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选用:不同品种的药酒功效主治各不相同,不是所有的药酒都可以随便饮用,要根据自己的机体情况来选择药酒。2.适当控制酒量:通常可以根据自身对药酒的耐受能力而酌量饮服,一般每次饮用量为10-20毫升,最多不超过40毫升,不宜过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3.不宜服用人群:包括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儿童以及青少年,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肺结核、新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对酒精过敏者和精神病患者。4.另外,服用某些药物是不能同时饮用药酒。不可几种治疗作用不同的药酒同时或交叉服用,以免影响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服补性药酒,也要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要有针对性,不可乱饮,否则会适得其反,有碍健康。此外,服用药酒后,不宜再服白酒;也不宜与白酒同饮。
养生药酒的制作方法
药酒主要有冷浸法、热浸法、渗漉法及酿制法。冷浸法:将药材切碎,泡制后,置瓷坛中,加适量白酒,密封浸渍,每日搅拌1至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30天后取上清液,压榨药渣,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搅拌密封半月,滤清即可。热浸法:取药材饮片,用布包裹,吊悬于容器上部,加白酒至完全浸没包裹;加盖,将容器浸入酒液中,纹火缓缓加热,温浸3至7昼夜,取出,静置过夜,取上清液,药渣压榨,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后两天以上,滤清,灌装即可。渗漉法:由于此法制作难度较大,步骤繁复,一般家庭较少选用,适用于药厂生产。先将中药材粉碎成粗末,加入适量的白酒浸润2―4小时,使药材粗粉充分膨胀,分次均匀地装入底部垫有脱脂棉的渗漉器中,每次装好后用木棒压紧。装完中药材,上面盖上纱布,并压上一层洗净的小石子;以免加入白酒后使药粉浮起。然后打开渗滤器下口的开关,再慢慢地从渗漉器上部加进白酒,当液体自下口流出时关闭上开关,从而使流出的沼体倒入渗漉器内,继续加入白酒至高出药粉面数厘米为止,然后加盖,放置24-48小时后打开下口开关,使渗漉液缓缓流出。按规定量收集漉液,加入矫味剂搅匀,溶解后密封,静置数日后滤出药液,再添加白酒至规定量,即得药酒。酿制法:将需要药物捣细碎成粗末;曲捣细碎成粗末,备用。将糯米(或其他粮食)置锅中煮成粥状,但不要太稀,待冷后,同曲并约相和拌匀,再置于缸中,勿犯水,密封口,放到保温的地方,如厨房,经5-7日,开口可见表面有泡状,则药酒熟,滤去渣,贮入净瓶中。此法亦繁复,家庭较少使用。养生药酒如何服用比较适宜?
养生药酒的服用一般应根据病情的需要、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差异、酒量的大小等实际情况,确定针对每个病人自身状况的适宜剂量,一般每次服10~20毫升,每天1~3次,必要时将药酒兑入温开水中服用。药酒虽是好药,但并非人人皆宜,多多益善。一是根据所患疾病,判断是否适合药酒。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肾炎、肾衰、冠心病、高血压病、支气管炎、肺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药酒,否则会诱发或加重病情。二是“中病即止”,不可过服。所谓中病即止,就是疾病根除以后就立即停服,过服反而有害,损伤肌体。三是药酒也要辨症施治。如阳虚体质者选用温通性质的药物(如黄芪、桂枝、鹿茸、杜仲等)调配药酒;阴虚体质者选用滋补作用的药物(如首乌、枸杞子、桑寄生、麦冬等)调配药酒;痰浊淤阻者选用化痰活血通络的药物(如竹茹、川芎、桑白皮、当归等)调配药酒……各按所需,不要以为补酒无碍,逢人便用,以免适得其反引发新疾。四是严格掌握剂量。因酒有辛辣之味,若过量服用,可直接灼伤胃黏膜,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造成胃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也可直接毒害肝细胞,影响肝功能,甚至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以致癌变危及生命。当然,药酒也是酒,过量也可醉酒,长期大量饮用还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胰腺炎。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中药都可以调配药酒的,如用毒性中药乌头、关木通等配制药酒,病人服用以后有可能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六种养生药酒的泡制方法
