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中国的饮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老子与孔子的饮酒哲学》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老子与孔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一个道家一个儒家。老子的自然、阴柔型的哲学与孔子创立的伦理阳刚型的儒家哲学既相互对立,又互补互渗,成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支巨流。

中国传统文化之酒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受着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影响。老子与孔子思想赋予了酒文化完美而独特的审美品格,可见两大家与酒的关系颇深。

老子

酒文化的奠基人

《老子》认为:天乃道,道乃久。酒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里,恰是催动人的灵感与激情、激发人的意志与力量、唤醒人的精神与潜质的天作之物;饮酒是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追求天人交感、精神会通的哲学境界的文化行为。

酒也特具水与火的阴阳理念与辩证法则。酒,形似水,其性柔也,老子观井,上善若水,老子借水之柔性谈人性本真与处世之道。酒水虽柔却充满刚烈之火,亦柔亦刚。

老子的酒量极大,饮可百觚,他把饮酒提到文化的高度。把如何饮酒与侍奉国君、孝顺双亲、婚丧嫁娶看成同种重要;对酒具,也不只是简单地将其看成盛酒所用的东西,而是讲究饮酒要有相映的酒具来陪衬,创造出一种文化的意境。

相传在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克己复礼四处碰壁之时,恰遇老子,老子忙备下酒席,孔子边说边饮,老子连忙向他灌输清净自正、无为自化、无为而不为的哲学思想和治国方略。但孔子一醉三日方醒,老子告戒他:饮酒要量力而行,做到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矣,这样才能得到饮酒真趣。这深邃的一句话可谓是道出了饮酒者的风范,善饮者的精、气、神。

孔子

饮酒之宗

孔子整理过的诗歌总集中,与酒有密切关系的就有酿酒、宴饮、礼俗、酒器、品评以及酒的其他知识乃至醉态,都十分精彩。《诗经》的风、雅、颂中散发出幽雅的酒香和酒文化的内涵,短短三百来篇,有酒的就占了三十篇。

《十国春秋》载: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也是个豪饮之士。孔子强调礼乐治国,而百礼之会,非酒不成,没有酒,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有音乐无酒,不能形成欢乐的气氛。孔子认为,礼具有神秘性、等级性、伦理性和节制性,而饮酒也被纳入到四个方面中进行文化阐释。祭祀中的礼乐,包括酒类、酒器的摆设,各个细节都要求规范,这是孔子以礼论酒的一个特点。

孔子提倡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饮酒关系到以德治国、人民安居乐业,适当时需要喝个痛快,感受人间的欢乐。孔子对喝酒理论是身体力行,酒无量,不及乱,一个人的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达到醉酒的程度。孔子喝酒亦讲究,只喝家里酿的和自备的干净、清爽、味醇之酒。

读道家与儒家的酒论,令人不禁醍醐灌顶。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酒与中国哲学


酒,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酒与中国哲学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中国哲学亲自然、讲感性、重思辨,或出世、或入世,此在酒文化中皆有反映与表现。透过酒文化,人们同样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生活的辩证法与历史的真味,从中得到一种永恒的哲学启示。

酒:天人交感的天作之物

中国文化崇尚自然。作为中国哲学的源头,《老子》认为:天乃道,道乃久。而酒,自古就是表达人与天的情感相通的重要媒介,天人交感、同类相动的精神潜藏,均通过酒这一媒体得以实现与完成。

酒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里,恰是催动人的灵感与激情、激发人的意志与力量、唤醒人的精神与潜质的天作之物。饮酒,不仅令人产生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神仙感觉,更在于它是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追求天人交感、精神会通的哲学境界的文化行为。

酒:水与火的辩证法则

论及酒的哲学,最为突出的哲学征象,莫过于酒所特具的水与火的阴阳理念与辩证法则。

酒,形似水,其性柔也,昔有老子观井,上善若水,老子濑水畔井边观望静思,借水之柔性谈人性本真与处世之道。

但酒水,其形虽柔,却充满刚烈之火。在中国丰富的酒文化中,酒以辩证的方式不断演绎着自身的故事,尤其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为古今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范例。表现着宇宙的生命法则,亦柔亦刚、亦阴亦阳、一张一弛、一乐一伤。

酒这一特殊的文化之物,因中国人特殊的喜好及态度,在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承传中,不断被丰富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化与历史中最富有艺术光彩与最具有哲学魅力的一页。

古代饮酒哲学:酒无量、不及乱


酒无量,不及乱,出自孔子。意为诸事皆有标准、尺度,只有喝酒没有标准没有限度,一个人的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达到乱(醉酒)的程度。

