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酒文化与德专题。这篇关于《酒德、酒礼与酒品:行的是酒 践的是德和礼》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这样描述酒德、酒风与酒品:

一般来说,酒品好是喝酒的最高境界,这需要酒德好,还要酒风好,两好加起来才算酒品好。酒品好的人是人间极品,普通人很难做到。

所谓酒德,即喝酒的品德,豪气冲天,来者不拒,不耍滑、不偷奸,只要在座各位高兴,让喝几杯就喝几杯,最后很容易醉;酒风,即喝酒后的行为,或仪表堂堂、谦谦君子,或焦躁不拘、疯狂小人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通常情况下,酒德好的人,酒风往往不怎么好;酒风好的人,酒德一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

其实,酒德在古代并非指酒量,而是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也就是所谓酒风。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

很多人不知道,酒德二字老早就出现在《尚书》和《诗经》中了,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尚书.酒诰》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只在有病时方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古时与酒德同时出现的,还有酒礼。它包括:

主人与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杯中酒尚未饮尽,晚辈是不能先把酒喝光的。

古代饮酒礼仪分为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以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品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才能仰杯而尽。

今天咱们在酒桌上,隔着老远打的过来敬酒,其实就是古代酒礼避席而立的翻版;而敬酒以三杯为度,更是古礼在今天的延续。

伴随时代发展,愈来愈多80后、90后成为饮酒人群中的主体,尽管千百年前的很多酒仪、酒俗渐已失传,但作为传统饮酒文化根基的、基本的酒德和酒礼,我们很有必要加以传承和弘扬。譬如:

量力而饮,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不作力不从心之饮。那些赌酒争胜、故作豪饮、借饮浇愁的行为,无一不是愚昧和懦弱的表现。

节制有度,饮酒要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过七八分,饮而不乱。正所谓酒不可极,才不可尽。吾欲持酒以礼,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力戒贪杯与逞才。

饮而不劝,至少不能强劝,讲究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切勿强人所难,执意劝饮。还是主随客便,自饮自斟为好。

酒德和酒礼,是中国酒饮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行的是酒,践的是德和礼。只有同时具备了酒德和酒礼,才谈得上酒品。好酒品不应当仅仅是个别人的优秀特质,更应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

从这个意义讲,文明饮酒,以行酒传播文明,用酒德和酒礼重塑酒品文化和酒品精神,难道不应当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推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中的一项神圣使命吗?!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我国的民间饮酒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在各地的众多民族之中,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仍然留传至今。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烦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所以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他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酒德、酒礼、酒品 你了解吗?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这样描述酒德、酒风与酒品:

一般来说,酒品好是喝酒的最高境界,这需要酒德好,还要酒风好,两好加起来才算酒品好。酒品好的人是人间极品,普通人很难做到。

所谓酒德,即喝酒的品德,豪气冲天,来者不拒,不耍滑、不偷奸,只要在座各位高兴,让喝几杯就喝几杯,最后很容易醉;酒风,即喝酒后的行为,或仪表堂堂、谦谦君子,或焦躁不拘、疯狂小人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通常情况下,酒德好的人,酒风往往不怎么好;酒风好的人,酒德一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

其实,酒德在古代并非指酒量,而是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也就是所谓酒风。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

很多人不知道,酒德二字老早就出现在《尚书》和《诗经》中了,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尚书.酒诰》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只在有病时方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古时与酒德同时出现的,还有酒礼。

它包括:主人与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杯中酒尚未饮尽,晚辈是不能先把酒喝光的。

古代饮酒礼仪分为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以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品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才能仰杯而尽。

今天咱们在酒桌上,隔着老远打的过来敬酒,其实就是古代酒礼避席而立的翻版;而敬酒以三杯为度,更是古礼在今天的延续。

伴随时代发展,愈来愈多80后、90后成为饮酒人群中的主体,尽管千百年前的很多酒仪、酒俗渐已失传,但作为传统饮酒文化根基的、基本的酒德和酒礼,我们很有必要加以传承和弘扬。譬如:

量力而饮,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不作力不从心之饮。那些赌酒争胜、故作豪饮、借饮浇愁的行为,无一不是愚昧和懦弱的表现。

