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赤霞珠是大家所熟知的葡萄之王,法国波尔多最重要的葡萄品种。现在,中国人喝的葡萄酒中大多有赤霞珠的成分。赤霞珠带有黑醋栗的香气,陈年后有雪茄和雪松的气味。顶尖的赤霞珠葡萄酒风味浓郁,香气复杂,酒体丰满,单宁高,有利于陈年。推荐产区:法国波尔多、美国纳帕谷、澳大利亚巴罗萨谷(BarossaValley)和猎人谷(HunterValley)。2.梅洛Merlot享有“红葡萄中的霞多丽”美称的梅洛拥有独特的“柔顺”特质,其顺滑的口感和梅子般的香气,使它具有广泛的吸引力,曾有人把梅洛比作《红楼梦》里温婉娴雅的宝钗。梅洛常常会和赤霞珠混酿。推荐产区:法国波尔多右岸波美侯、圣埃美隆和纳帕谷等。3.黑皮诺PinotNoir黑皮诺素有“红葡萄皇后”的美称,它成就了勃艮第葡萄酒天堂的美誉。用黑皮诺酿造的葡萄酒比大多数红葡萄酒的颜色都要浅,酒中散发出迷人的红色水果香气,草莓、覆盆子和樱桃是它的三大标准果香,黑皮诺葡萄酒中的单宁也较其他红葡萄酒的低,酸度中~高,酒体低~中。所有这些,造就了黑皮诺芬芳、雅致、细腻、柔顺的口感特色。由于黑皮诺对土壤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比较脆弱,因此也有“林黛玉”之称。推荐产区:法国勃艮第、美国俄勒冈州。4.西拉Syrah西拉葡萄起源于法国,却在澳大利亚大放异彩。西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颜色深、带有胡椒味和黑莓的香气,单宁含量高。陈年后,质地更加顺滑。推荐产区:法国北罗讷河谷、澳大利亚巴罗萨谷和猎人谷。5.仙粉黛Zinfandel说起美国葡萄酒,就不得不说仙粉黛了。曾几何时,“WhiteZinfandel”(白仙粉黛)旋风席卷全美乃至全球,不过近年来随着人们口味的转变,仙粉黛红葡萄酒正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总的来看,仙粉黛葡萄酒是一种果香极为馥郁的葡萄酒,其口感往往充满果酱味、蓝莓味、黑胡椒味、樱桃味、李子味、蔓越莓味以及甘草味等。入口后,浓郁的蜜饯味充溢口腔,并伴有香料味,余味中还有烟草气息。推荐产区:美国、意大利。6.霞多丽Chardonnay霞多丽被称为白葡萄之王,用霞多丽酿造的葡萄酒总是那么地经典,让不少人一如既往地为之疯狂。霞多丽是世界上风格最多样,种植范围最广泛的酿酒葡萄。它可以用来酿制风格多样的葡萄酒,从酒体丰满浓郁的索诺玛霞多丽葡萄酒,到酒体轻盈剔透的白中白香槟。根据产区的不同,霞多丽会有柠檬、蜂蜜、青苹果、奇异果、橡木味和黄油味等不同风味。推荐产区:法国勃艮第夏布利、伯恩丘,美国索诺玛谷、卡内罗斯(Carneros)。7.长相思SauvignonBlanc长相思的命名原意是“带野性的白葡萄”,长相思葡萄酒所含有的主要水果风味是柠檬、青苹果、白香果和白桃。酿造葡萄酒时,因葡萄成熟度的差异而使所酿成的葡萄酒风味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长相思葡萄酒与其他白葡萄酒的区别在于长相思含有草本风味,如灯笼椒、墨西哥辣椒、猫尿味和青草的味道。推荐产区:新西兰马尔堡(Malborough)、法国卢瓦尔河谷。8.雷司令Riesling德国有着悠久的雷司令葡萄酒酿造史,如今甚至连那些顶级美食家和侍酒师们都将其奉为顶级珍藏酒。雷司令是属于芳香型葡萄品种,因此其葡萄酒的主要果味包括油桃、杏子、苹果和梨子味等,一般还会伴有蜂蜜或是类似于汽油的化学气味。雷司令酸度高,陈年时间长。
误区一:将葡萄酒存放在冰箱里
冰箱内空气湿度低,如果不是恒温冰箱,温度不稳定容易导致葡萄酒口感不佳,且冰箱门经常一开一关也容易使温度不稳定。将葡萄酒与食物饭菜放在一起会影响到葡萄酒的香气。
误区二:将葡萄酒存放在厨房里
