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在现代是门艺术,不仅要有好的酒量,也要适当学一点斗酒的技巧,喝酒不是目的,娱乐才是根本,如果喝酒成了竞技比赛,就失去本身的意义,成为一场毫无意义的丑态,在斗酒方面,古达有更好的把握。
亦作鬭酒。比酒量。唐杜牧《街西长句》:游骑偶同人鬭酒,名园相倚杏交花。《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高渐离闻荆轲入秦,亦持豚肩斗酒而至,荆轲使与太子丹相见,丹命入席同坐。清陈维崧《菩萨蛮为竹逸题徐渭文画紫牡丹》词:年时鬭酒红栏下,一丛姹紫真如画。清陈于王《燕九竹枝词》之九:观傍培塿氍毺新,酒市争看鬭酒人。
文化可分南北,但喝酒是为了娱乐就发明了猜拳:猜拳是自己赢了对方喝酒,自己手上出的数,与对方手上出的数,相加是自己嘴里喊出的数是赢了对方;三拳两胜,自己赢了对方两拳,让对方喝酒,酒有定量、也有数量,酒定量是一个三盅一两,也可随意数量和酒量。小酒杯,倒酒倒奇数;一盅、三盅、六盅、九盅或十二盅,输两拳喝一盅,也可以输一拳喝一盅,或输两拳喝一盅,双方猜拳前先协商好再开拳。
打关;例如:一桌坐十人;一个人打关,九个人接关,先从某一人开拳,一般从酒量大者开拳,剩余九人从左到右接关,九个人接完关后,交给下一个人打关,顺序还是从左到右交关,有的人酒量大,但拳总输,有的人酒量不大,但拳总是赢,喝酒是又比技术也比酒量。十个人打完关后,还不尽兴,可以拳打胜家,也可以拳打败家,目的就是要上对方喝好为止,喝好的标准是;自己说不能再喝了,再喝就高了。前提是不能再参与,也可以退出去,也可以吃菜,也可以代替别人喝酒,但不能出拳找别人。
摇色子定输赢,前提是要有两个色盅,每个色盅里放三个色子,一个色子有六个面,每个面上有一数,一、二、三、四、五、六。双方一起摇,摇完后放在棹子上打开盖,数大点、扎金花、吹牛。只要对方认输喝酒就可以。
数大点;摇了色盅打开后,色子面向上的数字,三个数相加点多者赢,小者输。先定好大者喝,小者喝都可以。
扎金花;三个一样的数算豹子,三个联在一起的是连条,三个不联在一起同色是金花,联在一起同色是金连条,一、二、三赢四、五、六。一、二、三的金连条最大,对子压单,两个一点,压其它点,双方都有对子数大点。豹子双方喝,也可对方喝,事先有约就可以。
吹牛;双方喊的数与接开的数相加时;喊对的赢,我喊两个六,如果对方认为你没有两个六,可以打开见结果,你有一个点,他有一个六,也算你赢,一点可代替其它三个数,对方要喊三个一样的数,可以压你的两个数,四个数压三个数,最大是六个六,也就是你有三个六,对方也有三个六,对方喊的是六个六,对方算赢,没有六个六,算输。
在猜拳中以福建闽南人划拳最为有技术,一般标准的拳法是拳不离拇,也就是你每次出拳,除了零以外,都得加上个拇指!例如:
一,出大拇指就行了;
二,大拇指跟食指;
三,大拇指、食指和中指;
四,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
而且划起拳来都要带点花哨的说法诸如:,五魁首、三星高照、四季发财。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我们现代人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的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
但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
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
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很多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一、未饮先酹酒
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二、饮中应干杯
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三、酒令以助兴
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
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
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
古人的酒文化,绝对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其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加糖是什么?任何产区的葡萄酒都可以加糖吗?为什么选择加糖?
ABSTRACT:Chaptalizingistheprocessofintroducingsugartograpejuicebeforefermentationinordertoincreasethealcoholcontentofthefinishedwine.