节制有度,饮酒要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过七八分,饮而不乱。正所谓酒不可极,才不可尽。吾欲持酒以礼,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力戒贪杯与逞才。

饮而不劝,至少不能强劝,讲究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切勿强人所难,执意劝饮。还是主随客便,自饮自斟为好。

酒德和酒礼,是中国酒饮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行的是酒,践的是德和礼。只有同时具备了酒德和酒礼,才谈得上酒品。好酒品不应当仅仅是个别人的优秀特质,更应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

从这个意义讲,文明饮酒,以行酒传播文明,用酒德和酒礼重塑酒品文化和酒品精神,难道不应当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推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中的一项神圣使命吗?!

出生、成人礼时的酒礼习俗


白酒伴随中国人一生的仪式,如出生、成人、婚礼、生育、死亡等等都会有酒的身影,其中尤以出生、婚礼、寿诞、丧葬酒礼被格外重视。

出生时的酒礼习俗

酒壶报生

我国华南地区,妻子分娩后,丈夫要用礼篮子装肉、酒壶装酒到岳母家去报喜。内行人只要看酒壶嘴的方向,就知是生男还是生女:壶嘴朝篮里,是男孩;壶嘴朝篮外,即是女孩,有女生外向之说。岳母家往往回以母鸡、红糖、糯米、面条、香菇等物。

报生酒

在浙江金华地区,婴儿出生后,要备酒一担,往岳母家报喜,称为报生酒。岳母则回以糯米或粳米一壶,上放一对红蛋,或索粉一篮,然后岳母给邻居分报生酒。

报生壶

在浙江台州、金华,向岳母家报生时带有镴制的报生壶,内装黄酒,壶嘴上插柏树枝,以柏树和百岁谐音而取其吉兆。若生男婴,报生壶嘴要用红纸塞上,生女婴则不塞。娘家倒取报生壶里的黄酒后,要把米放在报生壶内,给女儿烧粥吃。

送喜蛋

贺生,又称诞生礼。在杭州,婴儿出世,要用喜蛋、酒菜等送到丈人家报喜。

三旦酒

我国南方许多地方,生下女孩,常要栽几株嫁妆树,以备将来女儿出嫁时砍树做嫁妆用。有的地方生长子要栽三旦(三日)树,即给孩子做三日时,在亲友吃过三旦酒后请他们栽树,意思是祝福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开口奶

婴儿所饮第一口奶,谓开口奶。给婴儿喂的开口奶须向别家妇女讨来,生女婴者须讨生男婴妇女之奶,生男婴者须讨生女婴妇女之奶。喂奶之前先喂黄连汤一口,谓先苦后甜。又把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分别制成汤,用手指蘸汤涂婴儿嘴,边涂边念: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往后生活甜蜜又富裕。

三朝酒

婴儿出生第三天称三朝。过去,三日洗儿,抱见舅姑,唤以乳名。诸族人及亲友各送米蛋之类看望产妇,并表示祝贺;女家邀亲友吃三朝酒。洗儿之时,浴盆中须放喜蛋及金银首饰等物。洗毕要取蛋在婴儿额角摩擦一遍,说是可免生疮;用金银首饰,说是可以镇惊。洗过之后,以父之鞋一只、碎缸片一块、肉骨一根,与婴儿合称,叫上秤,希望孩儿长大后有刚(缸)骨,继承父志。一些地方,小儿初生三日,必集女宾聚宴,谓之三朝酒。在浙江金华,小儿初生三日,拜祀祖先,尊长为小儿命名,置酒宴亲族,日红男酒。浙南地区吃三朝酒也叫吃禳解酒。这天洗生婆来给婴儿洗浴,检视脐带剪痕,脱去利市衣,更换新衣。三朝酒以请洗生婆为主,其他请的是吃过开喉奶、赐利市衣以及临蓐时帮忙的人,大都是女客,不请男客。

