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白酒文化传播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白酒香型与发酵容器》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清香型大曲酒采用陶缸为发酵容器(在发酵室内将缸埋在地下泥土中,缸口与地面平齐,缸与缸之间距离为10—24cm,俗称地缸)。陶缸为发酵设备的好处在于避免发酵糟中水份的渗透,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第二优点在于隔绝大曲微生物之外的其它菌种的侵入,使粮糟在发酵时充分利用大曲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产酒产香。对于保证清香型大曲酒清香纯正的风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地缸有一定的通透性及表面存在的多种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都有一定的影响。用泥料制作的老窖是浓香型酒发酵的曲型设备。它不但是盛放酒醅,进行发酵的容器,而且在发酵过程中,泥窖中的土壤微生物与发酵酒醅中的营养成份作用而生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已酸乙酯为主体的香味成份,使产品具有浓郁的芳香、丰满的酒体。故泥窖除了作为发酵容器的作用外,还为曲酒中已酸乙酯等为主的复合香味物质生成的特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凤型窖池的特点是窖体不易倒塌,同时感染其它菌类较少,比如酱香茅台酒采用当地的条石垒窖壁,池底用泥,芝麻香型用砖窖,这不同的发酵设备除盛装发酵酒醅外,还起到增加酒体风味特征典型的作用。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涨姿势!白酒香型竟与发酵容器密不可分


白酒香型的不同,往往与产地不同密不可分。所以,白酒是一种有很强地域特征的“土特产”。其实,而白酒发酵容器就是不同产地因地制宜的产物。今天,我们就白酒的发酵容器,来说说白酒之间香型的差别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发酵时,清香型白酒用的是地缸,浓香型用的是泥窖,而酱香型用的是石窖,都是发酵,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清香型

白酒发酵需要容器。山西那个地方,冬季干冷、春秋温差又大。这样的环境,发酵的容器直接放在地上,根本没法控制温度,酿不成酒。

那怎么办?山西人想了个招,在地上挖个大坑,然后把缸放进去,缸与缸之间可以灌水,天太热就灌凉水降温,天太冷就灌热水升温。

这样保持温度,白酒才能酿成,而出来的口味,就是清香型的。因为用缸发酵,受微生物影响少,味道“清冽净爽”。

再往南走,到陕西。清香型白酒的酿造技术传到陕西后,当地人穷啊!酿酒的买不起缸。要不直接地上挖个坑,在坑里发酵试试?于是陕西人挖了坑,把内壁糊上黏土防止渗水,然后直接在里面发酵。结果他们还真把酒酿成了。

凤香型

但是,问题来了。用泥窖发酵,微生物要比用缸发酵多多了,而泥窖中的乙酸菌和丁酸菌,正是产出浓香主体风味的两种微生物。所以以“西凤”为代表的陕西酒,难免会有浓香风味。但人家想追求的,还是清香的口感,这些微生物“破坏”了清香的口感,太烦人。于是陕西人每年都“毁窖”一次,把土窖泥挖掉一层,避免微生物繁衍壮大。

就此,复合清香和浓香风味的“凤香“就诞生了。

浓香型

再往南去,是温润多雨四川。白酒发酵技术传到这里后,人们也有样学样的“毁窖”,但是那里湿润温和的气候,简直太适合微生物疯狂繁衍。不管怎么换土,就是阻止不了微生物的壮大。而多样的微生物,也造就了丰富的香味。时间长了,四川人也不换窖池的土了,更是习惯并爱上了这种复杂的香味。

浓香型白酒就定下来了。

酱香型

接着往南去,就是高山闷热的贵州了。贵州山多水多,就是土地少。这里到处都是石头,想挖个泥窖都不容易。于是当地人就地取材,在河边河滩有土的地方,用石头垒起窖池四壁,然后保留一个泥地,就是常说的“石壁泥底”。这样的窖池还能防止河水侵蚀崩塌。

而当地的微生物,比四川的还复杂。虽然每年会用碳在石窖里烧一遍,来控制微生物的过度发酵,但依然造就了酱香酒,香味丰富到连科学家都鉴别不出来。

从窖池的例子,我们就能从一个角度来看出,不同地域,自然、人文环境不同,较终形成了略有不同的酿酒工艺。

此外除了窖池,当地的水质的区别、用曲的差异、当地酿酒农作物的区别等一系列因素,都将决定酿出来的酒会大有不同。“南橘北枳”,同样的树在不同的环境还会结出不同的果子,何况是如此复杂的酿酒。所以当初想复制茅台的努力,才会以失败告终。

白酒香气与白酒香型有什么关系?


