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饮酒和酒礼,主流的饮酒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礼论酒理念,而不可忽视又极具韵味的另一种饮酒观就是庄子的饮酒乐,不选其器的思想。
孔子饮酒以礼,庄子饮酒以乐
孔子不反对饮酒,但他认为,礼具有神秘性、等级性、伦理性和节制性,而饮酒也被纳入到四个方面阐释。他的论酒是以礼为核心,而且他的酒礼实践也是以礼为核心,酒在礼乐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被赋予庄严而神秘的色彩。古人多认为饮酒是一种世俗礼节的,诸葛亮就有酒之所设,成理而去的说法。这种饮酒之目的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是在礼节下面往往缺少了饮酒的快乐。
而庄子谈酒,却与孔子不同,代表另一种文化精神
在《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何谓真》中,庄子借渔父之口表达了自己的饮酒观,忠贞以攻为主,饮酒以乐为主,甚至为了饮酒以乐,不选其具。在庄子看来,人应当保持自己天赋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拘束。饮酒以快乐为主,为了快乐,酒具怎么样都无所谓,以礼饮酒纯属多余。
中国酒神精神的创造者
庄子还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创造者,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就在于追求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注重人生价值之所在。庄子提出醉者神全的概念:一个人从醉酒中让自身暂且回复到些许的自然状态,从而饮酒微醉、身心合一,放下内心的纠结,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这说明庄子不仅有过醉酒的经历,而且得出醉者神全的高深认识。故自此名士竞相仿效醉者神全,辛弃疾有醉时拈笔越精神的警句,无不体现出酒神精神。
庄子学派的饮酒观念是中国酒文化史上与《诗经》、孔子为代表的中原礼乐文化的核心相对的一种饮酒文化观念。在考察整个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整个中国饮酒文化时,都不能不谈到庄子,而且每每谈起,都会让我们轻松而充满乐趣。
相对于白酒的浓烈、啤酒的粗犷,红酒的浪漫似乎更适合女人。近些年,红酒也逐渐走下神坛,不再只是上层社会的消费品,它带着诸多的养生功效,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夏季由于天气炎热,肝火旺,我们很容易出现失眠的症状,而且总是感觉很烦躁。别担心,睡前一小杯红酒,就能解决这些烦恼。
舒缓情绪促进睡眠
红酒含有可以辅助睡眠的褪黑素,能调节睡眠周期,预防和缓和失眠的发生。上班疲倦后总觉得身体懒洋洋的,心情不佳时总想一个人待着,这个时候喝上一点红酒,配上一曲舒缓的音乐,或者一部无关痛痒的纪录片,有助于调节情绪,放松心神,缓解精神压力。情绪和气息平稳下来可以快速地入睡,提高睡眠质量,所以适量的红酒能够辅助治疗失眠症状。
养颜抗衰老
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在风吹日晒中慢慢氧化,逐渐衰老。红酒之所以有美容养颜的功能,是因为酒中含有较多的抗氧化物质,如原花青素、白藜芦醇、单宁、多酚等。抗氧化分子能够对抗身体产生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及皮肤的构造完整,令皮肤保持白皙红润有光泽,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抗癌防病
红酒中的多酚含量是白葡萄酒的十倍,多酚是一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效,主要来源于葡萄,多酚对于防御癌症有很大的作用。白藜芦醇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一直抑制血小板的凝结,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单宁也是一种天然防腐剂,可以有效降低血脂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所以红酒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佳品。
调节免疫机能
红酒含酒精,酒精有活血的效果,能够激活免疫神经网络,改善血液循环,有效减少身体内水分的堆积,消除水肿。多酚及维生素成分能够抗病毒,提高免疫力,在换季时节预防感冒。
红酒,喝的是一种心情。
柔滑的液体在口舌间游走,再缓缓进入胃里,那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受。小酒微醺是一种境界,带着微醉之心去品味如水人生,你会发现内心深处那块恬静淡然的秘密花园,一直美丽的存在着。
喝红酒的过程,是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白天,不论男女都打拼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最现实的数据、方案打交道;夜晚独处时,我们愿意卸下所有伪装,褪去世俗结成的茧壳,面对真实的自己。执起一杯红酒,就像牵着红颜知己的手,闭上眼,感受细细入喉的琼浆编织出一片朦胧的醉意,释放思想,升华灵魂。
选择红酒的时候要谨记,红酒带来的满足感并不是由价格来衡量的。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口感喜好和喝酒的场合,正确选择红酒,避免金钱和红酒的双重浪费。红酒是有故事的,我们应该抱着尊重的心态去对待。
红酒虽好,也不能贪杯。饮用红酒要适量,每天不宜超过100毫升,否则不仅没有养生效果,还会危害健康。最好不要空腹喝红酒,喝红酒之前少喝一些酸奶,能缓解身体对酒精的吸收速度,保护胃肠系统。
结语:红酒养生亦养性。红酒,是一种生活态度。会品红酒的人,也是懂得生活的人。选择红酒,品味红酒,渗透着我们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让我们在红酒这个知己的陪伴下,去写就美丽的人生故事。
古语云: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如果说酒德是对饮酒行为的限制约束,那么中华特色的酒礼,则让饮酒这一行为更添诗意,成为酒文化中颇值得玩味儿的文化精髓。
1饮人
饮者应当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说的便是古人对同饮者的挑剔。
2饮地
如桃花树下赏花以佐酒、竹林幽静处抚竹以佐酒、亭台楼阁上远眺风景以佐酒、微波荡漾处划船看景以佐酒此般美景才配得上美酒,让品酒与自然融为一体!