酒是不可或缺之物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夏杜康造酒之说更是深入人心,酒与我们的生活生生相息。民间有言:无酒不成宴,无肉不开席。可见酒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然而也有酒色财气,人生四戒之说。把酒名列其中究其原因是酒后无德之人失去了自控能力,失去把酒言欢、高山流水之姿,尽现泼皮耍赖、妄语不休之丑态。那么能够在酒桌上有所自控,尽其情义而又能言谈举止包含雅致,乃是翩翩君子之所为,正如先贤孔子所言唯酒无量,不及乱。

文人墨客多爱酒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酒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存在不利的一面,但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适量饮酒,小而言之可以舒筋活血,强身健体;增加友谊,调节气氛;其次,酒也能激发人的创作思维和想象,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成为传世珍品。

文学作品中不乏对酒的描写,《水浒》中林冲借酒驱寒、借酒浇愁、借酒泄愤,将酒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等。诗歌中的酒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的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古代的文人墨客几乎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不及乱

酒都是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人们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寻求一种快感,得到一种满足。但还是奉劝一句,酒好莫贪杯!正如孔子所说:美哉,唯酒无量,不及乱。这里的酒不及乱,就是给后人定下了酒德的基本规范:饮酒不限量,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不至于醉,不乱为限。心不乱、语不乱、形不乱、行不乱。

西周时期,周公曾禁酒,春秋时期,孔子对饮酒有了自己的鲜明见解,唯酒无量、不及乱。至现代,酒风大盛,饮酒方面很多人多有纠结,不妨读一读孔老夫子的酒论,也许会有醍醐灌顶之效。

孔子酒醉枣子集


春秋时期,百家学派蜂拥而起,学术争鸣十分激烈,门户之间的攻讦时有发生。然而,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却没有门户之嫌,老子虽然是与儒学鼎足而立的道派代表,但由于孔子十分仰慕老子的名声和才学,依然和学生子路一道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由曲阜学园前往苦县(今鹿邑县,老子的故里)拜见老子。

这天,孔子师徒驱车来到苦县。一进入县境,便有异香频频飘来,孔子大为惊诧,认为一定有上等美酒酿于老子的家乡。疑惑间已经到了枣集村,孔子师徒眼看天色将晚,便在村东的一家客栈寄宿。

夜里,月色空明,晚风习习,枣集村的酒香阵阵袭来,沁人心脾。于是,孔子师徒酒兴大发,心情亢奋不已,辗转不能入寐,孔子随命子路前往打酒。稍顷,子路从枣集村打酒而归,师徒二人如获到宝,便开怀畅饮。因为枣集村的酒酒香宜人,甜美非同一般,师徒二人的酒兴便一发而不可止,直喝到夜阑更深,月沉西天,以致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日上三竿时,师徒二人仍然神态朦胧,醉意犹存,但身心却感到异乎寻常的愉快,似乎经过了神明的超度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为此大为感叹:美哉!然惟酒无量不及乱。就连同一向言谨行慎、唯礼是从的孔圣人也没有经得起枣子集美酒的诱惑。孔子酒醉枣子集一事,成为千古佳话。

酒中的“五”味哲学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最大的单数,五则是中央之数,天子被尊为九五之尊,以九、五为名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禹天下划九州,周天子置九鼎,秦汉官员设九卿,学术分九流,魏晋有九品中正制。人分九族,亲分五服。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五曜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地分为东、西、南、北、中。

五音为宫、商、角、徵、羽。

五脏分为心、肝、脾、肺、肾。

五经为《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

今天我们谈谈酒中的五味哲学。

五行入酒

《老沈的酒江湖》中提出白酒酿造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在白酒酿造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对应。

比如:新酿造的白酒都要进行洞藏,这是白酒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刚蒸馏出的新酒呈现一种极阳状态,口感燥辣。

因此须选择山水绝佳之地进行贮存,远离尘嚣、恒温、恒湿的天然山洞当为最优的储藏之地。

穿越似水的流年,待时光流转。酒从极阳状态开始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平衡、稳定、层次分明。

在整个酿造过程中,窖池属土,酿造必用水,高粱、小麦属禾为木,储酒陶坛用金萃取,蒸粮煮酒必有火。

五行的和谐共生、共济,方酿造出一杯人间的美味。

五色纷呈

《黄帝内经》是中国宝贵的古老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写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在大多数古老文明中,色彩与人的身份、地位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重视礼仪等级和族群规范的古代中国尤其如此。

青、赤、黄、白、黑又称为正色或五正色。而酒的酿造也蕴含了这五种色彩。

春季油菜丰收后,一碧青色的高粱苗从田里慢慢茁壮成长,青山明月为伴,清风雨雾为侣,集山川之灵气,纳天地之雨露,慢慢结出浅粉、绯红、绛红的红色颗粒,这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被粉碎成花瓣后送入酒坊,拌和上黄色曲药(小麦制作)蒸馏后进入到一段新的旅程。