厨房也是温度不稳定的地方,甚至有时候温度会过高,影响酒液。同时厨房里的饭菜油烟味也会严重影响到葡萄酒的口感风味。
误区三:葡萄酒开瓶后很久才饮用完
在开启葡萄酒后,最好是在几个小时内饮用完,因为就算用瓶塞盖上,葡萄酒也会与氧气接触产生反应,葡萄酒的风味和口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
误区四:将葡萄酒放置在阳台上
将葡萄酒放置在阳台上或者是窗边都是不明智的,光线中的紫外线是加速葡萄酒氧化的罪魁祸首之一,虽然通风但是温度不稳定,光照太强,容易使葡萄酒过快老化。
误区五:葡萄酒都可以陈放很多年
不要以为是葡萄酒都有陈年能力,在购买前可以向商家询问清楚。一般在商店或超市买到的葡萄酒都是餐酒,属于不能陈年的酒,这类酒最好在一年或两年内饮用完,不然葡萄酒的风味会大打折扣。
储存葡萄酒要从恒温、避光、避震、避湿和通风这几个方面考虑,所以一般来说在没有地下室或酒窖的情况下买个恒温酒柜是最为妥当的。一定要记得避开上述的几点误区,才能更好的储存葡萄酒。
如今大家都知道适量饮用葡萄酒具有保健的作用,于是爱上葡萄酒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人们对葡萄酒的认识中会存在许多误区,以至于闹出很多笑话。接下来看一些品鉴葡萄酒的常见误区,希望能够帮助你以后避免。
把葡萄酒简称为红酒
把葡萄酒简称红酒,以至出现霞多丽红酒的谬误。即使是天才般的酿酒师,也不可能用霞多丽白葡萄酿造出红酒来。
实际上,红酒只是葡萄酒的一种,葡萄酒还包括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香槟、起泡葡萄酒、甜白葡萄酒(贵腐酒)、冰酒、雪利酒、波特酒、马德拉酒以及各种加香葡萄酒(味美思等)。
葡萄酒加雪碧
《夜宴》上映后,冯小刚导演说:我想拍这么一个电影,现在中国有钱人迅速分化成两派,一边是海归派,一边是本土派。海归派喜欢去户外运动、上健身房;本土派喜欢去夜总会、蒸桑拿。本土派喝红酒加雪碧,这海归派说,欧洲人研究了几百年,最难的事就是从红酒里把这糖份给提出去,结果咱们中国同胞都给兑回来了。
如果你觉得不够甜,干脆换一瓶甜白葡萄酒;如果你觉得过浓烈,可以换一瓶酒精含量低一些的其实红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已经很低了,通常只有12%-14%。
连上6瓶不变样
一顿饭,连续上6瓶一样的葡萄酒,而不懂得是应该上6瓶种类不同的葡萄酒。
根据西餐宴会体系,餐前要喝开胃酒,比如香槟、起泡葡萄酒、干雪利、味美思;正式进餐当然要佐餐酒,基本原则是:白肉(海鲜)配白葡萄酒、红肉配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在二者之间回旋;上甜品时配甜酒,比如贵腐酒、冰酒;餐后还该来一杯消化酒,比如波特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
当然,白肉配白葡萄酒、红肉配红葡萄酒是建立在西餐基础上的,而中餐与西餐的烹调理念有很大的出入,所以我们也不一定固守这个原则。搭配葡萄酒,除了要看红肉还是白肉,还要看烹饪方法和调味原料。我们要配合的不是食物的颜色,而是食物的味道。比如西湖醋鱼,就不一定非要选择白葡萄酒了,不妨尝试用一款黑比诺红葡萄酒,也许别有洞天。
相信酒是老的香
CCTV《每周质量报告》曾经报道,北京某葡萄酒公司2001年才投产,但酒标上的年份却有1992的。更荒唐的是,1992卖198元、1998卖42元、1999卖23元,他们为年份与价格建立了成正比的数学关系:年份越老,价格越高。
葡萄酒被称为会呼吸的酒,很多原因也是来自于软木塞,因为软木塞在封存了葡萄酒的同时,又留了一个小小的门缝,这种木质的空隙,既可以吸收葡萄酒,使软木塞涨开从而保存酒液质量,又可以使空气进入使葡萄酒得以呼吸,慢慢氧化成熟,所以才会有葡萄酒年份一说。
葡萄酒木塞常见误区