3饮候
饮候,是指选择佳境之外的良辰,可以是初春、晚秋,或是夏日的乘凉的夜晚人的心情随着气候变化,于是选择饮酒来品味季节的更替。
4饮趣
趣在这里指酒水之外的乐趣,可以吟诗作对,可以是行酒令,可以是弹奏乐器,无非都是为了给品酒增添烘托一种更为愉快的气氛。
5饮禁
喝酒本是为了图个乐,所以,不应强行劝人喝酒,不得喝酒以后滋事,扫了酒兴。
6饮阑
酒后倒头就睡,算是文醉,在古人看来还不够雅,便有了饮阑,意指喝到意兴阑珊之时,或相约散步,或登高游玩其实也是一种养生的醒酒方式。
一、假装很懂葡萄酒的人。这些人成天就只会空喊口号,说自己家亲戚在什么地方种植葡萄园,自己有潜在的懂酒基因。殊不知,当你问他关于葡萄酒的知识时,他就会先从价格说起,会说一些价格决定葡萄酒品质之类的话,其实这种人都是用自己对葡萄酒知识的欠缺来弥补他的虚荣感。这种行为是相当令人可耻的。
二、很懂葡萄酒的势利小人。有些懂葡萄酒的人看不起那些不懂或不太懂酒的人,常常会给这些人难堪。在品酒会上,由于大家品鉴知识的高低不同,有的人不懂葡萄酒,有的人却对葡萄酒有很深的见解。而此时,那些懂葡萄酒的势利小人就会趁机给那些不懂葡萄酒的人以难堪。他们会叫你不要品尝葡萄酒,不要说一些内行人不会说的品鉴术语。
三、假装成很懂葡萄酒的势利小人。这种人更是怪物中的怪物。自己本来就是那种不懂葡萄酒的人,但还自以为是,而且还看不起那些不懂葡萄酒的人。这种人是令人痛恨的。
四、那些喜欢酗酒的人。酗酒的人,往往会忘记喝酒的本质,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五、对葡萄酒高谈阔论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在品尝葡萄酒的时候,总是会喋喋不休地描述喝得葡萄酒是什么口味的,是苔藓味的,还是森林味的?这往往让那些与他共进晚餐的朋友都想远离他。这种类型的人,一旦他们储藏了一瓶他们喜欢的葡萄酒,他们就会夸个不停。总之,若大家有上述这5种陋习,一定要积极地改正,不要过多的去一味批评、指责他人。
酒,能助性,亦能伤性,这一点已被医学界所证实。
从心理上说,借酒助性是一种性自私行为。因丈夫酒后性欲较强,未等妻子出现“性趣”时就要求与妻子同房,这样,妻子不能与丈夫同步进入性高潮。房事后,由于酒性发作,丈夫又马上进入梦乡,缺少对妻子的体贴、爱抚。这对妻子而言,房事只不过是履行一种义务而已,失去了夫妻性爱的固有意义和价值。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妻子性冷淡乃至感情破裂。
就生理而言,性情与气味有一定关系,性学家研究发现,气味对增进夫妻间的异性效应可起到粘合剂作用。男性腋下、性器官、阴部可分泌带有麝香味的雄酯酮气味;女性则可分泌雌二醇酮的性气味。夫妻同床共枕,异性气味飘香,便可唤起性欲,激起性情。相反,酒气熏天时,不但掩盖了夫妻的原本香味,还会使妻子产生性压抑、性厌恶,日久天长,妻子会将性爱视为负担而导致性不和谐。
从病理上说,长期借酒助性,会引起性腺中毒,使睾丸萎缩,雄激素分泌减少。而血中蓄积的雌激素增加,会导致动脉(包括阴茎动脉)硬化,使阴茎深动脉血流灌注量不足,由此而造成阳痿。另外,性爱前饮酒,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加上性爱的体力消耗、性激情,凡此种种,又会诱发心梗或脑出血等房事意外。综上所述,借酒助性弊多利少,得不偿失。
1抗心绞痛药。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它们会骤然地扩张血管,一旦与酒合用,会加剧头痛:饮酒略多,更会引起血压下降、血脂升高、肠胃不适的症状,更严重的会产生突然晕倒的剧烈不良反应。
2降血压药。如心痛定、长压定、地巴唑等。这类药物若与酒同服或在服药期间饮酒,则很容易出现低血压。假如服用胍乙啶等有较强降压作用的降压药时,再贪杯中之物,常会有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患者会突然摔倒,引起骨折或脑溢血。一旦饮酒过多又服用较大剂量的降压药,常常会出现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而,患高血压的朋友切忌饮酒。
3降压药中的优降宁与酒类同用反而会使血压升高,感到头晕眼花,饮用过量葡萄酒更会使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脑溢血甚至突然死亡。