1、首乌益寿酒【原料】何首乌10克,黑芝麻10克,黄精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杭白芍10克,黄芪10克。【配法】将上药共煎成浓汁,过滤去渣,兑入25度500毫升高粱白酒内。如多配可按比例类推。【服法】每日2次,每次20-50毫升。【主治】鬓发早白、肾虚腰酸、腿软乏力、气虚血弱,久服无副作用。2、丹参酒【原料】丹参10克,檀香、木香、砂仁各5克,赤芍、党参各10克。【配法】将上药共捣成粗末,加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周,澄清去渣,以不见杂质为佳。【服法】每日3次,每次20毫升。【主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有活血化淤、益气强心作用。3、养血安神酒【原料】茯神10克,炒枣仁10克,五味子5克,夜交藤5克,秫米5克,白芍5克,琥珀粉5克,桑葚5克。【配法】诸药共研细末,兑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周过滤去渣。【服法】每晚服30-50毫升。【主治】长期失眠,入睡难,醒得早,多惊恐梦,日久体弱,记忆力差,神疲乏力等症。4、玉屏风酒【原料】黄芪15克,防风10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配法】诸药共研细末,兑入低度白酒500毫升,澄清后去沉渣。【服法】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主治】体弱畏风或气候变化时易感冒者,有补气扶正、抗风寒、防感冒之功效。5、枸杞子酒【原料】枸杞子60克,桑葚子20克,百合20克,莲子10克。【配法】将上药兑入500毫升低度白酒内,浸泡2周,澄清去渣,不去掉原药亦可。【服法】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主治】补肾益精、安神滋阴,治水肿胀满、腰背酸痛等症。6、生脉酒【原料】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龙眼肉20克。【配法】将上药浓煎去渣,兑入低度白酒500毫升。【服法】每日3次,每次15毫升。【主治】为强心复脉剂。可补气敛汗,对气短、口渴、脉虚弱等症有疗效。喝药酒也可以养生;带你走进药酒的养生世界
养生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一般喜欢采用中医按摩,泡脚,针灸等来起到养生的效果。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喝酒养生!
一、药酒的历史介绍
药酒是中医药常用剂型--酒剂的别称,在数千年的中医药史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医,源于酒。先民以酒为药,医病驱邪。《黄帝内经》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酸醴者(注:五谷酿成的酒,汤液色清味淡,醪醴稠浊味甘),以为备耳……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酒,百药之长。《说文》云: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中药与酒融为一体,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效力,提高疗效。
自汉代以来,人们有了端午饮雄黄酒、重阳饮菊花酒,中秋饮桂花酒、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医家的重视,也使得药酒成为了中药方剂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在《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密要》《圣济总录》《丹溪心法》《普济方》《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历代著名中医典籍中,都有药酒临床验方和理论的记载。
药酒的发展伴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亦如汤剂、丸剂一样是中医药物剂型的一种;其制备和应用,也是遵守了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人们应该注意的是,药酒也是药,不同的药物配伍适应不同的病症,也有寒热温凉的偏性,应该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所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使用,不可滥服。
