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的饮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传统节日的饮酒习俗》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古时候的节日饮酒习俗


众所周知,中国的节日繁多。除了夏历中依地球绕日运行方位而划分的24个自然节气外,还有大量的民族性、地方性、行业性、宗教性的节令。这些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的节令,大都与用以“成礼”、“合欢”的酒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按照古人饮食与节令相合的养生原则,不同的节日往往还要饮用不同的酒。1、(1)岁首元旦吉祥酒阴历的元旦,即我们现在通称的“春节”,古代又称“元日”、“端日”等等,它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之日。因此,自古以来一直极受人们的重视,是所有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热闹的。这一天,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只要有可能,几乎无不把酒欢度、开怀畅饮。元旦之日,天子要亲载耒耜,亲蹈于田而耕,举行名为“籍田”(或“耕籍”)的祈谷仪式,然后举行“劳酒小会”,与臣属饮酒于田间或讲武堂。之后,宫中还要举行盛大的朝贺宴饮活动。他们所饮的酒,除了一般的美酒外,还有一些特制的寓意吉祥的佳酿。如汉朝时的栢叶酒,东晋成帝赏赐群臣的酺酒等;这一天,一般的平民百姓也要换上新衣,准备一些美味佳肴,全家人一起祭祖敬神,把酒问盏,尽享天伦之乐。寓意吉祥、康宁、长寿的“屠苏酒”、“椒花酒”是他们最喜欢喝的特制的年酒。屠苏酒是一种用肉桂、山椒、白术、桔梗、防风等调配而成的酒。古人认为“元旦饮之,可除瘟气”、“防疠疫”;椒花酒是用椒花浸制的酒。椒花有香气,泡酒能暖胃强身。直到清代,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韩鄂《岁华纪丽》上有提到,“屠苏”原是一草庵之名,相传有一神秘人物居住其中,每年除夕之夜,他都分送邻里一包药,并嘱咐将其投入井中浸泡,到元旦之日汲水对酒合家而饮,说是喝了这种酒,可防瘟祛病。后来有人得到了他的配方,却始终不知此人的姓名,只好将草庵的名字作为酒名了。古人饮用屠苏酒的方法也颇为讲究而有趣。它是按先幼后长而不是先长后幼的次序喝酒,这种习俗东汉时即已通行。《时镜新书》载:“元日饮屠苏酒,先从少者起。”南北朝时期的宗懔在其《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了这种习俗,还引董勋的话说:“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唐宋时期此俗依然盛行,故苏轼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的诗句。2、寒食、清明悼念酒寒食节、清明节是古人悼念忠君辞禄的介子推和自己亲人的传统节日。每逢这两个紧密相连的节日,人们纷纷举行各种各样的悼念活动:吃凉饭、凉粥、踏青、扫墓、淘井,拔河、荡秋千等。而祭祖、寒食和扫墓是节日期间最具特色的活动了。节日之时,人们纷纷带上酒食祭品去上坟扫墓。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记述了北京人清明扫墓的情况:“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寒食、清明节既是家家上坟、人人扫墓之日,同时又是生者相聚,亲友相会之时。在节日的各项活动中,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宫中、江畔、花前、月下、墓上、店内,处处都有人饮酒。人们除了在“江头吃饮、践踏青草”外,还在“芳树之下,园圃之内,罗列杯盘,互相酬劝”,甚至日暮之时“墦(fan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有些人白天饮了,晚上还要饮。此时的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人们之所以此日寸还要饮酒,一是因为食用过多的凉食后需要用酒来增加热量,二是要借酒来平缓对古人、亲人悼念时的哀愁。3、五月端午辟邪酒端午节,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节日之一。因为夏历五月大致是一年的中间,它又在五月初五,所以古人又称之为“端五”、“端阳”、“重午”、“重五”、“天中节。’’等。古人认为,端午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时,同时又是夏至(阴生之时)来临之际,正是阴阳消长转换的时期,决定着人们的“血肉盛衰”,因此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时刻。于是,每逢此日,人们便用兰汤沐浴,采艾蒿辟邪,饮菖蒲酒、雄黄酒、蟾蜍酒祛瘟除恶、强身健体。当然,人们这一天包粽子、划龙船还有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意思。菖蒲酒是用石菖蒲煎汁,或酿或浸而成。唐孙思邈《千金月令》载:“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民间普遍认为,饮菖蒲酒有辟邪祛瘟之效。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味辛温有毒,具有治疮疖、消毒杀虫的作用。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曾记载了雄黄酒的配制和饮用方法:“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传说中的白蛇娘子白素贞和许仙成婚后,和尚法海为了拆散他们的姻缘,就叫许仙劝她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使她现了原形。蟾蜍具有辟毒壮阳的作用,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和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都提到它在端午节的应用。历史上有不少人特别看重它的壮阳作用。