4镇静、安定、催眠类的药物。如奋乃静、氯丙嗪、安定、率巴比妥、速可眠等。这些药物和酒一起服用,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轻则昏昏欲睡,身体不协调;重则使抑制加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若饮酒过量,还会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5抗过敏药。如赛庚啶、苯海拉明、开瑞坦、异丙嗪、扑尔敏。这些若与酒同服,同样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轻则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重则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导致死亡。
6降血糖药。如甲苯磺丁脲(D860)、优降糖、降糖灵、格列吡嗪、胰岛素等。由于酒精能刺激产生胰岛素的B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故酒类可加剧胰岛素和优降糖的作用,引起低血糖性的休克,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诱发乳酸血症。糖尿病人长期饮酒,甚至可引起重度的神经或精神损伤。
7止血药和抗凝血药。酒精可以抑制凝血因子,对抗止血的药物,使药的止血作用大减弱。
8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类药物。它们本身就有损伤胃粘膜而引起胃炎的副作用,一旦与酒同服,会诱发溃疡或引起急性出血性胃炎,加重出血。
9利尿药。如双氢氯噻嗪、速尿、安体舒通等。它们能通过排尿来降低血压。可是一旦饮酒,酒类的扩张血管作用会使人感到头晕,发生直立性虚脱等症状。
10许多药物具有肝毒性,如四环素、氯霉素类、抗生素、抗结核药、抗肿瘤药、金属锑剂,甚至一些解热镇痛药等这些药物与酒合用会加重对肝脏的毒性,引发肝中毒等各类肝病。
酒虽可强身,却也要注意饮用适时。切不可贪杯中之物,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负责老年学、老化、新陈代谢与营养研究的国立老化实验室研究人员拉菲尔博士介绍说,葡萄酒中富含一种名为白藜芦醇(又名:反转醇)的物质,如果膳食中富含这种物质,则可以和食物中的脂肪“抗衡”,减少脂肪对血管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能使体重在高脂饮食的状态下有所降低,这项成果令人十分鼓舞。除此之外,这种物质在花生和蔓越橘的含量也较为丰富,并具有抗炎和抗癌的作用。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都市人压力大,有些人会选择借酒浇愁,但恐怕会酒入愁肠愁更愁。有香港精神科专科医生指出,酒精会导致产生快乐感觉的血清素减少,增加患上抑郁症的机会。医生又指近年男女酗酒比例由过往的10比1,改变至现时的4比1,以饮用啤酒、红酒等居多。医生呼吁酗酒者切勿自行一刀切戒酒,否则实时戒,死得快。
根据香港青山医院数字,每年约分别收到逾200宗滥药及60宗酗酒新症,分别服务约5300人次及1600人次。青山医院成人精神科部门主管林明估计,约60%滥药者会患有精神病,如吸食冰毒会引起精神错乱,而40%酗酒者会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病。
酒精减酵素令人难快乐
林明说,约80%至90%求诊病人本来已有抑郁症状,其中女性患病机会为50%,男性为约33%,曾有研究指逾30%该类病人的抑郁症状可随着停止饮酒后消失,故相信酗酒的抑郁症病人戒酒后,可纾缓病情。他解释,令人感到快乐的血清素等脑部化学物质的缺少会诱发抑郁症,而酒精会令转换血清素的酵素减少,增加患有抑郁症的机会,随时酒入愁肠愁更愁。
林明直言,近年女性酗酒比例上升,男女酗酒比例由过往的10比1,改变至现在的4比1,估计女性现时一方面经济能力提高,社交应酬增加致饮酒机会上升,加上比较男性,女性较易患上情绪病,不排除因而成为女性酗酒的推力。他指出,过往酗酒者多饮用双蒸、三蒸等价格低廉且酒精浓度较高的白烧酒,现时则饮用啤酒、红酒等居多。
勿一刀切停饮循序渐进戒酒