满月酒

满月酒也叫弥月酒,又叫汤饼筵。在温州,有大满月(40天),小满月(30天)之分。有些人家在满月时大摆酒席,发出请柬。收到请柬的亲友都要送礼,礼包上则写汤饼之敬。有的人家还张灯结彩,演唱弹词。满月剃头,叫做打光光,囟门必须留足一寸见方的头发,叫做孝顺发。剃下胎发,用红布急裹,送保生娘娘宫神座旁边,是保长生的意思。剃头后,主家要请理发师吃酒,并送鸡蛋、红包酬谢。

生日酒

小儿满一周岁时,舅家送米粉塌饼,亲戚送衣饰等物,谓周礼。家中设酒席招待,称为生日酒。小儿穿新衣,戴虎头帽、银项圈、百岁锁(长命锁)、手镯等。先扶他至堂前礼神;再抱他穿过预先搭在屋檐前的竹梯,称为过关;再由娘舅抱着沿村兜一圈。也有人认为必须过两座桥,才算吉利。在浙江湖州,婴儿年满一周岁,俗称得周。外婆家要送外孙穿用的袍褂衣服、鞋帽等礼物,婿家要办得周酒款待前来恭喜道贺的宾客。

报生酒

江西民俗,婴儿出生后,大多要鸣炮示庆,将胎盘(俗称包衣)埋于荒野。父亲则要到外婆家报喜。报生时,多提一把茶壶,生男者壶嘴朝前,挂两个由红绳系着的桂圆,壶嘴插红纸扎的香柏和万年青,壶内装满酒;生女者,壶嘴朝后,无任何装饰。岳母收下酒后,回一壶糯米或粳米,上放一双彩蛋,传说吃了娘家的米身体强壮些。然后岳母给邻居分送报生酒。

送浆酒、打浆酒

婴儿如果是第一胎,外婆得到女婿的喜报后,要送阉鸡、鸡蛋、鲍鱼、鲍豆腐,和小孩穿戴的鞋袜、衫裤、体被、尿垫、背带、披风、围裙、口栏枷等。姥姥到女婿家去看女儿,抱外孙,俗称送浆酒。婴儿的父亲提猪肉到岳父家及舅父、姑父、姐夫等各家,告诉打浆酒(或称请浆酒)的日期。打浆酒一般在产后十天举办。到时,四方亲戚、邻里好友都提着鸡、蛋、宝宝衫等礼品前去恭贺。打浆酒喜事一般来女客,产妇娘家客人坐首席。江西龙南、全南、寻乌、南康等地有此习俗。

酒桌酒礼习俗 叩指礼的含义


饮酒之乐除了酒质优良带来的乐趣外,饮酒的气氛和场面更是一种享受,因此,文明饮酒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向人敬酒,是表示祝愿、祝福等。主人斟酒时,客人可行叩指礼,表示感谢主人斟酒。行叩指礼时,客人把食指、中指并在一块,指头轻轻在桌上叩几下。

叩指礼传说

传说乾隆微服南巡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知道了这一情况,非常害怕皇帝老子出现意外,拼了老命也要去护驾,于是知府乔装打扮,到了茶楼,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置坐下。

乾隆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装模作样的把久闻大名、相见恨晚的话语一说之后,便要给知府倒茶,知府诚惶诚恐,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叩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很多人在敬茶喝茶的时候为了表示尊重和谢意,就会用手指在桌上轻叩表示礼节,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之后在酒桌上也就流传开来!反正不论你敬我茶还是酒,我便叩这么几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后患无穷。

叩指礼

叩指礼一直在很多人的口耳相传中流传下来,到了现在叩指礼有了几个区别在对待长辈、平辈、晚辈时有不同的礼节。

晚辈向长辈

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一般轻敲三下即可。

平辈之间

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和谢意。

长辈向晚辈

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特欣赏晚辈,可敲三下。

叩指礼是现代商务宴请中,一个最常用的酒桌礼仪。

至今,仍有不少地方保持此酒礼习俗,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请差倒酒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酒礼习俗:古代的“一献之礼”


礼仪,不仅现代人注重,古代更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常常把这些礼仪之道放于古诗中,让人很受启迪。