不少爱喝葡萄酒的人总是对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充满兴趣,那么你知道加糖(Chaptalization)到底是什么意思吗?加糖指的是在发酵前往葡萄汁中加入适量所需糖分的过程。要想充分了解加糖,我们可以从加糖原理、加糖历史和加糖规范等方面去全方位解读。
1.为什么加糖
葡萄酒发酵的过程是葡萄糖和酵母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如果酿酒师认为葡萄糖分不够,酿造出的葡萄酒达不到期望的酒精度,那么他便可以选择在发酵前加入适量糖分。当然,除了提升酒精度,加糖也会提升最终葡萄酒的甜度。这一方法的发明人是简-安东尼-克莱德查普特(Jean-Antoine-ClaudeChaptal),因此加糖的外文名称为Chaptalization,即Chaptal的应用名词形式。
2.加糖反应过程
一旦糖被加入未发酵的葡萄汁中,酶会将糖中的蔗糖分子转化为葡萄糖与果糖。之后,在发酵过程中,酵母开始消耗葡萄糖与果糖(包括葡萄汁本身含有的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3.加糖历史
加糖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葡萄酒酿造技术,一般被认为起源于法国,但也有人认为这一方法源于罗马。在1907年之前,加糖在法国十分流行。由于加糖成本低,一大批廉价葡萄酒吞噬了法国市场。这种葡萄酒被标为人工葡萄酒,大大拉低了法国葡萄酒的价格水平,法国人民开始抗议。这次抗议变得十分激烈,官方甚至出动了军队进行调解。最终,法国政府采取了行动,通过法律规范可加入的糖分剂量,并且增加对加糖的税收。这一法律走出了加糖规范的第一步。
4.加糖规范
那么如今加糖有什么规范呢?其实世界上大多数产酒国都对加糖控制得十分严格,比如阿根廷、澳大利亚、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根本不允许加糖;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新西兰等国的部分产区允许加糖,但对加糖剂量控制十分严格。加糖已经洗去了曾经廉价的标签,成为了一种在部分产区受法律限制的酿酒工艺。
但加糖的规范并非就此固定,如今欧盟对加糖的控制正愈发严格,各产酒国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唐朝元稹就曾在《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中写道:中书门下奏:据杨於陵等议状,请天下两税、榷酒、盐利等,悉以布帛丝绵等物充税,一切不徵见钱者。可见唐朝时,中国已有榷酒制度。
榷酒,现在称为酒的专卖。即国家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不允许私人从事与酒有关的行业。由于实行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酒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酒的生产和销售。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在历史上,专卖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完全专卖
这种榷酒形式,是由官府负责全部过程,诸如造曲,酿酒,酒的运输,销售。由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酒价可以定得很高,故往往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收入全归官府。
(2)间接专卖
间接专卖的形式很多,官府只承担酒业的某一环节,其余环节则由民间负责。如官府只垄断酒曲的生产,实行酒曲的专卖,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在南宋时实行过,叫隔槽法,官府只提供场所,酿具,酒曲,酒户自备酿酒原料,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
(3)商专卖
官府不生产,不收购,不运销,而由特许的商人或酒户在交纳一定的款项并接受管理的条件下自酿自销或经理购销事宜,非特许的商人则不允许从事酒业的经营。
西汉前中期酿酒业是很发达的。但并没有实行酒的专卖,西汉武帝时期第一次实行酒的专卖酒业政策的变化,是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财经政策的一部分。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中,针对当时商人把持盐业,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但却不佐国家之急的不义之举,首先下令把盐业,铁业收归国家专营,这些措施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为实行榷酒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既然盐和铁可以实行国家专卖,酒这种商品,到了一定的程度,提到专卖的议事日程也是迟早的事了。因为酒确实是一种可以为国家敛聚巨大财富的特殊商品。
促使实行榷酒政策的直接原因可能还是国家财政的日益捉襟见衬。在汉武帝末期,由于国家连年边关战争,耗资巨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酒这种几乎象盐,铁那样普遍的物品,由于生产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生产周期比较短,投资少,原材料来源丰富,产区分布广泛,酒的销路极广,社会需求量极大,赢利丰厚,其敛财聚宝的经济价值终于第一次被体现出来了。据史料记载,天汉三年(前98年)春二月,初榷酒酤(《汉书武帝本纪》)。
榷酒的首创,在中国酒政史上甚至在中国财政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这是因为:(1)榷酒为国家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为当时频繁的边关战争,浩繁的宫廷开支和镇压农民起义提供了财政来源。且这比直接向人民征税要高明,更合情理。因为酒是极为普及的物品,但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提高销售价格,表面上看,饮酒的人未受到损害。但酒的价格中实际上包含了饮酒人向国家交纳的费用。这对于不饮酒的人来说,则间接地减轻了负担,尽管这也是一般人所体察不到的。(2)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一部分商人,富豪的利益转移到国家手中。因为当时有资格开设大型酒坊和酒店的人都是大商人和大地主。财富过多地集中在他们手中,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实行榷酒,在经济上剥夺了这些人的特权。这对于调剂贫富差距,无疑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3)实行榷酒,由国家宏观上加强对酿酒的管理,国家可以根据当时粮食的丰歉来决定酿酒与否或酿酒的规模,由于在榷酒期间不允许私人酿酒,卖酒,故比较容易控制酒的生产和销售,从而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
酒的专卖,在唐代后期,宋代,元代及清朝后期都是主要的酒政形式.
