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真的是香槟吗?先让我们好好认识什么是香槟。会这么说是因为香槟有个名为起泡酒的亲戚,因为两者喝起来都有气泡口感,但价格却天差地远,因而造成不少误会。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就知道了!
一说出香槟这个名号,就立马让人联想到高级、精品这类词汇,价格因而翻上好几倍的也不在话下,但要享有这个头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在法国香槟区生产、使用瓶中二次发酵,而只要不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不能称作香槟。第一个条件很好理解,不过什么是瓶中二次发酵?
瓶中二次发酵
一般的起泡酒,会先在不锈钢桶发酵后才装瓶,但香槟和高级起泡酒,则是先装瓶后发酵。后者的酿制方式繁琐,而且需要人工处理,过程费时、成本和难度也较高,但一般公认品质较好,这也是为何香槟会比起泡酒更贵。
其过程为先往干型的基酒中加入糖和酵母,再将其装瓶密封进行第二次发酵。在发酵过程中,由死去的酵母堆积而成的酒泥会缓慢地向酒液中释放香味,为葡萄酒增添饼干、面包等酵母自溶(YeastAutolysis)的香气。同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因环境密闭无法散发而溶解于酒液当中,这就造就了起泡酒独特的气泡特征。
其实在香槟产区之外,还有很多产区也用瓶中二次发酵法打造出了富有特色的起泡酒。如:西班牙卡瓦(Cava)、法国起泡酒(Cremant)、意大利起泡酒:弗朗齐亚柯达起泡酒(Franciacorta)以及特伦托起泡酒(Trento)。
葡萄原产于亚洲西南小亚细亚地区,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初期,人类就已经能够酿造葡萄酒。如今,葡萄酒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饮品,还被称为是永远的酒。1992年,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期电视节目《法兰西之谜》中,将法国人的爱吃高脂肪、高糖食物,而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却全球最低,归结为法国人爱喝葡萄酒。喝红酒真的可以预防心脏疾病吗?
著名的法国悖论(Frenchparadox)催生出了喝红酒能减少心脏疾病的概念。然而,随后发现那些证实这个结论的一系列研究存在造假的情况,红酒也变成了含酒饮品中的绯闻明星。
白藜芦醇有妙用
红酒拥有漂亮的色泽,独特的香味,每公升红酒中有1~5克的酚类化合物,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没食子酸、儿茶素、槲皮酮、原花青素、白藜芦醇)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抑制血小板聚结,从而防止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率,这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便是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存在于葡萄皮、花生、桑葚等72种植物中,在葡萄中的含量是最高的,它是葡萄藤为了抵御霉菌入侵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白藜芦醇不溶于水,无法被人体吸收,但它溶于酒精。白藜芦醇具有抗血小板凝集、调节脂质代谢以及保护心脏、调节雌激素等作用。
喝红酒对心脏无助益
一项动物实验表明,当白藜芦醇使用的剂量在250~500毫克之间时,能对小鼠动脉硬化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换算到人体的话,每天白藜芦醇的摄入量至少为2g。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在1~16。3mg/L,而一瓶葡萄酒的容量为750ml,所以若要达到有效剂量,需喝到120~160瓶才行!
