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半藏说的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齐民要术》于酿酒的伟大贡献及其著酒说的社会实践背景》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从《齐民要术》涉及的范围来看,它不仅是我国前列部囊括广义农业的各个方面、农业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古今农业资料的大型综合性农书,而且,它还是我国较早介绍酿酒技术工艺的著作。
在《齐民要术》中,作为农副业产品之一的美酒的生产技术占有一定的篇幅。收录了当地及汉代以来各地区(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是我国历史上前列部有系统的酿酒技术总结。更为可贵的是,《齐民要术》总结了许多酿酒技术的原理,这些原理在现代仍然起着指导意义。
从第七卷第六十四至六十七章,专门对酿酒技术作了详细论述。四章共计一万余字,详细介绍了10多种制曲方法和40多种酿酒方法。尤其是制曲与发酵,在当时科学技术非常不发达的情况下,能掌握到十分准确的微生物生长时间,确实不易,以致于后人在评价贾思勰对酿酒技术的贡献时,称其是当时有名的酿酒大师,是历史记述造曲酿酒的前列人。
之所以高阳郡太守所著书的《齐民要术》能对酿酒技术有着成功的把握,其背后有着广阔的社会实践背景。
关于酿酒的起源说法不一。《吕氏春秋》、《战国策》认为酒是夏禹时的仪狄所造;《皇帝内经·素问》称远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纪黄帝时期就有了酒;《事物纪原》说酒为东周人杜康所造。我国酿酒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发现,远在五千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早期,我国就有了酿酒和饮酒物品出土。这说明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已开始了酿酒。
较早的酒可能是自然发酵所得。到了商代,发明了曲,曲的发明是酿酒史上的一件大事,高阳郡区域早在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已开始酿酒的生产。后作为春秋战国时鼎盛的诸侯国齐国境内,齐国的争雄强大奠定了齐地粮丰果茂的农业基础,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达又为酒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据考证,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是华夏酒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从国君到平民无不好酒”。
秦汉以来,由于政治上的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各地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随着酒曲技术的进步,酒的品种逐步增多,酿酒业仍然得到较大发展。
至北魏时期,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推动了酿酒业的发展。
高阳郡周边地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从高阳古城周边村落的碑史介绍上,普遍记载有“高阳郡境地酿酒业兴旺”。从明朝流传至今的齐国故都临淄八景之首便是“高阳馆外酒旗风……”,当年高阳城酒馆林立、酒旗猎猎的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作为爱好农业,深入研究农副产品加工的贾思勰,经常出入其中,收集、传播酿酒的技术和经验。我们发现,在《齐民要术》中,不仅详尽地记述了造曲的用料、用水、粉碎、卫生、发酵时间等过程,而且更为有趣的是,还收集了一篇民间造曲时祈祷用的《祝曲文》(附后)。这都体现了当时高阳郡等齐地先进的酿酒工艺。
高阳故城东距齐国故都临淄十六公里,南临乌河,位于鲁中丘陵北部边沿,向北一马平川,直至渤海再无一座山丘。境内一直是富庶之地,粮产丰富,这为酿酒提供了物质基础。在这种酿酒原料丰富、经验成熟、风气盛行的社会条件下,以高阳郡为著作产源实践地的《齐民要术》能对酿酒工艺进行如此成熟的记录与总结,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四、《齐民要术》对于百粮春酿酒工艺的影响及实践应用
古高阳郡境内的傅山村,距高阳故城仅二、三公里,是当年高阳城的郊区。受贾思勰《齐民要术》酿酒技术的影响,酿酒工艺盛行,历史悠久。
据村史记载,至清代,傅山村及周边仍有十余家私人酒坊,传承《齐民要术》酿酒技艺精华,以高粱等作原料,麦曲发酵,用蒸馏法酿制白酒,闻名遐迩。
1985年,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在傅山村这方具有一千多年传统酿酒文化历史的土地上,为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傅山村委决定,由集体投资,兴建现代化的酿酒生产基地———山东百粮春酒业有限公司,此决策使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酿酒重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百粮春人坚持传统的原浆纯粮制酒理念,秉承传统的粮食固态发酵酿造工艺,深入挖掘《齐民要术》酿酒精华,以期古为今用。日前,“《齐民要术》与百粮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来自于我国《齐民要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国内白酒界专家、史学家、齐文化研究人士等40余人参加的专家研讨会已于2006年12月16日在付山召开。百粮春正致力于将《齐民要术》酿酒原理发扬广大。
《祝曲文》
东方青帝土公、青帝威神,南方赤帝土公、赤帝威神,西方白帝土公、白帝威神,北方黑帝土公、黑帝威神,中央黄帝土公、黄帝威神,某年、某月,某日、辰,朝日,敬启五方五土之神:主人某甲,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谨以七月上辰,造作麦曲数千百饼,阡陌纵横,以辨疆界,须建立五王,各布封境。酒、脯之荐,以相祈请,愿垂神力,勤鉴所领:使虫类绝踪,穴虫潜影;衣色锦布,或蔚或炳。杀热火焚,以烈以猛;芳越薰椒,味超和鼎。饮利君子,既醉既逞;惠彼小人,亦恭亦静。敬告再三,格言斯整。神之听之,福应自冥。人愿无违,希从毕永。急急如律令。祝三遍,各再拜。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齐民要术》中用曲的方法


