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酒文化的诗词专题。这篇关于《酒文化之说说酒文化与诗词书画的关系》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是一个盛产酒的古国,同样也是一个以文学传世的国家,自中国白酒起源以后,文学便于酒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诗与文学便开始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与中国酒文化史的历史长河中漫长而悠久的结伴航程。

一:酒与诗词

诗人多爱饮酒,这是自古以来不争的事实。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情人,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慷慨悲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简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熟,仰而赋诗。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全是一群饮君子,阮籍以酒避祸,嵇康借酒佯狂,刘伶作《酒德颂》以刺世嫉邪。刘宋时代的鲍照亦爱酒惜酒,狂歌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措床头百个钱。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既有心神的澄静,又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达170多首,占16%强;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300首,占21%强。李白以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人所共晓,赢得醉圣的雅名;而杜甫少年酒豪、嗜酒如命却鲜为人知,其实杜老先生更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直到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的信誓旦旦、死而后己的程度。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自称醉司马,诗酒不让李杜,作有关饮酒之诗800首(见方勺《泊宅编》),写讴歌饮酒之文《酒功赞》,并创香山九老这诗酒之会。

北宋初年,范仲淹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是归来中夜酒醺醺;元佑时期,欧阳修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苏轼是酒酣胸胆尚开张、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南渡期的女词人李清照,可算酒中巾帼,她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浓睡不消残酒、险韵诗成,扶头酒醒、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尽了诗酒飘零。继之而起、驰骋诗坛的陆游,曾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时,江山人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豪情,借酒力以增强、发泄。集宋词之大成的辛弃疾,少年使酒,中年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晚年一尊搔首东窗里、醉里挑灯看剑,以酒写闲置之愁,报国之志,使人感到势从天落的力量。

饮酒,在唐宋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找到了创作灵感的媒介,想象丰富的奇妙载体。杜甫说: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陆游说:诗情恰在醉魂中。辛弃疾说:醉时拈笔越精神,苏东坡更直呼酒为钓诗钩。可见酒对于诗歌创作的情绪引动,环境气氛的熏陶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酒对于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更是情有独钟。

酒为诗侣,诗见酒魂,诗酒联袂而行的历史演进,在古人心目中积淀为一种逻辑模式:饮酒必须赋诗。不论是群饮行令,还是自斟独酌,诗情都应该是酒兴的必然产物。这种诗酒风习,在唐宋以下的元明清社会也得到传扬。

待至元明清,诗酒联姻的传统仍硕果累累。无论从马致远的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到陈维崧的残酒亿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从李贽的若言不识酒中趣,可试登高一问天,到杨升庵的惯春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无不是美酒浇开诗之花,美诗溢出酒之香,正是酒,使诗人逸兴遄飞,追风逐电;正是诗,使美酒频添风雅,更显芳泽。

宋代以后,诗词逐渐衰微,戏曲、小说蓬勃发展。

对于小说家,酒也有类似的激化创作的功效,明清时期尤甚。著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每天著书均离不开酒,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日子。一部《红楼梦》,可以说是酒液中浸泡出来的作品,其中充满了关于宴饮、配酒、酒仪、酒德、酒趣等知识与描写,都写得十分精彩。有人统计,全书120回中,共出现酒字580多次。从第1回甄士隐中秋邀贾雨村书房饮酒起到117回邢大舅、王仁、贾蔷等在贾家外书房喝酒止,直接描写饮酒的场面共有60多处,平均每两回就要写一次饮酒。这样的事例在明清其他小说里也能找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以及桃园三结义等,都借助了酒作传媒与线索,来铺写情节。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景阳岗武松打虎,以店家劝阻饮酒,三碗不过岗相烘托,更显其醉后英雄本色;描写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也以和尚饮酒,不守清规来加以反衬,增添其传奇色彩,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这类文学作品中散发出来的酒文化韵味,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二:酒与书画

从古至今,文人骚客总是离不开酒,诗坛书苑画界皆是如此。他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是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余年不少书画家的灵感,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的艺术精品。他们酒后兴奋地引发绝妙的柔毫,于不经意处倾泻胸中真臆,令后学击节赞叹,甚至顶礼膜拜。

书法有草书,笔走龙蛇是狂草,狂者非笔狂,心逞、心驰也。绘画有写意,意突发,念突生,泼墨即成心中的画境。书法中有恭笔小楷,绘画中有尺规小品。狂草与恭笔小楷,泼墨与尺规小品,比之于酒,正如豪饮与小酌也。

