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中国黄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揭秘清代烧酒取代黄酒成中国酒类主导的背后原因》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在漫长的中国酒史上,黄酒一直是中国酒类主导产品,直到清代,烧酒才取代黄酒的主导地位,而这不仅是因为烧酒能满足人们寻求高度酒的强烈刺激,还和节省饮酒成本密不可分。

黄酒的酒度低,但价格并不低,况且饮用量大,总的饮酒成本很高。清代酿出了高酒精度的烧酒,于是,喝烧酒的人的饮酒量也随之降低,在同样的酒精感觉情况下,烧酒饮用成本大为降低。出于这样的考虑,很多人转向烧酒饮用。从饮酒因素上看,这是中国烧酒逐渐取代黄酒的原因之一。

清人方苞曾经比较过黄酒与烧酒的饮用特点:黄酒不可久搁,尤不可致远,车载则色恶而味变,又春深、炎夏、初秋,皆不可造,且价高而难以充量。饮烧酒数两者,非黄酒三二斤不得一醉。

即有中人之产,亦岂能用十倍之资以纵饮?清人包世臣也指出:黄酒之佳者,酒一石用米七斗,一人饮黄酒五六斤者不为大量。由此可以看出,为了节省饮酒成本,很多人改饮烧酒。

当然,也有很多人饮用烧酒,是为了寻求高度酒的强烈刺激。清人袁枚《随园食单茶酒单》有这样的表述: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汾酒之下,山东膏粱烧次之,能藏至十年,则酒色变绿,上口转甜,亦犹光棍做久,便无火气,殊可交也。

清人施闰章有诗描写烧酒的感觉:可怜火酒如寒泉,一觞未进喉欲然。身非即墨与燕敌,火牛何用摧中坚。在酒场上,能喝高度酒,可以显示一名男子汉的体魄与酒量,所以,以狠为佳的饮酒选择成为很多人的追求。

最初,烧酒只在北方销售量极大,而后随着烧酒文化的扩延,喜欢饮用烧酒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在某些地区还形成了烧酒冲击黄酒的趋势。比如说,习惯了饮用黄酒的扬州,很多人开始嗜好烧酒。

清朝时已经出现低度酒。广东人为了降低烧酒饮用成本,开始在高度酒中掺水,勾兑成低度烧酒,称为和酒。这是中国最早的人为降度处理的低度白酒。《广东新语》记载:广人谓烧酒新出甑者,曰酒头。以水参之,曰和酒。和酒贫者之饮。可见,掺水烧酒的售价是很低的,一般会喝酒的人,还是喜欢高度酒。

总之,中国酒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最早的米酒发酵到蒸馏酒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最终为全人类提供了高品质的谷物蒸馏酒中国白酒。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揭秘明清时期中国烧酒的四大名区


中国烧酒发展到明清时期,在更大范围推广起来,形成了几个大的区域。

京城烧酒

明清时期,烧酒一直追求高酒度,而京城所烧,尤为辣烈,所以人们喜欢称烧酒为烧刀。《五杂俎》就记载:京师之烧刀,舆隶之纯绵也,然其性凶憯,不啻无刃之斧斤。京城烧酒,旧有麦烧、高梁烧之分,均以原料区分酒品。《光绪顺天府志物产》记载说:烧酒,按皆麦烧,本土造酒家,称为大酒缸。

品质好的烧酒,多为高粱烧。谢墉《食味杂咏注》就说:凡五谷之米,皆可蒸烧,他省所烧,不如京城。以各处多以大麦,而京城则以高粱,麦不如高粱之甘也。可见高粱烧酒最受欢迎。京华地区的烧酒作坊通称烧锅,按区域划分,京东通州一带称东路烧锅。

《镜花缘》96回所列举的直隶东路酒,即指东路烧锅出产的烧酒。西直门以及京西一带称西路烧锅。大兴县一带称南路烧锅。各路烧锅都有精品问世,如今传世的北京二锅头,便是各路烧锅的精华遗存。

汾州烧酒

汾州出产烧酒,当地人最早称其为火酒,入清之后,汾州烧酒的名气扶摇直上,产量增多,销路渐广。这时,人们开始通称汾州烧酒为汾酒。于是,汾酒也成了酒界称呼的一个响亮品牌。乾隆七年,护理山西巡抚严瑞龙在奏折中这样说:晋省烧锅,惟汾州府属为最,四远驰名,所谓汾酒是也。且该属秋收丰稔,粮食充裕,民间烧造,视同世业。