用酒曲酿美酒是我国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在古时,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成这种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当往往决定酿酒的成败。因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极易污染杂菌。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待酒曲发动后(即待曲中的酶制剂都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曲汁,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称之为浸曲法;另一种是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这不妨称之为“曲末拌饭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饭法更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从蘖(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变而来的。浸曲法在汉代甚至在北魏时期都是较常用的用曲方法,这可从《齐民要术》中广泛使用浸曲法得出这一结论。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应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来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后,气温较高,水不干净,需将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却后才能浸曲(沸水会将曲中的微生物烫死,酶也会失活)。
浸曲,也有讲究,应根据季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的效果。

《齐民要术》中固态及半固态发酵法


我国黄酒酿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发酵醪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较高。与国外的葡萄酒发酵,啤酒发酵相比,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啤酒也是采用谷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麦芽与水之比为1:4.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则为1:5左右。
《汉书·平当传》如淳注:"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一斗米出酒一斗,可见酿酒时原料米在发酵醪液中的浓度肯定是很高的。
新汉王莽时期规定的酿酒米曲酒之间的比例为2:1:6.6。这一比例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发酵醪中的固体物质浓度也大大高于啤酒的发酵醪。
《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法的发酵醪液的固体物浓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浓度极高的如:__米酎酒和__米酒。固体物质与水之比为1:0.7-0.8,居中的是1:1左右的。较稀的则是夏鸡鸣酒,约为1:3。这种酒发酵时间不到24小时,晚间下酿,次日早晨出售,是比较淡泊的。但不管如何,绝大多数酒比啤酒要浓。
从<<齐民要术>>的记载来看,用水量较少的酒是“____米酒”(一种法酒),但实际上加水量较少,浓度较高的应是几种酎酒。酎酒酿造的特点是,不是采用常见的浸曲法,原料也不是采用常见的蒸煮方式,而是先磨成粉末,再蒸熟。曲末与蒸米粉拌匀,入缸发酵,几乎近于固态发酵。酎酒酿法的又一特点是酿造时间长达七八个月,而且基本上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发酵的,即当米粉加曲末用少量的水调匀后,即装入瓮中,更加以密封,不使漏气。由于基本上隔绝了外来氧气的界入,发酵始终处于厌氧状态。有利于酒精发酵。这种方法酿造的酒,酒的颜色如麻油一样浓厚,先能饮好酒一斗者,唯禁得升半,饮三升大醉,不浇,必死,凡人大醉酩酊无知,……,一斗酒,醉二十人。得者无不传饷。”

为什么好酒大多“春酿”,《齐民要术》告诉你答案


台湾散文家琦君在一篇回味故乡的文章《春酒》里写到:“...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其气氛之热闹,胜过新年...”喝酒,是传统时代里较为热闹的一件事。琦君写道,她较难忘的是幼时春天喝的八宝酒、会酒...但现代人早已不知其为何物。

春酒,是旧时传统美酒中的佳品。回顾历史,我们看到过去许多美酒以“春”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土窑春、石冻春、竹叶春、梨花春、罗浮春、瓮头春、曲米春。绍兴酿造的酒,就曾名为蓬莱春。

这些美好的酒名令人浮想联翩,心醉神往之。古人常以“春”字命名酒名,原因在于此酒大多为春天酿制。这个季节酿造的酒,口感纯净,风味独佳,乃美酒中的上上品。

为什么好酒大多“春酿”,三杯君近日翻阅古籍,从《齐民要术》里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春季酿酒天时地利