另外一项研究提示白藜芦醇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极低,一个人每天需要至少饮用60L的红酒才能达到有效剂量。也就是说就算天天在红酒浴中遨游,也不能带来可观的心脏好处。
法国悖论缘于地中海饮食结构
法国悖论(Frenchparadox)的出现有着不能忽视的因素:法国当地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等地中海饮食结构为主。地中海式饮食还强调:适量、平衡的原则,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的生活态度,坚持适量运动,这才是他们的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因素。
白藜芦醇的益处就像一个神奇的子弹,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临床实验表明,这种多酚没有实质性影响健康状况和降低死亡风险的作用。基于流行病学和体内实验的不足,人类年龄、个体之间的差异、新陈代谢、微生物群和葡萄酒在生产过程中复杂的化学反应,红酒预防心脏病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动物实验采用的都是高浓度的白藜芦醇,然而如果我们通过直接饮用葡萄酒的方式来摄入白藜芦醇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而且,有研究表明,服用极低剂量的白藜芦醇补充剂,可能出现腹泻、肌肉痉挛、食欲减弱等不良反应。
尽量少喝酒甚至不喝酒
都说喝酒要适量,适量饮酒是多少?在2016年英国卫生部推出的饮酒指南建议:不要一次性过量饮酒,大量饮酒会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为了健康风险最小化,民众每周饮酒量不宜超过14个单位,且这14个单位酒精应尽量平均分在3天喝。
可能有人会说国外的标准不一定适合国内,在2016年中国膳食指南也给出了建议:成年男性和女性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g和15g。
然而这个适量仍然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可增加82%,食道癌风险增加39%,喉癌风险增加43%,乳腺癌风险增加25%,原发性高血压风险增加43%,慢性胰腺炎风险增加34%,肝硬化风险增加1。9倍。
其他的如结肠癌、直肠癌、肝癌风险也有小幅增加。只要饮酒就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房颤的产生。饮酒并没有绝对安全量,建议为了健康应该尽量少喝酒甚至不喝酒。
另外,饮酒会导致摄入更多卡路里,在饮酒时常常配以肉食,加上100g的红酒产生74kcal的能量,一不小心就摄入过量。如果控制不住的话,就弊大于利了。
如何认识了解葡萄酒,现实生中很多看似合理说法,实际上是误解,这些误区势必会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葡萄酒道路的绊脚石。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一一揭开这些关于葡萄酒的谣言。
1.葡萄酒越贵越好
无可否认,这种说法很常见。但葡萄酒不同于其他商品,它的价格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其产区、历史文化、名人效应、品质和评分等。不过,产自名气不大的葡萄品种、产区或生产商的葡萄酒(特别是进口葡萄酒)可能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性价比。就拿阿根廷的马尔贝克(Malbec)红葡萄酒来说吧,10美元的优惠价格使之在货架上销售一空,但其品质也让它有了一批追随者。
2.大型酒商只酿一般的酒
事实并非如此。大型酒商资金雄厚,资源丰富,拥有专业的大型设备来酿造精品葡萄酒,目前很多大型公司都是这样做的。
3.精品酒庄的葡萄酒更正宗
究竟正宗的定义是什么,现在无法准确说明。但对精品酒庄出产的葡萄酒来说,产量少和产自特定葡萄园是其正宗的一个定义。生物动力法种植,并利用本土酵母于两耳细颈酒罐中发酵似乎比标准的葡萄酒酿造程序更显正宗,但此种酿酒方式酿出的葡萄酒是更好呢,还是仅仅只是不同?这值得思考。
4.陈酿型红酒都用橡木塞
事实上,用螺旋盖封口的葡萄酒其陈年效果可以与用橡木塞封瓶的相媲美。如澳洲的彼德利蒙(PeterLehmann)等酒庄,除了销往美国的葡萄酒,其他生产的葡萄酒都用螺旋盖封瓶。另外,有些纪念型葡萄酒也用螺旋盖。对于螺旋盖不及软木塞的保存效果,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5.适合窖藏的葡萄酒越老越好
对大多数葡萄酒,甚至适宜窖藏的葡萄酒来说,上好的葡萄酒可以陈酿10年,但很少有葡萄酒需要陈酿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达到最佳适饮期。因此,饮用葡萄酒宜早不宜迟。
6.大容量葡萄酒一定是好酒
大酒瓶表示酒庄在酒的包装上投资比较大,可能酒的价格也相对高一些,但一定能保证酒瓶里面的酒品质很好吗?不一定。大多情况下,这只能说明它会很成熟,带有明显的果酱味,并在昂贵的新橡木桶里陈酿过一段时间,有些味道较不错,但不表示没有缺陷。甚至如今有些廉价的葡萄酒也会装到大瓶子里来销售。
7.甜型葡萄酒只适合初学者
世界上有些顶级葡萄酒都是甜型的,比如苏玳甜白(Sauternes)、冰酒(icewines)、德国逐粒枯萄精选葡萄酒(trockenbeerenausleses)等。这些顶级甜酒不仅甜味浓郁,香气馥郁,还拥有不错的陈年潜力。因此,这些酒款同样需要专业的味蕾来进行品鉴。
8.不好的年份酿不出好葡萄酒
年份等级可以作为某一产区气候条件的一个指标,但对某一产区的每一个年份来说,酿出来的葡萄酒品质有高有低。从根本上来讲,葡萄酒的最终品质取决于酿酒师的技术,而非天气条件。
9.只有红葡萄酒才适合窖藏
其实不然。某些白葡萄酒,如年份香槟(Champagne)、苏玳甜白(Sauternes)、德国的雷司令(Riseling)和来自卢瓦尔河谷(LoireValley)、西澳、西班牙南部的干白等,都有着可与红葡萄酒相媲美的陈年潜力。
喝了这么多年的红酒,别告诉红酒里这5个基本特征都不知道!
