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是以淀粉原料或糖质为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糖质原料无需糖化剂),经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蒸馏酒。我国白酒的种类繁多,东西南北地域性很强,按照工艺生产特点,酿造的白酒各具特色,其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现简述以下常见的分类方法。
按酿造原料分类
一般分为粮食白酒和代用原料白酒。其粮谷原料主要有高粱、玉米、大米、小麦、糯米、青稞等;代用原料主要有薯类(如甘薯、木薯等)、粉渣、高粱糠、甜菜、以及其他含淀粉(或含糖)原料等。
按生产方式分类
一般根据生产时物质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固态法白酒,半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根据机械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机械化白酒,半机械化白酒,手工生产的白酒。
我国白酒多以固态法酿造方式生产,而米香、豉香等香型白酒多以半固态法酿造方式生产。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机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机械被运用到大型酒厂中,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酒厂已采用半机械化操作生产,极大的改善了生产环境和条件。
按糖化发酵剂分类
糖化发酵剂有大曲、小曲和麸曲,其中大曲是使用小麦、大麦和豌豆等原料踩制而成,含有形成白酒香味成分的多酶系统和前驱物质,属于多微糖化发酵剂;小曲中微生物虽然不及大曲,但仍属多微糖化发酵剂,主要微生物有根霉、拟内孢霉、乳酸菌、酵母菌等;麸曲中的微生物则比较单一,出现时间也相对较晚,一般多是以麸皮为载体培养的纯种霉菌,生产时加入纯种酵母等菌种辅以生产。故而有大曲白酒、小曲白酒和麸曲白酒之分。
按白酒香型分类
目前,我国白酒的香型由酱香型、浓香型和清香型衍生出了12大香型白酒。分别为酱香型,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浓香型,以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清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和全州湘山酒为代表;凤香型,以陕西西凤酒为代表;兼香型,以湖北白云边酒和黑龙江玉泉酒为代表;药香型,以贵州董酒为代表;芝麻香型,以山东景芝白干酒、山东扳倒井等为代表;特香型,以江西四特酒为代表;豉香型,以广东玉冰烧酒为代表;老白干香型,以河北衡水老白干酒为代表;馥郁香型,以湖南酒鬼酒为代表。
其他分类法
按酒质可分为高档白酒、中档白酒和低档普通白酒,按酒度可分为高度白酒、降度白酒和低度白酒,但现有的国家标准中一般把相应的白酒分为高度酒和低度酒两种。
爱酒人士发现原来德国酒也能带着充满清新活力的口感与丰富独特的香气。仅靠宏大酒体胜出的葡萄酒终究还是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德国酒则提供了爽脆的全新选择。新一代的酒浓重新诠释自己国家的传统葡萄酒,逐渐将局势扭转为对德国酒有利的景况。
多数德国最佳葡萄园的位置都是葡萄能完全成熟的北部极限。其中最优异的部分更位于完全不适合一般农作物生长之处;倘若不是葡萄树,这些区域想必便是树林或荒山。德国产出傲视群雄之优质白酒的机会十分渺茫,因此其白酒展现的活泼雅致特殊风格,的确是世上绝无仅有。
德国葡萄酒的印象
德国的成功秘诀在于糖分与酸度的均衡;在葡萄酒中,若有糖分却没有酸度,酒会显得平淡;有了酸度却欠缺糖分则会过于尖锐。而在好年份,两者则会相互均衡,完美结合。这或是因为德国酒甚少经过乳酸发酵、搅桶或全新橡木桶陈年等刻意雕琢,因此显现澄澈透明的扑实风格。