《诗经小雅瓠叶》从客人的角度叙写了周朝时贵族宴饮、宾主酬酢的情形。原诗如下: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酋,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从诗中可以看出,献、酢、酬是古时饮酒的一套礼节,即一献之礼,宾主各两爵而礼成。一献之礼,即古代飨(款待)士之礼,主人礼宾一度献酒称一献。《仪礼士冠礼》记载:及醴宾以一献之礼。汉郑玄注:一献者,主人献宾而已士礼一献,大夫三献。《礼记乐记》中说: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郑玄注:一献,士饮酒之礼。百拜以喻多。唐孔颖达疏:一献之礼,宾主百拜者,谓士之飨礼唯有一献,言所献酒少也。从初至末,宾主相答而有百拜,言拜数多也,是意在于敬不在酒也。《仪礼士昏(婚)礼》载: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又云:舅飨送者以一献之礼。即士之婚礼时,舅姑飨妇或舅飨送亲者也用一献之礼。

具体来说,一献之礼即遵循这样的献酒程序:主人在斟酒之前,先要下堂到庭中净手、洗爵,以示洁净;客人也随之前往,以避役使主人之嫌。之后,双方一起上堂,主人先斟酒以敬宾客,客人拜谢后接爵;然后客人入席做食前祭祀,祭毕还要称赞酒之甘美,待主人答拜后再将爵中之酒饮尽;以上是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献。客人饮毕主人的敬酒,再以酒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将客人的敬酒饮毕又自饮后,再次斟酒回敬客人,称为酬。至此礼尽。

正献之后,为众宾按长幼次序相酬之礼,称旅酬。旅酬之后,宾主饮酒不计数量,至醉而止,称无算爵。

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酒以成礼,我国自古便有此种说法,酒在古人看来,具有极其神秘庄严的性格,因此十分受到重视,也体现在古诗之中。

酒礼:敬酒礼仪


敬酒礼仪

1、宾主敬酒礼仪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历来就有朋友来了有好酒的宾主礼仪。先秦时,开宾主酒礼之先风,一般由主人先向客人敬酒,表达主人的欢迎之情;客人必须回敬主人。另外,多个客人时,主人首先要向第一客人敬酒,然后依次向其他客人敬酒,或向集体敬酒。客人也要向第一主人回敬酒,再依次向其他主人回敬酒。后世的宾主酒礼,基本上按先秦的礼数,主人先干为敬,客人集体起身,共同干杯。所不同的是,如今提倡过电,主人用酒杯敲一下酒桌,客人不必集体起身,用时髦的话叫集体上网。中国少数民族的酒礼更为丰富,有交杯酒、交臂酒、转转酒、杆杆酒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传统酒礼。

少长酒礼:中国饮酒之礼,自古至今,讲究区分长幼、辈份。在一般酒礼场合,对少长饮酒之礼也十分讲究,晚辈应首先向最年长者敬酒,再依次向长者和同辈敬酒。《礼记》规定,少者幼者陪长者饮酒,敬酒时,少者幼者必须起立;长者给少者敬酒,少者必须接受;少者与长者同席,不要距长者太远,必须靠近;长者没有入座,少者不准抢先入座等等。上述酒礼,延续至今,仍在袭用。

向女士敬酒,或女士向客人敬酒,应举止得体,语言得当,不要失礼。在别人正在敬酒、夹菜、吃菜时,不要敬酒

2、单位聚会

给领导敬酒时应当把握三个要点,即敬酒三原则:一是要有充分的观众;二是要有恰当的理由;三是要在领导高兴时。除非特别的原因,不要躲在角落里给领导敬酒,要创造一定的氛围,让同桌的其他人,至少是多数人看到你给领导敬酒,这到不是要使自己成为焦点,而是要让领导成为焦点,要让所有人看到领导受到尊重,当然也展示你尊重领导;给领导敬酒不能没有理由,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酒桌上的理由都是只要在酒桌上成立就可以了,比如感谢的意思啊、道歉的意思呀、表态的意思呀,都可以,但不可太矫情,太肉麻,引起与自己同等地位的人不舒服:第三个原则很好懂,领导不高兴千万别惹事,与领导地位不匹配也千万别贸然充当劝说者的角色。注意要在领导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时去敬酒,领导到另一桌给下属敬酒,在回来的路上你去敬酒,敬在路上,是不礼貌的。

