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白酒文化起源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的起源传说》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1、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4、酒与天地同时
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这一发现表明:我国酿酒起码在五干年前已经开始,而酿酒之起源当然还在此之前。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白酒产地的传说


传奇只有一个诞生地,正如世界只有一个波尔多。也许从寒武纪开始,上苍就已经谋划出这块盛产白酒的黄金产地。
20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新的陆地由此产生。随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不断上升,尚沉寂海底的四川盆地逐渐露出水面,并由西向东倾斜。同时,南面的云贵高原也因此由平坦化为地势起伏较大的喀斯特地貌。使四川盆地受其影响由南向北逐渐走低,接入河西走廊。冰川消融之后,丰沛的水源依大巴山而走,将蔚为壮观的三峡置于东面,随滚滚长江水倾泻而去。
当剧烈的地壳运动平息后,较终形成了北纬28度53’、东经105度26’的白酒原产地。正如世界只有一个波尔多,世界也只有一个地方较适合酿造优质纯正的白酒。“在地球同纬度上,只有沿长江两岸的泸州,较适合酿造优质纯正的蒸馏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和专家在描述泸州浓香型原产地白酒时,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培育合适的土壤,季风以每小时6万米的速度,奔波了数百万年。
今天的白酒原产地泸州,“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然而在18000万年前的侏罗纪,这里只是远古的一片洪荒。
直到2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撞,引发了四川盆地的陆地上升。海水退却后,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与页岩沉积物浮出海面。庞大的酸性岩母质群,在适当的日照和雨水滋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并随重力、流水、风力以及冰川开始迁移。细碎的紫红色沙块带着均衡丰富的微生物残骸以及矿物质分布于盆地各处。曾经的沧海万顷,通过风化、熟化、腐化、生化冲积等变因,逐渐形成了紫红色的千里沃壤。
冰川时代结束后,整个大陆架温度随之升高,空气对流加速。唯独西伯利亚的寒风犹如上天指派的使者,精心呵护、培育着这块“紫色盆地”;千万年中,它从世界的西北部到黄土高原,沿途采撷土壤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再翻越秦岭关山的阻隔,从万里之外为国窖1573的原产地,带来丰厚的营养物质。而由于矿物质的缺少,则形成了弱酸性的地下水源,如此独特土质和水源,自然孕育出独有的品种,酿造国窖1573的珍稀原生糥红高粱在物竞天择中便诞生于此!
水、土、气(气候)、微(空气中的微生物)、生(生态环境)对白酒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三大名酒茅台、五粮液与国窖1573均汇聚在北纬28度、方圆不超过200公里半径之内。国窖1573的原产地,正位于名酒经济带的核心位置。
中外专家认定唯有泸州特殊的地质、气候、土壤、水资源、原料、窖池及酿造技艺上的独特性和传奇孤品性,方能酿造出富有传奇品质的原产地保护产品——国窖1573。尚未出生,已然尽占奢侈品的“地利”。
——这就是为何酿酒师们习惯将这块从未出土过黄金的大地,称为“黄金产地”。