在历史上,北宋和南宋两代酒的专卖是最具特色的。北宋的专卖有多种形式,据史料记载,大体上有二种,此外还有承包制形式。
由于实行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酒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酒的生产和销售。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喝酒碰杯是什么意思
喝酒碰杯是喝酒时下意识的动作,也是酒局礼仪的下意识表现。要知道这个下意识动作的养成可是很不容易的。现在不管是我们看古装电视剧还是现代的电视剧只要有喝酒这一幕的,一般都会有碰杯的这一个镜头的存在。那么喝酒碰杯是来自于哪里呢,它是一开始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
传说喝酒碰杯来自于古希腊。古希腊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更是一个注重于美的享受的**。他们认为酒能够带给他们很多的快乐。就像酒香可以让鼻子感觉到开心、眼睛则因为就得颜色而明亮、舌头因为酒的味道而更加愉悦,可是这五官之中只有耳朵享受不到酒带来的乐趣。于是古希腊人为了让自己的耳朵也能享受到酒带来的美妙感受,于是就开始在喝酒前要相互碰杯,让耳朵听到这清脆响声而变的快乐。这个说法无疑是美丽了。
现在喝酒碰杯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愉悦我们的耳朵了,更多的是一种礼貌,是一种情谊的表达。所以说喝酒的时候不要忘了和朋友碰上一个。
葡萄酒知识真的是学之不尽,掌握了一点儿,你会发发现还有新的知识需要去学习。今天小编就在一个酒标上发现一个新的单词 vieillesvignes,简单的翻译过来就是老藤,那么老藤是什么意思呢?
老藤的定义
老藤就是指具有一定年龄的葡萄树,但到底多老才算得上老藤,目前仍没有官方定义。有的说法是拥有15年树龄的葡萄树便可称为老藤;也有的说法树龄至少要达到25年、50年甚至是100年才算得上老藤。由于没有官方统一的标准,有些只有12年树龄的葡萄藤就被冠上老藤的称号,但也有一些葡萄酒会清楚地标明老藤的年龄,不过大部分都是没有明确指明的。
老藤的特别之处
由于葡萄种植技术的提高,酿酒师得以延长葡萄树的寿命。随着葡萄藤年龄的增长,其产量会逐渐降低,但葡萄的质量会得到相对提高。这意味着越老的葡萄藤所生产出来的果实风味会更加浓郁、凝练,酿出来的酒品质也更出众。
随着时间的发展,除了产量减少以外,葡萄藤的根也会继续往土里发展。树根扎得越深,葡萄藤所获得的营养就越多,最终果实的风味特征和质量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老藤=好酒?
一般来说,不同年龄的葡萄藤,确实会生产出不一样的葡萄酒。一棵年龄较大的葡萄藤,在生产葡萄时会更加吃力,产出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30岁以后的葡萄藤其产量会逐渐下降到年轻葡萄藤的几分之一),迫使它将营养专注于葡萄果实,而分给叶子的营养成分则会相应减少。
因此,老藤葡萄的产量会显著下降,培育出更加凝聚、浓缩的果实,以其酿制的葡萄酒也因而拥有更加稠密的风味。对于味觉灵敏的葡萄酒爱好者来说,老藤葡萄也更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风土特色。
也就是说,老藤葡萄酒虽然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更高的品质,年轻的葡萄藤一样可以酿出世界顶级的葡萄酒;然而老藤的特质使得它们更加增添了一份品质之外的魅力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风雨的葡萄藤,证明了它们在产出葡萄这件事情上的专注、坚持与成功。所以并不意味着酒标上有了老藤就一定是高品质的葡萄酒,单一的因素,怎么能决定产品的最终质量呢?
