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酱香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通过酒花辨别酱香酒的品质,这是真的吗?》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很多喝酒的行家都明白,当轻轻晃动酒瓶时,会看到酒液泛起泡沫,这就是人们俗称的“酒花”。听很多人说,能根据酒花来判断酒的质量。认为酒花多的是好酒,少的则使质量较差;酒花消失得越快酒的度数越高。这些说法靠不靠谱不敢确定,但是,通过酒花来辨别白酒的度数还是可以的。今天教给大家一个如何通过酒花来判断酱香酒度数的冷知识——“看花量度”,根据不同的酒花,分辨出酒不同的度数。简单来说,因酒精浓度不同,酒液表面的张力不同,因而摇动酒瓶形成的酒花的大小、持留时间也不同。因此,酒花可以作为辨别白酒度数的一个参考。大清花酒花大如黄豆,整齐一致,清亮透明,消失极快,这种程度的酒花酒精含量在65°~80°。小清花酒花大小如绿豆、清亮透明、消失速度慢于大清花,酒度约在58°~63°。在小清花过后的一瞬间酒花消失,过花之后所流出的酒都是酒尾。酒尾再经过二次蒸馏之后,再次摘取高度酒,如此循环往复。如果出现的酒花如小米粒到高粱米粒大小,酒花持续时间在15秒钟左右的话,则酒精度数大约在53°~55°之间。这也是优质酱香酒的酒精度。云花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叠(可重叠二至三层),存留时间比较久,约2分钟,酒度在40~50%之间。二花又称小花,形似云花,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存留时间与云花相似,酒度在15~40%之间。油花酒花如小米的1/4,布满液面。大多为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珠,酒度在5%(v/v)时最明显。所以,总结起来就是:酒花越大,消散越快,酒度越高;酒花越小越少,消散越慢,酒度越低;但,首先白酒的不同香型、不同的工艺,白酒酒花变化都不一样。以酱香型白酒为例来讲:我们所见的度数一般在43度和53度左右。酒花应该呈现出小清花,大小像绿豆一般,且消散速度中上,我们可以大概推出是53度的白酒;而43度白酒的酒花则应呈现二花,大小不一,且消散速度缓慢。当然了,由于目前市面上出现了酒花剂和增稠剂。因此,现在的酒花并不一定能作为判断酒的度数和酒的品质唯一的标准,也不能做到完全精确。所以说,酒花可以作为辨别白酒度数的一个参考,但不是绝对标准,也并不是评判酒质好坏的标准。更有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这一判断酒度和酒质的标准,在酒体中加入酒花剂和增稠剂。真想判断出酒品质的好坏,还要靠品酒,除了测定其物理化学指标外,还要进行感官鉴定等。(来源:酱香荟M.jiUKU365.coM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酒花越多酒质越好,这是真的吗?


爱喝酒的你不难发现,当晃动酒瓶时,经常会发现酒液泛起泡沫,就是人们俗称的“酒花”。许多人认为酒花多的是好酒,少的则质量较差;酒花消失得越快酒的度数越高。这是真的吗?
今天就教给大家一个如何通过酒花来判断白酒度数的冷知识——“看花量度”,根据不同的酒花,分辨出酒的度数。
1、大清花
酒花大如黄豆,整齐一致,清亮透明,消失极快,酒精含量在60至75%(v/v)。

2、小清花
酒花大小如绿豆、清亮透明、消失速度慢于大清花,酒度约在50至60%(v/v)。

3、云花
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叠(可重叠二至三层)存留时间比较久,约2分钟,酒度在40~50%之间。

4、二花
又称小花,形似云花,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存留时间与云花相似,酒度在15~40%之间。

5、油花
酒花如小米的1/4,布满液面,大多为脂肪酸形成的油珠,酒度在5%(v/v)时较明显。

因此,总结起来就是:
酒花越大,消散越快——酒度越高;
酒花越小越少,消散越慢——酒度越低
用浓香型白酒为例:市面上常见的是52%(v/v)和38%(v/v)的酒品,52%(v/v)就应该呈现小清花,如绿豆大小,且消散速度中上;而38%(v/v)则应呈现二花,大小不一,且消散速度缓慢。
但因酒精浓度不同,酒液表面的张力不同,因而摇动酒瓶形成的酒花的大小、持留时间也不同。所以,酒花可以作为辨别白酒度数的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当然,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酒花剂和增稠剂,因此酒花并不是判断酒度和酒质的标准,也不能做到完全精确。这个小技能只是让大家在喝酒之时,能多一种小玩意,透过酒瓶,领悟到更深的“酒意”。下次喝酒时,别忘了试一试哦!

酒花消失得越快酒的度数越高,这是真的吗


当晃动酒瓶时,我们经常会发现酒液泛起泡沫,就是人们俗称的“酒花”。许多人认为酒花多的是好酒,少的则质量较差;酒花消失得越快酒的度数越高。这是真的吗?