白酒的起源


较新考古发现表明,生活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人老祖先已经开始发酵酿酒了。而白酒的出现应不晚于东汉,即迄今有16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1998年8月,在成都市锦江畔以外发现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连续生产白酒长达800年的酒坊实证。
我国是制曲酿酒的发源地,有着世界上的酿酒技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的四大发明媲美。白酒是用酒曲酿制而成的,为民族的特产饮料,又为世界上独占鳌头的蒸馏酒,通称烈性酒,成为全球酒类饮料产销大国,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白酒起源于何时?何人始创?迄今说法尚不一致。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说:“清醴之美,始于耒稆”。《尚书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为曲?”。较早的文献记录是“鞠?”,发霉的粮食称鞠,发芽的粮食称?,从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实也。由此得知,较早的鞠和?,都是粟类发霉发芽而成的。《说文解字》说:“?,芽米也”。“米,粟实也”。以后用麦芽替代了粟芽,?与曲的生产方式分家以后,用?生产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汉朝,?酒还很盛行。北魏时用?芽酿酒,所以在《齐民要术》内无?曲的叙述。1636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内说:“古来曲造酒,?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逐至失传”。据周朝文献记载,曲?可作酒母解释,也可解释为“酒”。例如杜甫《归来》诗里有“恁谁给曲?,细酌老江乾”;陈?声有“深深曲?日方长”的诗句,这里“曲?”也是指“酒”。
曲在《辞源》的解释为酒母,酿酒或制酱的发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简化字为曲。酒曲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技术改良,由散曲发展到饼曲,终于形成了大曲和小曲。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曲霉,适宜于北方天气寒冷的各省。制造大曲的原料为大麦、豌豆或小麦,例如前者为汾酒、西凤酒大曲,后者为茅台、泸州酒曲等。因制曲原料为麦类,常称为麦曲,其形状似砖,又称砖曲,其曲块大和用曲量多,通称大曲,用于酿造我国的传统工艺名优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亚热带的温暖气候,有利于生产小曲及其小曲酒。制造小曲的原料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药,如邛崃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药,如厦门白曲、稗木镇糠曲等。1982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卡尔麦提(Calmette)在小曲中发现一种糖化力强的根霉,利用此种霉菌生产酒精,定名为阿明诺法或淀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产。1956年,方心芳先生开始将小曲分离出的根霉分类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应用的酒曲,大概可分为小曲、大曲和麸曲三类。小曲到南北朝时,已相当普遍生产,到了宋代时又有重要的改进,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较好的酿酒菌种之一。这种根霉小曲传播很广,如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尼泊尔、不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在绳纹末期从传入了稻作技术和造酒技术)都有根霉小曲酿酒,产品受到国外人民的青睐。
麸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曲霉制造酒曲,又称快曲,因制曲时间短而得名。制曲后,麸曲直接作为糖化剂,一般用量较大,仍有误称为大曲。酿酒必先制曲,好曲酿出好酒,这是培养有益菌类,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离的微生物,分泌出许多复杂的酶,利用它的化学性能来完成的。
白酒酿造始于何人?其说法不一。从战国时期《世本·作》:“仪狄做酒醪变五味”,这是造酒较早的文字记载,传至周朝,更有汉朝许慎《说文解字》“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口尝之而美,逐疏仪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说广为传颂,及至日本人将酿酒工统称“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人认为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这是一种悖论。宋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一书中说:“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酿酒也”,说明杜康究竟是哪个时代人,尚未搞清楚,何况当年杜康酿造的酒绝非今日的蒸馏酒。
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微生物学原理推测,认为酒的起源,较早出来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较后发现为粮食(谷物)酿造的蒸馏酒,这是讨论的课题。水果中含有糖类的果汁,如暴露于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果汁就会发酵成酒。动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样经酵母发酵为奶酒。谷物酿酒要复杂很多,粮食中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淀粉,淀粉需要经淀粉酶分解为糖,然后由酵母的酒化酶将糖变成酒。我国粮食酒中较早出现是黄酒,称为酿造酒,又称发酵酒,是不经过蒸馏的,随后才会出现为现在的蒸馏酒,即白酒,这与蒸馏器有关。
白酒在唐朝又称为烧酒,历代诗句中常出现烧酒。白香山有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亦有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当时的四川已生产烧酒。古诗中又常出现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归”;白居易的“黄鸡与白酒”,说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烧酒,亦名烧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馏器为佐证。方心芳先生认为宋朝已有蒸馏器(《自然科学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时曾说我国唐代即有蒸馏酒(《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调查报告》第7号)。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铜质蒸馏器,其制作年代较迟不超过1161年的金世宗时期(南宋孝宗时),认为可信无疑。据西方在10或11世纪发现蒸馏法以后,就可能由发酵的饮料中得到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纪以来,由谷物原料直接制备乙醇,其酒精和水的类似饮料产品,就被广泛应用。
新成立以来,白酒行业迅速发展。从白酒质量看,1952年我国前列届评酒会评选出我国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种,称为四大名酒。随后连续举行至第五届我国评酒会,共评出名酒17种,优质酒55种;1979年我国第三届评酒会开始,将评比的酒样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种,称为我国白酒五大香型,嗣后其他香发展为芝麻香、兼香、凤型、豉香和特型5种,共计称为我国白酒十大香型。从白酒产量看,1949年我国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至1996年发展到顶峰为801.3万吨,是建国初期的80倍,近几年来基本稳定在350万吨左右,我国注册企业达3.7万家,从业人员约几十万。从白酒税利看,每年为国家创税利约120亿以上,仅次于烟草行业,其经济效益历来是酒类产品的前茅。从白酒科技看,中央组织我国科技力量进行总结试点工作,如烟台酿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贵州茅台酿酒、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艺白酒等总结试点,都取得了卓绝的成果。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总结试点就是科研,科研就是发展发生力。从白酒工艺看,它的生产可分小曲法、大曲法、麸曲法和液态法(新工艺白酒),以传统固态发酵生产名优白酒,新工艺法为普遍白酒,已占我国白酒总产量70%。从白酒发展看,我国酿酒行业的重点,在鼓励低度的黄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产总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节粮和满足消费为目标,以认真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为方向。
白酒是我国世代相传的酒精饮料,通过跟踪研究和总结工作,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如从作坊式操作到工业化生产,从肩挑背扛到半机械作业,从口授心传、灵活掌握到有文字资料传授。这些都使白酒工业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批厂家成为我国酿酒的大型骨干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继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民族特产,弘扬民族的酒文化,使白酒行业发扬光大。