酗酒坏处多,但林明呼吁酗酒者切勿自行一刀切戒酒,否则实时戒,死得快。他重申,不乏酗酒者为向家人展示决心,自行一次性地停止饮酒,但事实上,酗酒者的身体长期受酒精影响,身体不多不少已产生变化或依赖,一刀切停止饮酒或产生反效果,强调酗酒者愈饮得多,愈不要实时停止饮酒,建议寻求医护人员帮助并配合药物治疗,循序渐进地戒酒。
由于戒容易,守住难,青山医院屯门酒及药物依赖组会以药物戒酒硫助酗酒者戒酒。过往饮一打啤酒才产生醉意的酗酒者服用后,酒量会变差,饮用一两罐后就有醉意,感觉辛苦且不适,从而助酗酒者不沾杯中物。
中国以酒观人的传统由来已久,以诗观人的事例也同样普遍存在。群居而坐,一觞一咏,俯仰天地,畅叙幽情,真性情所致,于是乎彼此引以为知己,推心置腹,以酒见性,以诗展才,群情熙然,成就一段段流传千古的雅聚佳话,这大概是国人对于社交活动中的饮酒最为向往的境地,但它同时也是中国式理性饮酒的隐性逻辑。
以酒观人最初仅是考察帝王诸侯将相士大夫德行的一面镜子,防止沉湎于酒而亡国误家,但到了诸葛亮的《将苑知人性》中,却正式变为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将苑》是现存的诸葛亮兵法。诸葛亮素以知人善任、用兵如神著称,《将苑》第3-11章专门论述如何考察和选拔将材,其中知人性排在了第一位,而醉之以酒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评之风盛行,以酒观人的事例不在少数。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政局动荡之下,有的人滥饮无度以至于无用之极,譬如刘伶病酒;有的人饮酒辄醉,以真性情示人以磊落坦荡,如阮籍;但也有人饮酒有节,谨言慎行以自保,如山涛。山涛,字巨源,就是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重的主人公。据说山涛酒量惊人,饮酒八斗才会醉。晋武帝司马炎想试试他的酒量,就在一次宴会上为山涛准备了八斗酒,然后在喝酒的过程中再偷偷添加,但山涛喝了八斗酒之后就不再喝,任凭所有人怎么劝,就是不肯再多喝一口。竹林七贤当中,山涛的政治成就最高,与他超凡的自制力不无关系。诸葛亮把醉之以酒作为洞察人之本性的方法,因为这可以更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当然,这与今天普遍存在的用闷酒来考察诚意甚或忠诚的粗暴方式,不可同日而语。
以酒观人是为了检视一个人的性情和自控能力,而以诗观人的作用则更加多样。中国诗歌批评史上自古主张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泛指内心的一切理性、感性的活动,言则是表达方式。内心情感翻滚,灵感迸发,忍不住用语言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可以唱出来,或者咏叹一声,还不足以表达,就用手舞足蹈的形体语言表达。当然,敬酒的时候,也会用一切都在酒里来体现满满的诚意。于是乎,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了兴、观、群、怨的作用。兴,是触景生情,以景物来比拟、兴发内心的情感;观,可以用诗歌来洞察人性、观察世事万事万物,风俗世故,兴衰成败;群,把饮酒赋诗作为社交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加速群体共同爱好的形成;怨,是诗人不平则鸣,怨刺上级或者社会,然后静待他人的赏评。
无论兴、观、群、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酒的作用极为奇妙,而以诗酒观人的传统就这样渐渐就形成并流传下来。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写了当时最富盛名的八位酒仙,即贺知章、汝阳王、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一时传为佳话,但他本人并未参与过这样的聚会,所以创作素材大抵也是听人传说后搜集整理而成。史料记载,他主要和李白相熟,一起饮酒的频次也高一些。但诗中主要以呈现盛唐长安的豪放之气为主,八位酒仙在杜甫的笔下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但细究起来,笔法不无夸张渲染之处。根据笔者的经验,张旭三杯草圣传,比较真实,也符合书法创作的客观规律。焦遂在史书上鲜有记载,也没有留下名篇佳作,但根据《饮中八仙歌》的描述,饮酒五斗之后才兴奋得起来,高谈阔论、语惊四座,可能是大脑缺酒的那种。但最有名的那句李白斗酒诗百篇,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夸张手法,只不过是为了表现李白才华横溢而又狂放不羁的形象而已。