黑色、黄色的窖泥蕴含了万千奥秘,粮糟在里面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吸纳了天地的精华,幻化出万千滋味,凝聚成一杯晶莹剔透的佳酿。

五感品鉴

中国白酒是一种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品鉴白酒也是一种融合五种身体感受的艺术,包含人体的眼、耳、口、鼻、身等感官,可以说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的综合体验。

好的白酒晶莹剔透、无悬浮物、无沉淀,轻轻转动酒杯,酒液比较粘稠,像丝绸般悬挂于杯壁上,缓缓落下。

专家说,人的嗅觉灵敏度比味觉高很多,但是最易疲劳和受外界影响所干扰。

所以在评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闻香,待香气基本确定下来后,才开始用舌头去感知酒的味道。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大致由粮香、曲香、糟香、窖香、陈香五种香构成。

闻香时,需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好的酒自然是醇香扑鼻,优雅悦人。

品酒时,酒液入口过多会容易让味觉细胞麻痹,因此应轻酌一小口在口腔里,让酒液先接触舌尖,然后到舌两侧,最后到舌根,再缓缓入喉,使酒液铺满整个舌面,味觉进行一次充分的体验。

好的酒香味柔和、醇厚饱满、回味悠长。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

即使是品评相同的酒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这其实是对酒的综合感觉。

酒是有生命的液体,

品酒和喝酒的区别在于感悟,

只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灵性,

付出相应的耐心和时间,

一定可以领略白酒中的玄妙。

饮酒与养生


在甲骨文中就有了“酒”字的记载,可见饮酒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饮酒对人体到底是有害还是有益呢?
一般说来少量饮酒是可以的,它可加速血液循环,流通气血,疏通经脉,温暖百骸,中医许多方药还用酒作引,载药运行。至于药酒则更具有一定的治病健身作用。但如果饮酒过度,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灵枢·论勇》指出:“酒者水谷之精,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饮膳正要》对饮酒的利害作了较全面的概括,指出“酒味辛甘,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脾折寿,易人本性……饮酒过度,丧生之源”。
过度饮酒(尤其是白酒类),会导致酒精在人体内蓄积,它可降低大脑抑制过程而使低级中枢过度兴奋,使人感情冲动,啼笑无常,好说乱动,继而反应迟钝,步态踉跄,严重者可使呼吸中枢抑制、麻痹而死亡。
同时,酒精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害作用,长期酗酒可发生中毒性肝硬化,甚至癌变。酗酒还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实验表明:酒精可使脑垂体后叶和下丘脑的生理功能受损而影响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的正常分泌和释放,还可影响精子质量。所以中医学极其反对“醉以入房”,认为这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一生爱酒,有酒必饮,每饮必醉,他自己只活了56岁,其所生的5个儿子均愚昧不堪。饮酒不节的危害性可见一斑。
除强调饮酒有节外,还应注意几点,
第一,不同的酒不要混合饮用,因为各种不同的酒进入人体后其反应也不一样,混合酒比同等数量的单纯酒更易使人醉。
第二,服药期间最好不要饮酒,因酒可与某些药物如痢特灵、呋喃坦丁、降糖灵、灭滴灵等发生反应,或降低药效,或增加毒副作用。
第三,美酒应佐佳肴,因为酒中的醇在肝脏内分解时需要有各种维生素,光喝酒而缺少维生素等,会使肝脏负担加重并受损,因此饮酒时应吃含营养价值高的菜肴。
第四,肥胖患者、年老体弱者、孕妇、儿童等均应忌酒。