德国酒最经典的则要属甜型酒款。与多数葡萄酒不同,德国甜酒最佳的品尝方式是单独品饮而非与食物搭配。这些细致酒款通常发酵到酒精浓度8%便停止,酒中留下相当多的天然残糖。然而一旦甜酒风潮过去,此类酒款便影响销售;因此促成众多干型德国白酒的出现。例如,2010年是利于酿制果香浓郁的年份,该年64%的德国酒都属于干型或半干型;但是到了风格过异的2011年,干型酒的酿制比例却还是没变。
德国新一代个性坚毅的酒农一方面受到历史辉煌、拥有无限潜力的葡萄名园激励、加上气候改变带来的效应等,开始一展身手。葡萄现在越来越容易达到最佳的成熟度,霉菌与病虫害也不再是例行性的问题。酒精浓度达到12%或甚至14%的德国干白酒已经相当普遍。在优异酿酒师的巧手中产出极具风味与魅力独特的干型白酒。
过去二十多年来最值得注意的则是红酒的兴盛普及。黑皮诺的种植面积比上个世代增长了三倍,也因此总面积紧追在木勒土高之后。德国第四大品种则为1956年发展出来的杂交品种丹菲特(Dornfelder),在法茲产区能酿出相当鲜美开胃的红酒。在德国希哈的知名度不低;梅洛与卡本内也相当普遍。
多年来德国葡萄酒法规都没有限制产量,某些产量可达全球之冠,或像法国人一样对葡萄园做分级。VDP对会员的产量有严格的规定,并在2000年时针对性政治上相当敏感的葡萄园分级议题做出决策,依据各区特定品种制定出顶级葡萄园的分级;如其他各种分级制度,VDP认定的顶级葡萄园与葡萄品种分级,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各样抨击。
我们知道,法国香槟区(Champagne)生产的起泡酒能叫香槟外,其他地区用同种工艺生产的酒,都只能称之为起泡酒。
世界各国都生产起泡酒,种类繁多,使用的葡萄品种也各异。但从酿造工艺上看,它们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四大方法:传统法、转移法、罐中发酵法和注入二氧化碳法。
今天,本文将从酿造工艺的角度,和各位酒友聊聊全球的起泡酒。
1、起泡酒王牌酿造法传统酿造法
香槟是传统酿造法(TraditionalMethod)的标杆,事实上,不仅是香槟的生产会用到传统酿造法,法国其他地区生产的克雷芒起泡酒(Cremant)、西班牙的卡瓦起泡酒(Cava)等都是用传统法生产的,这些起泡酒各具产区特色。
传统酿造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酒液会在瓶中进行二次发酵。
在酿酒葡萄采摘并经轻柔压榨后,发酵会在不锈钢桶中进行,有些生产商会选择将部分酒液置于橡木桶中发酵。发酵开始之前,葡萄汁会先进行澄清。第一次发酵完成后的酒液部分会进行混合(Blending)制成基酒(BaseWine),另一些则会储存起来。
基酒混合是很重要的一步工艺,因为香槟区每年的气候多变,而酒庄要保证每年出产香槟的风格统一,必须拥有足够多可支配的储备酒。这些储备酒为减少年份差异和为混酿酒增加复杂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基酒制成后,工人们会添加酵母发酵液进入第二次发酵(SecondFermentation)传统法的二次发酵会在瓶中发生,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融入酒液中。当酒液达到一定的酒精度时,酵母无法存活,死亡的酵母就会沉积在瓶底,这些死亡的酵母也被称之为酒泥。
酒液和这些酒泥接触时,会产生迷人的烤面包、吐司和饼干的风味。为了获得纯净的酒液,香槟会进行转瓶(Riddling),让酒泥最终沉积在瓶口,方便最后除去。
香槟转瓶这一工艺是由凯歌香槟酒庄(ChampagneVeuveClicquot)的凯歌夫人发明的。这项技术的发明,使得生产出来的香槟清澈无暇,不会像过去那样浑浊,同时也大大改进了香槟的品牌形象。
转瓶工序结束后,死亡的酵母会沉积在瓶口,这个时候就需要进入吐泥(Dorgorgne)阶段,吐泥后的香槟损失了部分酒液,所以需要用最终调味液(Liqueurdexpedition),也被称为糖酒混合液,将香槟补满。又因为瓶中气压较大,为了防止爆塞,需用带有铁丝笼的软木塞安全封口。