诗和酒都是中国社交活动的重要媒介,但二者相遇,有时相得益彰,有时却怪诞不经。《饮中八仙》描写的是中国文人士子放浪形骸的一面,行为艺术本身又经过诗人的渲染,它显然不符合理性饮酒的风尚,也偏离了以诗酒社交的真正意义。但后世却经常以此作为劝酒的佳句,也经常令笔者哭笑不得。
以诗酒观人,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在饮酒的过程中,丰富饮酒的内容,拉长饮酒的时间,提高饮酒的气氛,叫人轻松惬意而又内心兴奋,既达到了增进了解的目的,使彼此可以看清对方真实的形象,而又降低了醉酒的风险,以及快速饮酒对身体带来的伤害。
美国葡萄酒大师(MasterofWine)蒂姆汉尼(TimHanni)认为,饮酒者对于葡萄酒的偏好是由其基因决定的,根据这一点,他把饮酒者分为了四个不同的类型:甜型(Sweet)、过敏感型(Hypersensitive)、敏感型(Sensitive)以及忍耐型(Tolerant)。而除了基因,在汉尼的理论中,环境也是决定葡萄酒偏好的一大因素。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饮酒经验的积累,饮酒者的品味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其中,甜型饮酒者主要以女性居多,这类饮酒者通常会比较挑剔,并且偏好于酒体轻盈、风格精致的甜酒。而其它种类的葡萄酒对他们来说往往会显得酒精感过于突出或风味过于强劲。相较于甜型饮酒者,过敏感型饮酒者则更乐意尝试不同风格的葡萄酒,不过他们的偏好仍然局限于风格纯净且入口感不是过于强烈的酒款。
而就敏感型饮酒者而言,汉尼认为他们的感官敏感性适中,因此在选择葡萄酒时也更为开放灵活,较强的适应力让他们能够享用大部分风格的葡萄酒。在汉尼的观点里,该类别囊括了大部分的饮酒者。最后,忍耐型饮酒者希望能在葡萄酒中感受到浓郁度和强劲风味,他们往往偏好于丰富且酒体饱满的葡萄酒,而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会喜欢喝风格柔弱的葡萄酒。
最近,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State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就汉尼的理论做了一项测验,他们请来一组成年人,并事先调查好他们的饮食偏好和饮食模式。之后,这些参与者被要求对12张桌子上的不同食物及葡萄酒进行评分,一个是单独享用两者时的分数,一个是把两者搭配在一起时的分数。而研究结果显示,汉尼的理论是具有一定正确性的。因为根据参与者给出的饮食偏好和饮食模式,研究人员便可轻松推断出该参与者对于葡萄酒的偏好。
该研究表明,饮酒者的类型不同,他/她对于其它食物的偏好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比如,甜型饮酒者通常会比较喜欢气泡饮料,而忍耐型饮酒者则享受着浓咖啡带来的强劲感觉。对于这一点,该研究的领头人曾经当过厨师的卡尔博克格雷温克(CarlBorchgrevink)说道:起主导作用的其实是我们的味觉,而非别人在餐酒搭配上的固有观念。
同样曾当过厨师的汉尼在1990年就成为了葡萄酒大师,是最早取得该称号的美国人之一。人称风味专家(FlavorMaven)的他坚信自己这一套饮酒者类型理论应当在侍酒师或零售商为顾客推荐葡萄酒时被广泛应用。目前,汉尼正在全球举办各种关于风味平衡、感官科学和烹调历史的讲座。
对于一名迈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每年的迎新会与送别会都是必不可少的,连日续席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很多人会有过这种经历,当情绪高涨时及其容易喝醉,但第二天又不得不带着宿醉造成的头痛奔赴下一场酒席。但不可思议的是,还未完全醒酒的人在第二天再次饮酒时,宿醉头痛的情况会渐渐好转,最终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以酒解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日本Livedoor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日本医学专家须田隆兴表示,以酒解酒这种事是没有医学依据的。