有清一代,凡是酒产量偏少的地区,在购买外地烧酒的时候,大都选择汾酒。乾隆初年的甘肃巡抚德沛就说当地:通行市卖之酒,俱来自山西,名曰汾酒。因来路甚遥,价亦昂贵,惟饶裕之家,始能沽饮。

就是在酒业发达的地区,汾酒仍然是人们最喜爱的外来酒,走遍全国,汾酒处处可见。我们翻阅各省地方志,时常见到汾酒的踪影。从销售方面来看,汾酒长期保持中国烧酒最高销量的记录。

南方烧酒

在明清时期,受烧酒酿制风气的影响,江南各地也开始大批量生产烧酒,并且掌握了较为先进的蒸馏技术。由于江南出产的谷物以稻、麦为多,因而当地主要生产米烧、麦烧和糟烧,高粱烧相对少一些。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说:烧酒以米为之,曰米烧;以麦为之,曰麦烧。又有自酷酒糯糟中蒸出,谓之糟烧。其高粱、荞麦、绿豆均可蒸,亦各以其谷名为名。城外村庄中人善为之。城内之烧酒,大抵俱来自城外,驴驼车载,络绎不绝。

单就烧酒而言,米、麦所蒸,不如北方高粱作物那样郁烈,所以江南出产的烧酒,在质量上一直无法与北方烧酒相抗衡,乾嘉时代的林苏门《堆花烧酒》诗注中就直接承认:徐州高粱、山西汾酒皆烧酒也。

扬州或用大麦,则曰麦烧,或用糯米,则曰米烧。其不敌高粱、汾酒者远矣。方其蒸调之时,一清如水,及贮入坛中,则酒面闪闪有花,市肆零沽,美名曰堆花烧酒。从销售方面来看,江南地区出产的烧酒一般在本地销售,很难打入北方市场。

然而,江南烧酒亦有其独家特色,除讲究成酒堆花外,还特别注重糟烧。所谓糟烧,是指用蒸馏法从白糟中蒸出烧酒,使之重复出酒。糟烧利用黄酒糟粕再度蒸馏取酒,这种模式在江南甚为流行。

清朝时,江南烧酒虽然在品质上仍没有太大的突破,但在产量上却扶摇直升,其烧锅作坊之多,足以比拟北方。乾隆五年时,仅苏州木渎一镇,烧锅者已二千余家。每户于二更时起火,至日出而息,可烧米五石有奇,合计日耗米万石。差不多同时期,镇江槽户,工役不下万余人,专门生产烧酒。有清一代,江南地区的烧酒消费量与日俱增,在酒类市场上渐与南酒(指黄酒)颉颃比翼。

贵州烧酒

入清之后,贵州酿酒业空前高涨,一跃而进入中国名酒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突变。尤其是烈性烧酒的酿造,开创了中国酱香型烧酒的一大流派,彰显于华夏酒界。

自清初以来,外地酒工多下黔中,纷纷看中贵州的地理环境,他们与当地人相配合,改良酿酒工艺,生产出了举世所瞩的贵州烧酒。清代中期以后,这里的烧酒展示出了全新面貌。

谈及贵州烧酒,首屈一指者,必属茅台无疑。茅台酒最初酿成于仁怀城西的茅台村,名曰茅台烧,又称茅台春。吴振棫《黔语》有最早的记载说:滨河土人,善酿茅台春,极清冽。道光《遵义府志》卷一七《物产志》记载:黔人又通称大曲酒,曰茅台烧。茅台村滨临赤水河畔,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微生物种群十分活跃,为孕育茅台酒提供了天然场所。

当然,茅台酒的主要优势还在于酿酒方法的精妙。酿制茅台酒要以优质高梁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这种高温曲,即当地人通称的白水曲。道光《遵义府志》记载: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茅台酒的用曲量多于原料量。用曲多,发酵期长,酒质也就相对提高。清代的茅台酒始终采用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的工艺,当时有回沙的方法。先煮料相曲,纳入地窑,满月后出窑,蒸之烤之,再回窑,再蒸,称为回沙。

民国《续遵义府志》介绍茅台酒工艺时说: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沙,指用于酒料的粮食,生沙是指生粮,加沙意为加料,回沙则是再次进行发酵和蒸馏。近代酿造茅台酒,工艺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然而多次下曲、多次蒸馏的原有模型却始终保留下来,构成茅台酒的固定风格。