你造吗?懂得葡萄酒的基本特征不仅有助于陶冶品酒情操和提高品酒能力,而且还能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口味偏好哦。那么,葡萄酒的5个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一、甜
甜味的表现形式:
1、舌尖上的发麻感;
2、徘徊在舌头中部的一丝油腻感;
3、高粘稠度,挂杯时间长(酒精含量高);
4、干型葡萄酒,如赤霞珠葡萄酒的剩余糖分往往也会达到0.9克/升(廉价酒亦然);
5、极干型葡萄酒往往单宁含量也高。
葡萄酒挂杯时间的长短既可以说明其剩余糖分也能表明其酒体
二、酸
酸味的表现形式:
1、舌头前部和两侧有种发麻感;
2、若是舌头摩擦上颚,会产生碎石感;
3、满嘴生津,就如同刚咬一口酸苹果一样。
最近看《乡村爱情9》第25集中,有一幕剧情让小生又犯了职业病。
这一幕剧情叫作送醋记:
为给金山书记解酒,刘能、赵四、广坤各显神通!
金山书记跟谢广坤、赵四等人喝酒喝多了,刘英娘给金山书记拿来了醋解酒,刘能想让金山书记扶持一下赵玉田的花圃,但金山书记说所有的企业他都得看一下才能决定,花圃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正在这时,玉田娘也拿着醋来到了村委会,刘能告诉玉田娘她来晚了,就让她回家了,玉田娘刚出去又碰见了拿着醋的永强娘,告诉她刘能两口子已经在里面了。永强娘拿不定主意,便给谢广坤打电话,谢广坤让她不管什么情况都要把醋送进去,玉田娘走远了也给赵四打了个电话,赵四说不用送了,让她自己喝了吧。玉田娘还是进去把醋放在了金山书记的家里,说不管喝不喝,这醋也不能再拿回去了。
小生看到就心生疑问了,醋真的能解酒吗?于是,网上搜了很资料,其实,用醋解酒是一个误区。严重者,还会伤害到胃部。
医学认为,大量饮酒后,酒精对胃肠黏膜严重刺激,会使胃和十二指肠充血,此时喝醋不仅加重了对胃肠黏膜的刺激,还有可能诱发十二指肠溃疡和急性胰腺炎。
如何正确解酒呢?
1.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吐,很简单,把手指塞喉咙,几下就搞定了。然后洗把脸,清理一下口腔。没多大功夫你就会感觉到头不难受了。
2.喝点纯牛奶,缓解酒精的吸收。
3.吃些甜点或水果,饮酒后立即吃些甜点或水果可以保持不醉状态。俗话说酒后吃甜柿子,酒味会消失。
4.如果发现还有点头疼的话,就去泡点蜂蜜水喝,这个对缓解酒后头疼很有效果。
爱喝酒的你不难发现,当晃动酒瓶时,经常会发现酒液泛起泡沫,就是人们俗称的酒花。许多人认为酒花多的是好酒,少的则质量较差;酒花消失得越快酒的度数越高。这是真的吗?
