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已经成了酒桌上的热门话题,专家表示,人一出生基因即决定酒量,基因“不对”酒量永远练不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是“千杯不醉”,有的人再怎么练还是“一杯就倒”!
酒精体内代谢过程
如果问你是什么血型,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说出来。但是,倘若问你知不知道自己的饮酒基因是什么类型,那不少人就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河南省酒业协会健康饮酒指导中心副主任、教授程富川提到,其实不止血型有分类,每个人的饮酒基因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人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等多种乙醇代谢基因的研究,发现基因型可分为6种。一个人能不能喝酒,酒量有多大,都由基因决定。
饮酒基因天生定
程富川教授表示,在很多人眼里,酒量就像胆量一样,是一件可以练习提高的事情,其实从医学的角度看,酒量就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练还是不练,它永远都维持着这个水平。
饮酒基因是人体基因序列的一段,人在出生时,饮酒基因就已经决定了其酒量大小,并且终身都不会改变。什么是饮酒基因?简单地说,就是和乙醇分解有关的一系列基因,有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它们决定着不同人喝酒之后的反应差异。而在这其中,影响直接的有两个基因,分别是乙醛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如果发生异常,乙醛就会在体内大量堆积,严重的会伤害肝脏。
“乙醇”、“乙醛”你一定不陌生,在人饮酒时,乙醇如果分解不够快,会进入血液,并影响到我们的大脑,这也就是喝酒后头晕、头疼的原因;而乙醛如果分解不够快,则会让人反胃、呕吐,这也是喝酒脸红的原因,当然更严重的是,如果肝脏长期被乙醛刺激,会影响肝功能。
所以,一个人的酒量到底好不好,换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两个基因在人体中负责掌控酶的分解数量,也就是决定着人体中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转化为乙酸的速度够不够快。
酒量分六等
好酒量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天生携带的基因决定的。程富川表示,在经过长期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共有A、B、C、D、E、F六个基因型,只有D、E、F三种基因型饮酒对健康危害大,容易患酒精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六种饮酒基因类型饮酒安全风险各不相同,每人饮酒基因不同,适宜酒量也不相同,饮酒的风险也就不同。可以用六个词形象的描述上述六种基因类型分别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对酒当歌、把盏言欢、单食壶酒、面红耳赤、滴酒难沾。它们的酒精代谢速度分别是很快、较快、中等、较慢、很慢、慢;而相对应的肝损伤及致癌风险分别是低、低、低、高、高、高。它们对应的人群占比,分别是31.9%、24.7%、4.4%、15.4%、18.6%、5%。
也许你在酒桌上还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有人过去一杯就倒,但是经过两年的“酒精考验”,现在能喝趴下一桌人。程富川表示,其实这并不是酒量的提升,而只是人体的耐受能力增加了。原本喝一杯脸就红,就是肝脏在给身体做出提醒:别喝了,我受不了了。但是耐受力增加后,肝脏不再做出这些提醒,造成的结果只是肝脏损伤越来越严重。
所以说,如果你属于后三种体质,想靠“练”来提高酒量,反而意味着你的酒量永远无法有长进,会伤害身体。
喝酒脸红、脸白的人能喝?错!
