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与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名人与酒的文化》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成都,一座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在这城,汇聚着无数张值得成都人骄傲,也值得世界瞩目的城市名片。这些名片就像人们为它贴上的标签,标注着成都的性格,让它变得立体而饱满。本次我们推出“水井坊·前列坊成都名片”系列报道,希望通过对这些名片的解读,标注成都的城市性格,让人们对成都的印象更加具象,更加生动。
成都自古是文人聚集的地方,古往今来,在成都休息和挥洒笔墨的杰出文人不胜枚举。唐代的李白、杜甫来过成都,留下许多名篇,李商隐、陆游等千古流芳的文人名士也在成都留下了游踪和佳作。而如今,这座由厚重历史和浓郁文化造就的城市滋养了更多的当代文人,他们生活在天府乐土上,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并用心地读着这座城。
天府之国,文人的乐土
成都作为历史名城,历来有不少文人生活在这里。司马相如、王勃、岑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等等,都曾在此游历或定居,并且都留下了许多留芳百世的华美诗文。古代文学史上知名的《出师表》和《陈情表》也都写于蜀中。还有现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巴金、沙汀,当代文坛名人流沙河、魏明伦也都是成都人。到了成都,就总有看不完的文人墨迹,有抒不完的怀古之情。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和都江堰的水源,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和文人墨客诗情画意,滋养出这座神奇的城市,造就了这座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如今,生活在这片文化乐土上的文人们,对成都的历史和风韵也都有着不同的解读。流沙河先生是生在成都、长在成都的知名作家,他笔下的成都市井人文生活,无不浸透着他对成都的热爱及他作为成都人的自豪。他曾说,成都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一个崇尚文化的城市,成都的很多遗迹都保留着旧时的生活方式。比如具有标志性的春熙路是保留成都近代文化的重要地方,而东大街则是从唐代到近代因商业而兴盛的一条老街,被誉为“成都首街”。这些地方在四川人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人们觉得成都的历史并未走远。
水井坊,大雅文化生生不息
就在流沙河先生所描述的成都首街东大街旁的水井街上,于600多年前开了一爿“前店后坊”式的传统酒坊。从此酒坊自酿美酒香遍府河、南河交汇一带无数大街小巷。经过几代酿酒名师的培育,水井街的好酒不仅名动成都府,更是远传出川西坝子,每天大江南北前来沽酒的商贩和驻扎蜀地的文人都络绎不绝。从1998年被发掘出的水井坊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水井街酒坊已是行业龙头,规模之大,无人出其右。
酒一向被称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酒与历代文化名人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古代文人墨客饮酒题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绝唱。就在这片坐落着有“白酒前列坊”之称的水井坊商业繁华地带,自600多年前就开始演绎优雅酒道,为历代文人供应着高尚生活元素。而今在水井坊遗址出土的大量各代饮酒器,不仅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水井坊“前店后坊”的经营格局和经营规模,也再现了历史上繁华成都在酒道方面的雅韵。特别是原址出土的牛眼杯,将当时繁荣的成都、先进的蒸馏技术和高尚的文人雅士圈子一一再现,道出了蜀都特有的酒风酒韵,用醇香的美酒为历朝历代文人雅士浇灌着生生不息的高尚人生。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酒与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较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在,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浑然一体,齐一生死。庄周高唱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前列“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酒与藏文化