一、“木塞长度越大,密封性越好”。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木塞长度越大,在瓶内酒液液面不变的情况下,瓶内空间就会越小,瓶内压力越大,越容易发生渗漏,因此选择长度适中的木塞是减少漏酒现象发生的关键。
二、“木塞直径越大,密封性越好”。这也是想当然。如果瓶口直径正常,只要木塞直径达到23mm对木塞的弹性收缩来讲就够了。一些客户考虑到瓶口内径有一定不规则,选择直径23.5mm的木塞用直径来补偿,但是实验表明,在木塞品种、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直径从23增至23.5或24mm对密封并无明显帮助。相反,技术木塞(聚合塞、“1+1”塞)由于其密度大,当直径增至24mm时,就会出现不容易打进去,或者打进去后不容易拔出来,甚至拔断塞的情况。另外,直径太大,收缩过度也可能会破坏木塞内部结构,反而容易漏酒。
三、“水份越高越好,打塞容易,不易掉渣”。但事实是低水份木塞要更好,因为水份高即意味着木塞发霉变质的几率大,再者聚合塞都是用粘合剂生产的,粘合剂在温度、压力和水份条件下有失去粘性的风险。现实中有个别酒厂不仅不要求水份,反而限制水份,这是聪明的做法。
四、“木塞密度越大木塞质量越好”。木塞密度与木塞质量是一个反向关联,也就是说密度越小的木塞品质越好、密封性越好,这是因为密度大恰恰可能代表软木原料品质差,在产地,原料粒子的价格是以密度来计算的,密度越大的粒子越便宜。
五、“木塞中残留的双氧水会影响到酒的品质”。木塞诞生不久,双氧水就成为木塞灭菌、消毒处理的天然伴侣,双氧水能使植物纤维氧化变白,并且反应完毕后唯一残余物是水,是其它任何化学品不能替代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木塞残余双氧水会影响到酒的品质。事实上,在木塞水份低于6%或更低时,经过收缩后的木塞上只有一个很小的断面,它是不会使酒氧化变色,影响酒的品质的。实际上,木塞中极少量双氧水的存在是有利于木塞和酒的卫生保护。
六、“柔顺剂可以不用”。柔顺剂的使用是木塞生产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使用量一定要适当,过多可能导致酒液上出现絮状漂浮物,太少又易引起打塞或拔塞困难,目前行业中木塞表面正规处理是用法国生产的有机硅化合物,对其用量的把握也是影响一个木塞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1、手握杯壁
在观看某些明星出演的影视剧、重大典礼或代言广告时,凡出现葡萄酒镜头,一些明星在拿高脚杯时,经常用芊芊玉手握住酒杯的杯壁。
纠正:红葡萄酒的最适饮用温度一般为14-18摄氏度,白葡萄酒为8-12摄氏度。如果用手握住杯壁,将导致杯中葡萄酒的温度上升,从而失去最佳饮用温度。正确的做法是握住酒杯的杯茎,这样既可避免手温致使酒温升高的问题,又可避免在杯壁上留下指纹,从而可以更方便地观察酒体的颜色和澄清度。
2、酒入口后立即咽下
许多人品味葡萄酒时,喜欢像喝啤酒、喝水那样,入口后立即一口咽下。
纠正:葡萄酒品鉴时,通常使用“12秒理论”来充分鉴别其酒体,即将入口后的酒保持在口中12秒左右,这样才能深刻、全面地了解到葡萄酒的口感。如果时间太短或立刻咽下,则很难充分品味出酒的质量与风格。
3、任何状态下都可以品酒
许多人喜欢在疲惫时饮用一杯美味的葡萄美酒,认为其靓丽的色彩、浓郁的果香可以很好地帮助自己驱赶身体的疲劳。所以,许多人便由此认为任何状态下都可以品鉴葡萄酒。
纠正:其实,品鉴葡萄酒和饮用葡萄酒是不同的行为。第一,品鉴的最佳状态应该为身体健康、精神良好时,这样才能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而饮用葡萄酒则可在疲惫时进行。第二,品鉴的最佳时间为上午10点至12点,最好在饭前较为饥饿时进行,因为此时鼻腔、味蕾的感觉最为灵敏。而饮用葡萄酒则不必拘泥于此。