酿酒始终是微生物发酵的过程。从原理上讲,要酿制上等好酒,就是创造微生物较佳活动过程。因此,掌握较合理的发酵工艺,是保证酒产量和酒质量的先决条件。比如:上等粮食、精制酒曲、纯净水源......春季恰巧能将这些环境优势发挥。

首先,春天的温度适合酿酒。温度的高低影响着微生物生长发育和酶促反应。夏天温度过高,微生物繁殖过快,这个时候酿酒容易变酸。

因此,人们一般选择在天气凉爽的春、秋、冬三个季节酿酒。但秋冬季节温度相对过低,发酵不完全,所以必须进行加温处理。

《齐名要术》是这样写秋天酿酒方法:“及下酿,则茹瓮上,取微暖,勿太厚,太厚则伤热;春则不须。”“十月初冻,尚暖,未须茹瓮;十一月、十二月,须黍穰茹之。”意思就是说,秋天酿酒需要通过用植物包裹酿酒容器的方式,控制发酵温度。。

冬天也并不是酿酒的较好季节。《齐民要术》云:“凡冬月酿酒,中冷不发者,以瓦瓶盛热汤,坚塞口......”意思就是说,冬季酿酒要用温水辅助制热,非常麻烦。追溯到传承古代工艺的汾酒,就因为地处北方地区温度较低,便把酿酒缸埋入地下,辅之以温水于地底流动,以使其达到合适的酿酒温度。

只有春季的时候,得天时之利,温度适宜。《齐名要术》记载:“河南地暖,二月作;河北地寒,三月作。大率用清明节前后耳。”

在如今,仍然保留了着较为完整传统酿酒习俗的江西地区,便有一款名为“清明酒”的传统黄酒,便遵循着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酿酒理念,一年只在“清明时节”酿造。正是因为如此,它的风味与口感一直深受周边民众的认可。

其次,春天的水质是较好的。经过了寒冬后的山河湖泊,水温偏低,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杂质酒会减少,水质非常纯净。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齐民要术》格外强调:“初冻后,尽年暮,水脉即定,收水则用。”

水源是影响酒质的重要因素,遵循传统工艺的绍兴黄酒,便保留着“春酿”的传统,取春天之时纯净的鉴湖水,酿出“道法自然”的美酒。

传统魅力何时重拾

三杯君由衷佩服古人的酿酒智慧,那深入观察“天道”后,按自然规律酿制的好酒。反观如今,人们追求效率、追求商业,将传统酿酒经验丢之脑后。前不久,我看到一个新闻,心中不由伤感莫名:

或许,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去。可是或许机械能替代人类的劳作,却替代不了心灵与自然的深层次交流,替代不了人类对于美味追求精益求精的智慧。

三杯君曾看过一部很有感触的电视剧,由苍井优演绎的《料理仙姬》,堪称传统美食记录片。从深夜里一粒粒的挑选黄豆材料,到用柴火人工控温煮米饭,从文火煮萝卜五小时并眼睛不离一刻,到老师傅数年才能制成的松木鱼片......无一不精工细作,遵循传统,其风味之美妙令人叹服。

如今商业至上的社会里,这些效率低下的传统工艺还会受到认可吗?无论是美食、还是饮酒,这些真正的传统好东西越来越成为难得的“小众”。我们的味蕾被“速食主义”欺骗太久,方便面、炸鸡腿、火锅...甚至三杯君经常提到的酒精酒。

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被冰冷的机械替代...若我们的味蕾、我们的感官被人造酒精欺骗...我想,人类只会活得越来越孤独,苍白。

惟愿回归传统,找寻真正的文化,我们的心灵才能有寄托之所。

贵州的酿酒起于何时?