在民间的观点中,有一种说法是喝酒脸红的人更适合饮酒,其实恰好相反。脸越喝越红是乙醛蓄积,造成血管扩张所致,说明乙醇脱氢酶正常,乙醛脱氢酶缺乏。这类人头晕、恶心的现象十分明显。如果喝酒后脸发白,那就更吓人了。这说明这类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缺乏,连基本的酒精都很难快速分解,导致酒精蓄积,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脸因此越来越白。
“喝一杯脸就红,是因为乙醇代谢速度快,乙醛代谢速度很慢,所以以后要喝酒,就得拉长时间战线。”程富川说,这类人如果避免不了喝酒,也要尽量一杯一杯慢慢喝。
另外,为了延缓乙醇进入血液,在喝酒前,好先在胃里垫点东西,“一般来说,烧烤、油腻的东西更容易覆盖胃粘膜,使得乙醇不容易进入血液。”所以上酒桌前,不妨喝一杯浓浓的牛奶,浓牛奶可以预存在胃里用来稀释酒精,也可以在胃里形成一层良好的保护膜。
程富川表示,对于健康饮酒的标准是:A型饮酒量每日150-200ml,B型饮酒量每日100-150ml,C型饮酒量每日50-100ml,D型饮酒量每日10ml,E型饮酒量每日5ml,F型不适宜饮酒。当然,知道了自己酒量好,也不能海吃胡喝,还是要饮酒适量,喝酒对肝脏总是有损害的。
其实,有些人说,酒喝的多了就不会醉,酒量也是可以练出来的,这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本文为大家介绍了喝酒8种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吃肉打底,能保护胃壁,不易醉。先吃点肥腻食物,可以减缓酒精进入身体的速度,但不会减少酒精的吸收量,所以只会迟些醉,并非不易醉。相反,由于醉酒过程推迟,会令人容易多喝几杯,反而醉得更厉害,增加酒精中毒风险。
误区二:几种酒掺着喝容易醉。无论喝一种或几种酒,均不会影响身体对酒精的吸收,只要摄入酒精达到一定分量,便会令人产生醉酒感,与酒的种类无关。不过,几种酒掺着喝,对肠胃、肝脏等器官刺激较大,更容易导致肠胃不适。
误区三:酒量和身材、性别有关。一般来说,女性体内分解酒精的酶天生就比男性少,因此酒量差一些。体重、身材也是决定酒量的重要因素。摄入同等数量酒精时,胖人和高个儿的人由于体内水分和血量更多,血液中酒精浓度较低,相对不易醉,所以看上去酒量好。但是,由于对酒精的吸收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包括个人基因、新陈代谢率、正服用的药物等,所以,酒量不能单靠身材、性别来判断。
误区四: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长期喝酒,不断刺激分解酒精的酶,可能会增加其分泌量,提高分解酒精的能力,令人自觉酒量变好,但不会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损害。酒精依赖肝脏代谢,长期摄入大量酒精,会令肝脏负荷过重,产生病理变化,导致脂肪肝、肝硬化;也会损害神经系统,降低生育能力,诱发中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更增加致癌风险。
误区五:喝酒御寒暖身。饮酒后,血管受酒精刺激扩张变粗,令血液加速流向皮肤,带来暖意,但这只是一时假象:短暂温暖过后,由于血管无法及时收缩,反而会加快身体散热速度,令人感觉更冷。
误区六:酒精是兴奋剂,一醉解千愁。酒精其实是压抑剂,会麻痹大脑中枢神经,降低自控能力,令醉酒者做出平时不会做的事,如大吵大闹,所以给人的错觉是兴奋、情绪高涨。不过,随血液酒精浓度升高,身体会逐渐产生各种不适,反而令人更加抑郁沮丧。
误区七:平躺睡一觉就能醒酒。醉酒的人常会呕吐,如果平躺,呕吐物会倒流入气道,阻塞气管,引起肺炎,甚至窒息致死,所以必须让醉酒者侧睡,以便使呕吐物流出口腔。另外,也不要让醉酒者单独在陌生环境中休息,如Ktv、酒吧等,以免发生意外。
误区八:冷水澡、热咖啡或浓茶,均有助醒酒。冷水澡及热咖啡,或许会令人短暂恢复清醒,却不能降低血液酒精浓度。而咖啡及浓茶中的咖啡因、茶碱等物质,均有利尿的功效,会刺激身体排出大量水分,更不利于稀释酒精。
(一)我先告诉大家答案:酒量肯定是可以练出来的。
所谓“练酒量”,用科学语言叫做“酒精耐受”:相同量的酒精,对身体功能和行为产生更轻微的效果。
我上文说过,喝酒脸红的人,其实是基因进化优势,自带“戒酒功能”,由于喝酒后,有毒物质乙醛的大量积累,这些人通常喝一点就很不舒服。但在的酒桌上,随处可见“脸红筋涨”的一群人在互相拼酒,他们怎么突然就能喝了呢?