4、品酒前喷洒香水
一些爱美的女士为达到完美亮相的目的,喜欢在参加酒会前化妆和喷洒香水。
纠正:在品酒前如果使用香味较为浓烈的化妆品或者喷洒香水,实在是很为雷人的做法,因为气味浓郁的化妆品或香水将掩盖葡萄酒的香味,从而无法正常闻香与分辨葡萄酒的气味。所以,品酒活动对周围气味的要求通常是无任何气味且通风条件良好。
误区一:葡萄酒等于红酒
很多人一提起葡萄酒,就认为葡萄酒等同于红酒。
纠正:其实,葡萄酒按照颜色分类,不止包括了红葡萄酒,还包括了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有些粉丝之所以认为葡萄酒等于红酒,是因为红酒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最为常见的缘故。
误区二:干红就是红酒中含水少
在气象学中,“空气干燥”一词中的“干”指的是空气中含水量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就将气象学中“干”的意思移到了葡萄酒中,认为“干红”指的是含水量少的红酒。
纠正:在葡萄酒学科里,“干酒”指的是含糖量小于或等于4g/L的葡萄酒,所以,“干红”自然指的就是含糖量小于或等于4g/L的红葡萄酒了。也就是说,葡萄酒学科里的“干”针对的是酒中的含糖量,而非含水量。
误区三:酒是陈的香,买回的葡萄酒应放置几年再喝
中国历来有“酒是陈的香”的说法,所以一些葡萄酒爱好者也根据这一说法,将购得的葡萄酒特意在家存放好几年,希望凭借时间的积淀来获得陈酿的葡萄酒。
纠正:许多葡萄酒其实是不需要也不适合陈酿的,例如一些在装瓶时就已达到最佳饮用期的年轻红葡萄酒和许多干白葡萄酒及桃红葡萄酒,这些酒在年轻时饮用才能获得最佳口感。而且,那些适合陈酿的葡萄酒,也大多是在酒窖里的橡木桶中完成其陈酿阶段,而非在酒瓶中。
误区四:葡萄酒酒度很低,可以放心饮用
有些人认为,葡萄酒的酒度相对白酒来说显得很低,所以,即使是酒量很差劲的人亦可放心大胆地饮用,因为它的低酒度绝对不会使人醉倒。
纠正:根据葡萄酒的定义,其酒度是不能低于8.5度的。目前国内市场上大多数葡萄酒的酒度为12度左右。一些葡萄酒专家也常常用“葡萄酒的后劲很强大”这句话来告诫人们一定要把握好葡萄酒的饮用量。
误区五:价格越高口感越好
一些消费者鉴于葡萄酒是奢侈品的说法或自己的面子问题,认为葡萄酒的价格越高,口感也会越好,所以在购买葡萄酒时,一般只选贵的或进口酒。
纠正:其实,并非所有价格高昂的葡萄酒,其口感都优越。例如,一些价格较高的陈年老酒因含较重的烧焦气味,反而不能被一些口感较淡的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在消费葡萄酒时,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口味喜好和风格,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经济状况,正确、理性地选择适合的葡萄酒。在葡萄酒世界里,只有适合自己的酒,没有最好最贵的酒。
误区六:“此酒为某大师酿造,品质一定好”
相信一些葡萄酒爱好者在超市选购葡萄酒时都遇上过这类情况:一些酒水导购员在推荐某款葡萄酒时,常说此款葡萄酒出自某位酿酒大师之手,工艺精湛,所以这款酒的品质一定优良。
纠正:葡萄酒业界的专家常说:“葡萄酒三分靠工艺,七分靠原料。”说的就是,一款葡萄酒品质是否优良,主要决定因素为葡萄原料尤其是葡萄品种,而较少取决于葡萄酒酿造工艺。所以,如果酿造葡萄酒的原料存在很大缺陷,那么酿酒大师们通常情况下也是回天乏力的。
欢迎阅读酒库网jiuku365.com红酒频道的《常见的8大葡萄酒误区》内容,更多精彩访问红酒葡萄酒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