据现有资料可知早在二千一百年的战国时代,贵州的青山绿水间就无处不飘美酒香。据文献载,当时贵州一带就生产一种拘酱酒了。汉代,贵州的酿酒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史载,汉武帝曾品尝过古仁怀产的酒而大加赞赏。南北朝时期,这里已能酿出酒精浓度较高的酒。隋唐五代时期,又出现一种“女酒”。古代是指煮酒的女奴,后渐渐为酒之名。宋代,朱弁《曲淆旧闻》就记有当时的二百种名酒。而产于今贵州一带的“牂牁酒”和“风曲酒”已颇负盛名。元明以后,特别在清代三百年间,贵州酿酒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在清初的小说名著《镜花缘》里记有当时全国的五十余种名酒,其中就有贵州的苗酒和夹酒。关于苗酒,乾隆《贵州通志》说,主要产于都匀府各属,为苗族、布依族人民酿造饮用,“色红而味醇厚”。李宗(日方)《黔记》说,夹酒以粮食为原料。“初用酿烧酒法,再用酿白酒法乃成。”其它如钩藤酒、刺梨、糯米酒等也各具特色。这当中引人注目的是仁怀“茅台春”、“茅台烧”,它经过几个世纪的酝酿,逐步发展成誉满五洲的“茅台酒”。 贵州的名酒,不论是数量和质量,还是风格和特色,在国内外都名列前茅。真如清代学者、诗人郑珍所赞誉的“酒冠黔人国”。贵州不愧是历史悠久的名酒之乡。

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生态酿酒


为了切实搞好节能减排,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酿酒企业须保障冷却器设备的先进性。现今有些酿酒企业的冷却器设备性能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酿酒所用的冷却水不能循环利用,冷却器馏美酒后的热水直接排入了下水道。既造成极大的水资源浪费,增加了酿酒成本,增加企业治污达标排放成本。
前几年,一篇题为《酿酒行业节能节水方法及其软化水冷却器》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一种酿酒行业节能节水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可以把锅炉软化水或强磁软化水先作为冷却水使用后,再把高温冷却水作为锅炉用水使用。同时提高冷却器的冷却效率,达到节煤节水和节电的目的。据悉,该先进冷却器设备已在许多酿酒企业投入使用,效果很好。有利于实现酿酒企业节能减排,生态酿酒,保护环境。
《酿酒冷却水循环利用方法及其装置》一文核心提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酿酒冷却水循环利用方法,是将自然水进行软化处理后用于酿酒蒸馏时的冷凝水,蒸馏酒后的热水经冷却后循环、重复使用。酿酒冷却水循环利用的装置,包括采用PC中央控制台及其控制线路分别与软水处理装置、热水循环冷却装置、冷却器控制连接,即软水处理装置的冷水通过冷水管道分别与储备箱、各酿酒冷却器连通,酿酒蒸馏后的热水通过热水管道与热水循环冷却装置的回收箱连通。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和装置通过在一些酒厂试验表明,将冷却水循环重复使用,可以达到废水零排放;同时可保证酿酒冷凝酒温较佳温度,确保酒品的质量。

酿酒酒源史说


1.人类酿酒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对世界酿酒技术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酒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其产生和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巢栖穴居,主要以野果裹腹。野果中含有能够发酵的糖类,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一种具有香甜味的液体,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天然果酒。“猿猴造酒”的古代传说正是建立在这种天然果酒的基础之上。江苏淮阴洪泽湖畔下草湾曾经发现了醉猿化石,证明天然果酒是在“人员相揖别”之前就已产生。“猿猴造酒”听来近乎荒唐,其实倒很有科学逍理,它们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记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紫桃轩杂缀·蓬栊夜话》中也曾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当然,这里的“酝酿”是指自然变化养成,猿猴居深山老林中,完全有可能遇到成熟后坠落发酵而带有酒味的果子,从而使猿猴采“花果”,“酝酿成酒”。不过,猿猴造的这种酒,与人类酿的酒是有质的区别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带有酒味的野果。人类社会进入旧石器时代的后期,虽说当时人类基本上还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但已能打制许多获取自然物的石头工具,在此时,人类就具有野果自然发酵酿酒的知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畜牧业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当猎获到哺乳幼兽的母兽时,人们可能尝到兽乳,含糖的兽奶也可能受到自然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用发酵成酒。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酿制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原始、最古老的酒了。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谷物酿酒取代了天然果酒。这标志着酒已经开始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已经有了自觉的饮酒需求。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来的谷物由于保管等原因而发霉发芽成酒的事必定会多起来。人们尝到了谷物变成的酒后,模仿着干起来,谷物酿酒就问世了。从考古发掘的许多酿酒和饮酒器具中可以推知,大约在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谷物酿酒的划时代创造。到商代,酿酒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曲蘖开始出现。“蘖”是用发芽的谷物制成的酿酒发酵剂,用这种糖化剂所酿成的酒叫“醴”,醴是一种甜酒。曲主要是以含淀粉的谷物为原料的培养微生物的载体,在其中培养着丰富的菌灵—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以及酵母菌等。以曲酿酒能同时起到糖化和酒化的作用,从而把谷物酿酒的两个步骤—糖化和发酵结合到一起,为我国后来独特的酿酒方法—曲酒法和固态发酵法奠定了基础。2.酿酒始作人的传说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涉及酒的书是很少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我国作为世界三大酒的王国之一,从古至今人们爱饮酒,对酒的发明人也有着种种传说。从先秦编年史《春秋》起,每个朝代都有正史,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变化沿革,也记载天文地理、礼乐制度、科学技术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史籍中,记载着数不清的关于酒的故事,但都没有记载酒是怎么发明的。对于酒的发明人传说甚多,一说酒是夏禹时代一个叫仪狄的人开始造作的;一说发明酿酒的人是杜康;一说神农时代以有酒;还有所谓“天有酒星,酒之作也”,认为酒是天上酒行酿造的。仪狄造酒说始载于《世本》。《世本》是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书,书中讲:“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认为仪狄是酒的始作人,后来又衍生出西汉人刘向编订的《战国策》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说一说高炉酿酒的故事


