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窖、香飘十里”,传统酒文化里,关于酒陈年的描述略见不鲜,近几年,“茅台三十年”等广告词在酒类市场上也屡见不鲜。不知道是不是该归功于“从树下挖出一坛陈酿XX年的女儿红”这种武侠小说的桥段。
反正,“酒是陈的香”,几乎成为人对白酒的基本共识——“年份越高、品质越好”。
这种连威士忌都不买账的说法,于白酒是否也是一种“迷思”呢?
答案,淘小较不想简单粗暴地回以是与否。如果你知道白酒市场中的那些“年份酒”究竟是怎么回事,就不会再有这种疑惑了。
在往下说之前,淘小较还是先立个Flag——这篇绝不是刻意在黑谁,针对的只是这种现象。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这辈子的前列口酒就是用筷子蘸的一滴白酒,正因为此,才希望它能摆脱乱象,更规范的生长。
先说说年份是怎么回事:
一般情况下,蒸馏出来的烈酒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陈年,以使其熟化,从而更为醇厚、芬芳,比如“威士忌”,它的年份标识即是蒸馏出来的原酒置于橡木桶内熟成的时间。所以年份是一个表明酒类特质的重要指标。
目前,世界上业已形成成熟年份规范的酒类主要有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等,又因为各自特性不同,衡量年份的标准也不一样。
威士忌:以其于橡木桶内熟成的时间来计算年份。
白兰地:形成独特的VS、VSOP、XO等等级顺序来表示年份。
葡萄酒:酒瓶上贴的该酒酿酒葡萄的采收年份。
白酒的“年份说”起源于90年代
自90年代以来,不少打着“高年份”招牌的白酒出现在市场。
安徽的古井贡酒引入了“年份原浆酒”的概念,成为白酒的前列个年份酒尝试,其类似于威士忌的“单桶”概念,虽然,白酒适不适用“原浆”概念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而之后就是各种乱象了,就着酒友唯“酒越陈越香”马首是瞻的缪识,国内酒企纷纷出手,把这个坑挖的越来越大。
其中一些钻年份标准缺失与质量检测技术的“空档”,以次充好。只要有那么点陈年老酒就可以算作“高年份”的佳酿,而酒企们也甭管1滴、2滴,只要加的有,就号称30、50年佳酿。
另外一些则视基本的商业逻辑不见,挂羊头卖狗肉,成立不到5年或10年,就大肆推出号称20年、30年陈酿的年份酒。
其中一些酒企更过分,在一些中、低档的白酒上也标上这一称号,无视有些种类的白酒根本不适合陈年的事实。
据统计,目前国内共有100多家酒厂,其中曾经推出过“年份酒”的就有80多家,以较知名的国酒茅台为例,更是有15年、20年、50年、80年等四种年份酒。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酿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质好,用这种入口微甜、无溶解杂质的水经过蒸馏酿出的酒特别甘美。故清代诗人曾有“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的咏句赞美赤水河。茅台镇还具有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它位于贵州高原较低点的盆地,海拔仅440米,远离高原气流,终日云雾密集。夏日持续35~39℃的高温期长达5个月,一年有大半时间笼罩在闷热、潮湿的雨雾之中。这种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部分地对茅台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产生、精化、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离开这里的特殊气候条件,酒中的有些香气成分就根本无法产生,酒的味道也就欠缺了。这就是为什么长期以来,茅台镇周围地区或我国部分酱香型酒的厂家极力仿制茅台酒,而不得成功的道理。酱香型白酒是我国白酒中较为珍贵的一个大类,茅台酒是我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被誉为国酒、礼品酒、外交酒。它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其品质和独特风格是其他白酒无法比拟的。
茅台酒的传统制作方法,只有在茅台镇这块方圆不大的地方去做,才能造出这精美绝伦的好酒。茅台酒厂区建于赤水河上游,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且无污染。峡谷地带微酸性的紫红色土壤,冬暖夏热、少雨少风、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加上千年酿造环境,使空气中充满了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群落。
茅台酒的酒窖建设也颇有讲究。从窖址选地、窖区走向、空间高度,到窖内温湿度控制、透气性能,以及酒瓮的形式、容量、瓮口泥封的技术等,都极为严格。这些都是关系到成品酒的再熟化、香气纯度再提高的关键。酒窖里每天要有人检查,开关透气孔,控制温湿度。据说连看守酒窖的人也必须衣着洁净,人品端正,不得在窖内污言秽语,起哄打闹,否则将影响酒的质量。当然,人的一般衣着言行与酒的质量无必然联系,这只不过反映了人们对茅台酒的敬重、崇尚之情和鼓励做好人、制好酒的良好愿望罢了。