最古的药酒方与其他中药方剂一样是没有名称的,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所记载的药酒方,就没有具体的方名。这种情况在唐代方书中仍保留不少,如《干金要方·脾脏下》"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差方。"《外台秘要》卷十五的"疗风痹瘾疹方"等。
最早的药酒命名,现见于先秦及汉代,如《内经》中的"鸡矢醴"及《金匮要略》中的"红蓝花酒"等,多以单味药或一方中主药的药名作为药酒名称,这方法成为后世药酒命名的重要方法。
汉代以后,药酒命名的方法逐渐增多,传统命名方法,归纳有以下几种:
①单味药配制的药酒,以药名作为酒名,如羌活酒。
②二味药制成的药酒,大都二二药联名,如五倍子白矾酒。
③多味药制成药酒用一个或二个主药,作为命名,如羌独活酒,或用概要易记的方法命名,如:五蛇酒、五精酒,五枝酒、二藤酒等。
④以人名为药酒名称,如仓公酒、史国公酒、北地太守酒等,以示纪念。为了区别,有时也用人名与药名或功效联名的,如崔氏地黄酒、周公百岁酒等等。
⑤以功能主治命名,如安胎当归酒、愈风酒、红颜酒、腰痛酒等。这一命名方法,在传统命名方法中,也占相当比重。
⑥以中药方剂和名称,直接作为药酒名称,如八珍酒、十全大补酒等。
二、药酒养生的特点
1、口感好,便于服用
药酒本身就是一种酒精类饮品,一杯口味醇正、香气浓郁的药酒,既没有古人所说"良药苦口"的烦恼,也没有一般中药汤剂建筑的麻烦,更没有现代打针输液的痛苦,所以人们乐意接受。
2、酒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疗效
药酒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酒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能促进肠胃道分泌,帮助消化吸收,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提高细胞活力,所以中医认为其性热,走而不守,既有调和血气,贯通络脉之功,又有振阳除寒,祛湿散风之效,因此《汉书.食货志》称之为"百药之长"。
3、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是大部分药物的良好溶剂
就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其主要成分是乙醇。它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可以使中药里大部分水和醇溶性物质,以及需用非极性溶解的有机物质溶解出来,能更好的发挥生药原有的作用。服用后还可借酒的宣行药势之力,促进药物疗效更好的迅速发挥,并可按不同的中药配方,制成各种药酒来治疗各种不同的病症。
4、适用范围广
由于药酒具有以上所述优点,所以其治疗范围几乎涉及临床所有科。
5、稳定性好
由于酒有防腐、消毒作用,可以防止细菌的滋生,提高药酒的稳定性。当药酒含乙醇40%以上时,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其稳定性。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药酒具有药物的特性,需要根据中医脏腑,辨证使用;不同的养生需要喝的药酒也不同哦。
保健酒、养生酒、药酒的区别
保健酒现在酒类商品也开始越发强调健康,酒饮中加入药材保健养生,养生酒,保健酒和药酒就是针对保健而打造的,那么他们是否一样呢。保健酒为药及药食同源的原料组方而成,属功能饮料,介于药和食品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调理和治疗人体某部或某项功能缺陷的作用。市场销售必须持有有关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准号,即人们常说的蓝色草帽状标志及批号。保健酒也分为发酵酒,蒸馏酒或配制酒,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饮用为恰。养生酒养生酒的组方必须是普通食品或药食同源的绿色食品。而且,养生酒产品的品性必须阴阳平衡,即温、平、中、和,属食品酒类,天然酿制,无任何化学添加剂。具有一定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及扶正机能的养生调理作用,是成年人可以日常消费的饮料酒。一般饮用养生酒比饮用白酒,果酒类更安全有益。但是,此类酒一般价格昂贵,市场上也很难买到符合养生酒品性要求的产品。药酒药酒组方多数为以药材为主,也可附以药食同源的原料,是针对人体某一方面病灶使用的酒,批准字号为药准字号,即以Z打头的酒,也就是常说的药品类了。药酒又分为处方药酒和非处方药酒(即OTC)。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有批号的药酒也是药品的一种剂型。对疾病的治疗往往有非常神奇的效果。八珍养生药酒的制作方法