(1)克雷芒起泡酒
在法国,克雷芒起泡酒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勃艮第(Burgundy)、阿尔萨斯(Alsace)、卢瓦尔河谷(TheLoireValley)和朗格多克(Languedoc)等。
传说,香槟之父唐培里侬(DomPeridom)就出生于朗格多克的利慕(Limoux)。
90%的利慕克雷芒起泡酒(CremantdeLimoux)由莫札克葡萄(Mauzac)酿成,其余10%则由霞多丽和白诗南葡萄来调配。莫扎克葡萄带有明显的苹果泥香气,适合种植在石灰石和黏土土壤,其葡萄需由手工采摘,每150公斤葡萄不得榨取超过100公斤的葡萄汁,酒泥陈酿最低9个月。
(2)西班牙卡瓦起泡酒
西班牙目前只有不到250家卡瓦生产商,最大的两家分别是科多纽(Cordoniu)和菲斯奈特(Freixenet)公司,这两家公司都由加泰罗尼亚(Cataluna)佩内德斯(Penedes)的SantSadurnidAnoia公司运营。
这里出产的起泡酒酒泥最低需要陈酿9个月,珍藏级别(Reserva)至少18个月,特级珍藏(GranReserva)30个月,酒精度必须在10.8%-12.8%之间,使用的主要葡萄品种为马家婆(Macabeu)、帕雷亚达(Parellada)和沙雷洛(Xarel-lo)。马家婆葡萄为葡萄酒带来精致的香气,沙雷洛葡萄带来酒体和泥土香气,帕雷亚达葡萄带来酸度和淡雅的花香。
(3)弗朗齐亚柯达起泡酒
弗朗齐亚柯达起泡酒主要酿成干型,允许使用的酿酒葡萄包括霞多丽、黑皮诺和白皮诺葡萄,酿造年产量在1,500万瓶左右。
2、起泡酒亚军酿造法转移法
传统法酿造香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这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在瓶中进行二次发酵和酒泥陈酿。
但是转移法(TransferMethod)中,瓶中所有葡萄酒会在压力下被倒入压力罐中,经成批过滤后再重新装瓶到干净的瓶中,但是,用这种方法酿造的起泡酒,会对酒气泡的持续性、长期性以及压力产生影响。
转移法是新世界国家酿造起泡酒主要采用的方法,尤其是在澳大利亚,那里80%的起泡酒都是用这种方法酿成的。
澳大利亚重要的起泡酒产区为雅拉谷(YarraValley)和塔斯马尼亚(Tasmania),西拉起泡酒源自19世纪的维多利亚州(Victoria)。它拥有较高的酒精度和较重的单宁,有些会在橡木桶中进行陈年。
3、起泡酒季军酿造法罐中发酵法
世界上大多便宜起泡酒,都是用罐中发酵法(TankMethod)酿造而成,起泡酒的第二次发酵会发生在密封罐而不是瓶中,罐中发酵法也因此得名。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生产出来的酒,会缺乏酵母自溶过程中产生的烤面包、饼干等风味。这是因为酒液与酒泥的接触时间非常、非常的短。
这个方法易于凸出芳香型葡萄的特征,非常适合酿造果香浓郁的起泡酒,如意大利的普罗赛克(Prosecco)。
普罗赛克是意大利东北部最有名的起泡酒。这种起泡酒出自雷维索(Treviso)地区的科内利亚诺产区(Conegliano)和瓦尔多比亚德尼产区(Valdobbiadene)。普罗赛克起泡酒中,歌蕾拉葡萄(Glera)必须占到85%,其余15%可以是当地品种或霞多丽等。
普罗赛克起泡酒适合在年轻时被饮用,它们普遍酒体轻盈、新鲜,散发着集中的纯果味,酒精度约在11%左右,带有标志性的微苦感。
4、起泡酒特色酿造法阿斯蒂法
这个方法主要用于阿斯蒂(Asti)起泡酒和莫斯卡托阿斯蒂(MoscatodAsti)微起泡酒的生产。
阿斯蒂是一种由小粒白麝香(MuscatBlancaPetitsGrains)酿造的起泡酒,出产于意大利皮埃蒙特(Piemont)西北部。这里有一个独特的DOCG产区,生产微气泡的阿斯蒂莫斯卡托(MoscatodAsti),它的酒精度通常在5-5.5度,风格甜美清新,带有新鲜和强烈的花香和果香,易于亲近,是一款男女老少都会喜欢的无门槛酒水。
和其他方法不同的是,阿斯蒂酿造方法不涉及静止酒的生产,发酵所需的酒液会提前被储藏在低温环境中,需要时才会被取出来加温发酵。