茅台酒的高质量多年保持不变。我国评酒会对贵州茅台酒的风格作了“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概括。它的香气成分达110多种,饮后的空杯,长时间余香不散。有人赞美它有“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的魅力。茅台酒香而不艳,它在酿制过程中从不加半点香料,香气成分全是在反复发酵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的酒度一直稳定在52°~54°之间,曾长期是我国名白酒中度数较低的。具有喉咙不痛、也不上头、能消除疲劳、安定精神”等特点。”周总理还在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说,帮助他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指茅台酒,另一台是指当时在那里放映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会议期间,周总理用此酒此片招待了参加会议的外国首脑和使团。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盛赞“茅台酒能治百病”。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誉称茅台酒是“美酒”。广大群众、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的侨胞把茅台酒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将它视为“国酒”、“外交酒”和礼品酒。茅台酒的酿制技术被称作“千古一绝”。茅台酒有不同于其他酒的整个生产工艺,生产周期7个月。蒸出的酒入库贮存4年以上,再与贮存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陈酿酒混合勾兑,较后经过化验、品尝,再装瓶出厂销售。
装茅台酒用的酒瓶,较初是用本地生产的缸瓮,从清朝咸丰年间起,改用底小、口小、肚大的陶质坛形酒瓶,按现在说有装0.5公斤、1公斤和1.5公斤的型号。后曾一度改为微扁长方形酒瓶。1915年以后,改用圆柱形、体小嘴长的黄色陶质釉瓶。建国后,才改为白色陶瓷瓶和现在人们见到的乳白色避光玻璃瓶,古色古香,朴实大方。
茅台酒的商标,较初用木刻印刷,只是在一个花瓣形的图案内,书写“贵州省茅台酒”几个楷书字样而已。后来才改为连史纸铅印。商标定名:成义酒房为“双德牌”,荣和酒房为“麦穗牌”,恒实酒房为“山鹰牌”。1952年统改为“工农牌”。1954年后,分为内销和外销两种商标:内销为“金轮牌”(又名“工农牌”),外销为“飞仙牌”。文革时期曾一度改为“葵花牌”,旋又恢复“金轮牌”、“飞仙牌”,一直沿用至今。
茅台酒蝉联五届国家名酒金奖,实现了国内金奖五连冠,连续荣获四次国际金奖(包括亚洲之星包装奖和第三世界广告一等奖)。产量逐年上升,销售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什么是三白酒呢?三白酒是酒吗?三白酒是怎么酿造的呢?。。。相信看到这个题目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确实,在没有看到今天这篇信息之前,我也不知道三白酒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传说中的三白酒吧。
何谓三白酒?三白酒是乌镇特产,《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三白酒以本地自产的大米为主要原料,首先将大米用大蒸茏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用冷水淋凉。然后把酒药,拌入饭中,并搅拌均匀,再倒入大酒缸,捋平,在中央挖一个小潭,放上竹蒌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盖在大缸四周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几天后,酒缸中间的小潭内的竹蒌已积满酒酿,此时就将凉开水倒入缸中,淹没饭料,再把酒缸盖严。一周后就可开盖,取出放入蒸桶进行蒸馏,从蒸桶出来的蒸汽经冷却,流出来的就是三白酒了,至此三白酒便酿成了。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酿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质好,用这种入口微甜、无溶解杂质的水经过蒸馏酿出的酒特别甘美。故清代诗人曾有“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的咏句赞美赤水河。
茅台镇还具有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它位于贵州高原较低点的盆地,海拔仅440米,远离高原气流,终日云雾密集。夏日持续35~39℃的高温期长达5个月,一年有大半时间笼罩在闷热、潮湿的雨雾之中。这种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部分地对茅台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产生、精化、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离开这里的特殊气候条件,酒中的有些香气成分就根本无法产生,酒的味道也就欠缺了。这就是为什么长期以来,茅台镇周围地区或我国部分酱香型酒的厂家极力仿制茅台酒,而不得成功的道理。茅台酒的传统制作方法,只有在茅台镇这块方圆不大的地方去做,才能造出这精美绝伦的好酒。
茅台酒的酒窖建设也颇有讲究。从窖址选地、窖区走向、空间高度,到窖内温湿度控制、透气性能,以及酒瓮的形式、容量、瓮口泥封的技术等,都极为严格。这些都是关系到成品酒的再熟化、香气纯度再提高的关键。酒窖里每天要有人检查,开关透气孔,控制温湿度。据说连看守酒窖的人也必须衣着洁净,人品端正,不得在窖内污言秽语,起哄打闹,否则将影响酒的质量。当然,人的一般衣着言行与酒的质量无必然联系,这只不过反映了人们对茅台酒的敬重、崇尚之情和鼓励做好人、制好酒的良好愿望罢了。