在美国,有一种葡萄酒酷似波尔多混酿(BordeauxBlend),它便是梅里蒂奇(Meritage)。你也许曾在加州(California)葡萄酒的酒标上见过这个词,但却不明白它背后的含义。
历史由来
1976年巴黎审判(JudgmentofParis)后,加州的葡萄酒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80年代,当地的生产商在推广葡萄酒的时候还是面临一些问题。在美国,如果一款酒的酒标上标注了某个品种,这就说明它在混酿中占据了至少75%的比例。但是,当时的酿酒师又偏爱使用多个品种来酿造葡萄酒,于是他们只有2个选择,要么在酒标上标注Bordeaux或Bordeaux-StyleBlends,要么标注Claret(红葡萄酒)或TableWine(餐酒),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其实都不利于消费者了解葡萄酒的风格和特点。
1988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批酿酒师聚集在一起,希望为当地的波尔多混酿风格的葡萄酒争取一个认定标准。他们成立了梅里蒂奇联盟(MeritageAlliance),梅里蒂奇这一专用术语便由此而生。
酿酒品种
根据规定,梅里蒂奇葡萄酒需采用2种或以上的波尔多品种酿制,而且任何一个品种的比例都不能超过90%。通常,酿酒师会使用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梅洛(Merlot)、品丽珠(CabernetFranc)、佳美娜(Carmenere)、马尔贝克(Malbec)和味而多(PetitVerdot)等品种。如果酿酒师在酒中加入了其他不符合规定的品种,那么就无法获得梅里蒂奇联盟的认证,也不能在酒标上标注梅里蒂奇。此外,获得认证的葡萄酒每年的生产量不能超过25,000箱。
除了红葡萄酒,梅里蒂奇也有白葡萄酒。与波尔多的白葡萄酒一样,梅里蒂奇白葡萄酒主要由长相思(SauvignonBlanc)、赛美蓉(Semillon)和密斯卡岱(Muscadelle)这几个品种酿造。虽然这种白葡萄酒比较少见,但是它们口感优雅、均衡,易于配餐,值得一试。
如果你曾到过生产葡萄酒的国家,偶然瞟到了葡萄酒的生产技术表,你可能会看到Brix这个单词,后面还跟着一个数字,比如19.5或是26。那么,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
白利糖度
白利糖度(Brix)是测量糖度的单位,指的是在20℃情況下,每100克水溶液中溶解的蔗糖克数。在一款葡萄酒的资料中,白利糖度一般指的是该款酒所使用的酿酒葡萄的含糖量,如平均白利糖度19.5的意思就是这批酿酒葡萄平均每100克里含有19.5克糖分。就我们平时吃的葡萄来说,如果口感很甜,那就代表着白利糖度高,如果这个葡萄尝起来寡淡无味,那就说明葡萄的白利糖度低。
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葡萄果实的含糖量(白利糖度的高低)是考量葡萄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决定了葡萄何时可以采收。一般而言,酿造普通餐酒的葡萄在含糖量达到21-25白利糖度时就可以进行采收了。通常情况下,1克糖分可以在发酵后转化为0.5克左右的酒精,因而葡萄糖分的高低基本决定了葡萄酒最终的酒精度。使用不同的葡萄品种以及不同的酵母会使得这个转换比例在0.55-0.65之间浮动。除此之外,不同的酿造技艺也会造成一定差异,例如,在一些甜酒的酿造过程中,提前中断了发酵,使得葡萄中的糖分发酵不完全,那么葡萄酒的酒精度与葡萄最初的白利糖度不成比例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白利糖度计算
那么,白利糖度是怎么测出来的呢?这就得介绍一个名叫折射仪(Refractometer)的东西,这东西在国内也叫折光式糖度仪。由于溶液中糖分浓度不同时,折射的角度也不同,因而,折射仪可以利用不同的折射光线角度测定出溶液中糖分的浓度。采摘葡萄前,果农或者酿酒商们拿着这个仪器去葡萄园里走一圈,将葡萄捏碎了用折射仪测一测,糖分就出来了。不过,这还只是第一步。在葡萄破皮后,进入发酵罐前还要进行一次测量。这次测量一般采用的是液体比重计(Hydrometer),专门酿酒用的也叫糖量计。将这个小仪器扔到待发酵的葡萄汁里边,白利糖度就测出来啦。
在葡萄园,葡萄采收之前,确定是否到了采摘时机,就得看白利糖度。酿酒师会使用一种叫做折射计的仪器来测量葡萄的白利糖度,看看哪里的葡萄率先成熟。