这个过程中,部分二氧化碳会溶解到酒液里,有一些则会逸出罐外。当酒液的酒精度达到7%-7.5%(莫斯卡托阿斯蒂更低),当阿斯蒂接近5个大气压强时(莫斯卡托阿斯蒂的标准为3个大气压强),酒液会进行冷过滤以终止发酵,以便装瓶发售。
5、起泡酒最简单粗暴酿造法加二氧化碳法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可口可乐法,被广泛用于生产廉价起泡酒,因为它的成本十分低,只需将二氧化碳注入到葡萄酒中即可。这些气泡持续时间短,通常起泡酒倒出酒杯后很快就消失,因而价格也相对便宜。
在网上经常看到白酒多少度数的最好喝?低度酒是高度酒跟水勾兑的吗?类似的问题,显然对白酒度数了解的不够。
下面8个白酒度数知识,不仅可以解答以上问题,还会揭示为何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一气十八碗。
酒度走过的历程
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中国酒绝大多数是以农作物原料酿造的,洋酒多是以葡萄等水果酿造的。大约在公元前5000~3000年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当时酿出来的是黄酒,估计才几度。
后来到了宋代,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开始大量酒曲造酒,酒的度数又进一步提高了,可以达到十多度。北宋时期,辽国、金国等进驻中国以后,才首创出蒸馏酒。
元朝建立了莫大的欧亚版图以及完全统治中土后,将蒸馏酒放在了所有酒类之上。虽然明朝时又兴起了发酵酒,使得华夏传统的酿酒工艺得到发扬,但后来满清入关后,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直到现在。
酒度怎么检测的
酒度的定义是指酒中纯乙醇(酒精)所含的容量百分比。如某酒100毫升中纯乙醇含量为10毫升,这种酒的酒度就是10度,但容量是随温度高低有所增减的。我国规定是在温度20℃时检测。也就是20℃时,100毫升酒中纯乙醇含量多少毫升,是为该酒的酒度。
白酒分多少度
标准白酒通行度数一般有28度、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60度、68度。
度数与质量风味没关系
白酒的酒度多少,并不是、也不能代表着酒的质量风味的优与劣,高酒度作为过酒瘾来说尚可起些效果。
自酿酒可高达75度
我国上市的白酒中,泸州老窖生产过73度的基酒,市面上很罕见。不过最烈的酒恐怕是一些农村和少数民族自酿的粮食酒,度数最高可达75度,度数高的酒由于没有勾兑东西,醉酒和醒酒都很快。
低度酒不是高度酒加水勾兑出来的
粮食经过发酵后酿出的酒一般是十几度,十几度的酒经过蒸馏,前期出来的酒可达80多度(称酒头)。掐头去尾,就是要去掉蒸馏两头,取中间部分,一般可达50度。
真正成品酒度数是要经过不同批次、度数酒互相勾兑确定的。由于低度酒不易保存,成品低度酒是高度酒通过降度处理(在酿酒工艺中称加浆)得来的,不是人们常说的简单加水勾兑。
说起墨西哥,很少人会联想到葡萄酒。这也难怪,墨西哥葡萄酒几乎不怎么出口嘛。但倘若你果真置身其境,真正来到墨西哥,也许就能体会到一种喝什么葡萄酒?一杯接一杯的Tequila才叫痛快!的豪情。
要我说,从商业饮品上来看,墨西哥简直是一个属于可口可乐(简直是墨国举国大爱的饮料)、冰啤酒(而国际化的Corona貌似并不受本国人民欢迎)和龙舌兰(Agave)的国度。
若能来点儿龙舌兰,无论是多汁而热烈的特奎拉(Tequila)还是俨然带有些许烟熏味的梅斯卡尔(Mezcal),配上几个街边玉米面饼做的tacos并在上面挤上些许青柠汁,听着墨西哥流浪音乐Mariachi,这简单的搭配就足以让你味蕾爆炸、大快朵颐、神采奕奕且两眼放光。
这种场景常常让我想起那些即勤劳又慵懒、但总是看起来很快乐的墨西哥人民。他们的乐天的生活常态总让我羡慕不已:
生活在土地上总要做点事情
要种点龙舌兰
再种些仙人掌
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人
你才可以直立行走
......