白酒的起源简介


我国的白酒是世界知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它的独特工艺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其技艺精湛,产品的色、香、味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名酒,如尧王八粮液酒、尧王醇酒,色泽澄清透明,香气馥郁芬芳、优雅细腻,味甘润柔和、醇厚绵甜,余味净爽,风格独特,深受人民喜爱,有着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也是世界上较早的一种复合酶制剂。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丁和他的大臣有“若作酒醴,尔维曲蘖(酒曲)”的对话。对话中的“曲蘖”就是指酒曲和发芽的谷物。说明距32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利用酒曲酿酒的技术了。由于制曲技术的进步,《汉书·食货志》记载:“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升。”至北魏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用神曲一斛,杀米三石;笨曲一斛,杀米六升”(古代:1斛=10石1石=10斗=120斤)这说明用曲量在不断的下降。古代的制曲技术,由散曲发展到茂密生衣曲,较后发展到今天的曲饼和曲丸。欧洲人到19世纪末,才了解到我国的酒曲作用,称之为淀粉发酵法。

关于白酒的起源


白酒又叫做烧酒,是一种蒸馏酒,是在酿造酒的基础上生产和发展起来的(酿造酒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前列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但对于其在我国何时起源至今仍然没有定论,说法不一,目前有三种观点。
一、“元代起源说”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二十五卷中提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这是至今发现的文字记载较完整的蒸馏酒起源。
二、“金代起源说”
1975年邢润川论文《从考古发现看我国酿酒技术》中说,在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一套金代铜制烧锅(公元1161——1180年),据专家验证,它是酒的蒸馏器,也是蒸馏酒生产中的“天锅”现存的较早实物。
三、“东汉(公元25——220年)起源说”
上海博物馆马承德先生在1983年发表论文中认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东汉前期(公元25——100年)出土的蒸馏器实物,用它来做蒸馏酒的实验,可蒸馏出酒精含量14.7%——26.6%的澄清蒸馏酒”。四川彭县和新都先后两次出土的东汉晚期画像砖中,均可看到用蒸馏法蒸馏酒的画像。
现在我国许多古代技术史的学者均认为: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说”,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考古文物资证。