茅台酒的高质量多年保持不变。我国评酒会对贵州茅台酒的风格作了“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概括。它的香气成分达110多种,饮后的空杯,长时间余香不散。有人赞美它有“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的魅力。茅台酒香而不艳,它在酿制过程中从不加半点香料,香气成分全是在反复发酵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的酒度一直稳定在52°~54°之间,曾长期是我国名白酒中度数较低的。在调配时,从不加一滴水,都是以酒勾酒。因此酒度低而不淡,纯洁、微黄、晶莹,柔绵醇厚,既不刺喉,又不打头,饮后令人愉快舒畅,荡气回肠,且有舒筋活血、促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功效。周恩来总理评价茅台酒“比‘伏特加’好喝,具有喉咙不痛、也不上头、能消除疲劳、安定精神”等特点。”他还说,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他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指茅台酒,另一台是指当时在那里放映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会议期间,周总理用此酒此片招待了参加会议的外国首脑和使团。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盛赞“茅台酒能治百病”。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誉称茅台酒是“美酒”。广大群众、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的侨胞把茅台酒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将它视为“国酒”、“外交酒”和礼品酒。
茅台酒的酿制技术被称作“千古一绝”。茅台酒有不同于其他酒的整个生产工艺,生产周期7个月。蒸出的酒入库贮存4年以上,再与贮存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陈酿酒混合勾兑,较后经过化验、品尝,再装瓶出厂销售。
装茅台酒用的酒瓶,较初是用本地生产的缸瓮,从清朝咸丰年间起,改用底小、口小、肚大的陶质坛形酒瓶,按现在说有装0.5公斤、1公斤和1.5公斤的型号。后曾一度改为微扁长方形酒瓶。1915年以后,改用圆柱形、体小嘴长的黄色陶质釉瓶。建国后,才改为白色陶瓷瓶和现在人们见到的乳白色避光玻璃瓶,古色古香,朴实大方。
茅台酒的商标,较初用木刻印刷,只是在一个花瓣形的图案内,书写“贵州省茅台酒”几个楷书字样而已。后来才改为连史纸铅印。商标定名:成义酒房为“双德牌”,荣和酒房为“麦穗牌”,恒实酒房为“山鹰牌”。1952年统改为“工农牌”。1954年后,分为内销和外销两种商标:内销为“金轮牌”(又名“工农牌”),外销为“飞仙牌”。文革时期曾一度改为“葵花牌”,旋又恢复“金轮牌”、“飞仙牌”,一直沿用至今。
茅台酒蝉联五届国家名酒金奖,实现了国内金奖五连冠,连续荣获四次国际金奖(包括亚洲之星包装奖和第三世界广告一等奖)。产量逐年上升,销售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说实话,小编这还是前列次听说陇派兼香型白酒,小编知道,白酒是非常的注重味道的,素有“味”是灵魂之说,在味蕾的把握方面,不得不说的就是滨河集团了,我们赶紧来看看陇派兼香型酒吧。
为了顺应消费者健康饮酒、快乐饮酒、科学饮酒的饮酒观念的变化,兼香型陇派设计为“兼香型”、“低醉度”、“绵甜爽”的健康酒,即:酒度低,口感不低。既保证饮者低度健康,又不影响饮者口感习惯;口感丰富、绵甜顺口。向前一步,就会更加舒适。兼香型陇派酒,不是简单的勾兑,而是从投料开始酿制而成,更加精彩之处是:以开放的姿态将多种香气包含其中,改变了一般“兼香”酒所带来的生硬之感,同时汲取浓酱两大香型的优势,在其中点缀式的融入了“芝麻香”、“清香”等多种香型,使你每一口“陇派兼香型酒”都能口舌生香,获得丰富的香型体验。
兼香陇派酒经过漫长贮存的等待,在时间中褪去浮躁与冲动,才逐渐成熟起来。就像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被激发出的稳重韵味才显露出来。兼香陇派酒,不仅让人迷恋,而且小酌几杯,酒香幽雅怡人,入口绵软顺喉,饮后轻松不上头,口不干、舌不燥,让你笑“喝喝”!相信不久,兼香陇派会迅速成为陇原酒宴的“桌上客”,掀起一场白酒消费热潮,领跑白酒消费新。
茅台酒是我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深受世人的喜爱,被誉为国酒、礼品酒、外交酒。它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其品质和独特风格是其他白酒无法比拟的。
独特的地域环境
茅台酒因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有关专家曾用茅台酒工艺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术人员进行异地生产,所出产品均不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也充分证明了茅台酒是与产地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茅台酒不可克隆,为此茅台酒2001年成为我国白酒开头被国家纳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特有的红缨子高粱
茅台酒生产所用高粱为糯性高粱,当地俗称红缨子高粱。此高粱与东北及其他地区高粱不同的是,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质地状,十分有利于茅台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使茅台酒每一轮的营养消耗有一合理范围。茅台酒用高粱皮厚,并富含2%-2.5%的单宁,通过茅台工艺发酵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台酒香味的前体物质,较后形成茅台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这些有机物的形成与茅台酒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关,也是茅台酒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酒富含一定的多酚类物质,适量饮用,不伤肝,能治糖尿病、感冒等疾病。