墨西哥民诗
可惜的是,我并不是来推销龙舌兰的,也并不是刻意来安利热情而快乐的墨西哥人民。我对墨西哥葡萄酒的兴趣源于在墨西哥南部工作和生活的两年。
由于绝大部分墨西哥葡萄酒都被本国消费,身处墨西哥就成为了解墨西哥葡萄酒的最大优势。据2017年由WineInstitute发布的全球葡萄酒产量报告的数据显示,墨西哥葡萄酒2015年的产量约为114000千升,居世界26位,紧随其后的是极为古的老葡萄酒生产国格鲁吉亚。
墨西哥产区主要包括:
下加利福尼亚湾(BajaCalifornia)北部
克雷塔罗州(Quertaro)
科阿韦拉州(Coahuila)
萨卡特卡州(Zacatecas)
新兴的奇瓦瓦州(Chihuahua)
瓜纳华托州(Guanajuato)
墨西哥虽算不上世界上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国,但也许出乎很多人意料,它却是整个美洲最早生产商业葡萄酒的国家。因此,在新世界国家里,其历史地位其实相当重要。
位于墨西哥北部Coahuila省帕拉斯山谷(ValledeParras)的CasaMadero酒庄便是整个美洲最早建立的酒庄。其成立于1597年,葡萄园面积超过315公顷,其接近90%的葡萄酒用于出口国外。
然而在墨西哥,即能满足国内需求又能立足国外的酒庄可谓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酒庄不需要依靠出口,而超过一半的墨西哥酒庄规模也不过几公顷。随着本国中产阶级的逐渐壮大,葡萄酒消费量的不断提升(来自Euromonitor的统计显示2016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继续提高8%,超过780ml),越来越多的微型酒庄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酒庄大都集中在了墨西哥最重要也是最热门的葡萄酒产区:下加利福尼亚(BajaCalifornia)。
90%以上的墨西哥葡萄酒产自下加利福尼亚,其北部的瓜达卢佩山谷(ValledeGuadalupe)则是墨西哥最知名的葡萄酒产地和新兴葡萄酒旅游胜地。下加利福尼亚北部聚集着大约100多个酒庄,因此也被誉为墨西哥的纳帕谷(NapaValley)。
毗邻墨美边境之城蒂华纳(Tijuana),这里当然也吸引着不少来自加州的游客。位于北纬32度的低纬地带且没有像阿根廷门多萨(Mendoza)那样的海拔调节,瓜达卢佩山谷的气候看似很难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不过幸运的是,凉爽的加利福尼亚洋流(CaliforniaCurrent)也临幸了墨西哥葡萄酒产业:从美国俄勒冈、加州再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湾,这仿佛是一个从黑皮诺到赤霞珠,再从赤霞珠到小西拉(PetiteSirah)的渐变。
而鉴于下加利福尼亚尚无类似AOC的法规,酒庄对现代葡萄酒产业的探索也方兴未艾,这就使得这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些颇富灵感和创造力的酿酒师们的试验田。不少葡萄酒使用的混酿配方更可谓天马行空。比如,试着想象一下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丹魂(Tempranillo)、金粉黛(Zinfandel)和内比奥罗(Nebbiolo)的混搭风,是否也颇具马尔克斯笔下荒谬有趣却又符合逻辑、值得回味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受到意大利移民的影响,下加利福尼亚的一些酒庄都有着意大利血统和情节。位于瓜达卢佩山谷的墨西哥最大葡萄酒酒庄L.A.Cetto便是其中之一,提供不少性价比一流的葡萄酒,有时在盲品中会给人带来些许惊喜。其另一大型酒庄SantoThoms则以生产一些颇具竞争力具有意大利血统的葡萄酒而闻名。VillaMontefiori除了生产100%的Nebbiolo以外,更是将Aglianico、Sangiovese,Montepulciano等品种纳入其田。白葡萄酒虽然并不是下加利福尼亚的强项,但不少Chardonnay、SauvignonBlanc或是Viognier也有相对不错的表现。
在下加利福尼亚所有形形色色的红葡萄品种中,最有趣也最具争议的当属Nebbiolo。墨西哥则很有可能成为这个葡萄品种的第二个家。不过,如果你品尝过不少墨西哥Nebbiolo,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这里不少Nebbiolo颜色极深,颇为深沉,单宁却并不过高,和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多数Nebbiolo的风格大相径庭。