众所周知,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它认为世间无常,万物本空,要求人们断除“三毒(贪、嗔、痴)”,摈弃一切欲望和享受,皈依“三宝(佛、法、僧)”,求证“涅槃”。而“酒,天之美禄也”(李时珍语),饮酒无疑是一种物质欲,是追求享受。这与佛教主张的断除“贪”“痴”是相违的;另一方面,酒能醉人,使人乱性,对于这种“迷人心智”之物,修习佛法者理应摒除,故从佛教的总观念来看,酒乃与佛教不相容者,当然更不能并行发展。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雪域高原竟出现了这种奇特的社会民俗现象:人们笃信佛教,也同样热爱酒,并且将二者生动地结合在一起。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人是酒的嗜爱者。从刚出生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居家日常生活到敬奉神灵的供品,藏族的男女老幼都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藏族人还创造了以青稞酒为载体的藏族酒文化,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藏族地区,一个新生命诞生的第三天,照例要请喇嘛来家为新生儿行灌顶礼,赐予他(她)以“生命力”。喇嘛到家后,在靠墙的供桌上摆列各种供品,其中包括象征“色”、“香”、“味”、“声”、“触”和“生命瓶”、“生命珠”、“生命箭”的各种碗、瓶、珠、盘。还要在一个人头盖骨碗中,盛满了加糖的“生命酒”。当喇嘛念经作法后,便将“生命酒”一匙,倾于其父母之掌中,使他们喝后,再蘸一点放入婴儿口中,意为使他获得生命之源泉。这样,一个刚临人世的藏族婴孩便第一次在接受上师加持的同时,尝到了酒的滋味。每逢喜庆欢聚,饮青稞酒也是藏族人必不可少的活动,当斟满清香的青稞酒捧奉给尊贵的来宾或村落的长者时,未饮之先总是要用指头沾上杯中酒连弹三下,让酒之微粒飘洒于空中和地上,这意味着将酒先敬献给天神、地神和龙神,让他们一同享受这玉露琼浆。藏区不少寺院每年都会举行“攘灾”法会以祛灾祈福。在这种规模盛大、群众参与性极强的宗教活动中,照例要举行“跳神”(一种以酒敬神的宗教舞蹈),其中要跳一种“抛泼金酒”的神舞,场面十分绚丽壮观。在“抛泼金酒”的舞蹈中,有十五名舞者身着彩衣,头戴黑帽,围成一圈,另有执壶、执杯者各二人,相向站立于舞场中间。舞蹈开始时,执壶者向杯中注入“金酒”,放入一小撮青棵。然后便持杯作舞,舞毕将杯中酒抛泼而出。然后,执壶者再次注酒入杯,再执杯舞,再抛泼,这样重复四次。据说这种“金酒”是用金、银、红铜、黄铜、铁等“五金”磨的粉,渗入酒中而成。“五金”象征珍宝,酒则代表美味佳肴。事实上,不仅在这些群众性的宗教活动中,即使在寺院中的神像前,酒也作为一种供品出现。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密宗殿内,就要向护法神前供奉酒。佛教是非常重视仪式、仪规的,向神佛供奉更是必不可缺。佛教供品包括外观漂亮的欣赏品,美妙动听的声音,能闻、能尝的美食,轻巧柔软的衣衫,珍贵的珠宝、饰物等五大类。藏传佛教在供品方面种类尤其繁多,不可胜数。可细分为:主供品(如栽培的花朵)、无主供品(如野生的花卉);有形供品(如实物),无形供品(如音乐、念诵);以及世间供品、出世间供品等共十六大类。而酒作为藏区人民普遍嗜爱的东西,自然是最佳供品之一了。