饮酒与健康


俗语常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逢年过节,亲朋宴请,迎宾喜庆等都少不了酒,酒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们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使者。而只有充分了解饮酒对人体健康的益害,掌握科学的饮酒品质、数量和方法,才能使您在酒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饮酒的利与弊]
酒具有两重性,饮之得当,会使人体健康,给人们带来欢乐;饮之不当,又常常给人带来痛苦和疾病。那么,怎样来把握这个度呢?饮之得当,一是不贪杯,这对健康人来说,既能活血,增加食欲,又能产生轻度的快感;二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后,尽量少饮酒或不饮酒,以避免病情加重和发生意外。饮之不当,酒精会降低大脑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进而抑制大脑,还会损伤胃黏膜。而长期持续饮酒,会造成慢性酒精中毒,使人智力、理解力、记忆力下降,手指颤抖,甚至精神反常,同时,还会引发脂肪肝和肝硬化。
[老年人饮酒是否有利健康]
老年人,尤其退休后,社会交往少了,儿孙们又常忙于工作,难免有孤独感,如果偶尔少许喝点酒,可以刺激食欲,增强血液循环功能,促进
老人的身心健康。酒以葡萄酒、低度白酒或药酒为宜,饮用量一般控制在:白酒每日25克内,或葡萄酒每日100克以内。老年人一旦饮酒过量,会有严重的后果,轻则引发各种症状,如心律过速、胃不适、脑出血等,重则死亡。夏天,适量饮用啤酒可调节胃口、解暑,但长期大量喝啤酒会导致肥胖、心脏扩大,形成所谓“啤酒心”。所以老年人饮酒一定要选择适宜的酒类和控制饮酒量。
[酒并非“愈陈愈好”]
酒经过较长时间的储存之后,会变得香醇滋润,美味可口。因为在储存过程中,醇类物质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酯类物质,这两种物
质都具有各自的特殊香气,从而使酒气香醇沁人。但也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酒愈陈愈好”。一般优质酒以储存4~5年为最佳,如果继续
储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造成酒精度下降,酒味变淡、香气消失,乃至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将酒无限期地存放是不妥的。
[酒能御寒的说法不科学]
通常人们都认为“酒能防寒”,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酒精确能使体表的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至充血,皮肤温度升高,使人产生温暖的感
觉。但是,这种温暖感却不能持久,因为体表的血管越是舒张,热量的散发就越快,人反而会有寒冷感,寒颤、受凉或感冒。同时,酒对皮肤还有一定的麻醉作用,会使人的感觉变得迟钝,以致有些细菌或病毒趁虚而入,易引起其他疾病。所以,用酒来抵御寒冷是不科学的。
[茶水解酒不可取]
酒精对心脏有较强的刺激性,浓茶亦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两者合在一起会大大加重心脏的负荷,能引起心率失常或心功能不全,因此心脏有疾患者切忌用浓茶解酒。另一方面,酒精被吸收后,最后被肾脏排出,此过程进行缓慢,一般需4~6小时。而茶中的茶碱可促使尚未氧化的乙醛过早进入肾脏。乙醛对肾脏有损害作用,经常如此,危害性更大。因此,酒后切勿喝茶。

揭秘波尔多的调配哲学


在波尔多地区,几乎所有的红葡萄酒和大多数白葡萄酒都是由多个葡萄品种混合而成,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造成。

波尔多的气候十分多变,具有较为明显的年份差异,而其法定葡萄品种开花和结果的时间却不尽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非常严重的冻害或暴雨,也不太可能摧毁所有的葡萄,很好地分摊了风险。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调配是一门取长补短的艺术。例如,虽然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拥有多层次的风味、高含量的酚类物质与绝佳的陈年能力,但其强大的结构和坚硬的单宁仍显得过于严肃,需要美乐(Merlot)等较为柔美的葡萄酒进行修饰。

其实,在葡萄酒的酿造中,调配(Blend)一般指的是将不同品种、产地或年份的葡萄酒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

通过合理的调配,不仅能使葡萄酒得以取长补短,凸显出混合后的和谐平衡之美,达到更好的口感效果。

对于酿酒师来说,调配更是一项极具挑战且非常考验创造力和酿酒水平的工作。优秀的酿酒师可以将各种不同风味不同特点的葡萄酒调配到一起从而取长补短,且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不过,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为什么还是要将葡萄酒进行调配呢?

1、弥补葡萄酒存在的缺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理,不同的酿酒葡萄品种本身可能也会在酒体或风味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缺陷,但通过调配却可以使葡萄酒更好地展现平衡和谐之美,葡萄酒的品质也会随之提升。

2、增加葡萄酒的复杂程度

调配后的葡萄酒一般在口味和风格上都会更加复杂,这是因为调配可以将不同品种、年份、产区甚至不同橡木桶的葡萄或葡萄酒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相互混合,使不同的口味和风格相互交融,从而表现出新的一面。

3、增强葡萄酒的稳定性

不同年份,酿酒葡萄的生长状况可能会由于气候等原因而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批次的酒质难免有差异,甚至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有时一些大型酒厂为去除年份的差异,会使用调配的手法。通过调配,酿酒师可以更好地把控葡萄酒,使同一系列葡萄酒的产品质量得以更加稳定。

4、促进葡萄酒风格的多样化

酿酒葡萄的品种繁多,但平时我们常见的还是赤霞珠,美乐,西拉等数个品种。

虽然产区和酿酒手法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葡萄酒的风格表现,但调配,却可以让我们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不同风格的葡萄酒。

这也是为何调配的手法能在波尔多十分盛行,而且在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智利等国,她所掀起的风潮仍在继续

藏族饮酒礼仪与禁忌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在大多数藏区,平时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如果客人来家,则必须敬酒。

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藏族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

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

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 、知耻、谨慎勤奋。

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一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一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必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才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外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有的人口中还要轻声念出扎西德勒平松措等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弹酒三次是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