在我去年4月拜访当地酒庄时,有几位酿酒师曾告诉我这样的故事:当年最早SantoToms酒庄从意大利引入Nebbiolo时,他们可能混淆了Nebbiolo、Barbera和Piedirosso,所以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很难得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Nebbiolo。
但VillaMontefiori的庄主兼酿酒师PaoloniMontefiori却不敢苟同。他本人便曾多年前亲自从意大利引入Nebbiolo。其100%Nebbiolo的风格也的确让人思考这一故事的准确性,并考虑品系和当地自然风土条件对这一品种的影响甚至是改变。
说到自然风土条件,瓜达卢佩山谷附近的气候可以大致被概括为:相对炎热而干燥少雨。夏季均温大约在29℃左右,而冬季则在5℃左右。虽然临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为其带来较大的日较差,不少葡萄酒仍然未能避免在不少年份出产果味过于成熟的葡萄酒,在口中甚至让人想起水果糖浆(syrupy)。
在我看来,酚类成熟度、酒精度、酸度和果味的新鲜感这四个因素的平衡是精品酒庄应该尤其注意的。就土壤而言,瓜达卢佩山谷谷底沙土为主的土壤避免了根瘤蚜(phylloxera)的问题,不过大部分酒庄仍然选择了使用砧木,以避免其他可能发生的问题,如线虫(nematode)对葡萄藤的影响。
关于下加里福尼亚葡萄酒的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是盐份。很多葡萄酒中,无论红白,都可以或多或少尝到些许咸味。很多人则更倾向于使用矿物感来表达这种咸味,比如来自美国的酒评家JamesSuckling和当地的一些酒评家如ArturoBodenstedt。JancisRobinson同样在她最近的一篇关于墨西哥葡萄酒的文章《Mexicanwine-Bajassuccessstory》中写道虽然有些人对咸味很敏感,她却并不十分在意。她还称Louis-MichelLiger-Belair(著名的勃艮第酒农)也希望在他的酒中体现一些咸味。
立秋,怎么能没有清爽沁心的起泡酒?单单是那酒杯中奔腾而上的气泡,就缓解了夏季的燥热。再加上起泡酒自带的清新果香,较低的适饮温度,简直就是解暑利器!
不过,起泡酒可不仅仅只有香槟,下面这些起泡酒,同样值得一试!
大多数起泡酒会经历两次发酵,第一次发酵用于酿造干型静止基酒,第二次发酵才是起泡酒风格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来说,起泡酒有以下五种酿造方法:
1、传统法
传统法的二次发酵是在瓶中进行的。经过调配混合的基酒装入瓶中,加入少量发酵液体,开始进行第二次发酵。整个发酵过程会持续6-8周时间,缓慢的发酵过程会使风味得以发展,由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溶解在酒中从而产生气泡,这会使瓶中产生极大的压强。
发酵过程结束后,酵母菌会死亡并在瓶内自溶,释放出独特的风味物质。酒液与酵母接触时间越长,其面包、烘烤之类的风味也越明显。之后,酒泥通过转瓶的方式挪动至瓶口,再在压力的作用下喷射而出,酒液恢复澄清。
2、转移法
在转瓶程序之前,转移法和传统法并无异,只是在过滤沉淀时,转移法需要将葡萄酒倒入加压罐中进行过滤,最后再装瓶。这种方法可以生产出同样品质优秀却价格低廉的起泡酒,通常会大批量进行酿制。
3、大罐法
世界上被消费的大多数便宜的起泡酒多使用这个方法酿造。在该方法中,第二次发酵是在加压的密封罐内进行,装瓶前过滤沉淀。这种方法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酒和酒泥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接触,能最大程度的展现葡萄本身的特点,对于像麝香或雷司令之类的品种,这种方法非常适宜。
4、Asti法
Asti法专用于意大利阿斯蒂起泡酒的酿造,不涉及基酒的生产。整个发酵过程发生在加压罐中,酵母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直接溶入酒液产生气泡,当酒精度达到7%-7.5%时,过滤并停止发酵。这些酒马上装瓶并进行销售。
5、加二氧化碳法(可乐法)
在该方法中,二氧化碳被人工注入进葡萄酒中,为葡萄酒带来气泡,但不会对酒造成改变。这是所有酿造起泡酒方法中最便宜的一种,不能生产出高品质起泡酒。
有哪些好喝的起泡酒?