酱香型白酒的起源


酱香型白酒的起源还是以茅台酒为例,早在公元前135年前后,茅台古镇就酿出令汉武帝淌口水的“枸酱酒”,那便是“酱香型”茅台酒的前身。秦以后露香型逐渐向清香型酒演变,直到唐代都是清香型酒占主导地位。因此,“汉代,仁怀一带枸酱(低度甜酒)供奉汉王室享用。”是后人的附会之说。枸酱酒的起源时间是五代十国,其时也是勾兑技术的开始。所谓的“枸酱酒”其实就是在当时的清香型白酒勾入果酒和黄酒,再用中药材调味而成,其知名度仅限于贵州。
“风曲法酒”的问世,为大曲酒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风曲法酒”之香型介于酱香型和浓香型之间。“风曲法酒”是“枸酱酒”衍生而来的,由上品“枸酱酒”勾入黄酒鹿血并辅以符咒后进行蒸馏,蒸馏时加入中药材,较后进行贮藏。
“风曲法酒”衍生为“回沙茅台”后,大曲酒问世。“回沙茅台”作为贡品开始向宋朝廷供奉,到元代中期酱香型定型,之后因战乱而荒废,至明清又发展到鼎盛。到了清朝中期“回沙工艺”失传。因“回沙茅台”的产量极低及朝廷大量的索取,致使“回沙工艺”失传。真正的“回沙工艺”是在每一个回沙流程中加入鹿血和不同种类和数量的中药材,“回沙工艺”产出的酒因成份复杂而口感不纯,必须进行贮藏。贮藏期少则3年,多则愈百年。因此,真正的“回沙工艺”是没有勾兑一说的。清朝中期,因“回沙茅台”的产量极低及朝廷大量的索取之矛盾,为应付差事和避免杀头之罪,“回沙工艺”被简化,回沙流程中应加入的鹿血和中药材被取消,代之以勾入不同的酒,然后进行贮藏。茅台前列次获得巴拿马金奖用的就是勾兑后经长期贮藏过的酒。而现在的茅台生产工艺则是贮藏以后再勾兑,其谬又甚也!多数人不习惯茅台酒的口感,并非这些人不会品酒,事实是经过勾兑的茅台酒不但品质低下,而且口感不好。
茅台较早的酒坊名称,据查考,是大和烧房。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户名单有大和酒坊名称而获得的。据较近的考证发现,有一家比大和烧房更早的酒坊叫偈盛酒号。这是在1990年茅台至县城的三百梯段出道的路碑上发现的。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台偈盛酒号。
茅台酒在清代兴旺起来,这与在乾隆年间,开修赤水河,茅台镇成为川盐连黔的集散地有很大关系。到嘉庆道光年间,制作茅台酒的烧房已发展到不下20余家。据黄植青《自流进李友堂由发韧到衰亡》一文,富顺、荣县大盐商“李四友堂”与陕西商人田、刘二姓在仁怀所设盐号“协兴隆”就拥有了子号70余外,分布在由仁怀至贵阳的各州县。由于盐业的兴隆,茅台地区,商贾云集,民夫川流不息,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刺激了酿酒业的发达和酿酒技术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诗人郑珍所说:“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当时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已基本形成,而且生产规模不小,(清道光)《遵义府志》相《田居既室录》说: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前列,其料用纯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日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清道光年间,茅台酒已远销滇、黔、湘、川。清朝张国华《茅台村》作技词写道:“一座茅台旧有村,糟丘无数结为邻。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锁名疆更醉人。于今酒好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战!”清朝卢郁芷有诗赞云:“茅台香酿严如酒,三五呼朋买小舟,醉倒绿波人不觉,老渔唤醒月斜钩。”清咸丰初吴振或在《黔语》中写道:“南酒道远、价高,至不易得,寻常沽贳烧春也。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洌……。”到清咸丰年间,在黔北一带有杨龙喜领导的号军起义。清咸丰四年(1854年)派兵镇压,与号军战于茅台,村寨夷为发墟,茅台的几十家酒房皆毁于兵燹茅台酒生一度中断。战后1862年华聊辉在茅台开办“成裕酒房”(成义酒房的前身),茅台酒从此才逐渐恢复和发展。
清光绪年间,由于再说疏通赤水河道,大大提高了川盐入黔的货运量,加上改革运销制度,实行官运商销,使茅台盐运业进一步兴旺,因而也促进了茅台酒的恢复和发展。这个暑期具有特色的“茅春”、“茅台烧春”、“回沙茅酒”等名酒也远销外地。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在这个暑期也大体定型。据《续遵义府志》载:“茅台酒、前志:出仁怀县西茅台村,黔省称前列,《近泉居记录》制法,纯用高梁作沙,蒸熟和小麦面三分,纳酿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输曰燧沙,六七输曰大回沙,以此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品之醇气之香,乃百经自俱,非假曲与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处难以仿制,故独以茅台称也……”