茅台酒起初由村民酿制,后来出现了一批专业性的酿酒作坊,才使得茅台酒逐步优化,而且产量也大幅度提高。道光以前,茅台镇约有烧坊20家,嘉庆年间的大和烧坊、同治年间的成义酒坊、荣太和烧房,都曾稳执牛耳。这些酒坊在发展茅台酒的历史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杨文莹《幸草堂诗钞》卷上载有他光绪年间写的《黔阳杂咏》,其中咏及茅台酒:茅台酿冠牂牁国,甘少辛多入口迟。一任人夸渝酒好,各性其是不相师。自注:茅台,仁怀村名。晚清以降,茅台酒在中国烧酒行业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升力。

除茅台酒外,清朝时已经声名显赫的贵州烧酒还有回沙雷泉酒。在遵义城西六十里处,有古镇天旺里,又名鸭溪镇,地靠雷家坡山,其山有佳泉,人称雷泉沙水。大约乾隆末年,鸭溪镇出现了一座赖氏酒坊,酿造出回沙雷泉大曲,顿时轰动贵州。晚清时,鸭溪镇的酒坊逐渐增多,雷泉酒的气势也越来越兴旺,为贵州烧酒酿造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韩国烧酒和中国白酒的区别


随着韩剧的流行,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喝烧酒的镜头,随之而来的,我们身边很多商铺也出现了韩国烧酒的身影。有些人会质疑,这种看着同样透明的烧酒和白酒到底有什么区别?带着疑问,记者近期咨询了业内人士。

据介绍,烧酒是一种源于韩国的酒精饮料,主要原料是大米,通常还配以小麦、大麦或者甘薯等。韩国烧酒的名字虽然叫烧酒,但是酒精度与中国白酒有着天壤之别,完全没有中国白酒那么烧。中国白酒最低的酒精度也要有30度以上,但是韩果烧酒的度数大都为19.5~21.5度。

中国人喝白酒讲究味香,单单香型就要分为酱香、浓香、清香等多种香型,这是传统也是习惯,所以导致中国白酒香料放得比较多。对于习惯了的国人来讲,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家里如果喝过白酒,酒味三四个钟头都不会消失。韩国烧酒却没有这么浓烈的酒味,不是凑到跟前,是不会闻到酒味的,并不是说韩国烧酒不放香料,只是非常少罢了。

韩国烧酒入口不难,有酒精度数低的原因,但后味很甜。中国白酒依据度数、工艺的不同,入口有很大差异,好酒入口比较绵。中国白酒的消费群体中,女性是占很少比例的,而韩国烧酒因为上述原因,在韩国几乎是男女老少都喜欢,这个在韩剧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揭秘芳香型葡萄酒背后隐藏的化学


芳香型白葡萄酒总是因为拥有明显的花香,而饱受世人的喜爱,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品尝过芳香型葡萄酒,就难以对他忘怀。其所特有的令人欣喜的花香是来自于葡萄本身的特殊的香气化合物,品尝一口,犹如漫步在一片花海中,情不自禁地停下来感受扑鼻而来的诱人花香,您一定会欲罢不能地爱上芳香型白葡萄酒。

下面为大家列出了芳香型白葡萄品种以及他们独特的芳香:

阿尔巴利诺(Albarino)和洛雷罗(Loureiro):椴花(LimeBlossom),柠檬,葡萄柚和甜瓜的香气

雷司令(Riesling):茉莉,椴花,蜂蜜和青苹果的香气

琼瑶浆(Gewrztraminer):荔枝,玫瑰,粉红葡萄柚和柑橘类香气

威代尔(VidalBlanc):茉莉,甜瓜,葡萄柚和菠萝的香气

白麝香(MuscatBlanc)(又名莫斯卡托(Moscato):橙花,柑橘,甜梨和柠檬香气

穆勒图高(Mller-Thurgau):玫瑰水,白桃,天竺葵和梨的香气

亚历山大麝香(MuscatofAlexandria)(又名泽比波(Zibbibo),是亚历山大麝香在西西里岛的别名):橙花,玫瑰,橘子和桃子的香气

Torronts(妥伦特斯):玫瑰花瓣,天竺葵,柠檬皮和桃子的香气

全盛(CserszegiFszeres):匈牙利品种。散发出玫瑰,桂花,薄荷和白桃的香气

芳香型葡萄酒是一种葡萄酒的风格,饮用这一类型的葡萄酒的最大乐趣在于轻柔地摇晃着酒杯,感受那令人陶醉的芳香肆无忌惮地冲击着我们的嗅觉。如果您是一位耐心十足的饮用者,你可以花费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来轻嗅和品尝一杯芳香型葡萄酒,如琼瑶浆葡萄酒。虽然有时候个别几个表现突出的芳香型品种会有些许发甜,大部分的芳香型白葡萄酒都有特定的香气类型,浓郁程度和甜度。

