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每天喝专题。这篇关于《古人上战场前还要温酒喝,为何现代人却很少温酒喝?》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袁绍召集十八路诸侯围攻董卓。却在汜水关前被对方大将华雄阵斩数员大将,各路诸侯一筹莫展。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温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在三国乱世中曾威震华夏;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事实上,在很多古代的故事中都有酒的身影,其中大多的酒还是温的:曹操和刘备有煮酒论英雄的美谈;《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动辄要温一壶好酒

似乎古人饮酒都喜欢温一下,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少看到有酒友温酒喝,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小酒瓶和酒友讨论的就是这个话题。

古人为何温酒喝?

第一古代饮酒环境和我们今天很难相比,特别是冬天御寒手段很少,比较阴冷。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人需要保暖,酒的温度也比正常情况下要低,所以为了保暖古人饮酒的时候要温酒烫酒。

其次古代的酒,大都是酿造酒,并且他们的蒸馏提纯技术是相对差的,在生产酒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等一些有毒物质,且没有方法提纯,酒中会含有大量的酸脂醇醛以及铜等微量元素。所以古人在饮用之前会将酒温热烫热,可以促进醛类有害物质挥发,温酒喝下去也可暖胃。再者那时候酒的度数低,酒通过加热后度数会升高,会很顺口,口感更好,这是古人的聪明之现。

为何现代人很少温酒喝?

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存环境相比古人要好很多,御寒手段很多,即使在冰天雪地的严酷环境中我们也能有好的手段保暖,所以酒也能保持在一个正常温度,从想要保暖的原因来讲,我们不需要温酒来喝。

其次现在的酿酒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并且蒸馏提纯的技术也要好。酒中含有的醛类等物质很少,且市面上的酒都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一般都不需要用热酒的方法来除酒中的有害物质后饮用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特别快,在这个各方面进展都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你不争分夺秒,很快就会被时代的大潮远远丢下。所以很多酒友连饭都顾不上吃,哪还有时间去温酒?酒瓶打开就喝多方便,更没有多少人有这个心情和闲暇时间去温一壶酒了。

白酒可以温着喝吗?

白酒作为日常生活中很多酒友都饮用的饮品,那么可以温着喝吗?下面我们来讨论下。

众所周知白酒中不光含有乙醇还含有必定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性质不稳固,沸点在64.7摄氏度;醛类的沸点低只有20℃左右;乙醇的沸点在78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中醛类、甲醇会被挥发掉,这样不轻易损害饮酒人的身体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讲白酒是可以加热温着喝的。

但是白酒在加热过程中,酒精会逐步挥发的。白酒中有酒精和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加快了物质的运动,水和酒精都会挥发,酒精的挥发速度更快,如果过度加热,乙醇大部分或全部挥发掉,酒味也就没有了。

酒加热也别太过,太过反而轻易损害到我们的肺,所以饮酒的时候要在酒不冷不烫的时候饮用,白酒入口的温度以30℃-40℃为佳。但是最后小酒瓶还是要提醒各位酒友:并不是所有酒类都可以加热饮用的。

好了,上面就是小酒瓶给酒友们分享的古人经常温酒喝而现代人不经常温酒喝的原因,那么各位酒友在日常生活中会温酒喝吗?大家是否喜欢温酒喝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交流!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古人认为酒养身又养心 为何现代人认为酒伤身?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与茶文化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实质的区别,茶文化强调的是我的自我修为,在茶道中感悟自己,所以独自饮茶往往成为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酒文化则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不过遗憾的是,我们现代人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的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

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一、勿强饮,即不过量

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人们通常情况下很讨厌那些没喝几杯就失态的人,还有那些不适可而止,狂饮不止的人。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三爵,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二、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三、勿混饮

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四、温饮和酒后不饮茶

自古以来,不少饮酒之人常常喜欢酒后喝茶,以为喝茶解其实则不然,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

还有就是,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

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1、未饮先酹酒。酹,指洒酒于地。在祭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2、饮中应干杯。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3、酒令以助兴。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除此之外,古代人饮酒时还有一些其他特别讲究的礼节,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所以,古人的酒文化,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其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为什么古代人认为酒养身 而现代人认为酒伤身?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我们现代人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的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

但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

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

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很多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一、未饮先酹酒

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二、饮中应干杯

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三、酒令以助兴

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

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

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

古人的酒文化,绝对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其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古人“温酒” 是耍境界还是养生秘诀?


从前人的记述来看,古人喝酒似乎与今天不一样,那就是他们喝之前要温酒。例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权臣当道,扰乱朝纲。于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汜水关前,各路诸侯豪杰大战华雄未果,却被对方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之后袁绍问谁人可斩了华雄,于是关羽主动请缨,但因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术的耻笑,说: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曹操觉得他是英雄,说:此人长相非凡,旁人焉知其为马弓手?于是递给关羽温酒一杯说:将军且饮了此杯以壮胆气,关羽却道:待我斩了华雄后再饮未迟!于是拍刀上马顷刻提了华雄首级回营,此时酒且尚温!