饮酒时不能一饮而尽,而要遵循松珍夏达的三口一杯制。在弹酒敬神后,受酒者应先饮一口,敬酒者续满酒杯,受酒者第三次饮一口斟满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滴酒不剩者,才是最有诚意的。聚会饮酒时酒器是大家共用的,能在一起饮酒者,其关第可视为一家人,亲同手足,因此饮酒时不能分用酒具,否则被视为外或瞧不起。在过去,屠夫、铁匠、天葬师等所谓从事下层职业者一般不与大家共用酒杯,他们总是自带碗杯,各自单独饮用。

有酒就有歌,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向他人敬酒时,敬酒人一般要唱酒歌。若不唱,受酒者可以拒绝饮用。敬酒人献上酒,受酒者接过酒杯,即可要求敬酒人唱酒歌。有时敬酒者斟满杯中酒,走到宾客前即开始唱酒歌,唱到一半时,再将酒杯敬上,唱完酒歌再履行弹酒仪式及饮酒。在许多地区还流行罚酒制度,一般分角羌(mgyogs--chang)、过羌(vgor--chang),替羌(thigs--chang)等形式。所谓角羌意为快酒,即在敬酒者尚未唱完酒歌之前,饮酒人提前将杯中酒过快饮干。唱酒歌时,杯中没酒认为是不礼貌的,故而需罚酒一坏。所谓过羌意为慢酒,即在敬酒人已唱完歌之后,饮酒人还未饮完杯中之酒,被视为反应迟钝,也要罚酒。替羌意为滴酒,即在敬酒者唱完酒歌时,饮酒人也正好将杯中酒饮掉,但在杯底还剩有少许酒,哪怕是几滴,也要罚酒。人们认为杯中剩酒,是对敬酒者的不尊重或是无诚意,对这样的人要给予惩罚。不会饮酒的人,可以说理由,一般不会强迫饮酒,而藏族社会上很少有不会饮酒之人。如果敬酒者唱过洒歌后,有人偷偷地将酒倒掉,将被视为极端无礼的行为,会招致来历的处罚。以上罚酒是对饮酒者而言的。若敬酒人唱酒歌时将歌词唱错或是忘记歌词等,也要罚酒一杯。有时,敬酒者唱的酒歌极其出色,饮酒人可以接过酒杯,反过来向敬酒者献酒,这杯酒则称为勒羌(legs--chang),意为好酒,表示对敬酒者歌唱的赞赏,在座者会一致要求唱歌者饮下这杯好酒。饮酒接近尾声时,若将酒器中的酒倒在酒杯中,正好满了,则为大吉大利的征兆。酒器中往往还能空出几滴酒,则将其倒入手中,抹到自己的头顶上,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福分与吉祥。饮酒给欢聚的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会想方设法制造各种机会使对方陷入圈套,让他多喝酒,或是多唱酒歌。

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敬酒人有时边唱边舞,声情并茂,也有即举演唱的,诙谐幽默。

在西藏各地都能听到酒歌。酒歌歌词简朴却饱含深情,表现了人们对欢聚的祈盼与珍视,并表达了人们对无病无灾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深深祝福。

活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族同胞,生性豪放、乐天、热情,长期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仁爱、礼貌、节俭的美德。因此,藏族人普遍爱饮酒,但绝不酗酒,饮起来却总要酣畅尽兴方休;酒对藏族是喜庆的饮料,绝无消愁解闷的用途。

与长辈之间饮酒的小礼仪


饮酒是各种宴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尽管人们饮用的酒的品种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有关饮酒的礼节还是应当遵守的。且中国人素来崇尚尊老爱幼,而且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况且我国又是一个礼仪大国,因此,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在话下。

现如今我国各地区在酒会上晚辈和长辈一起喝酒时,基本上都是晚辈侍酒,并且在敬酒的时候杯子要比长辈的杯子低,从而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如果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

然而有些地区,特别是在农村,家中招待客人时妇女是不能上桌吃饭的,这当然是封建思想、封建意识的余毒,应当逐步革除。但是在现代社会,下级与上级、晚辈与长辈、客人与主人等都还是要讲究礼节的。

酒文化故事:孔子酒醉枣子集


在孔子看来,饮酒不单单是口舌味蕾的享受,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实际上发挥着仪式的作用。

春秋时期,百家学派蜂拥而起,学术争鸣十分激烈,门户之间的攻讦时有发生。然而,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却没有门户之嫌,老子虽然是与儒学鼎足而立的道派代表,但由于孔子十分仰慕老子的名声和才学,依然和学生子路一道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由曲阜学园前往苦县(今鹿邑县,老子的故里)拜见老子。

这天,孔子师徒驱车来到苦县。一进入县境,便有异香频频飘来,孔子大为惊诧,认为一定有上等美酒酿于老子的家乡。疑惑间已经到了枣集村,孔子师徒眼看天色将晚,便在村东的一家客栈寄宿。