唐宋是诗词发展的高潮时期,经济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词人,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有一类是与酒有关,酒文化促进着文学的发展,诗词又反过来表现酒文化,诗人和词人们也在创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酒文化的内涵。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文学作品里显现的尤为突出,在诗词中,酒成为一种表达感情的媒介,诗人和词人们喜欢通过饮酒后的醉酒状态来抒发自己内心感受。而当我们细察与酒有关的诗词,可以发现,文人们借酒所表达的情思和蕴意无非以下四类:
1.借酒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曾经这样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后,古人常常借酒浇愁,希望在酒的酣醉中麻醉自己,升华到酒醉的状态,独享暂时远离现实的超然。这方面李白为最。李白爱酒,这是人尽皆知的,尤其是那首《将进酒》,更是千古绝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何等的豪迈,虽然宣讲的都是及时行乐,但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不难看出李白把心中积郁的苦闷付诸于酒中,发泄于诗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实则是诗人心中挥散不去的怀才不遇的感伤。
杜甫关于酒的诗句最有名的莫过于《登高》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众所周知杜甫嗜酒如命,但是为何本应该饮酒的日子却不愿意喝酒呢,因为当时杜甫已经白发日多,护病断饮,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时世艰难自己潦倒不堪。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不是杜甫真的嗜酒如命,而是当时国破家亡,自己又穷困潦倒不能济世扶困,空有一番报国热情却无处抒发,从而只能借酒消愁但是愁上加愁,悲从中来只能提笔挥毫把自己的壮志和现实的悲凉强烈的对比记录下来,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2.借酒表达友情
古人喜欢喝酒,喜欢和朋友约在一起畅饮阔谈,一起游览亭台楼阁,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这句话出自《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公元745年写给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了深情厚谊与诗情画意。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可见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是一名饮酒诗人,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有300首,占总数的21%,可以说,杜甫和李白不仅在诗歌创作上交相辉映,在饮酒上也是不相伯仲。杜甫和李白这两位诗中泰斗曾经快乐地在一起豪饮,而且喝醉后同盖一床被子,这记在杜甫的诗中: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和杜甫两人骑马去拜望一位隐士范十。
范十,是挚友朋友之间一种亲热的称呼,就如同李白称呼杜甫为杜二,杜甫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在秋日无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相聚喝酒,李白在酒桌上和杜甫、范十豪饮的时候,讲述路上的趣事,满是轻松和惬意,酒中蕴含着他们的浓浓情谊,诗里有杜甫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对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
我们常说,平衡是一款葡萄酒令人愉快的前提条件,这里说的平衡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怎样评价一款酒是否平衡?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在品酒时我们所说的平衡,通常主要考虑的下面这三个维度:
酸度
葡萄果实中自然含有的酸类使葡萄酒保持清新活泼的口感,也为酒进一步的陈年发展提供条件。若用来的酿酒的葡萄过于成熟,酸度就会下降,一些酿酒师这时就会选择在葡萄酒里人工添加酒石酸以提升酸度。我们可以尝试着感受一下葡萄酒的酸度:酸度过低的酒尝起来比较沉闷乏味。从口感上,酸度从低到高会让酒依次表现为这些词语形容出的口感:肥厚、柔软、清爽、活跃、爽脆、尖酸和过于青涩。
酒精度/残糖
葡萄汁里的糖类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酒精,从而提升葡萄酒的酒精度。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维度根据酒精度从低到稿将葡萄酒的口感描述分类:清瘦,轻盈,健壮,强劲,酒气刺鼻,酒精度过高。对于一些带有残糖的葡萄酒,甚至是高残糖的甜酒,残糖的浓度的高低会和酒精度带来类似的口感影响。
涩度(单宁)
单宁在红葡萄皮中大量存在,它是构成红葡萄酒口感结构的主要元素,也会在口腔内产生涩感。因为白葡萄酒很少含有单宁,所以这一维度通常只在评价红葡萄酒时作为考虑。葡萄酒给您味觉带来的总体感受会体现出酒体的结构。一些酒可能表现得酒体轻盈,另一些则会相对丰满厚重。品酒词中的酒体(body)就是指酒在舌头上类似重量感的一种体现,可以类比喝全脂牛奶(重酒体)和脱脂牛奶的感觉(轻酒体)。如果单宁的作用明显,我们可以感受到舌面和口腔壁上收敛感。在品尝葡萄酒的时候,单宁的作用根据含量细微变化由低到高可以为您带来这些词汇描述出的口感感受:松弛、柔和、平淡、结构明显、收敛或刺激。
三个维度的平衡
口感平衡的葡萄酒是酸度、酒精度/残糖和单宁含量适当,完美融合的珍品,然而平衡并不是说这三种成分的分配比要完全相同,而是说在口感表现上,没有任何一个维度表现得过于突出,超出整体。比如说,高单宁、低酸度和高酒精度这三个特点可以完美融合在一款酒中,同样,低单宁和高酸度也可以达到不错的平衡。
除了这三个最为重要的维度,还有果味、气泡口感等其他因素都关系到葡萄酒的平衡,从而为酒体的结构带来丰富多变的影响。这也正是葡萄酒的迷人之处。
薄酒常在古时的书籍等看到,常称略备薄酒,一带客人来,薄酒是什么类型的酒。
薄酒的意思
浓度低的酒;味道淡的酒。常用做谦辞。
薄酒引证
北宋苏轼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从今更踏青州麴,薄酒知君笑督邮。
南宋陆游
《王子猷谓竹为此君,白乐天谓酒为此君,余野处无客,每对竹独酌得小诗》:新种疏篁对小轩,旋沽薄酒实空尊。门无车辙亦何恨,有此两君堪与言。
南宋刘过
《同许从道登圜翠阁》诗:结交有味贫何害?薄酒虽村饮亦豪。
南宋吕本中
《别夜》:薄酒残灯欲别情,暗萤依草不能明。
明冯梦龙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道:少坐拜茶。茶罢,又道:片时薄酒三杯,表意而已。许宣方欲推辞,青青已自把菜蔬、果品流水排将出来。
清蔡元放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州吁躬身进酒曰:兄侯远行,薄酒奉饯。
薄酒作为一种谦恭的酒礼习俗,是我国古代酒文化的一部分,虽不应厚古薄今,劝人效仿,但也确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了解。
想起葡萄酒爱好者每天都会碰到的Dry这个字,就不禁对国内的葡萄酒专家和专业媒体有些小小抱怨,为什么你(我)们对许多深度的酒类知识都不厌其烦介绍了,却连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单字都搞不定?到现在还让它的中文字义含混不清,莫衷一是!
考考你:干红是什么意思?
目前就是将Dry直译为干,例如干白葡萄酒(Drywhitewine)及干红葡萄酒(Dryredwine),甚或再进一步简化为干白、干红,几乎已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新字。
然而若我们随便抓一个葡萄酒爱好者,问他知不知道干红是什么意思,可能多数人立刻头上一堆问号,或是大概能领会其意,但又不能很准确地解释。
这也是干红?这是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字典里,根本没这个意思的字,所以多数人没有太细究其意的人,没办法马上作出回答。
有些朋友第一时间大概就会回应说:字典里怎么会没有?不然就直接翻成繁体字的干就好了嘛Dry不就是干吗?
干红:脱水的红葡萄酒?