历史上的好酒名人


刘伶,被后世尊为酒仙,竹林七贤之一,嗜酒如命且海量不羁。刘伶刚毕业的时候给同列竹林七贤的建威将军王戎当参谋,不务正业也就罢了,还跟当时的魏武帝司马炎不投脾气,被辞退后一辈子没啥正经工作,写的诗文也没有出版社来买版权,幸亏有另外六个好基友陪着,这日子过得也还算潇洒。即便如此,这位酒仙老人家在那个年代可是堪称长寿的典范,听说活到了80岁,虽然跟老寿星彭祖比是差了点,但按一千七八百年前那个医疗卫生条件看,已经算是奇迹了。张旭,对,就是内个酒醒了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啥的那个大书法家,后世人称“草圣”。这位绝对是个传奇人物,不但爱喝酒,而且他那传世无双的书法作品离了酒就完成不了,只有把自己灌醉了小宇宙才能爆发,整幅作品似书似画一气呵成,终成一代大家,开创了中华灿烂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高龄75岁而终。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上小学背的这些内容到现在还能顺嘴说出来,可见他的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白老爷子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关心民间疾苦却不擅长为官之道,人生的风浪算是没少经历,幸好有诗酒相伴,活得倒也洒脱。与前两位不同的是,除了能喝酒,这白老爷子自己还会酿酒,据说水平还挺高,堪称上得厅堂下得酒坊,实乃居家好男人之典范,享年74岁。李白,这位大伙都知道,唐代著名的大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诗歌造诣不言而喻,但只活了61岁。李太白前半辈子活得甚是潇洒,15岁就已经在家乡有了相当的名气,而后学习剑术,离乡远游,虽然交友颇多,却一直穷困潦倒,直到42岁才受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赏识,却又过不惯御用文人的生活,很快再次云游各地,后经安史之乱,颠沛流离,郁郁而终。说完了古代的,最后再来个现代的,古龙。作为近代武侠小说大师,除了作品,古龙能让人记住的事情并不多,对他最重要的事情无外乎“酒、朋友与红颜知己”,而正是情场失意与借酒浇愁,让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终因肝硬化年仅48岁便画上了生命的句号。纵观以上名人的例子,不难发现,凡是生性洒脱生活安稳的人,往往越喝酒越长寿,而那些生活困苦感情抑郁的人,酒却无法帮他们实现超脱,换来的只有健康的恶化。咱们幸运生在了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而且据说爱喝酒的人都心胸开阔,那照这么看来,想不长寿都难啊。当然最最重要的,一定要喝好酒,喝真酒。

中国人的文化与酒德


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各种的喜事庆典,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少饮两杯更能增加聚会的欢乐、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酒水糖酒会温馨提醒您,在我们欢乐的同时,不要忘记古人给我们的酒德良言。要把握好喝酒的度,要以不危害身体,不影响正常生活为度。总得来说,喝酒本来就是为了高兴,不可把一件本来很高兴的事情变成坏事。有句名歌词唱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纵观我国历史,礼仪是我国最注重的,同时就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酒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宴会,饮酒也是社交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酒在中国人喜事节庆、人际交往、风俗习惯中一直领衔主角。少饮多滋味,适量益健康,得体增情谊。如果饮酒过头,豪饮无度,自然会贬形象,伤感情,损文明,效果就会适得其反。记得著名诗人流沙河曾经写过《饮酒铭》,言简意赅地论述酒德:“饮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醺即醒;斯是酒德,君子奉行。豪气常溢盏,仙香自透瓶。吟诗宜独酌,办事且同斟。可以宴良友,娱嘉宾。无歌星之乱耳,无小姐之烦人。三杯通大道,一座讲文明,李白说:‘饮者留名’。”细品其铭,“一座讲文明”,就是在呼唤酒桌上应该文明饮酒,酒不能不喝,但要适度。“饮不至醉,微醺即醒”就是饮酒应该把握的度,也就是酒德。黄庭坚在《谢答闻善二兄弟》诗中写到:“四座欢饮观酒德,一灯明暗又诗成。”他描绘的是酒逢知己、酒助诗兴的气氛。绝非如今天的那种强逼硬劝:“宁可伤身体,不能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或许可以用一个“德”字来贯穿。德高才可以望众,不论做什么事,所有的人都最注重自己的品德。做什么事都要注重自己的德行。喝酒其实也有讲究个“德”字。