夜里,月色空明,晚风习习,枣集村的酒香阵阵袭来,沁人心脾。于是,孔子师徒酒兴大发,心情亢奋不已,辗转不能入寐,孔子随命子路前往打酒。稍顷,子路从枣集村打酒而归,师徒二人如获到宝,便开怀畅饮。因为枣集村的酒酒香宜人,甜美非同一般,师徒二人的酒兴便一发而不可止,直喝到夜阑更深,月沉西天,以致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日上三竿时,师徒二人仍然神态朦胧,醉意犹存,但身心却感到异乎寻常的愉快,似乎经过了神明的超度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为此大为感叹:美哉!然惟酒无量不及乱。就连同一向言谨行慎、唯礼是从的孔圣人也没有经得起枣子集美酒的诱惑。孔子酒醉枣子集一事,成为千古佳话。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告诫弟子:肉虽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过量则醉,醉则昏乱丧德。饮酒不能致醉,饮酒者应做到朝不废朝,暮不废夕,免得发生酒祸。这种论述,同样适用于现在。

饮酒好与坏 适度是关键!


葡萄酒可降低女性痴呆风险

1月24日,来自瑞典的科研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称,葡萄酒可以降低女性发生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特别是当她们仅仅饮用葡萄酒时。这背后的原因暂不清晰,研究团队推测可能是因为葡萄酒中酒精含量相对较低,或者一般选择葡萄酒的人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我们很难对喝酒是否有益健康下一个定论。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曾发表一篇研究表示,尽管饮酒过度会取缔喝酒的好处,但是轻至中度饮酒对健康是有益的。

酒精不仅能够降低中风、心脏病的概率,还能够降低所有引发死亡的风险。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Keck医学院的临床副教授SharonOrrange解释道。

葡萄酒或许也并不特殊

虽然很多人认为葡萄酒是健康的选择,但是,科学家们发现,无论是烈酒、葡萄酒还是啤酒,其实它们的抗氧化能力都是相当的。更有可能的是,葡萄酒的抗氧化能力可能被高估了。

USC大学神经药理学家DarylDavies认为,虽然红酒中确实含有白藜芦醇这样的抗氧化剂,但是含量却不足以起到任何作用。想要获益于白藜芦醇,需要喝大量的酒,但是这本身又会抵消抗氧化剂的好处。

DarylDavies表示,红葡萄酒中含有更多的亚硫酸盐(sulfites),一种防腐剂,容易刺激患有哮喘或者偏头痛的人。他认为,这类患者可能更适合白葡萄酒。

谈论喝酒好处的时候,需要清楚一个大前提:必须对自己的酒量保持现实的态度。我认为,我们都低估了我们的摄取量。Orrange认为,女性每周可以喝7杯酒,而男性能够每晚两杯酒。她认为,酒精是最常用的非处方助眠工具,有利于解决失眠。但是,她强调,葡萄酒虽然能够让不少患者安然入睡,但是却容易影响后半段睡眠,降低睡眠治疗。

适度饮酒是关键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适度饮酒才能受益。如果过量饮酒或者酗酒,酒精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对大脑、心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于引发癌症或者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1月5日,《Nature》期刊一篇文章证实,喝酒会损伤DNA,从而增加癌症的风险。

当然,每个人的基因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一些人每天喝酒、抽烟,依然能够活到100岁。有一些证据表明,家族中有癌症病史的人应该避免饮酒。也有学者认为,酒精是一种抗焦虑药,可以减轻焦虑症状。

很显然,这一领域需要更多的研究揭开谜团。

佛教与酒 佛教为何禁止饮酒?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传人中国,丰富的佛教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反对饮酒人尽皆知,酒戒为佛教根本戒律之一。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也曾记载佛陀所育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五戒,是为佛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种基本行为准则,由此断除恶因,进求佛果。虽禁止饮酒,但这也注定了中国酒文化与佛教之间的不解之缘。

佛教戒律反对饮酒,无论在家、出家都一律禁止饮用。严格地说,但凡有酒色、酒香、酒味,或仅具其一而能醉人的,不论为谷、酒、果(木)酒、药酒、甜酒(蜜、糖、葡萄等酿制)、清酒,乃至酒醉、酒糟,皆在禁戒之列,饮咽则犯。戒律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产生过实际的影响,如《佛说戒消灾经》载,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国家,当时有一个县皆奉行五戒十善,全县界内没有酿酒者,一位大姓子弟因犯戒饮酒,被父母逐出了家门。