复杂的酿造工艺
如果说茅台酒具有独特的地域和特殊的原料是自然天成之作,那么茅台酒独特的酿造工艺就是能工巧匠之妙。概括茅台工艺的特点为三高三长。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高是指茅台酒生产工艺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茅台酒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高达63℃,比其他任何名白酒的制曲发酵温度都高10-15℃;在整个大曲发酵过程中可优选环境微生物种类,较后形成以耐高温产香的微生物体系,在制曲过程中首先做到了趋利避害之功效。高温堆积发酵是白酒生产敞开式发酵较为经典和之作,也是其他名白酒工艺所不具有的。高温馏酒:蒸馏工艺本身是固液分离的技术,但茅台酒生产工艺的蒸馏与其他白酒完全不同。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长主要指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大曲贮存时间长;茅台酒基酒酒龄长。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须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而其他名白酒只需几个月或十多天即可。茅台酒大曲贮存时间长达6个月才能流入制曲生产使用,比其他白酒多存3-4个月,这对提高茅台酒基酒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他白酒的4-5倍。茅台酒一般需要长达三年以上贮存才能勾兑,通过贮存可趋利避害,使酒体更醇香味美,加上茅台酒高沸点物质丰富,更能体现茅台酒的价值,这是其他香型白酒不具有的特点。
茅台酒工艺的季节性生产指茅台酒生产工艺季节性很强。茅台酒生产投料要求按照农历九月重阳节期进行,这完全不同于其他白酒随时投料随时生产的特点。采用九月重阳投料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节;二是顺应茅台当地气候特点;三是避开高营养高温生产时节,便于人工控制发酵过程,培养有利微生物体系,选择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阳是的老人节,象征天长地久,体现民族传统文化。
翻开一部茅台酒的酿造历史,就等于翻开了整个白酒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国酒人的执着追求,写下了连绵千年的浪漫传奇,拱托茅台酒登上了国酒和世界名酒的顶端。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曾专程绕道取此酒归长安献与武帝饮而甘美之,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唐宋以后,更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回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
1915年,北洋以茅台公司名义,将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外人对之不屑一顾。一名官员情急之中将瓦罐掷碎于地,顿时,酒香扑鼻,惊倒四座,茅台酒终于一举夺冠。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自此,茅台酒因在我国政治、外交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独占鳌头的作用,佳话不断。
1975年,时任副总理的王震在一次我国性会议上宣布:贵州茅台酒是国酒。
建国50年,无数次重大国事活动,党和都将茅台酒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自古而今,向往茅台、赞美茅台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
毫不夸张的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犹如发给世界的一张飘香的名片,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将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酣畅淋漓地展示给了世界,让其了解、文化。
在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对于初民们来说,酒只是作为一种祭祀的工具,但随着历史演变,酒已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与岁时有关的节日,也都离不开酒的参与。那么,关于什么节日要喝什么酒,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春节
这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作为农耕文明的社会,春节意味着经历一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可以定定心心地休整,与家人、朋友分享丰收的果实。自古民间就有“无酒不成年”的说法。我们过年吃的年夜饭其实叫做“分岁酒”,也叫“守岁酒”、“辞岁酒”、“团圆酒”。大年三十的晚上人们有守岁的习俗,合家同堂,摆酒聚餐。西晋《风土志》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会尽量办得丰盛。