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自己给领导敬酒时,不可计较领导杯中是否是酒,也不可计较领导是否干杯,更不可怀疑领导的酒,甚至要换掉领导的酒后再敬那就太失礼了。给领导敬酒后要征得领导的同意,为领导添酒,不要添得太满,除非这个领导酒量大且尚未到量。给领导敬酒,自己必须干杯!一句话,我喝完,您随意。

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注:在别人正在敬酒、夹菜、吃菜时,不要敬酒。其实,各地的情况、风俗不一样,要因地制宜。

酒德是什么?


酒德,具体指的是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该有的风度。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是无德。酒德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一定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意思是只有在祭祀祖先和天地山川的时候,才能够饮酒);无彝酒(意思是不要经常饮酒,平常要少饮酒,以节约粮食);执群饮(意思是禁止人们聚众饮酒);禁沉湎(意思是禁止人们饮酒过度)。所以说,儒家并不反对饮酒,他们认为用酒来祭祀敬神,养老奉宾,这些都是一种可以赞扬的德行。

总的来说,我国的传统主张让酒回归到文化的本位,讲求以下的酒德:

1.量力而饮。具体来说,就是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喝酒的人要对自己的饮酒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量,不要作力不从心之饮。而且,过量饮酒或者是嗜酒成癖,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过量饮酒,一来对身体有害,二来有伤大雅。嗜酒的人或是赌酒争胜,或是故作豪饮,或借酒浇愁,这都是非常愚昧的表现,是懦夫的行径。

2.节制有度。就是说,饮酒时要懂得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最多不得超过八分,这样才能做到饮酒而不乱。纵观中外历史,喝酒没有节制的人很难长寿,而且因喝酒而误事的例子更是不少。

3.饮酒不能强劝。酒桌上经常会遇到勉强别人喝酒的人,人家表示不能喝了,他还是胡搅蛮缠,步步进逼,层层加码,非把客人灌醉才高兴。而且,这些人通常都振振有词,嘴里都有一番大道理,让客人难以推辞。他们完全是把沉溺当豪爽,把邪恶当有趣,这样的人是很可恶的。其实,人们的酒量各异,有的能喝,有的不能喝,这是很自然的事。强劝人饮酒不仅会破坏酒桌上的气氛,而且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

因此,主人在款待客人时,既要做到热情诚恳,又要做到热闹理智。千万不要强人所难,执意劝饮。

别人为你斟酒记得行“叩指礼”


斟酒,通常在饭局上,是服务员承担的工作。但很多时候,主人为了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会亲自为来宾斟酒。

中餐里,别人斟酒的时候,可以向其回敬叩指礼,特别是自己的身份比主人身份高的时候。

方法是:客人把食指、中指并在一块,指头轻轻在桌上叩几下。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式餐点的酒会上,以表示对主人斟酒的感谢,是一种常用的礼节。

叩指礼

叩指礼是乾隆皇帝首创

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

据说是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拼了老命也得去护驾,否则万一出事,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测。到了茶楼,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置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的装模作样一番。

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诚惶诚恐,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叩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敬茶喝茶是人之常情,又怎知你是微服皇帝,反正你敬我茶,我便叩这么几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后患无穷。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礼仪。

当别人为你斟酒的时候,不仅不知道要行叩指礼表示致敬,看到同桌人行礼反而认为别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却不知自己才是失礼一方。

在为客人斟酒时

请注意以下几点

当面开酒

商务宴会时,主办方负责人为客户准备的酒,一般是本次宴会上最好的酒。应该将酒当场开封,分别为来宾们斟酒。

斟酒姿势

斟酒时,每斟完一杯,要把酒瓶稍收后顺手往后轻轻一旋,以免酒水洒出,造成失礼。斟酒时,酒杯应该放在餐桌上,一手扶住酒杯,一手倒酒,注意酒瓶不要触碰到杯口。如果你是接受他人斟酒,应该拿起杯子稍微倾斜。