根据对象的不同,三藏诸部经典中把关于饮酒的过失归纳概括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世间的在家人,多从一般现实生活、事业、财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阿含经》之《阿雀夷经》为代表,经中佛陀告诫富商善生世间有六种恶行能损财业,一类即是由饮酒而产生的六种恶行,一者失才,二者生病,汽者易生争斗,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唯有加以避免,才会财业日增,生活和乐另一类则是针4对信人的四众弟子。是对出家众人的开示,有十过(颜色恶,少力,眼不明,现慎相,坏业资生。增疾病,益斗讼,恶名流布。智慧成少,坏命终,堕诸恶道)、三十五过、三十六失等,不仅止于世间善恶得失,进而更上升至饮酒对出世的终极解脱的极大危害。除函括前类过失外,更从滋求、造作恶业、破坏信仰、妨碍修行等方面数陈其罪,以为信持佛法者的警鉴。

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它要求人们戒除三毒(贪、慎、痴)。摈弃一切欲望和追求,坂依于佛、法、僧三宝。佛教重视智慧,饮酒之后还能够自制而不致昏乱的人不多,而多饮酒或酗酒后的I}7事、丧德随处可见。佛讲究的是修身养性,四大皆空,是拒绝饮酒的,岂能诗酒疯狂?所以,为了保持清醒,利于修行特别是为了达成修行的目的必须戒酒,不得饮酒乃是印度佛教徒的特色。在佛教众多经典之中皆有戒酒,不但戒喝酒,禁止教人饮酒,而且把沽酒(买酒、卖酒)列为十重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业、酒缘,即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卖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谎称有病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语。

总之,酒是昏狂之药,一切严重的过失都因此而生。如《多论》以为此戒极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并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戒,造一切恶,实是昏神乱思,放逸之本。经律中每每将酒譬喻为毒药,甚至有宁饮毒药不可饮酒的教诫。在佛制的戒律中,佛教徒亦非绝对地不可饮酒。依律制,倘患病而由医生处力,不得不用的情况下使用酒,即以酒为药,或饮,或含口中,或以酒涂疮,都不为犯戒对原本嗜酒,出家后因戒洒而病瘦不调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一味禁止,而是为其略开方便之门。据记载,佛陀特许断酒致病的比丘,以造酒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来,放置于无力不醉淡酒中浸渍,匆令器满而封盖之,后以清水投中搅饮。或者以面及树皮,并诸香药,捣筛末,布吊裹之,用杖横击,悬于新熟酒瓮内,勿令沽酒,经一二宿以水搅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病。也有允许病酒者于瓮嗅酒味、以酒身、吃用酒和面作的酒饼,乃至于酒中自溃的记载。

汉传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许僧人在有病而其他药治愈不了的情况下,以酒为药,非唯和水饮酒,直接服饮也是可以的,较原始佛教似为宽松。但为防止滥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别强调,不是有病就可饮药酒,而是必须用其他药遍治不愈后,才能服用。

佛教虽禁止饮酒,但是却也是对如今蛮横劝酒、过量酗酒的糟粕酒文化的一种警醒,酒是昏狂之药,即便是在如今对于不信仰佛教之人来说,也是如此,不宜过量饮用,应有节制。

健康饮酒与慢性酒精中毒


饮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文化现象,人们在饮酒中品味生活,表达欢乐和喜庆,或寄托惆怅和忧伤。我国《饮膳要正》说:“酒味甘平,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杂百邪,通血脉,厚胃肠,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丧生之源”。大量证据表明,少量饮酒有益健康,而长期大量饮酒可致慢性酒精中毒。现在,酒精中毒和心脏病、癌症已成为影响健康的三大因素。
一、健康饮酒国内外一致认为饮酒与吸烟不同,吸烟无论多与少均对健康有害,毫无益处。然而,却有大量证据表明,与不饮酒相比,少量饮酒(每周2~6个标准量,一个标准量相当于12g酒精,约为180ml葡萄酒或360ml啤酒。)对健康有益,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总死亡率。最近在美国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每天饮酒1个标准量总体死亡率最低,特别在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老龄者)中效果尤为明显。因此,有人主张适量或少量饮酒,始终保持有节有度是可行的,适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
二、慢性酒精中毒长期酗酒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障碍,甚至不可逆的病理损害,如慢性消化道炎和溃疡,酒精中毒性心肌炎、脂肪肝或肝硬化、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或脑萎缩。据调查,欧洲国家男性慢性酒精中毒的终生患病率为3~5%,我国为3.7%,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韦尼克脑病是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维生素B1缺乏性疾病。其典型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精神意识障碍等三联征。出现复视、眼震、步态蹒跚、智能减退、不同程度意识清晰度下降和精神异常。
(二)酒精中毒性中风酒精嗜好者常患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压、动脉硬化。当饮酒24小时之后,酒精排出体外的短时间内,会出现跳跃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极度活跃、血栓素B2合成增加,激发血管痉挛和血小板聚集,易致脑血栓形成。
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硬化者常伴发凝血功能障碍。表现血中依赖维生素K合成的凝血因子水平降低,病理性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减少,酒精尚可抑制血小板生成,缩短血小板寿命,致使凝血功能障碍,并发脑出血。脑出血多发生于饮酒后24小时之内,此时由于酒精的作用,使血压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增快,同时欣快、激动、躁狂而致血管破裂出血。
(三)酒精中毒性多发生神经炎由于维生素B1等的缺乏,多发性神经炎发病率高,表现四肢麻木无力,腱反射降低或消失,出现套样感觉障碍。
慢性酒精中毒的防治
(一)戒酒嗜酒者的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前者对酒垂涎欲滴,把饮酒视为最大乐趣;后者为避免日常生活中的不愉快,而以酒解愁。酒精依赖者不仅表现精神依赖,而且有身体依赖。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之产生戒酒愿望,随之开始控制饮酒量,而后逐步戒酒,逐步戒酒是保证戒酒成功的关键。
(二)维生素的补充酒精中毒者由于以酒代食,消化道功能障碍吸收不良。酒精代谢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维生素,而致维生素B1等的缺乏,致使体内糖的代谢障碍,丙酮酸、乳酸大量堆积,出现中毒症状。应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1、B6、B12、烟酰胺、叶酸等。