关羽温酒斩华雄,从此名震各路诸侯;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苦辣酸甜都在喉一壶温酒尽显关羽英雄本色。中国历史上,跟温酒有关的桥段很多,都极具英雄豪情。

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要求店家温两碗酒。温酒的意思是给酒加热,好趁热喝,就象今天喝热的咖啡、牛奶或茶一般。但如今的我们无论喝啤酒还是白酒,直接喝就是了,没见过谁温酒的。

难道过去与现在的酒特点很不一样?或者是古今人们饮酒的习惯不一样?

其实,古人温酒主要是减少对胃的刺激,一是过去的酒都是蒸馏酿造出来的,提纯技术有限,在酿造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等一些有毒物质,又没有办法提纯;二是度数低,不宜储存,一旦低于适宜温度,酒就会变的浑浊,口感差。那怎么办?所以,温酒,古人通过加热来使这些有害物质挥发,酒不仅能提升酒活血暖身的功效,还可除酸祛苦提升酒的口感。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说过: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以普瓦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辛、甘、大热、有大毒,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痔。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而从现在的科学角度看,温酒有助于酒中甲醇的挥发,甲醇不仅对人体有害,口感也差。所以,温酒不仅能提升酒活血暖身的功效,还可除酸祛苦提升酒的口感。

温酒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微火煮酒酒,另一种是用隔水温酒。有人喜欢在酒中加姜丝和话梅,作调节口味之用,有人则不然,觉得单凭酒味取胜的,才是好酒。

微火煮酒:在寒冷冬日的夜晚,在红泥小火炉里放入木炭,小壶里盛入酒放在炉上温热了,围炉夜话,促膝长谈,其乐融融,宾主尽欢。

隔水温酒:将酒壶或酒杯放在盛着热水的的大碗中,热水不能漫过壶身或杯身,慢慢地温热了,虽然用的时间稍长,但意境同样很美,很吸引人。

现在的酒只要不是黑心商家的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也许不会出现甲醇中毒;但是劣质的酒难免甲醇要多一些,所以当我们喝酒时,温一下是总没有坏处的。

如何温酒_什么酒适合温着喝


如何温酒_什么酒适合温着喝

冬天坐在屋子里,看着外面飘着的雪花,手边是刚刚温好的酒,耳边飘荡着着舒缓的音乐,这样的生活是让人向往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温酒喝,其实温酒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什么酒适合温着喝:

品尝红酒需要适宜的温度,一般都在是在十二到十八摄氏度左右就好了。若是将红酒加热再喝,那就不能品尝到红酒最美好的味道了。而白酒和黄酒无疑是冬天里最适合温着喝的酒了。

如何温酒:

我们都知道白酒中含有大量的乙醇,还有少量的甲醇等其他少量的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若是喝多了对我们的身体都有一定的损伤。而将白酒加热一下,就能使这些有害的物质挥发出去,这样的白酒喝起来,不仅没有冰凉的感觉,而且对身体的危害也减少了很多。但是这白酒不能加热的温度过高,因为这样会使酒中的乙醇也挥发,这样,酒的醇香也减少了很多,所以说用专用的温酒壶来将白酒加热到适宜的温度来喝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精致的健康生活,而白酒温着喝正好符合了人们的这样要求,所以说白酒温着喝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了。

古代酒文化:关羽斩华雄为何要温酒?


核心提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与酒有关的故事,还有煮酒论英雄。但凡三国人物喝酒时,都要煮酒或温酒,即使在两军对垒的危急时刻,曹操敬关羽的壮胆酒,也都是热的。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与酒有关的故事,还有煮酒论英雄。但凡三国人物喝酒时,都要煮酒或温酒,即使在两军对垒的危急时刻,曹操敬关羽的壮胆酒,也都是热的。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原来,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喝温酒。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同时,经过温热的酒,喝起来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此外,温酒还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因为常常要温酒,便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温酒器。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汉代,人们把这种温酒器叫樽,直到唐代,李白仍在他的诗中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由于气候原因,三国时期南北方的饮酒习惯略有不同。

南方人用一种极为雅致有趣的酒杯喝酒。据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三国曹魏时代,郑公悫及其幕僚们发明了一种碧筒饮。所谓碧筒饮,就是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再将叶心捅破,使茎叶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酒香夹裹着莲香,实在是香冷美妙的天然饮品。

受碧筒饮的影响,唐宋的能工巧匠,用金、银、玉、瓷、琥珀等质材,模仿荷叶的形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酒杯,世称荷叶杯。