这就是产生了酒精耐受。
不止是喝酒脸红的人可以改变,我们经常见到,以前只能喝啤酒的人可以喝白酒了,以前只喝一杯的可以喝一瓶了。这就是坊间常说的“练出了酒量”。
我们身体有很强的适应性,通过长期饮酒,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慢慢产生不同程度的酒精耐受。
“酒精耐受”分两大类:
1:功能性耐受
2:代谢性耐受
这两类有截然不同的机理,对身体有截然不同的影响。
(二)先谈“功能性耐受”。
功能性耐受,是指喝酒后,身体解酒能力并没有变化,体内酒精含量不变。但是我们的身体,尤其是大脑和神经,对酒精变得越来越不敏感。
酒精对大脑和神经有非常强的麻痹作用,因此喝完酒后,才会出现各种奇怪的反应,比如发酒疯,说胡话,倒地就睡,走路歪歪扭扭,手发抖等等。
但是大脑适应性非常强,如果反复刺激,它会慢慢调整,变得对酒精不再敏感,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大家喝多了以后,会慢慢不晕了,多半是出现了功能性耐受。
长期喝酒的人,可以练到在血液酒精含量很高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比较正常的大脑功能。一些人甚至可以练到血液酒精达到正常人的“致死剂量”,仍然谈笑风生。
秘书是“酒精耐受型”,确实很必要。耐受型秘书不仅可以挡酒,而且喝酒后不丢人现眼,不透露领导机密,甚至还能送领导回家。
除了酒精,大脑也能适应其代谢产物,比如乙醛。喝酒脸红的人,如果慢慢不难受了,也是一种功能性耐受。
据说李白喝酒就脸红(见下图),但长期喝,居然变成“斗酒诗百篇”,这基本是功能性耐受的高境界。
但是,“功能性耐受”,给身体健康埋下了巨大的炸弹。
尤其是对喝酒脸红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功能性耐受,说白了,就是“大脑感觉不到酒精的存在”。但问题是,酒精和它的代谢产物其实依然存在。
耐受后,大脑感觉不到酒精的麻痹作用,感受不到乙醛的带来的难受,但是酒精,乙醛等有毒物质,对各个器官,包括大脑的摧残一直在进行。
更加严重的是,产生功能性耐受的人,酒会越喝越多。不仅因为自己感觉能喝,而且别人也觉得你能喝。
随着感觉越来越良好,喝酒越来越豪爽,身体的各个器官受到越来越大量酒精和乙醛的毒害。
这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大脑之所以天生对酒精和乙醛产生不良反应,是进化中产生的警告系统。目的是为了防止过度饮酒,导致对其它器官的损伤。酒精耐受后,这种警告就被慢慢弱化了。
没有警告系统是非常危险的。
举一个例子,疼痛是大脑的另一种警告系统。世界上有一些人由于基因突变患有“无痛症”,天生感觉不到任何疼痛,也就是“疼痛耐受”。你可能觉得他们很幸福,但恰恰相反,这些人都英年早逝。因为没有了疼痛警告系统,他们受伤了也不知道,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伤害,直到致命。
功能性酒精耐受,非常类似。它就像本来带有“疼痛警报系统”的人,被慢慢打了麻药。
想象一下,一个人用上麻药后,发现被小刀扎一下居然不痛,就误以为自己变得“耐戳”,开始拿越来越大的东西戳自己。逢人就说:“看,我练出戳量了!来,多给我两刀!”