老子是酒文化的奠基人:思想以重返自然为呼


60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代,我国就有了酒,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酒只能是一种单纯的饮料或药剂。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酒逐渐跨入人类精神生活的领域,当它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身份参与社会社会活动的时候,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梳离休闲文化和饮食文化,酒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中国酒文化时,老子功不可抹。老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他以九流百家之祖的姿态在春秋末期就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思维水平,老子的思想几乎涉及到以后各种思想派别,所要共同探索的一切重大思想问题,他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孔子在请教老子时,老子劝戒孔子要去掉骄气和欲之心,对此孔子铭感在心,并在一生的生活道路上受用无穷。

《老子》,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说,地位是突出的,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唯一可与孔子思想相抗衡的学派。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糟粕的一面。而老子思想却可以补偿孔子思想的某些不足,有些观点又与孔子思想针锋相对。孔子思想以仁德礼义为教诲;老子思想以重返自然为呼号。孔子议论问题常常是正襟而谈;而老子讲述观点常常是稚朴无饰的。孔子的议论,学堂书卷色彩重一些;老子的分析,田野放任思想多一些。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在描述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对老子有一番评论,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孔子把老子喻为怎么能乘风而随,怎么能腾云而测的龙。孔子心目中的老子是伟大的。孔子一生很不得志,仅做了鲁国三个月的司寇,就被新兴的封建势力轰下了台,但他创造的儒家思想却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儒家与道家虽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根本区别,在唐代,虽然儒、释、道三教供奉,但老君子孙治世,道教的位置自然在佛、儒之上,而且,孔子对老子崇拜有加,倍为尊敬,一生中多次亲临拜访。老子的酒量极大,饮可百觚,他还非常爱饮酒,但从不把饮酒当成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把饮酒提到文化的高度来对待,他把如何饮酒与侍奉国君、孝顺双亲、婚丧嫁娶看成同种重要,就是对酒具,也不只是简单地将其看成盛酒所用的东西,而是讲究饮酒要有相映的酒具来陪衬,创造出一种文化的意境。

公元前518年,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克己复礼四处碰壁,在陈州(今河南开封)上演了一场粮绝七日的悲剧之后,仰天长叹曰:吾道不行,乘稃浮于海!遂打消了西行传道的念头,率领弟子掉转车头,反鲁而去,中途路过历国,恰遇老子。老子忙备下酒席,为其接风洗尘,孔子似有一腔冤屈,边说边饮,不觉几坛酒下肚,老子连忙劝其遇事要看宽、顺其自然,随向他灌输清净自正、无为自化、无为而不为的哲学思想和治国方略。闻其言,孔子似有所悟,又连饮数杯,一醉三日方醒。醒后,悟出了唯酒无量不及乱的重要思想,于是,老子就告戒他:饮酒要量力而行,做到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矣,这样才能得到饮酒真趣。细细品味老子的微醺文化,她有着很深邃的含义,讲究饮酒要饮出文化品味,饮出酒的灵性与真谛、要饮得洒脱飘逸、聪颖睿智、饮得心清气爽、神采飞扬,但绝不可烂醉如泥,这才是饮酒者的风范或善饮者的精、气、神。

后来,孔子在关于酒文化的论述中,已涉及到老子对重礼仪、重情义、重文艺的观点,在他整理过的《诗歌》总集中,其中与酒有密切关系的就有酿酒、宴饮、礼俗、酒器、品评以及酒的其他知识乃至醉态,都写得十分精彩,据《论语》一书来考证,《诗经》的风、雅、颂中所散发出的幽雅的酒香和酒文化的内涵,便是由老子酿造的芬芳及其精髓。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