白酒香气的最初来源是由酿造白酒的原料产生的,主要有以下品种:高粱、大米、玉米、小麦、糯米、青稞、豌豆等,它们都具有各种独特的香气,含有多种易挥发的微量香气成分。

粮食、酒曲、辅料的质量对白酒香气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采用粮食品种越多,从粮食中所带入酒的微量成分种类也就越多,而新粮又较陈粮中微量香气成分多。

为了防止生粮味、糠味等进入酒体,白酒生产采用蒸粮蒸糠的工艺,以排除这些杂味对酒体的影响。同时,在对粮食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由于非酶香气生成反应,会出现粮食的经受热加工处理后的香气,这是因为粮食中所含的氨基酸,例如半胱氨酸、赖氨酸、丝氨酸等受热分解出乙醛、2—甲基噻唑、吡啶类、吡嗪类化合物,这些都为白酒带来了丰富的微量成分,是白酒的香气的最初来源。

我们闻到白酒的香气是指人们利用其嗅觉对白酒进行闻嗅后吸入的一种气味成分。它是挥发性的放香物质分子在空气中扩散后,进入人的鼻腔内刺激嗅觉器官,通过神经信息的传递与整理,于是产生一种香感,即香气。而这些放香物质指的便是一些微量物质,通常,我们将它们分为这五大类:

酸类酸应算是我们挺容易感知的气味了,当酒中酸类物质含量超过某个阀值时,你就会闻到那微酸气味。酸有呈香、助香和缓冲平衡等作用,尤其是挥发性酸类。举个反例来说呢,像清香型白酒,其中的酸类物质含量就挺少。所以要是你要是轻松闻到了微酸气味,那便绝然不是清香型酒了。

酯类酯类是一类具有芳香性气味的化合物,多数呈现果香。它是白酒中重要的芳香物质,主要起呈香作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加酒的香气,并可决定香气的品质,尤其对白酒香型的归属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我们常说窖香浓郁,也正因在浓香型酒中,当含有适量的己酸乙酯时,浓郁的窖香便也散发出了。

醇类我们都知道,白酒的主体为“乙醇”。但这其它醇类,则多以呈味为主,不过也有呈香作用。比如我们描述药香型酒常说浓郁的醇香,愉悦的药香,兼有酯香。醇香自不用说,这烘托出的酯香,原因便在这醇类(药香型酒含醇类高达4.00~4.60g/L)

醛酮类至于说醛酮类,含这类物质最多的要数酱香酒了,像醛类中的乙缩醛对保持酒香的均匀持久性就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常说酱香酒易储藏,部分原因也在这儿。芳香族化合物它在酒中的呈香作用是明显的,即使在酒中存量很少,但呈香作用很大,如百万分之一、甚至千万分之一的情况下,也能使人感受到香气。除此之外,还有含硫化合物、吡嗪类和呋喃类也有一定的呈香作用。说到这,你可能要问了,这些呈香物质是怎么来的呢?它们一般有三个来源:

首先是原材料中带入。像高粱在就可分解为丁香酸,进而增加白酒的芳香。我们常说“好喝不过高粱酒”,那些名优酒中多以高粱为原料,正是这个道理。其次是在发酵过程中的产物。比如多数醛酮类化合物就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而多种酯类物质则是通过生化作用的合成而产生香气,像分子量小的酯类放香较大,可散发出各自特殊的芳香;而分子量大的酯类往往香气较小,但香气幽雅。另外一种便是醇、酯、醛、酮等化合物在发酵、蒸馏或漫长的贮存过程中相互间引发的化学变化后生成的物质。如白酒在贮存过程中,酒中的醇类可以被氧化为醛类,其中乙醛再与乙醇进行缩合作用可生成乙缩醛,产生柔和的芳香。