书圣王羲之,于东晋永和元年与好友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提笔草《兰亭集序》。笔兴随酒兴而生,笔力、笔韵随酒力、酒韵而成。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19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究其因由,非物境、人境、酒境合一,于憩然之中挥毫,实难一气呵成旷世极品,三境难再现,《兰亭集序》也就难再现。极品本自天成,亦是酒成。

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

画家中郑板桥,传说其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郑板桥在酒中神与物游,物我两忘,其书画均怪,书画均绝。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唐明皇命他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他能一日而就。

宋代的苏轼是一位集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尤其是他的绘画作品往往是乘酒醉发真兴而作,黄山谷题诗说: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

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暂借酒力长精神。酒与书法、绘画的缘分,书画家与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时期仍是层出不穷。

酒文化还是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诸如文会、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独酌、醉眠、醉写.....无一不与酒有关,无一不在历代中国画里反反复复出现过。杜甫写过一首题为《饮中八仙》的诗,讴歌了贺知章、李琎、李适之、李白、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八位善饮的才子。此后,《饮中八仙》也就成了画家们百画不厌的题材了。

酒一直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它与诗词文学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酒文化之说说青藏高原的酒文化


我国的高原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其中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四川西部,云贵高原包括云南贵州,黄土高原有山西和陕西,这些地区或生息于巍巍雪山、茫茫草原、万年风沙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生性豪放、乐观、热情,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喜酒,因此在这些地区也有悠久而灿烂的酒文化。

青藏高原酒文化

代表地区之一:青海

有关青海和西宁的风俗习惯,在各个网站和旅游宣传资料中多有详尽和优美的描述,通过文人的手笔,把青海描述得仿佛人间天堂,山美、水美、人美!青海人是爱喝酒的,这与青海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青海人喜欢干喝,就是不用下酒菜,尤其在乡村。青海人好客,也表现在喝酒上。的确,在我们青海,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婚礼、宴客、祭祀、春游等活动中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敬人之说,便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高原酒文化。

青海人非常质朴、热情好客,无论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无论接待亲朋好友还是远方来客都离不开酒。青海人善饮,豪饮,这在全国是小有名气的,婚丧嫁娶喝、添人进口喝,百岁满月喝、升官发财喝、乔迁搬家喝、动土上梁喝、耕地播种喝,开镰收割喝,朋友聚会喝、迎来送往喝、逢节遇假喝、初一十五喝,万事具备喝、只欠东风喝,愁眉不展喝,喜上心头喝,春来踏青喝、夏日乘凉喝、秋逢阴雨喝、东飘雪花喝,白天喝,晚上喝,领导喝,下属喝,男人喝,女人喝,你也喝,我也喝,只喝得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真是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俗话说认识青海,先要认识青海湖;认识青海人,先要和青海人喝上一场酒。青海人能喝酒有俗话说得好:青海的麻雀都能喝二两。据说世界白酒销售量,莫斯科第一,青海西宁第二。

青海人喝酒,大多喝的是青稞酒,又以互助青稞酒为主,主要是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生产,中国公认名牌,质量有保证。互助青稞酒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青稞为原料,在继承古老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技术设备,用无污染的天然优质矿泉水科学配料、精心酿造、久储自然老熟而成。青稞酒的代表产品是互助牌系列酒,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青稞为主要原料,采用有300多年历史的天佑德青稞传统酿酒工艺,结合科学配方勾兑而成,酒味醇香,清亮透明,具有饮后不头痛、不口干、醒酒快、加温饮用口味更佳等独特风格,获中国公认名牌称号。

青稞酒的土法酿造和过程是这样:首先把青稞洗净,注意不能让青稞在水里洗得时间过长。然后倒进锅里,放入多于青稞容量三分之二的水煮。当锅中的水被青稞彻底吸收,火不能烧得过旺,边煮边用木棍把青稞上下翻动,以便锅中的青稞全部熟透,并随时用手指捏一下青稞粒儿,如还捏不烂,再加上一点水继续煮。等到八成熟时,把锅拿下来,晾上2030分钟的时间,这时锅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干了,趁青稞温热时,摊开在已铺好的干净布上,然后就在上面撒匀酒曲。撒曲时,如果青稞太烫,则会使青稞酒变苦,如果太凉了,青稞发酵不好。撒完酒曲之后,再把青稞装在锅里,用棉被等保暖的东西包起来放好。在夏天,两夜之后就发酵,冬天则三天以后才发酵。如果温度适宜,一般只过一夜就会闻到酒味儿。然后把发酵好的青稞装入过滤酒的陶制容器中。如果要马上用酒,就要加水,等泡四个小时后就可以过滤。如果不急用,就把锅口和滤嘴封起来,需要时随时加水。头一锅水应加到比发酵青稞高两寸,第二、第三锅水应加到和发酵青稞一样高。