结局是显而易见的……
(三)接下来讲讲第二种,代谢性耐受。
这种耐受我个人觉得更“高级”,是通过提高肝脏中各种酶的活性,加速酒精在体内代谢完成的。也就是说,让酒精更快地完成“乙醇—乙醛—乙酸”这个过程,赶快变成醋排出去。
这大大减少了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在身体内停留的时间,降低了毒性。
如果以前喝酒就脸红的人,长期喝以后,慢慢不红了,也没那么难受了,就应该是出现了代谢性耐受。本来不给力的酶,在长期酒精刺激下,活性增强了,更快地清除酒精和乙醛,脸就不红了。
因此,代谢性耐受也是长期酒精刺激下,一种身体的适应,但不是通过改变大脑感觉,而是通过改变肝脏中酶的活性,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强。
这有点像瘦弱的人,长期锻炼,心肺功能变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更彻底,更健康的耐受,因为确实可以降低酒精的毒性,向“酒神”的方向前进。
听起来很好啊,如果能练出来,岂不是很好?
其实不然。
代谢性耐受也是有很大风险的。
主要原因是肝脏中很多负责代谢酒精的酶,也同时负责代谢药物。
出现酒精代谢性耐受后,肝脏分解药物的速度也加快了,这会带来很多问题。
比如,治疗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药物,如果代谢加快,不调整剂量的话,就可能失效。
再比如,使用巴比妥类镇静剂或某些安眠药的人,由于药物代谢加快,会导致效果越来越差,用量必须越来越多,有人甚至因此会对药物上瘾。
还有一些药物,比如止痛药“扑热息痛”,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如果代谢加快,会快速积累这些有毒物质,导致肝脏损伤。
因此,代谢性耐受绝不是完美无缺的。
(四)总之,酒量毫无疑问是可以练出来的。
但无论是功能性耐受还是代谢性耐受,都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和风险。在菠萝看来,都是在花样zuo死,得不偿失!
如果不是要准备应聘秘书职位,或者女朋友爸爸特别爱喝酒,菠萝建议还是别练了!
不能喝酒的人,都是进化优势品种,何必浪费自己的“戒酒基因”呢?!
众所周知的“酒仙”李白,“醉翁”欧阳修,“饮酒诗人”陶渊明……这些古人在我们印象中都是好酒量。
《水浒传》中的酒文化可以说非常出名了,有酒后打虎的武松,还有酒肉和尚鲁智深等等。在小说中,武松喝酒动辄就是十几碗甚至是几十碗,而鲁智深更夸张,喝了十多碗酒后还要再喝一桶。
朋友们,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呢?
其实,不是古人酒量大,而是他们喝的酒大多是米酒、黄酒,度数比较低,多数只有几度左右,高的也就是十几度,差不多就是现在人们喝的啤酒的度数吧!而且味道偏甜。所以这才会出现古代人动辄一喝十几大碗的场面。
《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可以解渴。这段故事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
所以啊,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如此看来,如果现代常喝高度数白酒的人穿越到古代,估计个个都是“酒中仙”了~
现代的白酒,是后期慢慢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度数大概接近50度,在《本草纲目》的记载里,烧酒是在元朝时出现的。所以即便是武松,连饮十八碗白酒后,相信也是不胜酒力。
吉尼斯全球商务副总裁BlytheFitzwiliam(中文名:费为民)为古井集团颁发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那说到蒸馏酒,你们知道古老的蒸馏酒酿造方法吗?在去年9月19日,古井贡酒秋季开酿大典时,吉尼斯全球商务副总裁BlytheFitzwiliam(中文名:费为民)为古井贡酒颁发一个证书,你们猜,是什么?没错了,古井贡酒“九酝酒法”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蒸馏酒酿造方法。
“酒量”已经成了酒桌上的热门话题,专家表示,人一出生基因即决定酒量,基因“不对”酒量永远练不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是“千杯不醉”,有的人再怎么练还是“一杯就倒”!