据《南朝野史》说,明弘光帝朱由嵩为了壮阳补肾,竟在端午日拒绝百官朝贺,而命人去捕捉蟾蜍,用以泡酒而为“房中药”。4、八月中秋团圆酒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阖家团聚、友人相会的日子。此时适逢“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说文》)的五谷丰登、美酒飘香的时节,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无论安居深宫,还是羁旅登峰,大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据史籍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即已开始赏月饮酒、欢度中秋了。唐宋时期,此风更盛。从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到一般百姓,无不欢聚一堂,乘月饮酒,共度良宵。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中秋之夜游过“月宫”、饮过“仙酒”。诗人韩僵、韦庄、李白在对月把盏后也颇有感悟,遂写下了“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见阙寒”,“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但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的著名诗句。宋代诗人苏轼,在“天宇四垂”、“一碧天际”、“月色如昼”的中秋之夜,与朋友游金山、登妙高台,不仅尽兴酣饮,还叫人吟唱他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市民中秋赏月的习俗:“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旆。市人争饮,至午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干通晓。”《梦粱录》中也描绘了南宋临安(今杭州)市民饮酒赏月的情景:“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栾(1uan鸾)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宋代以后,中秋赏月饮酒之俗一直盛行不衰,至今依然。5、九九重阳长寿酒夏历九月九日,俗称重阳节。《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日、月都逢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早期的重阳节与迷信和禁忌有关,登高远游是为了躲灾避疠;佩茱萸是为了避邪逐风寒;饮菊花酒是为了驱疫延年。后来,随着岁月的流失,迷信色彩在人们的观念中日益淡漠,代之而起的是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的重阳节:人们在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的仲秋之时,纷纷携佳酿、.佩茱萸、登高远眺,饱览绮丽的自然风光。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在《离骚》中就已提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至迟汉代已经形成。葛洪的《西京杂记》云:“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汉代以后,重九登高饮酒之风经久不衰。晋代的桓温,重阳日曾率僚属们登龙山饮酒;南北朝时,宋孝武帝刘骏未即位以前在彭城时,重阳日曾登项羽的“戏马台”饮酒。齐武帝肖赜,重阳日也饮酒于“九日台”;唐代诗人王勃,重阳日曾登滕王阁参加宴饮。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可见他即使身患疾病,重阳日仍不忘登高饮酒。此俗至明清时仍然十分盛行,如康熙《蓟州志》载:“重阳,制花糕,饮菊酒,携觞登高。”汉晋以后,人们已把菊花酒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西京杂记》便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荆楚岁时记》也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宋吴自牧《梦粱录》云:“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尤其是老年人,每逢重阳必饮菊花酒。重阳节人们除了饮用菊花酒外,也有饮茱萸酒和桑落酒的。6、腊月除夕聚欢酒与元旦紧密相连的阴历年,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最大节日。一进腊月,人们便开始为此而忙碌:制腊肉、蒸年糕、做豆腐、备办年货、清扫房屋。直到除夕之夜,人们才全家欢聚一堂,祭神灵、奠祖先,饮酒“别岁”、“守岁”、迎“元旦”。“别岁”,就是邻里、亲族之间“酒食相邀”;“守岁”,就是通宵不眠。周处《风土记》云:“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苏轼《岁晚三首序》说:“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除夕夜合家聚饮、守岁、别岁之俗大概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时已十分流行,唐太宗李世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慕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钩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宫廷中欢度除夕、喜迎新年的盛况。’诗人李德裕、张说、成文干、白居易等也都有“守岁’’的诗作。北宋东京汴梁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南宋临安,除夕夜家家也是“如同白日,围炉团坐,酌酒唱歌,达旦不眠”。(《梦粱录》)这一习俗历经元、明、清各朝,一直传承到今天,只不过守岁的形式、娱乐的内容、饮用的酒类更加丰富罢了。