今天就教给大家一个如何通过酒花来判断白酒度数的冷知识看花量度,根据不同的酒花,分辨出酒的度数。
1、大清花
酒花大如黄豆,整齐一致,清亮透明,消失极快,酒精含量在60至75%(v/v)。
2、小清花
酒花大小如绿豆、清亮透明、消失速度慢于大清花,酒度约在50至60%(v/v)。
3、云花
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叠(可重叠二至三层)存留时间比较久,约2分钟,酒度在40~50%之间。
4、二花
又称小花,形似云花,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存留时间与云花相似,酒度在15~40%之间。
5、油花
酒花如小米的1/4,布满液面,大多为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珠,酒度在5%(v/v)时最明显。
因此,总结起来就是:
酒花越大,消散越快酒度越高;
酒花越小越少,消散越慢酒度越低
用浓香型白酒为例:市面上常见的是52%(v/v)和38%(v/v)的酒品,52%(v/v)就应该呈现小清花,如绿豆大小,且消散速度中上;而38%(v/v)则应呈现二花,大小不一,且消散速度缓慢。
但因酒精浓度不同,酒液表面的张力不同,因而摇动酒瓶形成的酒花的大小、持留时间也不同。所以,酒花可以作为辨别白酒度数的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
当然,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酒花剂和增稠剂,因此酒花并不是判断酒度和酒质的唯一标准,也不能做到完全精确。这个小技能只是让大家在喝酒之时,能多一种小玩意,透过酒瓶,领悟到更深的酒意。下次喝酒时,别忘了试一试哦!
昨天和朋友出去吃饭,朋友带了一瓶酒,说这可是一瓶好酒啊,你看,瓶底的凹槽那么深,瓶子那么重,不值1000块也能值800块了吧?
结果呢,这是一瓶欧洲最低等级的VCE,网购价基本在50左右。一开始这朋友还不信,结果上网一查,真的是这个价,非常懊恼地说:那么便宜的酒,装那么重的瓶子干什么,骗人!凹槽还那么深~
相信这位朋友的经历你之前一定也遇到过,那么瓶底深的酒到底好不好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瓶底的凹槽到底有什么学问。
凹槽的传言
坊间关于凹槽的传言一共有两条:
1.凹槽越深就说明葡萄酒的质量越好。
2.凹槽越深,瓶内放酒空间越小,要装下等量的酒,瓶子就要做得很大,酒也就越珍贵。
(左边的凹槽较浅,右边的凹槽较深)
这些传言不能说都是错的,因为他们确实反映一些葡萄酒的信息,但却并非是正解。要想得到正解,我们慢慢往下看。
凹槽的由来
酒瓶的凹槽既然存在,那就说明它有存在的价值,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凹槽最大的作用就是存积酒内的沉淀物。
早期,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比较落后,葡萄酒在酿造完成后,会进行简单的过滤,然后就会装瓶。
正是因为这时采用的过滤技术极其简单,所以葡萄酒过滤的并不彻底,就会容易产生酒渣。
时间一长,这些酒渣越来越多,最后全部在瓶底了。
此时人们发现使用带有凹槽的酒瓶时,酒渣会自动沉淀在凹槽内,倒酒的时候也不会被倒出来,很好的起到了去除酒渣的效果。
从此以后,装酒的酒瓶便都带有凹槽了。
到了现在,过滤的技术也好了,大多数红酒就不会有这种酒渣产生。
但是一些可以长时间的储藏的酒依然会产生沉淀,这些酒都是酒质上好的产品,它们都是采用传统手工酿造的佳酿。因而他们的酒瓶会做的凹槽很深,而且很重。渐渐的,人们就认为凹槽深、酒瓶重的酒就是好酒了。
有的酒厂就是看中这一点,所以把很便宜的酒灌倒凹槽深、酒瓶重的瓶子内,冒充好酒,卖出很高的价格,真的是名不副其实!
凹槽的作用
凹槽除了有积累沉淀物的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增加稳定性
凹槽的存在使瓶子底部形成了三角形,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所以可以起到防摔的效果。由于葡萄酒的瓶身较高,有凹槽的酒瓶竖立放置的时候比较稳当,不容易歪倒。
此外,凹槽还会防止酒瓶爆炸。凹槽结构的瓶子结构非常牢靠,凹坑的曲线使瓶子底部的部分十分牢固,就像是香槟的酒瓶,它的凹洞就十分深。
增加客户感受
侍酒师为客人倒酒时,有时会用大拇指扣紧凹槽,其余手指扶稳瓶身,这样倒酒显得更加专业和优雅,不过这样拿酒瓶的方式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红酒礼仪训练,否则后果就是瓶碎酒撒。
而且人们在观察一款酒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将大拇指伸到凹槽中,这样可以让客户更好感受酒瓶的信息,如同用手指感受到了葡萄酒一般。
关于瓶底凹槽,总结一句话就是:
瓶底深的葡萄酒,不一定是好酒;好酒,它的瓶底一定深!