魏晋不愧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除了充满想象力的碧筒饮,更有巧夺天工的鹦鹉螺杯。现藏南京博物馆的鹦鹉螺杯,高10.2厘米,宽13.3厘米,敞口外撇,纯粹依照鹦鹉螺壳的自然形态制成。看上去,仿佛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转过头来梳理自己的羽毛,又像是把头插入翅中酣然睡去的鸟儿。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鹦鹉螺杯。鹦鹉螺产自印度尼西亚的深海和中国的南方海域,它外形美丽,数量稀少,是极其珍贵的物种,迄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历史,有活化石之称。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只鹦鹉螺杯不仅美丽非凡,还有藏酒的妙用。原来,鹦鹉螺壳内有许多隔层,隔层间有小孔相通,倒酒时,酒从小孔流入每个隔层中,使人不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无形中,为那些不擅饮酒的人提供了藏酒的机妙。

因其自然天成的美丽,鹦鹉螺杯在历史上享有盛誉,骆宾王的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的鸬鹚勺,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都是对鹦鹉螺杯的赞美。

而在北方,人们更喜欢用可以温酒的铜酒樽。曹植的《七启》诗: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写的就是铜酒樽温酒,那热气腾腾的景象。但,为什么浮蚁鼎沸呢?

原来,三国时期,以蒸馏法造酒的技术尚未发明,人们饮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或绿蚁。诗中的浮蚁,指的就是酒糟。

说到酿酒方法,还有曹操的一份功劳。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一位已故县令的家酿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便将此方献给了汉献帝。后来,这种家酿法成为酿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

倡导了家酿法的曹操,在青梅煮酒之后,横槊赋诗,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绝唱。当历史的烟云散尽,诗人的吟唱远去,铜酒樽、碧筒饮、鹦鹉螺杯,一件件与酒有关的文化符号,又将我们带回那个到处是酒香、到处见英雄的年代。

现在人们喝白酒 为什么都不“温酒”了?


现在人们喝白酒,为什么都不温酒了?看完终于长见识了!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喜欢喝酒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不过现在的人喝酒大多都是喝这三种酒,白酒,红酒和啤酒。在江苏以来都是受到大家喜欢的,不管是逢年过节朋友聚会还是请客吃饭,酒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现在大家在喝酒的时候都是直接喝了,但是古时候人们在喝酒的时候都是需要煮的,为什么现在大家喝酒都似乎忘记了这种方法呢?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以前大家看到的酒都是埋在土里深藏过的,尤其在电视中可以看到,在喝酒的时候豪放的人一般都会将整个坛子拿起来一起喝,但是一般也都会将酒倒在杯子里去喝,在一些古代的电视剧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喝酒的人会温一下酒才会喝,就像是古代的曹操,不是也会先拿青梅煮酒之后才享用的吗?所以才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在生活中大家一般喝的都是啤酒,红酒和白酒,白酒是最受欢迎的,但是现在大家喝酒都会直接拿去喝,不会再次加热,主要是因为现在制作者的工艺跟以前是不一样的。因为制作工艺不一样,所以喝酒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像以前的白酒的前身就是黄酒,因此黄酒要烫热了再喝会比较可口,再加上白酒比以前的黄酒口感好了很多,因此不需要加热就可以喝,所以就省掉了这一个步骤。

古代制作者的技术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以前的造酒技术一点都不娴熟,所以每次做出来的酒含有的杂质是特别多的,有的酒里面还会还有很多的甲醛,还有其他超标的重金属,所以通过煮酒的方式就可以让里面不好的物质分解出来,这样子就口感也会更好,也会更加安全卫生一些。而现在的酿酒技术都是通过蒸馏的方式酿造出来的,还有的杂质特别少,如果加热的话酒精是会挥发掉的,从而让这些酒精失去原本的味道,因此加热之后的口感也会更加难喝。

再加上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每个人的生活压力也都比较大,很多时候都会要求快,速度就像是喝酒一样,也都加快了节奏,省略了这个步骤。因此很多人都会直接拿啤酒或者是直接喝白酒了,很少有人先把酒加热一下再喝。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大家平日里都要少喝一些酒,毕竟喝酒对身体是不好的。这下大家涨知识了吗?

你知道如何温酒吗?