正因为如此,芳香型白葡萄酒总是给予嗅觉和味觉敏感的消费者,甚至包括一些资深的葡萄酒鉴赏家超乎寻常的期待。并不是所有的芳香型的白葡萄酒都是甜的,妥伦特斯(Torronts)和阿尔巴利诺(Albari?o)这两个芳香型白葡萄品种常用来酿造干型的白葡萄酒。

如果您置身在一片玫瑰花田中,会轻嗅空气中的玫瑰花香,那么,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爱上芳香型葡萄酒。

芳香型白葡萄酒的适饮温度

芳香型的白葡萄酒的适饮温度与大多数的白葡萄酒类似,需要冰镇到合适的相对低的温度。高品质的芳香型葡萄酒在相对温暖的情况下饮用甚至会释放出更多的香气。众多研究证明,杯肚稍稍宽一点的葡萄酒杯可以收集到更多的香气,也更有利于香气的散发(见上图,德国Ridel白葡萄酒杯)。

芳香型葡萄酒适合搭配的食物

芳香型葡萄酒除了令人流连忘返的香气外,她的美妙之处更在于跟不同风味的食物搭配能产生出不一样的惊喜。例如,当琼瑶浆葡萄酒搭配甜椰子时,可以突显椰子那甜而不腻香草风味。因此,选用这种芳香型葡萄酒配餐是非常有趣的,这一类型的葡萄酒更像是一种食物调味剂或者用来点缀食物,让食物的美味更上一层楼。这时,可能很多资深的美食爱好者,已经开始想尝试用这美妙的芳香型白葡萄酒搭配同样香气浓郁的东南亚和印度菜式。不过有很多小伙伴会担心是否这种风格的葡萄酒的香气过于浓郁妖艳,会间接影响了其他菜式的味道,不用担心,其实有很多食物的味道都可以与这种风格的葡萄酒的香气不相上下,所以在饮用这些芳香型的白葡萄酒时,可以尝试搭配一些简单的肉类,如家禽或海鲜。

芳香型葡萄酒背后隐藏的化学

虽然大多数的葡萄酒的主流风格离不开一些传统酿酒方式(例如:酒体饱满的白葡萄酒总会经过橡木桶陈酿),然而芳香型白葡萄酒更注重于突出葡萄本身的特点。

芳香型白葡萄酒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葡萄酒类型,因为他们拥有一种名为类萜烯(terpenes)的更高层次的芳香化合物,这种芳香化合物在各种花朵中非常之常见。芳香型白葡萄酒有特别高水平的一类萜,属于类萜烯子群(包括复合芳樟醇)。正因为芳香型白葡萄酒中有了一类萜,所以会散发出玫瑰,天兰葵,橙花和更多其他的花香。所以,如果下次在轻嗅一款葡萄酒时,感受到各式各样的花香时,不要怀疑,这一定是一类萜的功劳。

小提示:除了芳香型白葡萄酒之外,也有芳香型红葡萄品种,例如意大利的布拉凯多(Brachetto),弗雷伊萨(Freisa),阿利蒂科(Aleatico)和司棋亚娃(Schiava)。

酒类知识 黄酒与花雕酒的区别


花雕酒是黄酒的一个分支,两者本同根同源,但细微之处的差别,也多是陈酿时间方面。

酿造标准

在我国对黄酒的最新标准中定义,黄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等为原料,经过蒸料,再加以麦曲、米曲,进行糖化和发酵制成的。花雕酒是中国黄酒中的一个奇葩,它是选用上好的糯米以及优质的麦曲,再加上明净清澈的湖水,用古老的方法共同酿制,等到贮存一段时间过后,才能产出这风味独特和营养丰富的花雕黄酒。