事实上,白葡萄酒的dry和红葡萄酒的dry,也有些许不同。例如低价酒中,可以常见到似乎是掺了糖的微甜红葡萄酒,但一般各产酒国符合基本规范的红酒,除了加烈酒或极少数的例外,基本上都是不甜的。也因为红酒几乎都是dry的,所以叫干红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但白葡萄酒就不同了,不仅各种程度的甜味都有,即使是不甜的白葡萄酒现在也有极不甜的bonedry和dry区分开来,而offdry定义上是微感觉到有点不干但又有点干,这和直接觉得甜的半干(mediumdry)相比又干了许多。当然,对于dry除了写法不同,有时也有不同的定义,或甚至没有定义。在选择白葡萄酒时,这还真是一个越来越难分清楚的难题,最有趣的是,有时连开瓶试饮后也不一定能分辨出来。
喝起来不带甜味的葡萄酒说起来简单,其实意义很广泛,葡萄里的糖份以葡萄糖为主,这种单糖味道比较不甜,大概只有蔗糖的一半,只有留一两克在酒里是喝不太出来的。葡萄酒里除了葡萄糖之外,酒精和甘油也有可能会产生甜味,完全不含残糖的葡萄酒如果酒精度高又含有许多甘油,也相当有可能喝起来有带甜味的感觉,特别是经过几年的瓶中熟成之后,加州许多经橡木桶培养的夏多内(Chardonnay)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糖、酒精和甘油这些加法之外,也同样有减法,酒中的酸味常常可以中和甜味,让带糖份的酒喝起来完全没有甜味的感觉
不过如果要简单按照狭义解释,dry就是指每公升含有4克以下糖分,几乎让人感觉不到甜味,但糖分却确实存在。也就是说,甜或不甜,有时候可能是你的错觉。
碍于篇幅,只能谈到这里了,但是基本上我们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用干和干去形容葡萄酒都无所谓,反正它们都不是太准确的字,太家就约定俗成吧!大部分情况用不甜,并视情况调整之;再或者,还是直接用英文吧,我投降了!
加了Reserve字样的酒真的比较好吗?什么酒才可以加上Reserve?
常常可以在葡萄酒标上看到的Reserve(珍藏)到底是甚么意思?加了Reserve字样的酒真的比较好吗?
先说结论,Reserve可能代表这酒符合当地某些生产规范;但另一个极端,也可能甚么代表意义也没有!
怎么会差这么多?让我们仔细来看看他的定义是甚么~
原本Reserve应该是代表甚么意思?
这个词本来是给以下两种情况的酒款的(也可以两个都符合):
1、酒的品质要比平常的酒款来的更好2、在卖出前这款酒就有经过陈年的过程
传统上,酿酒人会把品质较好有潜力的酒Reserve(珍藏)起来,而不是直接卖掉。Reserve酒有可能来自品质特别好的葡萄园、单一桶,特别好的年份或是陈年较久。所以通常Reserve是代表着有更高品质的酒,很多酒厂会把他们最高品质的杰作冠上Reserve来贩售。
但很遗憾,有一些酒厂只是利用这个字来做行销,并不是真正高品质的酒。
你可能会这样问:所以Reserve这个字可以随便用?不用符合某些条件吗?
其实,根据不同国家状况有所不同,我们一一来看看~
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使用Reserve字样是被严格规范的
西班牙Reserva:
在西班牙如果你的酒款上有Reserva的字样,代表你的葡萄酒至少要瓶中陈年2年+1年在橡木桶中陈年。(如果是白葡萄酒则至少瓶中陈年2年+至少6个月桶中陈年。)Reserva最常出现在里奥哈(Rioja),托罗(Toro)等丹魄(Tempranillo)红酒上。
你有时候也会看到GranReserva的字样,这是更高一级的葡萄酒。需要至少瓶中陈年3年+2年桶中陈年。(白葡萄酒至少瓶中陈年4年+1年在桶中陈年。)
葡萄牙Garrafeira:
葡萄牙葡萄酒上的特级珍藏(Garrafeira)有点类似Reserva的意思,代表红葡萄酒经过至少2年桶中陈年+1年瓶中陈年,白葡萄酒经过至少6个月桶中陈年+6个月瓶中陈年。
意大利Riserva:
意大利每个地区对Riserva的定义都有些不同,一般来说需要至少陈年2年才能使用。一些较高级的酒款,阿玛罗尼(Amorne)需要至少4年,Barolo需要至少5年。
奥地利也有规定,酒精度13%以上可以冠上Reserve
完全没有规定的地区
除了上面提到的国家外,其他地方完全没有任何规范,所以任何酒都可以自称Reserve,也是造成乱象的原因。当你看到以下地区的酒款:
美国澳洲/纽西兰智利/阿根廷.其他的地方
Reserve字样并没有提供保证,但是大多酒厂会尊重这个字,只在自己的最高等级酒款上用Reserve的标签。
所以大家就知道Reserve的字样顶多代表酒有符合某些规范,不代表品质真的比较好,也很有可能只是厂商行销的噱头~在挑酒的时候不要被这个字蒙蔽了!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