酒礼习俗

敬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青海大多数的酒场礼仪和规矩与内地是一样的,但也有一些可能比较特别。敬酒的人要按辈分的长幼和年龄大小依次相敬,对长辈敬酒,要双手高高端起酒碟子,双目要虔诚地注视着长辈,言语中要透露出对长辈的尊敬。辈分越长,敬的杯数就要越多,老人一般是八杯酒,既八福长寿酒。对于平辈(同龄人)人敬酒,最好敬上六杯酒用来祝福六六大顺,也可以是四杯四季发财酒,祝愿同龄人在外出打工挣钱时四季都要平平安安,四季都能发财。给为官之人可敬三杯酒,有三星高照,连升三级的祝愿;对不会喝酒的人也敬两杯,一般是不能敬一杯的。在同辈人中也可以用其他含有吉祥寓意的敬酒令儿,或是找些合情合理的由头,或是通过唱歌的方式向客人敬酒,以能给客人敬酒越多越好,如果直接敬酒放翻(喝醉)客人更好。因此,敬酒的过程也贯穿在整个酒宴当中,敬酒也体现着一种语言的艺术。

猜拳

猜拳只是喝酒的一种方式。双方都用右手、口、眼三位相配合完成,猜拳时对手指出法上也有忌讳,就是拇指和食指不能同时出,拇指和小指也不能同时出,在猜二以上数字出手指时拳拳不离大拇指。在敬酒完毕之后,接下来重头戏打通关就要开始了。何谓打通关,就是由一人和在座的每一位划拳,划到最后一人,一圈结束,交给下家继续,如此下去,直到每人都当关一次,称作圆关。当关者与坐席的每一位客人轮流划拳,一般是划六拳通关者与客人谁输了谁喝酒,不允许别人代替喝,这叫作不卖不代不赖,并另选监酒官一名,负责执壶斟酒并监督输家按规定饮酒。如被酒官查出杯底剩酒,则一滴酒罚三杯,这就是滴酒罚三。青海人以为,最规矩最精美的拳要属官拳,每拳四字,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喊出来抑扬顿挫,字字珠玑:宝拳送你、一品当朝、二度梅开、三级连升、四季发财、五经魁首、六连顺喜、七贤竹林、八仙庆寿、九盏莲灯、十满大堂,全是文绉绉的吉祥话,我一直在想,如能把这样好的拳语印在酒瓶上,也是不错的创意吧。

代表地区之二:西藏

藏族古代饮的酒种类较多。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苯教丧葬仪轨》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有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随着唐蕃联姻而发展起来的汉藏文化交流,使藏族掌握了内地传入的复式发酵酿酒法,仿内地黄酒酿制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爱,从而成为了藏族的传统饮料。

在大多数藏区,平时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如果客人来家,则必须敬酒。敬酒时,主人先斟满一碗(或杯),捧献于客前,客双手接过后,必须要先喝三口,但不要喝干,等主人再斟满,这时客人才一口喝干。此后,客人有酒量的继续喝,无酒量的可不再喝,主人也不强劝。倘若客人不完成上述之饮,那就是严重的失礼行为,主人会很不高兴。至于客人酒醉,主人绝不会讥笑,反而认为是坦城的表现。四川的嘉绒藏族较特别,平时对进屋的客人先敬一壶酒,随即将食物用盘奉上,一客一份。阿坝的黑水地区藏族,凡见熟人从门前经过必请进屋内敬一碗酒。如客人坚决不进屋,主人要把酒拿到路边请客人喝,以示慰劳。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和善友睦的风尚,在这些酒俗中得以充分展现。

酒在藏族婚仪中有重要的作用。在青海安多藏区,提亲时必带去雅叙酉仓(提亲酒)。女方如若允婚,则须邀请村里长者和媒人一起喝订婚酒。一旦饮了此酒,便算正式订婚,不能再许嫁他人。结婚之时,更要准备大量的青稞酒以宴飨送亲者和来宾。迎亲者则要在途中设迎亲酒。新娘离娘家前要喝辞家酒。婚宴中主客尽兴同饮庆婚酒,高唱酒歌,跳舞,欢腾通宵达旦,一直要热闹三天。其间新娘要向宾客轮流敬酒。其他藏区的婚礼仪式有的与此不尽相同,但酒在其中的作用却大致一样。

