他学文字学,这就是问字。于是载酒、问字这两样事,就这么合到一起,成了一条成语。

青稞酒的传说


传说一

青稞酒的传说

传曰:在远古时代,华夏民族之母----西王母在巍巍昆仑山宴请周穆王时,特派她的座骑大青鸟到东海蓬莱仙岛采集美食。回归时,不慎将一仙物从口中掉出,落在龙王山下,只见那仙物落地生根,瞬间长出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年复一年,皆获丰收,养育了一代代高原儿女。因其归功于大青鸟,人们便将其称之为青稞、亦称仙米在当初仙米落地生根的地方,现在是有名的仙米林场,在林场出口有个仙米乡。纪念青稞仙米千百年来对高原儿女的养育之情。

仙米酿青稞酒的由来

云游四海的八仙赴蟠桃宴归来,被龙王山下那碧波荡漾的青稞海洋所吸引,行至威远堡,见镇内古井旁有一老妪正冒着炎炎烈日设摊施茶,八仙遂扮作乞丐上前讨茶。老妪便施茶于众仙,口干舌燥的八仙接过茶一尝,只觉此茶清洌甘甜,爽口至极。至井口一看,发现此水直通龙王山的黑龙泉,乃是一股神水。为报达老妪的施茶之恩,铁拐李打开宝葫芦,将西王母送他的瑶池仙酿倒入井内,并告诉老妪:取此井水酿酒,可名扬四海,富甲天下。言毕,化作一股清风而去。老妪不信,打出井水一尝,果然清香馥郁,沁人心腑,于是便在古井旁建起烧酒坊,酿起青稞酒来。后人为纪念上天所赐仙米所酿如此佳酿,称青稞酒为仙米酿造而成。仙米酿成为当地名酒。

龙王仙丹育青稞,王母玉液酿美酒。

传说二

南塑山金塔酒传奇

相传有一位姑娘,婀娜多姿、美丽善良。一日路过南塑山,被山中恶神相中,欲娶为妾,姑娘不从,并怒斥恶神。该神大怒,私封天雨,并化为巨龟,喝干泉水,至数月无滴雨,天大旱,眼见饿凫遍野,姑娘悲愤交加,纵身跃入山涧,变成一红色海马,腾空而起,化做汩汩泉水,滋润万物,后驾云而去。上界感会村姑的义举,派天兵将恶神用巨石压于泉底,成为镇泉之龟。当地百姓为感会姑娘的壮举,将此泉唤作海马泉以示纪念。泉水干洌清甜,远近闻名。

清初,康熙派特使张廷玉入藏册封达赖、班禅,路过此地,途听海马泉传说,前往观游。并以青稞为原料,配以海马泉水,精心酿制成酒。册封之后告知达赖、班禅,帝喜酒。是年由达赖、班禅大使将该酒觐见给康熙帝。帝品后顿觉神清气爽,酒味醇厚,馨洌绵甜,自然爽品,回味怡畅,喝至酣处,帝问廷玉:此为何酒?廷玉答曰:此乃藏传圣地金塔脚下的青稞酒。帝曰:难怪这么爽口、悦心!从此,金塔青稞酒便成为每年进贡佳品。

酒文化典故 醉打金枝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关于酒的故事,自酒诞生之日起便相伴而来了。醉打金枝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酒局之一,也是因醉酒误事的典型案例。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

我国古代的酒礼习俗及历史典故


在当代,古代的酒礼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现在宴会上碰杯即为酒礼。

酒礼典故

传说,钟毓和钟会幼时,一次,他们都以为父亲睡着了,遂邀约偷喝酒。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父亲发现,毓喝酒,拜而后饮,会则饮而不拜。于是各问其缘由。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典故很有趣,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所以,饮酒不能失礼。

古代酒礼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而随着现代生活因素的改变,平等与民主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中国酒桌上的礼仪也随之改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酒礼文化。