斟酒有量

一般来说,斟酒不宜过满。中餐时斟酒,白酒一般以八分满为宜。

斟酒有序

商务宴会时,斟酒的顺序也严格地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斟酒一般要从主宾位开始,再斟主人位,然后按顺时针斟酒。如在座有年长者,或远道而来的客人,应该先给他们斟酒。

如果两人同时为一桌的客人斟酒,则一个从主宾开始,一个从副宾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绕台进行。此外,如果宴请亚洲区客户,请先斟男主宾,再斟女主宾;如果宴请欧美客户,则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

叩指礼是现代商务宴请中,一个最常用的酒桌礼仪。至今,仍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倒酒或倒茶之际,客人都会以叩指礼表示感谢。

大国之酿的友情提醒,既然叩指礼是传统礼仪,下次在酒桌上,大家还是不要忘了遵循这一传统哦!

清明节的酒礼习俗


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到,除了扫墓、放风筝之外,在清明节的酒礼习俗也由来已久......

说起清明与酒,人们会很自然想到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虽未直接写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活动,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里,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清明节何以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清明节饮酒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有人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也有说在清明前两日。可能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历史上,唐以前重寒食,宋以后重清明。寒食节时,家家要禁烟火,只能吃预先做好的冷熟食。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功成隐退、抱树焚身的晋文公重臣介子推。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时间,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寒食节虽禁火,但不禁酒,喝酒暖身之举便流传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代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寒食饮酒诗,相劝一杯寒食酒是赵嘏的诗句,野寺一倾寒食酒是张祎的诗句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清明节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但扫墓、踏青、郊游这些活动,至今仍被人们重视。而且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对先祖的缅怀和祭奠,还是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享受,饮酒,不管在野外或是家里抑或是酒家,依然是少不了的。

循乎礼、合乎道 我国各地不同的开席酒礼习俗


一般我国酒席分为好几个阶段,这开席酒顾名思义就在第一阶段。我国酒桌礼仪复杂,仅开席酒,我国各地区便各不相同。

山东地区

山东人好客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山东等地区,酒桌礼仪也是相当考究,一般开席酒是6次,叫六顺,最近流行7次,7寓意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高升的意思,图个吉利,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

河北、河南地区

河北、河南等中部地区,部分地区酒文化颇为相似,首先是主人领着先喝3杯,叫酒过三巡,这3杯叫做入席酒,喝够3杯酒,酒席上的热闹劲就会自然带动起来,所有人三巡过后,才能开始敬酒。

东北地区

有的开席酒是喝2次,这样喝法大多数,2次取好事成双的寓意~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东北,开始主陪先带大家喝1次,然后次陪再带大家喝1次,正好2次后开始互敬,但有时会有人出来感谢大家或代表什么的带大家喝,然后再有人出来...而且每次都是直接喝掉1杯,叫做打个样,其他人跟着喝就好~爽快。

津京地区

有的地方,不怎么讲究开席酒,例如津京及其他部分地区,开席主人先说说祝酒词什么的,然后带大家一起喝1杯,接着就是互敬,不过这第一杯酒也还是有说法的,这杯一定要倒满,叫酒满心实,然后大家开喝。

江苏、安徽地区

也还有喝4次、6次、8次的,都有不同寓意,例如4杯在江苏、安徽等华东部分地区盛行,取事事如意的寓意。例如素有中华酒谷之称的安徽亳州,以古井贡为代表,推崇用古井贡特制举一反三酒具喝酒,将道家思想与喝酒相结合,追求自然健康的饮酒体验。

山西地区

山西等西北部分地区,有一种说法叫打排子,就是主人入席先起身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轮流敬酒,接着是另一个人起身如此轮流敬酒,如此这样轮流来,这样就能不冷落每一个宾客,以及一些地区开席酒会根据具体情况定,例如少数民族地区,你帅和不帅,开席酒和过程中被献酒次数都不一样。

惯以喝酒王者之称的东北倒也没有太惊悚,倒是山东和河南,上了这两个地方的酒桌,尤其是以客人的身份,想不喝醉都很难。因此喝酒的人,最怕到这两个地方。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