白酒香型识别与创新价值


建国以来,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白酒迎来了技术创新与技术规范高峰期。山西汾酒与泸州老窖作为白酒骨干企业在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上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白酒行业在50---60年代曾经掀起过“泸州老窖实验法”与“汾酒实验法”,为白酒香型技术标准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泸州老窖对于浓香技术全国化推广,为中国白酒近30年浓香消费浪潮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国家轻工部在1957年10月至1958年4月期间,开始从科学规范上整理、继承祖国深厚的酿酒传统和酿酒文化,并组织制定具有法律意义的白酒行业和卫生标准。在酿酒专家陈茂春、熊子书的指导下,全面、科学地对泸州老窖酒的发酵机理、酿造工艺、生产流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制定了中国浓香型白酒的行业标准,并在1959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浓香型白酒第一本酿造工艺书《泸州老窖大曲酒》。其后泸州老窖对全国300多家曲酒厂开展行业标准培训和生产指导,使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和普及,最终形成了当今占有70%市场份额的浓香型白酒群体。中国白酒企业在这一轮技术研发中获得普遍成长,但是,由于当时白酒检测技术与市场标准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使得白酒企业更多是以企业标准来标注产品规格,以至于全国各地形成了形式各异的香型标注方法,这些香型大部分以白酒企业名称进行命名,诸如泸香型、汾香型、茅香型等等。1952年度,白酒进行了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评比,专家根据白酒呈现出来口感与白酒地区差异评选出首届“中国四大名酒”,山西汾酒、泸州老窖、贵州茅台、陕西西凤,其中技术与口感比较定型有汾酒、茅台、老窖,而西凤则是以其他香型白酒位列其中。中国名酒评比在50年代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来自西南川黔与来自中原晋陕形成中国白酒南北平衡,香型覆盖特点,而泸州老窖、山西汾酒、贵州茅台奠定了此后中国浓、清、酱三大基本香型战略基础,成为白酒行业各自香型鼻祖,陕西西凤也成为最早兼香型白酒代表。白酒的南北分布与香型代表使得中国白酒形成了四个十分重要标杆,这些标杆对中国白酒未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到60年代,白酒标准开始从企业标准走向地方标准,特别是白酒重度产区川黔从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角度将白酒地方标准制定上升到重要战略高度,如当时四川省围绕浓香型白酒制定了四川省浓香型白酒技术标准;当时贵州制定了酱香型白酒地方标准,这些地方性标准出台,极大地规范了本省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给白酒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进入到70年代末,中国白酒迎来了影响深远第三届中国名酒评比,面对白酒行业百花齐放良好局面,白酒评比从直觉感官评比走向科学规范评比,而香型成为白酒能否进入到中国名酒序列十分重要指标,白酒评比从笼统色香味格转化具体分香型评比,极大地丰富中国名酒阵营,也给中国白酒带来划时代影响,从此,白酒从明星企业标准、地方政府标准走向全国性标准,白酒迎来了香型定盘时代。第三届中国名酒评比恰好赶上中国从高度计划经济走向计划与市场并存制度转型期,市场经济细胞已经在各个行业蔓延开来,白酒香型标准提出与中国名酒加冕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也使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名酒评比竞争更加激烈。进入80年代,中国名酒评比继承了第三届名酒评比科学体系,而香型作为第一维度得到行业高度肯定,新、老八大名酒在第四届中国名酒评比中实现汇合,中国名酒新、老八大名酒交叉形成了著名十大中国名酒,加上酱香型代表酒四川郎酒、清香型代表酒湖北黄鹤楼以及柔和型浓香型酒代表江苏双沟,中国名酒以香型为代表进入到十三大名酒序列;80年代末,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中国名酒于1989年初继续扩容为十七大名酒,浓香型白酒宋河、沱牌,酱香型白酒湖南武陵,清香型白酒河南宝丰进入到名酒阵营,使得白酒最终定格为浓香型白酒占据9席,清香、酱香型白酒各3席,小众香型凤香型白酒与董香型白酒各占1席,白酒大香型战略基本成型。 进入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白酒香型国家标准制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考虑到浓香型与清香型白酒广泛社会消费基础,1989年3月31日,《浓香型白酒》GB/T10781.1-89和《低度浓香型白酒》GB/T11859.1-89制定并颁布实施,2006年度,国家标准委根据浓香型白酒发展变化制定了《浓香型白酒》GB/T10781.1-2006新标,代替1989年制定的浓香两个国标,实现了香型标准统一;1989年3月31日,清香型白酒国标GB/T 10781.2-1989 GB/T 11859.2-198颁布实施,2006年度,国家标准委对清香型白酒进行修正,推出了2006年版本清香国家标准GB/T10781.2-2006,实现了清香型白酒国标全国统一;凤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早在1992年已经发布,但真正实施却是在15年后2007年度,反映了凤香型白酒作为小众香型国家标准成型曲折经历;董香型白酒国家标准颁布时间也十分漫长。现如今,国家标准白酒香型已经达到了11种之多,而非国标白酒香型也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势头,诸如芝麻香型、特香型、馥郁香型、陶香型、陈香型、润香型、蜜香型、和谐香型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众多所谓白酒香型中也不乏概念炒作嫌疑。为什么白酒企业如此钟情于香型创新?香型创新给白酒企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动力?我们认为,最为重要原因就是白酒香型市场价值。经过60多年发展,白酒香型识别已经从高度技术识别转向高附加值市场商业价值识别,正是在香型商业价值引导下,白酒后来者在香型创新上可谓不遗余力,白酒香型的品类价值既创造了品牌高度差异化,也开启了企业商业蓝图。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