旧世界篇
1、香槟(Champagne)
香槟是法国香槟产区生产的起泡酒,受原产地命名保护,只有香槟产区生产的起泡酒才能称为香槟。香槟以传统法酿造,霞多丽、黑比诺和莫尼耶比诺是最主要的法定品种,并带有浓郁典型的面包、黄油和烘烤类香气。按照香槟的不同风格,可分为无年份香槟(NV)、年份香槟(Vintage)、白中白香槟(BlancdeBlancs)、黑中白香槟(BlancdeNoirs)和桃红香槟,顶级香槟具有极强的陈年潜力。
2、卡瓦(Cava)
卡瓦是西班牙的香槟,采用传统法酿造。大多数的卡瓦来自宾纳戴斯(Penedes)的葡萄园,在纳瓦拉(Navarra)、里奥哈(Rioja)和瓦伦西亚(Valencia)产区同样有生产。
传统的葡萄品种包括用于酿造白葡萄酒的马家婆(Macabeo)、沙雷洛(Xarel-lo)和帕雷亚达(Parellada),用于酿造桃红酒的歌海娜和慕合怀特。大多数卡瓦酒都是干型的,酸度适中,酵母自溶带来了一些烟熏和橡胶的风味。卡瓦很少能够长期陈年,价位适中。
3、Crmant
Crmant包含了7种法国AC起泡酒。其中最重要的几种为阿尔萨斯起泡酒(CrmantdAlsace)、勃艮第起泡酒(CrmantdeBourgogne)、利穆起泡酒(CrmantdeLimoux)和卢瓦尔起泡酒(CrmantdeLoire)。它们都是用传统方法酿制的,使用整串葡萄进行压榨,酒和酒泥接触不少于9个月。
每款起泡酒都可以用当地优质白葡萄品种进行生产,不过,麝香和琼瑶浆之类芳香型葡萄不可以用于生产Crmant。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起泡酒其实都大同小异。作为社交庆祝的润滑剂,在品尝起泡酒的时候,我们的嘴巴也许正在忙着和别人交谈,我们的耳朵也正在忙着接收大量的信息,我们的大脑往往为了思考如何应答下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去深究喝的到底是什么。
香槟?Prossecco?啤酒?还是别的?
事实上,因为酿造工艺、葡萄选择以及风土的不同,不同的起泡酒之间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其中一大区别,就是在于不同起泡酒的气泡质感和口感。气泡大还是小?气泡持久性如何?气泡在口中的质感是绵密还是粗糙?
这些都是判断一款起泡酒质量好坏的标准,而造成这种品质高下的区别,和起泡酒的酿造方法有极大的关系。纵观世界上的起泡酒,大致有四个常见的酿造方法。他们是:
加气法
很多商业化,产量极大的低端起泡酒会采用这种方式
传统法
多用于香槟,Cava,美国起泡酒,意大利的Franciacorta和TrentoDOC起泡酒
转移法
很多大瓶装或小瓶装的起泡酒,通常会采用这种方法
查马法/大槽法
多用于Prosecco,MoscatodAsti,Lambrusco等起泡酒
注:还有一种相对少见的做法,叫做古老法,是一种在瓶中完成一次发酵的起泡酒,如今基本只有法国出产极少量的这类起泡酒,因此不在本文中讨论。
今年的8月30日是国际赤霞珠日。虽然这些节日大多只是商家的营销手法。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爱酒之人将计就计,庆祝这些动机不纯的节日。
趁此良辰吉日,送你13个关于赤霞珠的有趣小知识。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一下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葡萄品种。
1.赤霞珠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酿酒葡萄
赤霞珠在1892年晚清年间首次进入中国,由当时的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创办的张裕葡萄酒公司引进,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酿酒葡萄品种之一。
2.赤霞珠是个100%的中文名字,和英文原名不搭边
张弼士先生当时请来了文人墨客来给这些洋葡萄命名。来客见此酒流光溢彩,酒液泛着赤红如晚霞的颜色,便将此种命名为赤霞珠。
其法文原名CabernetSauvignon完全没有这个意思。我国港台地区通常将其直接音译为卡本内苏维翁。
3.赤霞珠是中国第一大酿酒葡萄品种
赤霞珠占据中国超过75%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第2名的梅洛只有12%。
不过如果算上鲜食葡萄,那巨峰葡萄位居榜首,赤霞珠也就是个零头。
4.赤霞珠也是世界第一大酿酒葡萄品种
赤霞珠从老家法国波尔多传播到了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能酿葡萄酒的角落。它的种植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4.1万公顷(1公顷=1万平米),第二名的梅洛只有26.6万公顷。
5.赤霞珠传播如此广泛的原因,除了好喝还有好种
樱桃好吃树难栽,再想想从松露到蓝鳍金枪鱼,似乎好吃的东西都不易得。
赤霞珠是个例外。赤霞珠特别好种粗壮的枝干能抵抗任何大风大雨,极厚的葡萄皮让霉菌无处下手。又好喝,又好种,不受欢迎更待何时?