大家知道这世界上有着哪些的酒传统节日吗?


酒的文化历史是随着人们文明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诞生了许多关于酒的传统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这世界上有着哪些的酒传统节日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详细的了解一番吧。

大家知道这世界上有着哪些的酒传统节日吗?

古代地理书《山海经》里记述了猴子喜爱喝酒的趣事,果树漫山遍野,果子成熟后便落地面凹处。果子里的汁液溢出来,经过空气中的酵母菌作用,糖发酵成酒精,变为天然的“果子酒”,猴子早尝到了美酒的滋味。后来,人们偶尔喝了这种酒,便学会了酿酒。

我国的酒类传统节日

我国酿酒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西周时专门设置了掌管酿造的官职。前些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挖掘战国时代中山王的墓葬时,发现了当年的许多酒壶,还发现了封存完好的两壶陪葬美酒。这两壶酒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酒。启封后,它仍然香气扑鼻、醇美芬芳。

古往今来,世界各国人民几乎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国时,曹操曾对杜康酒发出赞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是何许人?相传,在今河南汝阳城北不远处,古代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个叫杜康的人,会造美酒。酒味劳馨甘美,皇帝喝了心旷神怡,遂封杜康为“酒仙”,并给村里赐名为“杜康仙庄”。杜康酒因此而得名,并名扬天下。

唐代诗人李白更是酷爱杯中物,欢快时开怀畅饮,忧伤时借酒浇愁;杜甫生活清贫,却喜欢喝酒:“每日江头尽醉回。”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饮酒的英雄好汉的描述。《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水浒》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章节,历来脍灸人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里也都少不了酒。宴席上有了饮酒的场面,即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从古至今传下来的春节,有饮屠苏酒的风俗,祝贺添岁;端午饮雄黄酒,用来解毒驱虫;中秋节饮桂花酒,阖家庆团圆;重阳节饮重阳酒,传说可避祸;除夕通宵饮酒,守岁燃爆竹除邪。

酒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高度酒和低度酒。高度酒一般称为白酒,乙醇含量较高,低度酒如啤酒、葡萄酒、黄酒等,乙醇含量较低。

由于各家酒厂采用的酒药、酒窖中的微生物不同,因此发酵蒸馏出来的酒风格各有不同,类型有:清香型,如山西汾酒,特点是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和,余味爽净;浓香型,如四川卢州大曲、河南宋河粮液、四五老酒,特点是醇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静余长;酱香型,如贵州茅台酒,特点是清亮透明,入口喷香,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味长甘甜。

如果在酒中浸泡药材,可制成药酒、补酒,如参茸补酒、十全补酒、虎骨酒、木瓜酒等。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都有饮酒的习惯,但南方和北方饮酒的风俗又各有不同。南方人以酒待客非常宽容,主人将各人面前的大酒杯斟满酒后,开始饮酒,主人带头喝,客人跟着饮,但客人喝多喝少自便,从没有相互推让、强行灌酒的尴尬局面。