1大清花

酒花大如黄豆,整齐一致,清亮透明,消失极快,酒精含量在60至75%(v/v)。

2小清花

酒花大小如绿豆、清亮透明、消失速度慢于大清花,酒度约在50至60%(v/v)。

3云花

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叠(可重叠二至三层)存留时间比较久,约2分钟,酒度在40~50%之间。

4二花

又称小花,形似云花,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存留时间与云花相似,酒度在15~40%之间。

5油花

酒花如小米的1/4,布满液面,大多为脂肪酸形成的油珠,酒度在5%(v/v)时较明显。

因此,总结起来就是:

酒花越大,消散越快——酒度越高;

酒花越小越少,消散越慢——酒度越低

用浓香型白酒为例:市面上常见的是52%(v/v)和38%(v/v)的酒品,52%(v/v)就应该呈现小清花,如绿豆大小,且消散速度中上;而38%(v/v)则应呈现二花,大小不一,且消散速度缓慢。

但因酒精浓度不同,酒液表面的张力不同,因而摇动酒瓶形成的酒花的大小、持留时间也不同。所以,酒花可以作为辨别白酒度数的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

当然,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酒花剂和增稠剂,因此酒花并不是判断酒度和酒质的标准,也不能做到完全精确。这个小技能只是让大家在喝酒之时,能多一种小玩意,透过酒瓶,领悟到更深的“酒意”。下次喝酒时,别忘了试一试哦!

酱香酒如何辨别?


市场上白酒的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凤香、兼香以及其它香型。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酱香型白酒,酱香白酒已经被消费者公认为是一款健康型的白酒,这主要与酱香白酒中含有的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有关。那么在市场上如此种类众多,品牌众多的白酒中,我们如何去区分和辨别酱香酒呢?

茅台酱香酒

1.观察白酒的液体和颜色。把酒倒入酒杯中,酱香型的酒颜色透明或者微黄,轻晃酒杯,察看杯中酒的移动速度,通常流速要比水慢,这与酒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有关。

2.用手指沾酒。如果感到丝滑中带涩与拈动热巧克力的感觉相似则为好酒,这是因为酒中会有一层酯化物薄膜富含的酯类物质与水分子。

3.闻香。将白酒倒入手掌中双手搓干然后轻嗅,若能闻到粮香和扑鼻的糟香则为好酒,可以保持粮食原有风味是优质白酒的象征。

4.品尝。抿一口入嘴,尝尝酒体是否丰满,滋味是否协调,回味是否醇净悠长,然后慢慢吞下,闭嘴让酒味经鼻腔慢慢从鼻子出来,好的酱香酒你会感受到非常浓郁香醇的味道。

此外,好的酱香型白酒会长时间的在空杯中留有余香。也就是把杯中的酒喝完,即使将空杯子放置较长时间也会有香味。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晃酒瓶,观察酒花。将酒瓶倒置就能见到分布均匀的酒花,上翻时密度间隙明显酒液清澈且酒花缓慢消失。酒花与酒精度高低和乙酸乙酯物质比例相关,比例不同使酒花呈现的形态也不同,优质好酒的特点是酒花细密,次之的白酒酒花粗疏。

虽然,酱香酒确实对身体有益,但也只是适量,所以广大的喝酒爱好者,也要适量勿贪杯。

喝酒防辐射,这是真的吗?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辐射产品,较近,有人说,喝酒可以防辐射,这是真的吗?
“辐射”是一个让公众很恐慌的名词,所以“防辐射产品”自然也就具有了巨大的号召力。白酒行业有宣传资料宣称“看电视时喝一杯白酒,可以防辐射”。这种“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的推荐,有没有根据呢?
搜索“喝白酒防辐射”的说法,较多的结果指向了切诺贝利尔核电站事故中的一个传说:一位叫戈巴琴科的伤者被送到医院,喝了500克纯酒精,后来有七八个伤员死了,而他却活了下来。且不追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医学上的个案本来也无法证明结论。在这个例子中,“七八个较危险的伤员当天就送到莫斯科”,而“戈巴琴科是次日被送到莫斯科的”,也就是说他本来就不是处于“较危险的状态”,跟那几位死者并没有可比性。真要抬扛的话,要是他不喝那些酒精,没准还好得快一些呢!
一些装模作样宣称“国外科学家证明”的说法,则是曲解文献。有一些研究者探索白藜芦醇对辐射的抵抗作用。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中,也确实有一些“有效”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距离“对人有用还很遥远”。首先,细胞和动物、人类不同,在这些实验中显示“有效”的结果较后对人没有价值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次,实验中所需要的“有效剂量”跟人们能从食物中获得的剂量完全是两回事。美国密苏里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对于肿瘤的化疗可能有一定帮助,但是所需要的剂量大到了安全性难以保证。
更关键的是,白藜芦醇在红葡萄酒中比较多,即使是白葡萄酒中含量也很有限。而媒体却把它说成了“广泛存在于酒中”,于是做出“喝白酒防辐射”的结论。


“食物防辐射”都不靠谱
不管是还是国外,都能找到许多“防辐射食谱”。一般来说,国外的“防辐射食物”比较广泛,只是列出若干类食物,比如矿物质、抗氧化剂、绿色蔬菜、发酵食品、膳食纤维、海生植物、必需脂肪酸等等。这些食物基本上本来就是通常所说的“健康食品”,不管能否防辐射,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都是值得推荐的。
而中文版的“防辐射食物”通常就比较具体,往往是那些老牌的、万精油似的“保健品”,比如螺旋藻、蜂王浆、花粉之类。这大概也符合人的消费观念——“防辐射”这么重要的功能,怎么也得是那些“高档”的东西效果才好;而既然这些东西这么“高档”了,那总是“没准能够”防一下辐射。
在健康领域,食品成分降低“辐射”对于身体损伤的研究还真是不少。有许多食物成分,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甚至多糖等等,有一些初步的动物实验,显示“可能有作用”。前面提到的白藜芦醇就是其中的一种。只是这些作用一直也没有得到很充分的证实,而且它们本来就是人体需要的常规营养成分——不管能否抗辐射,人体都是需要的,但是吃太多也没有显示出额外的好处来。所以,它们的“抗辐射”功能,也就一直处于“你想它们有,它们就可以有”的状态。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