之所以会产生宿醉现象,是因为酒精在分解时产生了乙醛,而乙醛则会通过摄取酒精不断产生,从而抑制新陈代谢。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以酒解酒的现象呢?须田隆兴认为,恐怕只是新的醉酒感盖过了宿醉的头痛感吧。或者说是用新的酒精来重新麻痹神经,减轻了宿醉产生的头痛感。在第二天的聚会开始前后可能会有稍稍缓和的感觉。不管怎么说,先等宿醉带来的头痛感消失,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以酒解酒这种事是不存在的。虽说身在职场就一定会遇到那种推脱不开的酒席,但为身体着想,还是多喝水,好好静养,等熬过宿醉的头痛感之后再行动吧。
酒,对于文人来说是风花雪月,是万丈豪情,一醉虽不能泯千愁,但可慷慨激昂,可肆意纵情,可百转千回对于武将来说是江湖豪情,是肝胆相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是一种洒脱
相同的酒在不同的饮酒者身上我们会看到不同的表现,有的饮酒者附庸风雅,有的饮而不醉,有的逢饮必醉,有的借酒撒泼,更有甚者酗酒无行、伤风败德所以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在讲酒品即人品。纵观我们几千年的饮酒文化,其实饮酒者可以大致分为九个品级,今天小酒瓶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九个品级,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饮酒者的九个品级
我们历史上和酒有关的故事纷坛复杂,喝酒的人五花八门,非常难简单的划分品级,有人依据酒德、饮行、风藻评论历代酒人,并且划分了上、中、下三等。等内又可分级,可谓三等九品。上等是雅、清,即嗜酒为雅事,饮而神志清明。中等为俗、浊,即耽于酒而沉俗流、气味平乏庸浊。下等是恶、污,加入依靠着这个标准来评点归类历史上的喝酒名人的话,大概可以这样盘点一下,如有遗漏欢迎酒友们补充。
一、上上品
这个品级的饮酒者属于最高品级了,饮酒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不失风雅,这一品级可以成为酒圣,比如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
二、上中品
上中品相对于上上品来说稍微次之,但是也是酒德非常高的风雅之人,这一品级被很多人称为酒仙,代表人物为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永之、苏晋、张旭等人。
三、上下品
上下品的称号为酒贤。东坡居士、袁中朗当属此类。
四、中上品
很多处于这一品酒的饮酒者被评为酒痴,他们沉湎于酒,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东汉末年的蔡邕、晋人张翰等。
五、中中品
这个品级的饮酒者被称为酒狂。一个狂字说明了很多情况,这类饮酒者放荡不羁,身上既有文人的浪漫也有武将的豪气,比如晋人阮籍、刘伶等竹林七贤等可为代表。
六、中下品
这个品级的饮酒者被称为酒荒,被很多后人解释为为酒荒费正业,比如三国时期的刘琰、晋人胡母辅之、谢鲲等可视为同类。
七、下上品
下上品,乃是酒徒之辈。每饮必过,沉沦酒事,与典籍中的高阳酒徒是有区别的,希望酒友们可以注意一下。
八、下中品
下中品在现代可以称为酒鬼,这类饮酒者嗜酒如命,饮酒忘命,酒后发狂,醉酒糊涂,实在是不可取。
九、下下品
下下品奶酒贼是也。因酒败事,大则误国事,小则误工事或私家之事,这类人应该尽量避免饮酒。
历史中的酒人中多狂狷之士,喜欢给自己取别名。著名的有:高阳酒徒郦食其;自称酒狂的饶宽;自称酒徒的蒋济;自称五斗先生的王绩;白居易谪江州时自称醉司马、任河南尹时自称醉尹、为太傅时自称醉傅、又总称为醉吟先生;欧阳修自称醉翁等等。虽然酒人分为九级,但是也只是一个称号而已,主要还是看饮酒者的心态。
酒,其实并不是不好的东西,因为饮酒者不同才会有了不同的评价和表现,在这里小酒瓶还是要提醒各位酒友:适量饮酒,健康生活!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