北方人饮酒就不同于南方,北方人喝酒谁能多喝谁就是英雄好汉,同时在酒桌上想方设法让对方多喝酒,喝个一醉方休才痛快。北方人由于饮酒过量,丑相百出,你可能会经常见到在大街上走路东倒西歪的,醉后躲到路边睡大觉的,喝酒后吵吵闹闹胡咒乱骂的不乏其人。更有甚者,有的酒后发疯,打人、咬人、骂人闹得家属和邻居不得安宁。这几年不断看到报道,春节期间因饮酒过量,酒精中毒或致某些疾病暴发,导致死亡的不在少数。酒,少喝有益,多喝有害,是古之常理。饮酒过多肯定对健康无益,特别是酗酒和长期滥饮,会引起酒精中毒,损伤消化系统、心脏和肝脏。猛饮过量的烈性酒,非但会误事,甚至会导致突然死亡。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是有着属于它独自的酒类文化的,而酒类的传统节日也是存在的,好了,关于这世界上的酒类传统节日就先为大家说到这里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深入了解一下也是不错的。

河南的节日饮酒风俗


作为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河南,在节日的时候是非常的注重饮美酒的风俗的,不管在什么节日里,酒是河南人必不可少的东西,下面,好酒网的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河南的一些节日的饮酒风俗吧。
在元宵节要饮酒,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
清明节也要饮酒,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饮酒,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等。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较为普遍及流传较广的是饮菖蒲酒。
春节,是我们较隆重的节日,既然隆重,当然就少不了酒的出现。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在一起,免不了要举杯庆贺。席间,家人拉拉家常,说说一年的收获,谈谈新年的建议,这才叫其乐融融。这时我们饮的酒叫除夕酒或叫团圆酒。

吃花酒的传统习俗


吃花酒是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区的一种成人仪式,仪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谈情说爱、嫁人了。
相关推荐:吃花酒的渊源传说
吃花酒的传统习俗
女孩长到成年,便由其家长操办十分隆重的“吃花酒”仪式。每年农历二月属牛(磨皮村一带是属虎日)的这天,彝家山寨未婚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清早就忙着梳妆打扮,换上过年才会舍得穿的新衣,各自采一束鲜花,朝着他(她)们几天前选定好的花场汇集。


在绿绒般的草地中间揷上一棵花树,花树下顿时摆满了许多食品,有圆长的的香米筒,有扁圆糯米糍粑,有黑白混杂的朝阳子,还有炒花生和糖果……然后按男左女右的依次对坐,在每个姑娘面前揷上采来的鲜花,伙子面前则斟满一碗自产的清香米酒和一支竹笛。一切准备好后,“吃花酒”仪式便宣告开始了。


伙子吹响了笛子,柔情委婉的笛声,吹进了姑娘的心房。姑娘们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而羞涩地对唱起山歌来。他们订了规矩,如果男方对赢了,则由男方拿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小纱帕投给女方,女方又把揷在自已面前的鲜花献给男方。


于是,男方主动地用左手拉起姑娘的左手,右手拾在姑娘的左肩上,两人低头细语,悄悄退出花场,跑到茶树下,双双戴上茶花,以此表示他们的爱情象茶花一样朴实而美丽。这样两人就算是订下了终身。

饮酒习俗


在历史上,儒家思想被冠以治国安邦的正确思想,并被后人传承,而关于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较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较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节日饮酒之讲究


重阳佳节宜饮菊花酒,除夕之夜更饮年酒。更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1、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
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灯节
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3、中和节
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4、清明节
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较为普遍及流传较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载。
6、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
汉代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也有“桂醪”及“黄桂之酒”的记载。
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的记载。
金代,北京在酿制“百花露名酒”中就酿制有桂花酒。
清代酿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对此在文献中有“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记载。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7、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8、除夕
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较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较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民族的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带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农村盖房是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较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