酒体风格

花雕酒是属于酒性柔和、酒色橙黄清亮、酒香馥郁芬芳、酒味甘甜醇厚的一种酒,而黄酒属于酒性刚烈,对于那些爱吃蟹的人,多喝黄酒对胃部有很好的暖胃作用。

花雕酒是是在黄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品种,其实就是经过长期贮藏的黄酒。

中国烧酒的区域化发展


中国烧酒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几个大的区域,区域化的发展造就了当今白酒的风格划分,每一杯酒的源远流长都是你能品味到的历史。

(1)京城烧酒

明清时期,烧酒一直追求高酒度,而京城所烧,尤为辣烈,所以人们喜欢称烧酒为烧刀。品质好的烧酒,多为高粱烧。谢墉《食味杂咏注》就说:凡五谷之米,皆可蒸烧,他省所烧,不如京城。以各处多以大麦,而京城则以高粱,麦不如高粱之甘也。可见高粱烧酒最受欢迎。京华地区的烧酒作坊通称烧锅,按区域划分,京东通州一带称东路烧锅。西直门以及京西一带称西路烧锅。大兴县一带称南路烧锅。各路烧锅都有精品问世,如今传世的北京二锅头,便是各路烧锅的精华遗存。

(2)汾州烧酒

汾州出产烧酒,当地人最早称其为火酒,入清之后,汾州烧酒的名气扶摇直上,产量增多,销路渐广。这时,人们开始通称汾州烧酒为汾酒。于是,汾酒也成了酒界称呼的一个响亮品牌。乾隆七年,护理山西巡抚严瑞龙在奏折中这样说:晋省烧锅,惟汾州府属为最,四远驰名,所谓汾酒是也。且该属秋收丰稔,粮食充裕,民间烧造,视同世业。我们翻阅各省地方志,时常见到汾酒的踪影。从销售方面来看,汾酒长期保持中国烧酒最高销量的记录。

(3)南方烧酒

在明清时期,受烧酒酿制风气的影响,江南各地也开始大批量生产烧酒,并且掌握了较为先进的蒸馏技术。由于江南出产的谷物以稻、麦为多,因而当地主要生产米烧、麦烧和糟烧,高粱烧相对少一些。单就烧酒而言,米、麦所蒸,不如北方高粱作物那样郁烈,所以江南出产的烧酒,在质量上一直无法与北方烧酒相抗衡。

清朝时,江南烧酒虽然在品质上仍没有太大的突破,但在产量上却扶摇直升,其烧锅作坊之多,足以比拟北方。乾隆五年时,仅苏州木渎一镇,烧锅者已二千余家。有清一代,江南地区的烧酒消费量与日俱增,在酒类市场上渐与南酒(指黄酒)颉颃比翼。

(4)贵州烧酒

入清之后,贵州酿酒业空前高涨,一跃而进入中国名酒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突变。尤其是烈性烧酒的酿造,开创了中国酱香型烧酒的一大流派,彰显于华夏酒界。

自清初以来,外地酒工多下黔中,纷纷看中贵州的地理环境,他们与当地人相配合,改良酿酒工艺,生产出了举世所瞩的贵州烧酒。清代中期以后,这里的烧酒展示出了全新面貌。

谈及贵州烧酒,首屈一指者,必属茅台无疑。茅台酒最初酿成于仁怀城西的茅台村,名曰茅台烧,又称茅台春。茅台村滨临赤水河畔,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微生物种群十分活跃,为孕育茅台酒提供了天然场所。当然,茅台酒的主要优势还在于酿酒方法的精妙。酿制茅台酒要以优质高梁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这种高温曲,即当地人通称的白水曲。茅台酒的用曲量多于原料量。用曲多,发酵期长,酒质也就相对提高。清代的茅台酒始终采用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的工艺,当时就有回沙的方法。先煮料相曲,纳入地窑,满月后出窑,蒸之烤之,再回窑,再蒸,称为回沙。近代酿造茅台酒,工艺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然而多次下曲、多次蒸馏的原有模型却始终保留下来,构成茅台酒的固定风格。

(5)从老窖酿出的川酒

明清时期的中国西部,在酿酒方面趟出了许多新路子,其中受人追捧的川酒,就在这个时期彰显于巴蜀之乡。

大约在明朝中期,四川酿造蒸馏酒,使用了特制的窖池进行固态发酵,如今传世的泸州、宜宾的老窖池,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关的实物证据。