如果问你是什么血型,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说出来。但是,倘若问你知不知道自己的饮酒基因是什么类型,那不少人就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河南省酒业协会健康饮酒指导中心副主任、教授程富川提到,其实不止血型有分类,每个人的饮酒基因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人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等多种乙醇代谢基因的研究,发现基因型可分为6种。一个人能不能喝酒,酒量有多大,都由基因决定。
饮酒基因天生定
程富川教授表示,在很多人眼里,酒量就像胆量一样,是一件可以练习提高的事情,其实从医学的角度看,酒量就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练还是不练,它永远都维持着这个水平。
饮酒基因是人体基因序列的一段,人在出生时,饮酒基因就已经决定了其酒量大小,并且终身都不会改变。什么是饮酒基因?简单地说,就是和乙醇分解有关的一系列基因,有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它们决定着不同人喝酒之后的反应差异。而在这其中,影响较直接的有两个基因,分别是乙醛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如果发生异常,乙醛就会在体内大量堆积,严重的会伤害肝脏。
“乙醇”、“乙醛”你一定不陌生,在人饮酒时,乙醇如果分解不够快,会进入血液,并影响到我们的大脑,这也就是喝酒后头晕、头疼的原因;而乙醛如果分解不够快,则会让人反胃、呕吐,这也是喝酒脸红的原因,当然更严重的是,如果肝脏长期被乙醛刺激,会影响肝功能。
所以,一个人的酒量到底好不好,换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两个基因在人体中负责掌控酶的分解数量,也就是决定着人体中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转化为乙酸的速度够不够快。
酒量分六等级
好酒量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天生携带的基因决定的。程富川表示,在经过长期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共有A、B、C、D、E、F六个基因型,只有D、E、F三种基因型饮酒对健康危害大,容易患酒精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六种饮酒基因类型饮酒安全风险各不相同,每人饮酒基因不同,适宜酒量也不相同,饮酒的风险也就不同。可以用六个词形象的描述上述六种基因类型分别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对酒当歌、把盏言欢、单食壶酒、面红耳赤、滴酒难沾。它们的酒精代谢速度分别是很快、较快、中等、较慢、很慢、极慢;而相对应的肝损伤及致癌风险分别是低、低、低、高、高、极高。它们对应的人群占比,分别是31.9%、24.7%、4.4%、15.4%、18.6%、5%。
也许你在酒桌上还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有人过去一杯就倒,但是经过两年的“酒精考验”,现在能喝趴下一桌人。程富川表示,其实这并不是酒量的提升,而只是人体的耐受能力增加了。原本喝一杯脸就红,就是肝脏在给身体做出提醒:别喝了,我受不了了。但是耐受力增加后,肝脏不再做出这些提醒,造成的结果只是肝脏损伤越来越严重。
所以说,如果你属于后三种体质,想靠“练”来提高酒量,反而意味着你的酒量永远无法有长进,会伤害身体。
喝酒脸红、脸白的人能喝?错!
在民间的观点中,有一种说法是喝酒脸红的人更适合饮酒,其实恰好相反。脸越喝越红是乙醛蓄积,造成血管扩张所致,说明乙醇脱氢酶正常,乙醛脱氢酶缺乏。这类人头晕、恶心的现象十分明显。如果喝酒后脸发白,那就更吓人了。这说明这类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缺乏,连基本的酒精都很难快速分解,导致酒精蓄积,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脸因此越来越白。
“喝一杯脸就红,是因为乙醇代谢速度快,乙醛代谢速度很慢,所以以后要喝酒,就得拉长时间战线。”程富川说,这类人如果避免不了喝酒,也要尽量一杯一杯慢慢喝。
另外,为了延缓乙醇进入血液,在喝酒前,较好先在胃里垫点东西,“一般来说,烧烤、油腻的东西更容易覆盖胃粘膜,使得乙醇不容易进入血液。”所以上酒桌前,不妨喝一杯浓浓的牛奶,浓牛奶可以预存在胃里用来稀释酒精,也可以在胃里形成一层良好的保护膜。
对于健康饮酒的标准是:A型饮酒量每日150-200ml,B型饮酒量每日100-150ml,C型饮酒量每日50-100ml,D型饮酒量每日10ml,E型饮酒量每日5ml,F型不适宜饮酒。当然,知道了自己酒量好,也不能海吃胡喝,还是要饮酒适量,喝酒对肝脏总是有损害的。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