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世界的烈性酒,只有白酒有“香型”一说,这是为什么?“白酒香型”到底是怎么来的?
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在大连举行。以周恒刚、耿兆林等为主持专家,组成了“评委”,在前两届“品德优良、历史悠久、国内好评、不能仿制”等模糊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色、香、味、格”四大评判标准,首次统一了白酒的“香型风格”描述。
自此,“香型”这一概念正式成为白酒分类的主要参照标准。
而今,四十年过去了,“香型”依然是白酒的一个重要标识。
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香型”的正式确立才短短40年,何以影响如此深远呢?
如果仔细探究“香型”的本源,就会惊奇地发现,酱、清、浓等十二大香型,其“神秘性”竟然与“地理”密切相关,进一步探究,竟然与著名的大江大河密不可分。大多数知名好酒、尤其是老名酒,居然大都来自三条著名河流所形成的地理区域——即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
2003年,记者雷达在其文章《发现淮河名酒带》一文中首次抛出了“长江名酒带”与“淮河名酒带”的概念;其后,在业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下,“淮河名酒带”扩充成了“黄淮名酒带”;再其后,“黄淮名酒带”裂变成了“黄河名酒带”与“淮河名酒带”。
至此,依托三大河流诞生的“三大名酒带”日渐清晰。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香型”影响深远的背后,实际上是“产区”在起主导作用。
1、“三河名酒带”鼎立之下的白酒产业格局
产区,是一个产业走向成熟、走向集中的一个重要体现。白酒的酿造是讲产区的,但“白酒产区”却是近年才明确提出的,一经提出,便有了迅速的发展,使得“白酒产区”的价值与日俱增。
当审视白酒酿造版图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知名白酒大企业都分布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而且,同一香型、相近口感的名酒基本是在同一区域“扎堆”。而这,其实正是“产区”的奥义。
长江名酒带——以长江中上游的“遵义—宜宾—泸州”段为中心位置,横跨四川、贵州两省,形成了包括岷江、沱江、涪江、赤水、乌江等支流上各名酒所在地的“势力范围”。
作为名酒的舞台,长江名酒带孕育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沱牌、全兴、郎酒、董酒等八大名酒,其产区品牌被定位为“白酒金三角”,香型以多粮或单量的浓香型、酱香型为主,其产品有着幽雅细腻、窖香浓郁的风格特点。
淮河名酒带——以淮河流域上的“宿迁—亳州—双沟—鹿邑—宝丰”为主线,横跨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形成了包括颖河、涡河、淠河等支流上各大名酒所在地的“势力范围”。酿造出了洋河、古井贡、双沟、宋河、口子窖、今世缘、花冠等老名酒与新名酒的“淮河名酒带”,体现了白酒日渐崛起的“东部势力”,揭开了白酒以“味”起势的序幕,其香型以浓香型、兼香型为主,其产品有着淡雅、绵柔的风格特点。
黄河名酒带——以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腹地为“几型状”地理位置,形成了包括汾河、渭河、无定河、大汶河等支流上各大名酒所在地的“势力范围”。该名酒带诞生了“四大名酒”其二——汾酒、西凤,以及与其同根同源却又自成一体的清香系衡水老白干、北京二锅头、河南宝丰、青稞酒等,是大清香的基地,是拥有六千年酿造历史的国酒之源——清香汾酒的大本营,其产品有着纯正、清雅、爽净、健康、绵长的风格特点。
2、“黄河名酒带”是白酒的“根、脉、魂”
酒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在一次“产区论坛”上说,“讲产区的白酒不会讲产区”,他指的是以汾酒为代表的“黄河名酒产区”。他认为,能体现白酒“根、脉、魂”的黄河名酒产区,尤其“吕梁产区”,偏偏没有足够明晰的产区概念和话术体系。
宋书玉为什么偏偏认为——黄河名酒流域的“北方产区”不会讲“产区故事”呢?因为“黄河产区的故事”太博大精深了,名酒企业没有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众所周知,黄河是文明的摇篮。史书记载,酒几乎是与人类文明同时诞生。由此可知,酒滥觞于黄河流域,而其有力佐证正是出土于山西杏花村酿酒遗址的小口尖底瓮,它因是“地缸发酵的原始雏器”,被称为酿酒的“图腾”,成为“酒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可考证的大量史料显示,清香型白酒是白酒的源头,清香技艺被称为“白酒的教科书”,也被称为“母体香”,业界有“清香之前无白酒”的说法。宋朝以来,尤其到了明清两代,随着“晋商崛起”和山西九次大移民的推动,山西人走南闯北,甚至走出国门,涉足欧亚大陆,流传起“会做山西酒,腰无分文天下走”的说法。于是,清香汾酒的酿造工艺在版图上遍地开花,南到云贵、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西藏等,结合各地的经济条件与地理环境,衍生出了酱香、浓香、兼香等其他白酒香型。
事实上,更令人佩服的是,滋养了华夏文明的黄河,自古还是的王道所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孔庆东多年研究认为,的“王道之气”就在北方,周易八卦明确地表示,王气在西北、在东北、在正北,起于南方的革命后都成于北方。
清香,就像民族的命运与性格,生于北方、盛于北方。进一步说,“清香”从骨子里就透着一股“王者之气”,至柔至刚、至清至卓、至正至远,这是清香白酒的特性,也是“王者”的人格品性,更是一种品德。
孔庆东多次以“其润也慢,其入也深,其力也绵,其性也仁”来形容清香汾酒,事实上,这十六个字用以解读“黄河”也极为贴切。作为华夏文明之“根脉”,黄河表面粗犷盘结,裸露于黄土大地,实则深深扎于地表之下,汲取了深层的清澈岩溶水和丰富营养,终造就了民族“内圣外王”的基本品格和道德精神。
其实,白酒“清香文化”的根、脉、魂在北方,而清香文化的精、气、神却早已传递到了南方,这是版图“王气在北,民气在南”的有力写照,这也是一场新时代“根、脉、魂”与“精、气、神”的大融合、大促进。而近年来,随着“大国崛起”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清香型白酒为引领的“清香文化”,正在审时度势、厚积薄发走出国门,影响世界。(来源:凤凰网)
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但是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
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摆设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说:“它较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那儿,低于50万不要卖掉。”
在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到10万。但是这个门徒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掉它。”
“我们出30万!”
