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的饮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重阳节的饮酒习俗》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重阳节时男人与女人的不同酒习俗


深秋季节,金菊吐艳,丹桂飘香,重阳佳节又到了。因为农历九月初九日有两个“九”字相重,故称“重九”。历古而来,我国民间都在这一天去登高,所以亦有人称重阳节为登高节。
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历来都有几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汉代汝南人桓景听了《易》字大师费长房讲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降临,应离家登山可避的一番话。于是桓景举家饮过菊花酒,带上茱萸去登山,结果避过一场灾难。从此以后,每年重阳节,不少人去登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俗。
古人登高,男人饮菊花酒,女人带茱萸,说是可求吉利驱邪避灾。据说,杜甫有一年重阳节登高,感慨万千,思潮如涌写下“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的诗句。打开历史的画卷,不难看到,历来重阳节,不少文人驿客以登高为题材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令人百读不厌,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让人思潮起伏,遐想万端。
我国疆土辽阔,东南西北,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可登可游的名山峻岭又比比皆是。地处岭南的广东,民间历来都有重阳登高的习俗。广州的白云山、南海的西樵山、新会的圭峰山、肇庆的鼎湖山、博罗的罗浮山等等,每年重阳节都留下成千上万各登山人士的足迹。
据说,清代中叶期间,香山县的隆都、良都、得都和四大都群众重阳登高十分盛行。除天雨外,凡是丽日蓝天的重阳节,不少地方出现举家出门登高的现象,亦有约上同行或挚友停业一天也到附近山岭去登高。至于那些富有人家,不分老少都雇来轿夫,把他们抬往目的地,然后前呼后拥抬步登山的。老百姓登山,那时候全是步行,有赤脚的,有穿草鞋的。他们有的撑着油纸遮,有的戴上竹帽或草帽,三三两两,一前一后,沿着蜒蜿倾斜的山径往上登,欢声笑语,打破了深秋密林山野的寂静。
笔者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民国期间(除沦陷期间外)重阳节是日,石岐是很热闹的。一清早有人上西山寺烧香拜神,接着,陆续有人穿着便服和布鞋,手持太阳伞向烟墩山走去。烟墩山位于岐江南岸,山不高,树木稀疏,虽然没有登山路,但爬上去也不难。较吸引人的是那座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层八角砖石结构的阜峰花塔。他们上得山来,眺望周边景色之后,有的就坐在塔前的石级上滔滔不绝大谈铁城(石岐别称)的陈年旧事。
中山人登高,历来和我国各地一样,多是抱着祈求世道和平,谋事、耕作顺利,老少康泰,借登山游览观景,洗涤积聚心间尘秽,因而多是选择景致宜人、传说典故多的地方登高的。如五桂山的大尖山、南朗的蒂峰山(石仔庙),云梯山,三乡的罗三妹山(锣鼓岗),翠亨的犁头尖山等等。
民国期间的重阳节,除群众自发的登山之外,中山一些有规模的学校,也选择重阳节这一天组织高年级学生远足。三十年代,学校童子军有时亦在重阳节组织登高、露营、军事操练,战地救护训练。解放后,不少中小学也在重阳节带学生去登高,同时安排放风筝,爬山比赛及野炊,煞是有生气。

重阳节饮菊花酒 降压明目补肝气


重阳酒在古时称为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历史传说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民俗采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重阳酒是幺佬山乡农家较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幺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相传,幺佬山乡被一些有钱人霸占了,广大的幺佬人贫穷困苦,日艰月难。重阳节到来了,一对在山窝里开荒种地,相依为命的穷苦夫妻,没鸡没鸭,没肉没酒,只有半缸底米,只好熬了三碗稀粥过节。他们夫妻俩各地吃了一碗后,正在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吃的时候,传来了敲门声。他俩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白发苍苍、衣衫破烂的老人。夫妻俩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事呀,”老人说:“主人家,我走远路经过这里,身无分文,已经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好心的人呀,能给我一点儿东西充充饥吗?夫妻俩赶忙把老人请进屋里坐下,把那碗舍不得吃的稀粥端给老人吃。“老人家呀,真对不起你了,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家穷,只有这碗粥了,你不嫌弃,将就吃吧!”那老人也不客气,一口气就把粥喝光了。老人暖和过来后,对夫妻俩说:“谢谢你们了,我教给你们一种酿酒的方法吧!”于是,他把重阳酒的酿制方法教给了夫妻俩,然后告诫说:“这种酒千万千万不能卖呵!”说完,就不见了。
第二年重阳节到了,夫妻俩按照老人说的方法酿制出一种酒。这种酒真奇怪,留久了不但没有像别的酒那样变酸,反而越陈越香甜。打开酒坛,满屋子飘香。喝上一口,隔几夜嘴巴还留香。夫妻俩高兴极了,把这种酿酒方法告诉乡亲们。这样,幺佬山乡家家都喝上了神仙美酒。因为神仙交待过这种酒是不能卖的,因而市面上没有卖的。”