老窖是四川酒业传承以久的酿酒方式。所谓窖,是指粮糟发酵的窖池。窖池多用当地黄泥筑成,保水性较强,渗入窖泥中的水份能够充分满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窖池连续使用很长时间,就能称之为老窖。老窖窖泥中的总酸、总脂含量很高,腐殖质及微生物种类非常活跃,其中有益的微生物多达数百种,在一池之中形成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种微生物环境是酝酿优质酒的生化反应基础,可以促进粮糟的发酵,提升酒的品质。

泸州酒业拥有明朝万历年间(建于公元1573年)传承而来的老窖池群,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第一窖,成为中国蒸馏酒酿造工艺发展的活文物见证。据说泸州的舒聚源、温永盛等酿酒老作坊,一直拥有老窖池。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开业的舒聚源,使用的老窖延用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宜宾酒业也拥有明代老窖池。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收藏了宜宾五粮液集团提供的明代老窖中的一块10克重的窖泥,被媒体称之为国宝窖泥。据说,五粮液的糟坊中存有16口明代古窖池,是我国现存时间最长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20世纪6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从窖中的出土物分析,这些窖池建于明代成化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些老当益壮的窖池,仍然默默地酝酿好酒。

除了窖池以外,四川酒界还发现了很多酿酒遗迹,成都著名的水井街酒坊遗址,就是我国目前发掘出来的极有价值的烧酒酿造作坊遗址,其遗址上溯明代,堪称无字史书。

水井街酒坊原是全兴大曲的生产场地。1998年,全兴酒业对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水井街的酿酒车间实施环保改造时,偶然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在已发掘的280平方米面积中,发现了晾堂、酒窖、炉灶、蒸馏酒设备基座等遗迹,而且从地层叠压堆积和器物的类型学排序上,能够将明、清、民国至当代连接起来,表明酒坊延续六百余年未曾间断生产。这座老烧坊的遗址的发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井街酒坊的考古发掘,为研究川酒酿造技艺、酿酒设备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绵竹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也是我国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大型酒坊遗址,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位于绵竹市棋盘街传统酿酒街坊区,分布面积约62000平方米,为清代遗址。从遗址的发掘中清理出一大批和蒸馏酒酿造工艺有关的遗迹,其中酒窖就分为7组26口,另外还有水井、炉灶、晾堂、水沟、池子、蒸馏设备、粮仓和墙基等遗址,展现了当地烧酒酿造从原料浸泡、蒸煮、发酵再到蒸馏的全过程。

《清宣宗实录》卷356道光二十一年八月条曾经记载:四川省各州县开设糟坊,多至千座。这种说法,我们完全可以从四川发现的酒坊遗址上得到多样佐证。

总之,中国酒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最早的米酒发酵到蒸馏酒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最终为全人类提供了高品质的谷物蒸馏酒中国白酒。

烧酒何时在中国出现?追溯西南烧酒文化的酝酿


酒与诗古时文人墨客就至爱饮酒,常常醉酒而诗兴大发,吟一两句诗,成千古绝唱。而酒文化的渊源,还得从长江流域说起。

长江流域的酒历史是研究烧酒文化起源与传播的重要切入口之一。

横断山东侧是巴蜀的重要产茶区,是茶马古道的主要起点之一,这里也是烧酒率先出现的地带之一。

关于烧酒何时在中国出现,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目前尚有很多争议,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出一些关键证据来认识西南酒文化的主要发展脉络。长江三峡以上长江段及其几条支流,集中孕育了中国白酒文化。从三峡逆长江而上,乌江、嘉陵江、涪江、赤水、沱江和岷江均为汇入巴蜀盆地的长江支流,这里名酒(指有名的烧酒)集中,酒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绝非偶然,这里是研究烧酒文化起源与传播的重要切入口之一。

董酒产地遵义在乌江江畔,沱牌大曲产地射洪在涪江中游,茅台产地茅台镇和郎酒产地古蔺均在赤水边,剑南春产地绵竹在沱江上游,泸州老窖产地在沱江汇入长江处,五粮液产地在岷江汇入长江处,全兴大曲产地在沱江和岷江流域的成都。

酿酒在蜀川早已经出现,三星堆已有不少酒器。1979年成都西郊土桥曾家包东汉墓出土一块《酿酒》画像石(如图),证明东汉时成都平原的酿酒业已经相当发达。(唐)李肇《唐国史补》的一段记录首先提到了剑南道烧春一词: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唐代诗人牛峤《女冠子》也提到成都的烧春: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司空图《诗品典雅》有玉壶买春。因此烧春应该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比较早的和烧酒一词有关的词。