配方:全当归26g,炒白芍18g,生地黄15g,云茯苓20g,炙甘草20g,五加皮25g,肥红枣36g,胡桃肉36g,白术26g,川芎10g,人参15g,白酒1500ml。功效:滋补气血,调理脾胃,悦颜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当归、白芍、地黄、川芎:滋养心肝,补血而理气。川芎:可使地黄、当归补而不腻。五加皮:祛除风湿,强壮筋骨。胡桃肉:润肺补肾,乌须发,强记忆。大枣:健脾而调和诸药。此酒可以起到气血双补的功效,用以治疗因气血亏损而引起的面黄肌瘦,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脾虚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劳累倦怠,头晕目眩等症。制法:1将所有的药用水洗净后研成粗末;2装进用三层纱布缝制的袋中,将口系紧;3浸泡在白酒坛中,封口,在火上煮1小时;4药冷却后,埋人净土中,五天后取出来;5再过三至七天,开启,去掉药渣包将酒装入瓶中备用。服法:每次10~30ml,每日服3次,饭前将酒温热服用。保健酒、养生酒和药酒的区别
保健酒现在酒类商品也开始越发强调健康,酒饮中加入药材保健养生,养生酒,保健酒和药酒就是针对保健而打造的,那么他们是否一样呢。保健酒为药及药食同源的原料组方而成,属功能饮料,介于药和食品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调理和治疗人体某部或某项功能缺陷的作用。市场销售必须持有有关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准号,即人们常说的蓝色草帽状标志及批号。保健酒也分为发酵酒,蒸馏酒或配制酒,**在医生的指导下饮用为恰。养生酒养生酒的组方必须是普通食品或药食同源的绿色食品。而且,养生酒产品的品性必须阴阳平衡,即温、平、中、和,属食品酒类,天然酿制,无任何化学添加剂。具有一定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及扶正机能的养生调理作用,是成年人可以日常消费的饮料酒。一般饮用养生酒比饮用白酒,果酒类更安全有益。但是,此类酒一般价格昂贵,市场上也很难买到符合养生酒品性要求的产品。药酒药酒组方多数为以药材为主,也可附以药食同源的原料,是针对人体某一方面病灶使用的酒,批准字号为药准字号,即以Z打头的酒,也就是常说的药品类了。药酒又分为处方药酒和非处方药酒(即OTC)。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有批号的药酒也是药品的一种剂型。对疾病的治疗往往有非常神奇的效果。几款冬季养生的药酒
冬季寒冷,很多朋友都喜欢躲在被窝里取暖,不愿意早起上班上学。其实,冬季很适合养生,很适合饮用药酒。人们可以通过饮用药酒来强身健体、驱寒保暖、利于健康。那么,在冬季里,人们应该饮用哪些药酒比较好呢?1、丹参酒【配方】丹参10克,檀香、木香、砂仁各5克,赤芍、党参各10克。【制法】将上药共捣成粗末,加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周,澄清去渣,以不见杂质为佳。【服法】每日3次,每次20毫升。【主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有活血化淤、益气强心作用。2、养血安神酒【配方】茯神10克,炒枣仁10克,五味子5克,夜交藤5克,秫米5克,白芍5克,琥珀粉5克,桑葚5克。【制法】诸药共研细末,兑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周过滤去渣。【服法】每晚服30—50毫升。【主治】长期失眠,入睡难,醒得早,多惊恐梦,日久体弱,记忆力差,神疲乏力等症。3、首乌益寿酒【配方】何首乌10克,黑芝麻10克,黄精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杭白芍10克,黄芪10克。【制法】将上药共煎成浓汁,过滤去渣,兑入25度500毫升高粱白酒内。如多配可按比例类推。【服法】每日2次,每次20—50毫升。【主治】鬓发早白、肾虚腰酸、腿软乏力、气虚血弱,久服无副作用。4、玉屏风酒【配方】黄芪15克,防风10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制法】诸药共研细末,兑入低度白酒500毫升,澄清后去沉渣。【服法】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主治】体弱畏风或气候变化时易感冒者,有补气扶正、抗风寒、防感冒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