饮酒习俗之端午节饮酒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较为普遍及流传较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美酒饮用了。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载。

九九重阳节中得那点有趣风俗


《易经》曾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又因日月并阳,两阳相重,吉庆有加,故名“重九”,“重阳”。屈原的《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诗句,陶渊明也“闲居,爱重阳之名……行吟载酒,须尽一生之兴”。自古以来,重阳节的习俗众多,除流传至今的“重阳登高”、“佩茱萸簪菊花”等外,其实还有不少很有趣的游乐与饮食习俗。
饮酒食菊
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素有“延寿客”的美称。《药圃记》载:菊花“在药品为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汉代时就已有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续晋阳秋》曰:“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陶渊明较推崇菊花酒的益寿功效,曾有诗赞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自辽金起,饮菊花酒习俗传至北京城。北京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日九日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除饮菊花酒,人们还常用菊花烹制美味佳肴。
练习骑射
在古代,人们喜欢在重阳节时开展骑射游乐。南北朝时,皇廷曾规定每年的重阳时,武官们必须练习骑马射箭,并把骑马射箭作为一种武举应试项目,只有步射与骑射都及格了,才能参加其他项目的考试;唐代时朝廷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齐集于玄武门练习骑射;至清代时,骑射更成为满族官吏、八旗兵士及府第子弟必须熟习的一项武功,清末时北京就曾筑建有很多赛马场,射猎、射箭、骑射、赛马曾成为老北京城重阳等民俗节日里必有的比武游乐项目。
《燕山杂记》还载有:“民俗九月九曰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阳一筵席。射罢于高地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鹿舌,生切以酱拌食之。”《燕京岁时杂咏》中也有首诗描述云:“微雪天山要打围,抓鹰射虎马如飞。兔肝鹿舌争相食,输却重阳一宴归。”这说的是辽代皇朝君主率臣属部族在燕山地带举行射猎活动。这种习俗后世流传民间,演变成重阳日远足或登山,亲朋相聚并一同饮酒作赋同吃烤肉或火锅。
筑吉祥塔
菊花自古有“长寿花”、“吉祥花”的美誉。因大多在九月盛开,故又称“九菊”、“九华”。
清康熙帝为感恩孝庄太后自幼抚育他成人,为尽孝敬之情,自他亲政后每年的九月九重阳之时,必亲自动手在畅春园春晖堂孝庄太后的居住地,用千盆菊花筑叠起高达一丈多的“九华塔”,此举既为便于孝庄太后每日观赏寿菊,更以千盆寓意着“千秋万岁”、“福满寿高”。这个习俗后来流传到众府第以及文人雅士的宅门四合院内,每逢重阳之时,在花园或庭院中将菊花堆放成塔形,供亲朋前来赏菊,饮菊花酒,品菊花茶,写诗作联。老舍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夫人亦曾在自家庭院中广植菊花,并在窗前筑成吉祥菊花塔,传为佳话。
吟诗斗菊
清代民国时,北京地区在重阳前后自发地举行菊花大会,会上不仅“万菊竞艳,菊龙欲飞”,而且还有民歌演唱、诗歌吟咏。一些画家们也会当场画菊,十分热闹。
老北京内的一些府第及私人花园,以及陶然亭等地都曾举办过“菊花展”、“菊花会”。《大京师地理志》曾载:“菊花,士大夫好者极多,家自有种,名目多至三百余。秋日评菊,陶然亭尤佳。”这种将自家菊花送到菊花展地,一起赏菊饮酒、吟诗作画,一起评说谁家的菊花名贵、谁家的花长的好,老北京时戏称其为“菊花赛会”或“斗菊会”,一度热闹非凡,传为佳话。
悬旗吃糕
五彩旗的材质、形状、大小各地均有不同,但旗上所绘内容多为古代的一些传说或故事,每逢重阳之时,大街小巷一片旗海,有的地方还举行彩旗大会,观者如潮,热闹非凡。此俗,在咱北方又演变成在重阳花糕上遍插五色彩旗,并面塑上两只吉祥小羊以寓意“重阳”。
花糕,古称“篷饵”、“吉祥糕”、“五色糕”,自唐宋始民间风行制作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糕”,因“糕”与“高”谐音,重阳吃糕象征着步步皆高,取其高寿、吉祥之意。四九城内的众多饽饽铺也适节令供应各种重阳糕点,老字号稻香村沿承旧食俗,至今于重阳节仍出售着五彩菊花寿糕,成为重阳节敬老的食品。

元宵节喝什么酒,元宵节饮酒习俗


元宵节宛如一个浪漫的契约,与春节紧邻,从古至今,被文人骚客们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寓意。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的火树银花,李商隐的“香车宝盖隘通衢”呈现的锦绣团簇,都是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特殊情怀的释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元宵节喝什么酒,元宵节饮酒习俗。

饮酒习俗


在历史上,儒家思想被冠以治国安邦的正确思想,并被后人传承,而关于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较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较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我国各地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和饮酒习惯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各种方式度过。那么各地还有哪些奇怪的习俗呢?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前列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