白酒科普:酒与藏文化


众所周知,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它认为世间无常,万物本空,要求人们断除“三毒 (贪、嗔、痴) ”,摈弃一切欲望和享受,皈依“三宝 (佛、法、僧) ”,求证“涅槃”。而“酒,天之美禄也”(李时珍语),饮酒无疑是一种物质欲,是追求享受。这与佛教主张的断除“贪”“痴”是相违的;另一方面,酒能醉人,使人乱性,对于这种“迷人心智”之物,修习佛法者理应摒除,故从佛教的总观念来看,酒乃与佛教不相容者,当然更不能并行发展。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雪域高原竟出现了这种奇特的社会民俗现象:人们笃信佛教,也同样热爱酒,并且将二者生动地结合在一起。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人是酒的嗜爱者。从刚出生的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居家日常生活到敬奉神灵的供品,藏族的男女老幼都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藏族人还创造了以青稞酒为载体的藏族酒文化,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藏族地区,一个新生命诞生的第三天,照例要请喇嘛来家为新生儿行灌顶礼,赐予他(她)以“生命力”。喇嘛到家后,在靠墙的供桌上摆列各种供品,其中包括象征“色”、 “香”、“味”、 “声”、“触”和“生命瓶”、“生命珠”、“生命箭”的各种碗、瓶、珠、盘。还要在一个人头盖骨碗中,盛满了加糖的“生命酒”。当喇嘛念经作法后,便将“生命酒”一匙,倾于其父母之掌中,使他们喝后,再蘸一点放入口中,意为使他获得生命之源泉。这样,一个刚临人世的藏族婴孩便次在接受上师加持的同时,尝到了酒的滋味。每逢喜庆欢聚,饮青稞酒也是藏族人必不可少的活动,当斟满清香的青稞酒捧奉给尊贵的来宾或村落的长者时,未饮之先总是要用指头沾上杯中酒连弹三下,让酒之微粒飘洒于空中和地上,这意味着将酒先敬献给天神、地神和龙神,让他们一同享受这玉露琼浆。藏区不少寺院每年都会举行“攘灾”法会以祛灾祈福。在这种规模盛大、群众参与性极强的宗教活动中,照例要举行“跳神” (一种以酒敬神的宗教舞蹈),其中要跳一种“抛泼金酒”的神舞,场面十分绚丽壮观。在“抛泼金酒”的舞蹈中,有十五名舞者身着彩衣,头戴黑帽,围成一圈,另有执壶、执杯者各二人,相向站立于舞场中间。舞蹈开始时,执壶者向杯中注入“金酒”,放入一小撮青棵。然后便持杯作舞,舞毕将杯中酒抛泼而出。然后,执壶者再次注酒入杯,再执杯舞,再抛泼,这样重复四次。据说这种“金酒”是用金、银、红铜、黄铜、铁等“五金”磨的粉,渗入酒中而成。“五金”象征珍宝,酒则代表美味佳肴。事实上,不仅在这些群众性的宗教活动中,即使在寺院中的神像前,酒也作为一种供品出现。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密宗殿内,就要向护法神前供奉酒。佛教是非常重视仪式、仪规的,向神佛供奉更是必不可缺。佛教供品包括外观漂亮的欣赏品,美妙动听的声音,能闻、能尝的美食,轻巧柔软的衣衫,珍贵的珠宝、饰物等五大类。藏传佛教在供品方面种类尤其繁多,不可胜数。可细分为:主供品(如栽培的花朵)、无主供品(如野生的花卉);有形供品(如实物),无形供品(如音乐、念诵);以及世间供品、出世间供品等共十六大类。而酒作为藏区人民普遍嗜爱的东西,自然是佳供品之一了。

名人改良竹叶青


明末清初大学士傅山,字青主,是一位博学多才,诗、书、文、医集于一身的大学者。清军入关后,他便隐姓埋名,自称“朱衣道人”,自由自在地云游山西各地,而汾阳杏花村又是他经常来往的地方。
由于多次往返,傅山与许多酒工成为了好朋友。一日,傅山看酒工浸泡药材酿造竹叶青酒,有深厚中医学基础和丰富经验的他便教酒工如何浸泡,如何搭配中药材,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酒工们按他说的方法一试,果然酿出的酒不仅味道芳醇,金黄透亮,医治经络疾病的疗效也显着提高。
这年,傅山偕好友薛宗国、王如金在杏花村申明亭下饮酒。席间,大家盛赞经他指点过的竹叶青酒为酒中珍品,劝他为其题词赋诗,留下墨宝时,傅山沉吟片刻,挥毫写下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后人将这四个大字刻在石匾上,该刻石至今保存在汾酒集团杏花园中。