烧酒一词已经见于唐代:荔支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白居易,作于忠州,今属重庆)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雍陶)有不少学者认为唐朝蜀川的烧春、烧酒不是蒸馏酒,主要依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谷之四》烧酒条的一段重要记录: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记录是烧酒元代起源说的主要依据。烧酒的很多别名,也多在元代文献中出现。李时珍的记录基本可以肯定烧酒的出现不晚于元代。

但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录还不能完全确定烧酒的出现的上限是元代,因为《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葡萄酒条提到唐朝时西域高昌国已经有用蒸馏法做烧酒:时珍曰:葡萄酒有二様。醸成者味佳。有如烧酒法者有大毒。醸者取汁同曲,如常醸糯米饭法,无汁用干葡萄末亦可。魏文帝所谓葡萄醸酒,甘于曲米,醉而易醒者也。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醸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髙昌,始得其法。李时珍提到的这种高昌造酒法还传入了唐朝。(宋)王溥《唐要》卷一百也有记录: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世或有贡献。及破髙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幷得其酒法。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颁赐羣臣,京中始识其味。这里的酷烈度数一定很高。这一叙述和《本草纲目》前面的叙述似乎是有矛盾的。我认为《纲目》烧酒元代起源说指的可能是中原烧酒的起源,而烧酒唐代高昌起源说所言当指西域葡萄烧酒的起源。但根据上面(宋)王溥《唐要》的记录,有一点大致可以确定下来,唐代已经接触到了西域的酿酒技术。

下面两条记录值得注意:池色溶溶蓝染水,花光焰焰火烧春。(唐白居易《早春招张宾客》)深处最宜香惹蝶,摘时兼恐焰烧春。(唐李冶《蔷薇花》)这里的烧春和火、焰等词共现。通常蒸馏酒才是可燃的。这里的烧春如果不是蒸馏酒,也一定是度数比较高的发酵酒。

宋代四川诗人苏舜钦的《苏学士集》巻六《送陈进士游江南》一诗提到了蒸酒,:时有飘梅应得句,苦无蒸酒可沾巾。这里的蒸酒两字应该是偏正结构,指蒸的酒。江南当时的发酵酒已经很有名,尤其是绍兴黄酒,所以苦无蒸酒一定不是指苦无发酵酒,这里的蒸酒当指另一种工艺的酒。

北宋四川眉山人苏轼《物类相感志》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灭。前面提到,通常只有蒸馏酒才可以燃烧。苏轼提到的这种酒如果不是蒸馏酒,也是度数比较高的一种酒。苏轼、苏舜钦都是四川人,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当时四川出现了度数比较高的酒。

由于现在四川还没有出土宋以前和剑南烧春或其他川酒有关的蒸馏器,所以剑南烧春等西南烧酒在宋以前是否是蒸馏酒的最后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一点我们比较有把握,蜀川已经出现了可以燃烧的酒。至于靠什么技术使得蜀川烧酒能到燃烧的高度,尚需深入研究。

早期的烧春、烧酒大致可以断定是度数较高的酒,不能肯定是蒸馏酒。元代开始,烧酒才专指蒸馏烧酒。无论是哪一类烧酒,度数都比非烧酒类要高,这为明代西南烧酒的繁荣和茶马古道全面翻越横断山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酒类知识:“煮酒”和“烧酒”有什么区别?


南北朝以前,酒类不易存放,常喝的酒与现在的有很多区别,大部分都是水酒或是黄酒,酒类不易存放,经常出现酸败现象。

唐代人学会了给酒进行加热处理(蒸酒法或火迫法)来保持酒质的稳定。一种是高温加热,反复煮沸,俗称煮酒;一种是低温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使酒质不变而杀菌,便于长期保存,称烧酒法。

元代蒸馏酒法引入,提高了酿酒能力,也丰富了酒种。人们就试着用来蒸馏谷物酒,叫做烧酒,所以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了谷物烧酒,区别于西方的蒸馏酒的酿造工艺。这种烧酒就是今天的白酒雏形,它经过元明清三代演绎,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知的中国著名的蒸馏酒的精品。中国蒸馏白酒始创制于元代,成体系于明代,发扬光大于清代,传承创新于当代。

中国白酒的现代释义为:中国白酒是采用自然纯粮的固态发酵,此方法是中国白酒的精髓和灵魂。微生物在粮谷和辅料构成的气、液、固三相并存的固态基质上生长、繁衍、代谢,产生以乙醇为主体,醇、醛、酸、酯等千余种物质共存的复杂体系,具有与其他蒸馏酒类完全不同的基本特征:曲药酿造、固态发酵和固态蒸馏。

烧酒与今天我们所喝的白酒所差无几,因此度数较之前有所提升,所以也就无法如前真正做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了!