6.世界上赤霞珠种植面积前10的国家
排名第1的是法国,接下来2-7名是智利,美国,中国,阿根廷,意大利,南非。排名8-10名的是3个在国际市场上不常见的葡萄酒玩家,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
7.赤霞珠是个杂种
别看赤霞珠身份高贵,被尊称为葡萄酒之王。但1997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的DNA测序显示,赤霞珠其实是由品丽珠和长相思杂交而来。通常认为赤霞珠的杂交是在葡萄园内偶然发生,不是人工刻意培育。
8.赤霞珠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野生的
研究揭示了赤霞珠的杂交是在人工葡萄园内偶然发生。但很长一段时间,人类一直都认为赤霞珠的来源是人工驯化的野生葡萄。
因为Sauvignon来源于法语词sauvage,意思是野生的。因此CabernetSauvignon名字就是野生的Cabernet(Cabernet是一大类葡萄的统称,有数十个品种)。
更流行的说法是,CabernetSauvignon的名字是双亲品丽珠(CabernetFranc)和长相思(SauvignonBlanc)各取了一个单词。但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因为人类直到1997年才知道CabernetSauvignon的双亲,但这个名字已经存在很久了。
9.赤霞珠的历史很短
如此高贵的品种想必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错!
赤霞珠的杂交发生在18世纪中叶的波尔多,至今只有200多年,和美国的历史差不多长。
10.赤霞珠几乎已经成了葡萄酒的代名词
也许黑品诺垄断了世界上最贵的葡萄酒,但人们心中葡萄酒的代名词永远是赤霞珠。
世界上搜索量最多的葡萄酒中,前100名有50名都是赤霞珠主酿,占据了整整半壁江山。前10名当中更是拿下6席。榜首则长期被拉菲占据(根据不同年份,含有80%-100%赤霞珠)。
11.赤霞珠是晚熟品种,很多地方都成熟不了
赤霞珠虽然好种,但唯一的问题是它需要被种在相对温暖的地方,不然就难以成熟。不成熟的赤霞珠会有一股不悦的青椒味。
赤霞珠的老家波尔多是它可以成熟的极限,再北的地方,就不再适合种植这个品种了。也正因为如此,波尔多的赤霞珠才如此精妙。那些微妙元素平衡的高级美感,是更加炎热地区的赤霞珠所没有的。
12.赤霞珠混梅洛除了口味,更是农业保险政策
波尔多人创造了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葡萄酒混酿,赤霞珠+梅洛。无数饮者盛赞这个组合的天才性。柔软多汁的梅洛互补了酒体坚实的赤霞珠,并且梅洛的加入增加了酒的复杂度。
但你可能不知道,比起口味,梅洛其实更是一种农业上的保险政策。波尔多是赤霞珠可以成熟的极限,在偏冷的年份更是有无法成熟的风险。梅洛的早熟特性,让酒农对冲了在偏冷年份赤霞珠全军覆没的风险。
在更加炎热的产区,赤霞珠+梅洛就完全是出于口感上的考虑了。
13.波尔多种植最多的葡萄品种不是赤霞珠
如果你觉得整个波尔多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是赤霞珠。恭喜你,你可能好酒真的喝的不少。
波尔多左岸那些出色的列级庄和中级庄,大部分都是赤霞珠主酿的。但大量低端波尔多大区酒,再加上右岸的葡萄酒,则几乎都是用梅洛主酿。波尔多梅洛的总种植面积有赤霞珠的2倍还多。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