高炉酿酒兴盛期可追溯到东汉末年,曹操挥师东进击败袁绍之后,下令百万大军在此屯兵操练,并建造高炉冶炼兵器。涡河岸边百里高炉林立,烽火连天、军将雄威。曹操为犒劳三军征召天下酿酒名师齐聚于此,征收当地高粱、小麦等土产作酿酒原料,酿造出传世美酒。

沦桑千年,雄风莫辨。自那时起高炉酿酒技术就世代相传,每当五谷丰登之时,家家都酿制美酒,贴上自家姓氏封坛窖藏,值喜庆佳节招待来自八方的商贾客亲。

由于高炉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发达,水运繁忙,高炉逐渐发展为江淮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和知名酒乡,高炉美酒随之名扬天下。直至解放初期,1949年9月筹建成公营高炉糟坊。其前身高炉镇的汇海、广和、永源公三家糟坊旧址和技术保存完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高炉美酒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和根基。

白酒的香型取决于酿酒的生产工艺


白酒的香型取决于酿酒的生产工艺、发酵及设备等条件,什么样的生产条件就能生产出什么香型的酒。因此,各种生产条件下酿造的白酒,香型也是各有千秋。目前,在我国白酒的香型中,已得到国家承认的香型仅有以下5种:
1、茅香型又称酱香型。茅香型白酒多为大曲酒,且主要以茅台酒为代表。茅香型白酒的酱香味十足,酒味醇厚而幽雅、细腻,酒色清净透明,色泽略显黄色。茅香型白酒所采用的酿造工艺为超高温制曲、凉堂、堆积、清蒸和回沙等,以及石窖或泥窖的发酵方法。
2、泸香型又称浓香型。泸香型白酒与茅香型一样,均属于大曲酒,以泸州老窖、五粮液为主要代表。泸香型白酒香气浓郁、口感醇厚而绵润,饮时甘甜,余味清冽而悠长。正如“无甜不称泸”的说法一样,泸香型白酒较突出的就是它的甜味,既不应有明显的苦味,也不应是糖的那种甜味。
3、汾香型又称清香型。汾香型白酒亦属于大曲酒,以山西汾酒为主要代表。汾香型白酒较突出的特点,即为“清”、“净”二字,其入口绵润,落口即感甘甜,香气清冽而纯正,五味和谐且余味清爽。
4、蜜香型又称米香型、郁香型。蜜香型白酒属于小曲酒,以桂林三花酒为主要代表。评酒专家认为,用蜜香来表达这种白酒的香气较为恰当。这种白酒的香气非常清幽,入口柔和,落口甘甜而清冽,米酿的香味非常明显,饮后略感甘甜,余味可略感微苦,但不应该有苦涩或焦糊般的苦味。
5、其他香型除上述香型外,还有兼香型、复香型与混合香型等白酒,这些香型的白酒多属于大曲酒。另外,我国的名优白酒中,还有药香型(以董酒为代表)、凤香型(以西凤酒为代表)、豉香型(以玉冰烧为代表)、特香型(以江西四特酒为代表)、芝麻香型(以景芝特曲白干为代表)等。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