揭秘农业与中国酒的起源


酿酒起源于农业生产,这是目前最为科学的结论。因为酿酒出现的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发酵方式,只有占有了充足的酿酒原料,又学会了让原料转化为酒的酿造技术,才有可能酿出酒来。

人类学会酿酒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社会发展的地区性不均衡走向,也使得酿酒技术在各个地区不可能同时产生。因此,探讨中国酿酒起源问题,必须首先从酿酒原料和发酵方式着手,并充分考虑人类文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后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从物质本身的结构来看,易于酿酒的原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糖蜜类,一类是淀粉类。糖蜜类包括含糖果实、蜂蜜和含糖植物汁液,淀粉类主要包括谷物和薯类。另外,兽乳也能够酿酒。

从发酵原理上看,酒的酿造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发酵酒类,属于天然酵母发酵,像含糖果实、蜂蜜、兽乳以及某些植物汁液这样的原料,可以产生天然酵母菌,从而使原料中的糖直接发酵成酒,不需要人为干预。如果实施人为干预,则是为了让单发酵酒升华到一种更高境界。

另一类是复式发酵酒类,主要使用谷物为原料,这类原料首先要水解为糖,然后才能发酵成酒。要想完成复式发酵,就必须使用酒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酒曲。

从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古代酿酒主要使用谷物为原料,像糖蜜、兽乳和植物汁液这样可用于单发酵的原料在中原地区并不充足,因此,我国酿酒的始源应从谷物原料的使用开始。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能够提供相对充余的谷物用来酿酒,其谷物品种多为粟(北方生产)和稻(南方生产),中国发酵酿酒一直使用这两大类谷物为基本原料。

有关我国古代最早使用谷物酿酒的情况,早期文献即有记载。《尚书说命下》就说:若作酒醴,尔惟麴糵。麴,即现代所说的酒曲;糵,指谷芽,或指用谷芽培养而成的酵母。可见周人所云酿酒,均指谷物酿造。甲骨文中出土卜辞,常见酒黍并称,酒与谷物关联甚密。以谷物酿酒,是中国古代模式即定而又源远流长的酿酒体系。

以酿酒原料来区分不同的酿酒类型,并不是现代人才拥有的专利,我国古代已有科学的见解。《法苑珠林》这样说: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叶果,用种种子果草杂作酒者是。《蠡海集事义类》指出:酒因米曲相反而成,惟椰浆及树汁,独不须酝酿,是自然之性也。可见,古人深知谷物复式发酵酿酒与其它原料的单发酵酿酒有着本质区别。

使用含糖果实、蜂蜜、兽乳和含糖植物汁液进行单发酵或酿酒,在我国史前时代也有可能出现过,但绝不会形成规模,更不会形成一种承传的酿造模式。这是因为,我国史前人口大量聚集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不出产像葡萄这样易于酿酒的含糖果实;农垦的拓展逐渐压缩畜牧业的空间,兽乳产量及使用范围都很有限;含糖植物汁液多产自亚热带以南地区,中原地区无从寻觅。所以,人们在酿酒时不会首先关注这些原料。

后代人在谈及单发酵类型所用的酿酒原料时,大都将其归于中原周边部族或南方邻邦的物产,比如说葡萄酒,就来自于中国境外的西域,马乳酒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直到汉唐时代,我国文献仍然没有指明中原地区曾经原产过单发酵酒。至于唐代人所造的荔枝酒、宋人所造的梨酒,都不过是偶然发现。探讨我国酿酒起源问题,恐怕不能沿着单发酵类型所用原料的线索向史前延伸,只能在谷物酿酒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我国史前时代自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生产转化以来,谷物种植便得到持续发展,谷物成了先民们最主要的食物。只有种植的谷物出现剩余(这种剩余是指用于满足生存必须数量以外的剩余量),人们才有条件进行酿酒。

由于在不同地区,农业发展进程有先后快慢之分,所以应该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首先学会酿酒。但是我们决不能从考古发现的史前时代谷物窑存量来判断酿酒是否产生,只能从考古发现的酿酒器具上深加探究,只有确定了酿酒器的年代,才能推测出酿酒的年代。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