有韵味之人喝酝味酒别有韵味
很多人第一次喝酒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有的说“苦”,有的说“呛”,有的说“香”,也有的说“甜”,不管答案是什么,如果说“辣”,想必所有人都不会反对。那么问题来了,白酒为什么会辣?辣味是酒精引起的吗?越是高度酒就会越辣吗?
首先我们来认识下,中国白酒的度数。
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中国酒绝大多数是以农作物原料酿造的,洋酒多是以葡萄等水果酿造的,在度数上也有很多不同。
白酒的度数
现行标准白酒通行度数一般有28度、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60度、68度。
最烈的酒恐怕是一些农村和少数民族自酿的粮食酒,度数最高可达75度,“度数高的酒由于没有勾兑东西,醉酒和醒酒都很快,贪杯对内脏有害,建议大家少喝。
酒度的定义是指酒中纯乙醇(酒精)所含的容量百分比。
如某酒100毫升中纯乙醇含量为10毫升,这种酒的酒度就是10度,但容量是随温度高低有所增减的。我国规定是在温度20℃时检测。也就是20℃时,100毫升酒中纯乙醇含量多少毫升,是为该酒的酒度。
度数与质量风味没关系
白酒的酒度多少,并不是、也不能代表着酒的质量风味的优与劣,高度酒作为过酒瘾来说尚可起些效果。
而白酒的“度数”是指酒精在白酒中的体积占比,52°的白酒是指这瓶白酒中的酒精含量是这瓶酒体积的52%。然而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纯酒精在味觉上是“微甜”而不是“辣”,因此,酒的辣味跟酒的度数没关系!
白酒为什么会辣?
那么,白酒会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原来,酒的成分非常复杂,除了水之外,还有醇类、醛类、酯类、酚类、酸类、糖类、微量元素、金属离子……嗯,每种都还包含复杂的子类,这些物质共同构成了白酒的口感、风味,有的闻起来香,有的有酸味、甜味、苦味,有的使酒体变色,正因如此,中国白酒才分成了这么多香型和流派,白酒也因此而变得富有生命力和迷人。
评价一瓶好酒,主要是看诸味是否协调,各种感官是否平衡,是否具有变化和层次感。一般认为,辛辣的酒不如醇厚、绵甜的酒,而造成“辛辣”这一感觉的,主要是醛类物质,其中最多的成分是乙醛。
醛类物质是怎么产生的?
那么醛类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醛类物质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酿酒过程中操作控制不当而产生的,比如辅料(如谷壳)用量太大,并且未经清蒸就用于生产,使酿造中将其中的多缩戊糖受热后生成大量的糠醛,使酒产生糠皮味、燥辣味;或者发酵温度太高;操作条件清洁卫生不好,引起糖化不良、配糟感染杂菌,特别是乳酸菌的作用产生甘油醛和丙烯醛而引起的异常发酵,使白酒辣味增加。再有就是发酵速度不平衡,前火猛,吹口来得快而猛,酵母过早衰老而死亡引起发酵不正常,造成酵母酒精发酵不彻底,便产生了较多的乙醛,也使酒的辣味增加。
那么如何才能降低白酒的辛辣感,使之更加醇和呢?除了加强工艺控制,规范操作流程,减少醛类物质的产生从而降低新酒的辣味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降低辛辣味儿。
陈酿。刚生产出的新酒,杂质多,口感辛辣,当酒长期储存在陶罐这种有细微气孔的容器中时,一些低沸点的不溶性的气体或液体,如硫化氧、丙烯醛及其他低沸点的醛类、酯类能够自然挥发,所以新酒经陈放老熟后,辣味减轻。
勾调。传统上认为酒是由酸、甜、辣三种味道复合而成的,通常如果诸味协调的话,是不应该出现辣味的。通过使用不同年份的调味酒和新酒相互勾调,使酒体诸味协调从而掩盖酒体的辛辣感。如果勾调合理,即便是“三精一水”的新工艺白酒也不会有辛辣的感觉。但所谓“不辣”不是真的不辣,而是“显得不辣”,因为醛类物质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香型的酒,如浓香和酱香,因为香味物质的不同,对口腔刺激程度不一样,也会感觉辣味不同。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