与西方酒文化


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各民族都有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民间酒俗。
古代饮酒礼仪大致有四步:拜、祭、啐、卒爵。现代饮酒礼仪虽然加以简化,却也将民族传统礼仪文明发扬光大。首先,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中秋节饮“桂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等等。
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酣畅淋漓。人喝酒一般比较热闹,大家说说笑笑,不拘小节,气氛融洽,有的时候为了增进热闹的气氛,还要行酒令。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主人前列次敬酒时宾主都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
在席间,“回敬”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代饮”则指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罚酒”是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
“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时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其次,结婚仪式上免不了以酒助兴,“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用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另外,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的习惯。

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的巨大差异


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国家比较的自由点,在他们的那里,男女的那种地位可以说是相同的,虽然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在现实里,还是有点差异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西方的巨大酒文化差异。
在近当代西方文化的开放程度比高也与酒文化有关。酒文化对思想意识的影响较大体现在女权主义上。在西方,女人和男人地位是平等的。在西方,酒神崇拜中的重要方式,就是祭祀。每当祭祀,有身份的主妇们和少女们成群结队在荒山上整夜欢舞,女子可以与任何人交流和沟通。男人即使有不满,但出于对宗教仪式的尊敬,也不能有任何怨言。这种传统一直流传下来,女子就在西方获得了和男子几乎同样的地位。
在东方的则不同。虽然一开始,酒是为禹的女儿而酿,但是男人马上就剥夺了女人饮酒的权力。造酒的是男人,喝酒的多是男人。《红楼梦》中的女子,虽然时时饮酒,但多是果酒,而酒之代表的白酒,只能是贾政这帮男人的专利。大男子主义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动摇。饮酒成了男子的特权,女子成了为男子饮酒时提供欢娱的工具。女人的地位,一直到五四时期,西方文化传进,才逐渐有了提高。

酒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酒,在我国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被公认为世界酒的故乡。酒从诞生开始,就摆脱了纯粹具体“物”的状态,从黄帝造酒说、上天造酒说到杜康造酒说,从仪狄献酒到杯酒释兵权,从1915年巴拿马夺金到茅台外交……,酒就与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紧密相连,逐渐积淀升华成一种精神范畴的“文化”,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人饮酒,不是为了饮酒而饮酒,更多的是为精神生活,讲究“酒礼”、“酒德”,讲究天、地、人的合一,注重饮酒的情趣,在饮酒的同时辅之以赋诗作令、猜谜及各种游戏活动,把饮酒升华为精神活动。
酒文化不仅通过物的部分———酒来表现,更多的是通过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品格和行为方法,以及由此所积聚起来的风俗、礼仪、意识等的复合体表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文化的内容也愈来愈丰富。
首先,酒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高层次物质需求或精神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只有当生存需要得到保证以后才会去追求酒类消费。所以酒类消费所蕴含的是一种物质享受或精神享受,是一种文化价值为基础的“感性商品”。
其次,酒文化内容的广泛性和表现的多层面性。酒文化表现在酿酒技术和工艺的探索改进上,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科技门类,也是酿酒工艺的历史文化积淀;在饮酒器具上,五花八门的酒器反映了人们在陶瓷工艺、烧制技术及美术鉴赏等方面的历史进程,让人们从另一侧面去阐释和感怀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民间饮酒,敬神祭祀礼制,长幼尊卑有法度等酒礼酒俗,莫不是酒文化的较直接表现;文学史上历代墨客骚人的酒文、酒赋、酒诗、酒词、酒歌、酒曲等,给后世留下了令人击节赞叹的文学精品。故有“酒是文学的酵母”之说。
再次,酒文化的含蓄性和约束性。由于酒文化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以“酒礼”、“酒德”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型酒文化思想,把酒当作是礼仪的象征,饮酒活动是人们学礼、施礼,进而达到人、天合一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孔子曾提出酒德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即饮酒的多少各人不同,没有具体数量的限制,但饮酒之后要保持神志清醒,不放荡形骸,否则便是无酒德了。
还有,酒文化的怀旧性。酒的生产或消费,都被传统酒文化刻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至今仍地影响着人们的酒类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如人们普遍认为“酒是陈的香”,习惯喝浓香型酒的就不喜欢酱香型酒等,这是大多数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固有惯性。这种明显的惯性,是酒文化怀旧的表现。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