太白酒的起源简介


太白酒何以出名?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传闻:当年金渠镇酒坊派了两个年轻伙计,抬着一坛美酒到斜谷关参加品酒大赛。时值炎夏,小伙计口渴难忍,在行路中找不到水喝,苦于无法,只好偷酒解渴,边走边喝。后来,遇见了一溪山水,便歇下来喝水,顺便打开酒坛盖子一看,两个伙计大吃一惊,坛里的酒不觉竟被他俩喝去近半。这可如何交差,怎么办呢?于是,他们急中生智,把山溪水掺进坛内充酒,以便混哄过去。谁料,到了赛酒场上,品酒的人打开酒坛,斟满杯品尝,却异香扑鼻,回味无穷。“一滴酒露落下肚,千粒珍珠滚下喉。”那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妙不可言,结果名列榜首,挂了头彩。回去后,掌柜问及原委,小伙计才暴露了真情。掌柜便与酿酒师、小伙计一道顺山溪查水源,原来是太白山顶流出的雪花水。此水蜿蜒流经太白山中,过岩层,滤沙砾,穿泥煤,既起了清洁过滤作用,又带入不少有益矿物质。因而,不惟水质清澈甘甜,又有矿物质的作用,故较适于酿美酒。从此,金渠酒的名声不胫而走。三秦大地遂有:“名酒产地有佳泉,更需精醅过严关。借得太白灵池水,酿成玉液醉八仙”的美谈。



到了唐代,加之“太白积雪六月天”,为关中八景之首,故招引了历代不少名人墨客、雅士,登山览胜,饮酒赋诗。如唐玄宗、杨贵妃、韩愈、杜甫、苏东坡等人,都曾游过太白山,饮过遐迩闻名的太白酒,使其名声更大。唐天宝元年(742年),“诗仙”李白奉诏从西蜀经褒斜道赴长安,慕名到金渠镇,开怀畅饮此美酒,赞不绝口,似有醉意,酩酊中吟成千古绝篇《蜀道难》。这便是“太白酒醇醉诗仙”的典故。后人为纪念李白,在太白山建造了“太白庙”,又将李白曾饮过的当地所产名酒,定名为“太白酒”。
陕西太白酒沿用传统工艺酿制,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以上等大麦、豌豆制曲,取用太白山主峰(次高峰海拔3666米)积雪融水作浆陈酿,土窖低温发酵,老法续渣,泥封窖池,悠火蒸馏,掐头去尾,分级入库,精心勾兑,精酿而成。酒精度为65°,属清香型白酒。酒质“三无一清”,即无悬浮、无杂质、无沉淀,清澈透明。且香甜醇厚,甘润柔和,协调爽雅,回味悠长,风味独特,著称于世。是宴请宾朋、馈赠亲友的较佳饮料。亦可泡药医疾、舒筋活络。适当饮用,还可强身益气,延年益寿。
陕西太白酒创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越时千年而名气不衰。据地方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眉县金渠镇即有酿酒作坊多家,尤以广发勇、天福成、太泉酒店生意较为兴隆。新成立后,合并建厂专事太白酒的生产。早在1973年,我国第二届评酒会上,一举夺标,被评为我国八种优质地方名酒之一,并编入《名酒传》;1981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陕西省旅游优质产品;1985年,荣获陕西省地方名酒称号;1988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90年,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荣获金质奖。并被评为我国旅游产品,荣获国家轻工部奖牌一枚。1987年5月初,日本友人来到秦岭脚下太白酒厂品尝太白酒,题写了“天下前列之美酒”的条幅。太白酒多次在国际评比中获奖;90年代初,作为陕西名酒,又载入《秦巴山区土特名产》一书。陕西太白酒曾作为名贵药酒的基础酒,畅销国内东北、华东、西;比各省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德国、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并率先在美国和玻璃维亚注册,名膺世界。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