鸡尾酒的典故,讲述美酒背后的浪漫


在好吃、好喝的基础上许多商家创造出了视觉上的效果,不过鸡尾酒是早在200年前就已经创造出来。如今的鸡尾酒在各个场合也是较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那么,本期酒文化解析鸡尾酒的典故。


还想了解》》鸡尾酒的来历与发展变化

鸡尾酒(cocktail)是一种混合饮品,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或饮料、果汁、汽水混合而成,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欣赏价值。鸡尾酒通常以朗姆酒、金酒、龙舌兰、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等烈酒或葡萄酒作为基酒,再配以果汁、蛋清、苦精、牛奶、咖啡、糖等其他辅助材料,加以搅拌或摇晃而成的一种混合饮品,最后还可用柠檬片、水果或薄荷叶作为装饰物。

鸡尾酒起源于1776年纽约州埃尔姆斯福一家用鸡尾羽毛作装饰的酒馆。一天当这家酒馆各种酒都快卖完的时候,一些军官走进来要买酒喝。一位叫贝特西·弗拉纳根的女侍者,便把所有剩酒统统倒在一个大容器里,并随手从一只大公鸡身上拨了一根毛把酒搅匀端出来奉客。

军官们看看这酒的成色,品不出是什么酒的味道,就问贝特西,贝特西随口就答:“这是鸡尾酒哇!”一位军官听了这个词,高兴地举杯祝酒,还喊了一声:“鸡尾酒万岁!”从此便有了“鸡尾酒”之名。

鸡尾酒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现代鸡尾酒已不再是若干种酒及乙醇饮料的简单混合物。虽然种类繁多,配方各异,但都是由各调酒师精心设计的佳作,其色、香、味兼职备,盛载考究,装饰华丽、圆润、协调的味觉外,观色、嗅香,更有享受、快慰之感。甚至其独特的载杯造型,简洁妥贴的装饰点缀,无一不充满诗情画意。

一对爱尔兰将军夫妇结婚后不久先生便战死战场,由于这位将军生前深受骑兵队的爱戴与敬重,这位将军夫人又酿了一手好酒,部属因而合力出钱帮将军的太太在军营里开设酒吧。有天晚上,将军夫人为了报答骑兵们对她的照顾,于是潜入平时将士们最痛恨的反对党地主家,偷走了大地主最心爱的美丽雄鸡并把它烹煮,然后她把酿造的各色醇酒混合起来,宴请将士们共享佳肴美酒。

这些将士非常高兴,在吃完雄鸡大餐后,纷纷把雄鸡尾部艳丽的羽毛插入酒杯里拌酒,从此,这种混合酒就被称为“鸡尾酒”。至于第二种传说则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在肯塔基州炸鸡店的一家酒吧里,常聚集着一些热爱“斗鸡”活动的酒客,他们讨论有关斗鸡的技巧与知识。

说着说着就把店里的酒全都喝光了,并要求老板继续加酒,老板没办法只好把店里剩下来的酒不分类别全部混合在一起,免费分给顾客。从此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都要到这家酒吧听有关雄鸡的故事,喝免费的混合酒,因此他们把这种酒称为Cock(雄鸡)加上Tale(故事),合在一起就转变成Cocktail——鸡尾酒了。

酒文化典故之 “高阳酒徒”


想必看过《楚汉传奇》的都知道郦食其,他帮助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刘邦封食其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以其弟郦商为将,进攻秦朝。秋,兵临武关,食其劝秦将归降,不战而下武关,是非常厉害的谋士。典故高阳酒徒也出自于他。

秦末汉初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

这天,郦食其来了。门卫进去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不喜欢儒家的教义,曾经往儒生的帽子里撒过尿。这次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手持宝剑,说:快点!再去告诉沛公一声,我是高阳酒徒,并不是一个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谈得挺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被刘邦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又将其弟郦商荐归刘邦,被刘邦封为将军。楚汉战争中,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酒文化典故之以茶代酒


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这个成语来自三国东吴的末代国王孙皓。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说一句以茶代酒,尽了礼数,又摆脱了饮酒。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