门徒说:“这样的价钱我还是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
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师(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酒业新闻网)父说:“你明白了,这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和理解力。如果你不想要更高的价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同理,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几十元,进入大商场柜台,就要卖到几百上千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88万元的眼镜架、9.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流通,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又称“炫耀型消费”。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这一现象较早由19世纪的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并提出,因此而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在上述故事里,师父要告诉徒弟是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但是从徒弟出售石头的过程中,却反映出的一些经济规律而不仅仅是一个“凡勃伦效应”。如:保持信息的不对称,保持信息资源的稀缺神秘性。
高端白酒要有附加价值
高端白酒的传统卖法就是用高价格去影响消费者对其高价值的认可,这也是诸多充斥市场的价格虚高的小品牌酒的主要做法。
礼品和餐饮终端的即饮市场是高端白酒主要的消费与销售方式。礼品市场主要集中于每年的几个节庆时期,但是餐饮终端的消费却是一年四季不间断的。
高端白酒的消费行为分析:政治永远和经济是分不开的,在商业产生自由和文明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则的主旋律下,由商(政)务统领的商业活动构成了高端白酒消费主流(当然也包括了其它高端的酒品)。
由于现在的社会对健康要求很高,所以以前的烈酒都开始转向于不太烈的低度白酒,因为低度白酒对人体的伤害没有那么大,在低度白酒受到人们欢迎的同时,生态经济也在它的带动下开始发展。首先,用于酿酒的工业生态园区发展迅速。没有酿酒的原料那么酿酒也就无从发展,所以为了使酿酒业能很好的发展,用于培育原料的酿酒生态园也得到发展,这些生态园的建立是保证白酒无公害的关键,而且还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其次,低度白酒在酿制时需要的原料要比以前少很多,而且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出酒率也在增加,这样一来用的粮食少了,酿出的酒却多了,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节能降耗的发展形势。此外,适量的饮用低度白酒可以驱寒、、疲劳还能够促进消化。经常性的适量饮用还能够预防一些疾病,可以说低度白酒的发展对人们的健康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的危险物品越来越多,而且在火车上的禁止携带物品也越来越规范了。白酒是一种高浓度的液体,酒精本身就是危险的东西,那么在火车上是可以带白酒的吗?一起到白酒文化看看吧!
相信很多人认识泸州,都是缘于泸州老窖,这个以泸州命名的酒类无疑为泸州增添了很大的光彩,而除了泸州老窖的影响,泸州的经济发展也是相当迅速的。
投资项目数减少,投资规模扩大。全市施工项目2273个,比上年减少4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725个,减少324个。本年已投产项目1656个,比上年减少333个。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40亿元,增长31.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7.33亿元,增长25.9%;更新改造投资168.44亿元,增长49.3%;房地产开发投资54.52亿元,增长29.2%。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重点突出。在“工业强市”战略带动下,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229.96亿元,增长46.5%,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49.9%。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36.70亿元,增长47.5%;饮料制造业投资64.95亿元,增长7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23.14亿元,增长50.9%。同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76.53亿元,增长28.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9.70亿元,增长6.2%;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投资3.68亿元,下降30.2%。
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步走出困境。2010年,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低速振荡下行态势,下半年在城镇化建设产生刚性需求的强力推进和政策适应性增强的双重作用下又呈波动上升趋势,并在年底攀升至全年较高点。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4.52亿元,增长29.2%,商品房施工面积853.93万平方米,增长30.7%,其中住宅742.40万平方米,增长30.8%;竣工面积253.48万平方米,增长14.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26.31万平方米,增长15.9%。
全年商品房销售(含预售)面积344.26万平方米,增长12.4%,商品房销售额98.09亿元,增长46.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达312.84万平方米,增长14.3%;住宅销售额85.92亿元,增长50.3%。商品房待售面积68.80万平方米,下降4.8%。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2.6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年均增长36.2%,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3.5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88.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年均增长34.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1.9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7.2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31.5%,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