以温州为例,一般百姓的餐桌上都会摆上十个大红的高脚碗,有柑橘、腊鸡、腊肉、鳗鲞、胶冻、花蚶、红枣、牡蛎、猪肝等冷碟,以示“十全十美”。中间的“十大碗”有年糕、黄鱼、猪蹄、鸡鸭、香菇笋、爆墨鱼、炒猪肚等,后来是八宝饭、红枣桂圆汤之类的甜品。全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团圆,此时小辈们向长辈敬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分岁酒饮用的酒品是“屠苏酒”。苏轼在《除日》诗中就有:“年年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唐人韩鄂所著的《岁华纪丽》中记载:“屠苏”本是草庵的名字。相传古时有位名医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这样全家人一年都不会染上瘟疫。
也有传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配方是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岁首喝的酒,里面有花椒的成分。饮用顺序是由幼及长。让小孩子先喝,因为喝了就意味着长一岁,值得庆贺。老人后喝,因为喝了就少一岁,后喝是祝福长寿的含义。在春节期间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着吉祥、康宁和长寿。
元宵节
元宵节始于唐代,也称上元节或灯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过去人们向天宫祈福,用五牲、果品和美酒供祭。祭礼后,家人通过团聚畅饮来祝贺新春佳节的结束。广东的元宵酒称为“饮灯酒”,各家各户在祠堂前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杭州人在“年宵酒”上常喝自制的青梅酒。过去绍兴则喝当地人用糯米酿制的“元红”黄酒,其酒色如琥珀,味道甘醇,预示着一年里圆满吉利、红红火火。
这一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火树银花;有“月上柳梢头”的浪漫婉约;也有“村中梅香伴酒香”的俗世热闹。在良辰美景中饮酒作对,是温润美好的传统,它营造了温馨融洽的品饮氛围和文明高尚的酒风。此时,冬日景观仍在,新年余味不减。元宵酒联映雪月,万盏千杯汇成歌。地上冬雪残迹斑驳,枝头梅花傲寒斗妍。在美酒中享受微醺的惬意,一年美好的生活也有了一个温暖的开始。
端午节
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后来,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人们把这条龙扯上岸,又将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喝雄黄酒过去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人们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于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汪曾祺在《端午节的鸭蛋》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然而,雄黄作为一种杀虫剂,其成分有毒,因此后来人们就不再用雄黄兑酒饮用。当然,如今谨慎饮用自制雄黄酒,就连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秋节
中秋佳节,无论是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都离不开赏月饮酒。唐玄宗曾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熄灭灯烛在夜色下“月饮”。到了清代,中秋节出现了饮桂花酒的习俗。清代《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在八月桂花盛开的季节,选摘含苞待放的花朵,醅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名为“桂花东酒”。此酒酒味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健脾之效。但当时除御膳房酿造专供帝王内府饮用外,市面上并无销售。现代亦有仿制。
重阳节
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这样的风俗延续至今。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在九月九日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一齐酿酒,放至第二年重阳饮用。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和曲、米一起酿酒,有些则加入地黄、当归、枸杞等药材。清代是用白酒浸渍药材,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也别有一番情趣。
那些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民俗的背后,有对大地和自然的尊重,也蕴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盼。这份热盼带着农耕文明的特质,带着生活的烟火气,带着浓浓的人情味,通过固定的行为礼俗被保留了下来。当我们践行着这些古老的饮酒传统,那些永恒的生命价值就在这样的仪式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