温酒的含义:即用火或热水将酒温热后饮用。

分类

黄酒

热饮暖胃活血,酒性易散温酒方式:水浴加温-加热温度:40~45℃配料:话梅、姜丝、鸡蛋等在气温10℃以下的季节,黄酒最适宜温着喝。一般水浴加温至40~45℃的时候,酒香四溢,饮之暖胃活血。温度太低,酒香出不来,太高了,酒精容易过度挥发。黄酒热热地喝下去,不光暖胃活血,其酒性散发得也快,人感觉非常舒服。水浴加温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一般绍兴当地黄酒加热方法是串筒水烫。将酒倒入串筒,然后放入沸水中水浴,加温至40~45℃,一个简便的检测方式是,用手触碰一下杯壁,人体温是37℃,加热至40~45℃,感觉稍稍比体温高些。

比如黄酒在成都重庆推广时,会加几粒话梅。黄酒中加入话梅,梅香幽雅,酸甜可口。口感上更容易被接受,也显得更有情调一些。但是酒中加了话梅,容易喧宾夺主,若想品味酒之真味,最好不加,还是选择纯饮比较好。茹拥政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黄酒中添加不同的配料,可以起到不同的功效,比如酒中加入姜丝,冬可防寒保暖,温中健胃;夏可防中暑,具有清瘟杀菌、解毒和增强食欲,感冒的人饮用最佳。将酒加热至92℃左右,冲入打散的鸡蛋,再加入红糖,小焖片刻即可。常饮能补中益气,强筋健骨,可防治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体虚、脑力劳动者、精神压力紧张和经常加班者饮此最为合适。此外,与桂圆或荔枝、红枣、人参同煮。其功效为助相壮力,滋补气血,对体质虚衰、贫血、妇女月经不调有疗效。茹拥政表示,古籍中也不乏冬日喝黄酒宜温的介绍,如《红楼梦》第八回中有宝钗一番酒加热了才能喝的议论:宝玉要在薛姨妈处喝酒,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说:吃了冷酒,写字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散发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写字打颤儿其实是醉酒的一种表现,而吃冷酒容易醉,而且醉酒的时间也会拉长。

说说古人死亡前喝的“上路酒”


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将赴刑场之人,如死囚将被处决,家人会送来酒菜,名曰上路酒。

给起程、动身者喝的酒,一般不叫上路酒,叫饯行酒。上路酒,通常专指给走向死亡的人喝的,给喝完这酒,就送你上路了。

当然,上路酒还有别的名字。《水浒传》第39回,因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为蔡九知府送信的戴宗伪造书信,被知府决定押去市曹斩首,先斩后奏。行刑当日,宋江,戴宗两人被从牢里提出,押至神案前,各与了一碗长休饭,永别酒。这永别酒,就是上路酒。

对这样的上路酒,法律专家的解释是,中国古代向来有尊重临终告别权的司法传统,在对罪犯执行死刑之前,一般都会允许罪犯会见亲属,并会免费提供一顿丰盛的上路酒饭。换句话说,执行刑罚,也体现一定的人道与文明。而据媒体报道,今天给死刑犯行刑之前,并不给酒给其喝。广州中院法警支队的法警透露,执行死刑前,法警通常会请死刑犯抽三根烟,这样做一是平抚犯人的紧张心态,二是有着象征意义,就是民间所谓的一路走好、上路烟。这里的上路烟,与上路酒的功能是一样的,只是,抽烟与喝酒相比,多少少了那么一点气氛。

中共早期领导人,有着浓厚文人气息的瞿秋白,1935年在福建长汀就义时,喝上路酒的情景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位临场记者当日报道说,临就义之时,瞿秋白来到长汀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餐毕,出中山公园,步行二华里多,至刑场瞿一路手持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沿途唱歌。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36岁。

2003年李扬导演的电影《盲井》,很多人都看过。讲的是一个姓唐的和一个姓宋的,将打工者诱骗到小煤矿打工,然后将对方杀死在矿井下,制造事故假象,再作为死者家属向矿主索要赔偿。后来他们骗了一个辍学找工的孩子,王宝强演的,结果在想把王宝强害死前,姓宋的良知未泯,有些不忍心,找些借口拖延,其中一个借口就是,还没给对方喝上路酒呢,姓唐的说小孩说什么酒,姓宋的说,他喝不喝是他的事,咱给不给他喝是咱的事,做事总要讲规矩是不是。

这上路酒不是酒,而是传统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可今天,似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连这样的敬畏都已经丧失了。

你知道温酒器吗?


中国人自古至今都好酒,在酒中体会人生的乐趣;中国人也善于发明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的饮酒道具,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虽然现在用到的不多,但在古代的中国却是饮酒几乎必备的东西,它的名字叫做温酒器。

古人喜欢温酒,在特制的温酒桶中加热后,发出醇厚的香味,有一种温酒浇枯肠,蕺蕺生小诗的意境。

温酒在中国古代的小说戏剧中经常被提到,比如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八回中有一段饮热酒的描写,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又比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动辄要一斤熟牛肉,烫一壶好酒。

诗仙李白也写过一首《暖酒》诗。

热暖将来镔铁文,

暂时不动聚白云。

拨却白云见青天,

掇头里许便成仙。

温酒器则作为中国古代温酒文化的载体被流传下来,虽然当今的人们已经很少用到温酒器了,许多古代的温酒器都变成了收藏家的藏品,它见证了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向世人展示着它不朽的艺术内蕴和辉煌成就。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