藏历新年,藏族家家都要喝青稞酒以示庆祝。初一天刚亮,家庭主妇就把八宝青稞酒观颠(一种加有红糖、奶渣子、糌粑、核桃仁等煮物的酒)端到家中每个人的被窝前,让他们喝了才起床,以示新年一开始就丰衣足食,步步吉祥。藏族初一这天一般不拜客,一家人闭门欢聚,品青稞酒,喝酥油茶,漫话家常。初二起才挨家去拜访,互道扎西德勒,互敬青稞酒。嘉绒地区的党坝藏民过年,喜欢全寨人各凑一些酒,团聚在一起从初一喝到初五,夜则烧篝火,昼则浴太阳,伴随欢歌劲舞,共庆新年。藏族节庆日较多,如元宵灯节、六月雪顿节、七月望果节和沐浴节,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照例是要喝酒以庆的;但最悠闲、最浪漫的饮酒日子则要数康定人四月八的转山会和拉萨人夏季五月间的逛林卡了。那时人们扶老携幼,或全家一起,或情侣友朋,三五成群,在绿茵上、溪流旁搭起白色帐篷,一边喝着新酿的青稞酒和酥油茶,一边弹着六弦琴或拉着胡琴,或引吭放歌,或浅斟低吟,怡然自得。藏族最豪放的饮酒则是在跳锅庄的时候。村寨的青年男女围成一圈,圈中设小桌,放上几坛青稞酒;男女两队轮流领唱,翩翩起舞,并不时去圈中喝上一碗酒。跳到高兴处,饮酒者更是纷至沓来。酒助舞兴,歌借酒力,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藏族中一般是以茶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但在阿坝的黑水藏民中却用酒代茶。他们吃糌粑不用茶而是用青稞酒拌合着吃;吃干馍不喝开水或茶,是以酒解渴;吃烤土豆,也是泡在酒碗里吃。

藏区东部许多地方都盛行喝咂酒,尤以黑水人喝咂酒最讲究。每遇年节和家中有大事要请人喝咂酒时,先由主人烧开一大铜锅水,放在火塘边保温;再将一坛酿好的未加过水的酒放在客位的火塘边,插入两根细竹管。客人到齐后,先请其中最年长的坐于酒坛前,领头诵经,用手指蘸拨点酒洒向四方;然后,请另一位年长者与他同坐在一起,各含一根竹管吸饮。这时主人在旁边慢慢地将一瓢开水从上渗入酒坛。开水经过发酵的酒粮渗到坛底,便成了酒。竹管插在坛底,故能只饮到酒而不会吸进糟。二人饮完后,以年齿顺序另请二人到坛边吸饮,主人继续向坛内冲开水。一般情况下,每二人饮完一瓢水即离开,换上别人。这样依次轮流下去,最后连两三岁的小孩也要去喝上几口。轮完一遍,又从头开始;直至一坛酒谈而无味后,才又换上一坛。每个与会的人不论有无急事,都必须喝过三次后才能离去,否则就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这种轮流喝咂酒的宴饮,一般规模都较大,小则三五十人,多则100多人,夜以继日方能饮过一巡。三巡下来,往往要两三天,在饮酒过程中,未轮到的和已喝过的便围着火跳锅庄。跳累了,唱渴了,也该轮到喝咂酒了。喝完咂酒疲累尽消,又有精神跳锅庄了。饮酒与歌舞紧密相连的藏族酒文化这一特色,在这里展现无余。

在康区藏族中也有只插一根麦管或竹管在坛内喝咂酒的,人们依次将酒坛传递给相邻者轮流吸饮。也有在坛中插上多根麦管,好几个人围着酒坛同饮的。

唱酒歌是藏族饮酒一大特点。每逢重大场合(如婚宴、村寨聚饮等)敬客人酒时,要先擎着酒杯唱酒歌,歌词多为即兴之作,内容都是赞颂、祝福之词。藏族善用譬喻来表达感情。如康区一首酒歌唱道:

阳光为什么这样明媚?是因为菩萨洒下了吉祥;我家为什么这样欢乐?是尊重的客人来到帐房。哈达是敬礼上师的贽扎,这杯中的美酒请我最知心的朋友尝。

唱酒歌时,身子要伴着节奏舞蹈,杯中的酒却绝不许洒出。客人有时也要唱酒歌回敬,此唱彼和,气氛十分热闹,把宴会推向高潮。

藏族酒具有壶、杯、碗。西藏仁玉县生产的绿玉酒壶和酒杯、酒碗,晶莹剔透,最受藏族人喜爱。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小龙碗,上绘八吉祥图案或六字真言,也是藏族珍爱的酒具。旧时藏区贵族、土司家的酒具十分讲究,多为金银镶嵌绿松石、珊瑚珠,工艺十分精湛。

藏族人普遍有饮酒的习惯,特别是对青稞酒,更是垂青不已。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纯情男女,从日常居家习俗到祈神敬佛的供品.处处都体现着藏族人民对酒的不解之缘。常饮青稞酒能使人面色红润,精神焕发,还能起到御寒抗缺氧的作用,若在青稞酒中放入红糖、酥油和奶渣、糌粑粉加热饮用,还可起到补血、增气、恢复身体元气之作用。

在拉萨,每当欢乐喜庆相聚或有重大联谊活动之时,敬献青稞酒就成为活动中的传统保留节目。藏族人善豪饮,人人都是酒中豪杰。敬酒时,他们对内地来的客人格外关照。常常见五、六个藏族姑娘,簇拥着来客或年长者,端着酒杯轮番敬酒,她们深情地唱起动听的敬酒歌。此时,不管你酒量如何,都会被藏族朋友淳朴、炽热的情谊所打动,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酒文化之说说内蒙古高原的酒文化


我国的高原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其中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四川西部,云贵高原包括云南贵州,黄土高原有山西和陕西,这些地区或生息于巍巍雪山、茫茫草原、万年风沙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生性豪放、乐观、热情,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喜酒,因此在这些地区也有悠久而灿烂的酒文化。

内蒙古高原酒文化

一、喝酒的岁数

指可以上桌喝酒的岁数。男人到三十七岁,过三个本命年之后(有些地方到了二十五岁,过二个本命年之后)认可为成年汉子,体力健全的人,进入大人行列,便视为有资格当官,做婚宴的头儿,可尽情享受秀斯,品尝美酒之头份,并可以赏赐美酒了,从此以后才允许上桌渴酒。不到三十七岁之前饮酒沉醉者是属于不懂规矩的人,受到人们讨厌,被社会抛弃。

二、敬酒礼节

敬酒是蒙古人将提升耐日宴会、招待仪式的气氛、巩固人际交往时常用的恭敬礼节。敬酒的礼节从敬策格(酸马奶)开始的。蒙古族《八大名贵食品》中的《白玉浆》指的就是策格。所以,把它作为王公贵族的招待品,遥远的长征、山水、苏力特的祭祀,封官晋衔、葛根活佛转世,授予佛教职称的重大仪式以及宴会耐日,平时招待客人时都摆到主要位置上品用和谈论。蒙古人对举办耐日那达慕有着几百年的丰富经验和传统礼节。每当组织耐日时,首先推选出一位熟知耐日礼节的人当阿哈拉嘎其(汉意为当头儿的,主持人)。参加耐日的人们没有耐日阿哈拉嘎其的许可,不可随意相互说话,出入,调整坐位。而且,什么时候唱什么歌,说什么祝词;什么时候执行什么礼仪都有固定的程序礼节。把好这个环节是使耐日有次序,气氛更为热烈,快乐的有力保障。各地的敬酒礼节,虽然在敬多少杯酒和酒歌、祝词的音语上稍有些不同,可目的、礼仪、时间期限都基本相同的。总的看,赴宴的客人都入席,家主人的茶宴结束之后,才表明组织本次耐日的理由和目的并按亲近关系,岁数大小推选出耐日的阿拉哈嘎其(主持人)。推选耐日主持人的基本条件便是多次主持过耐日那达慕的,在群众中具有很高名望的,无行政职务的人。经过这种程序推举产生的主持人,对耐日的成败负有重大责任。主持人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本次耐目的纪律和制度。之后,主持人选派一位劝酒员,两名敬酒员进行首轮敬酒,从耐日主持人开始按次序每人敬三次(碗)策格。之后,乐队奏乐,歌手起头大家齐唱耐日之歌。伴唱三段曲子之后,再开始敬酒(酸马奶)。

之后,选唱二到三首歌曲,用伴唱三段的形式边喝边唱歌。耐日这样延续一段时间之后,主持人宣布耐日间休。间休期间客人可以到外头处理吸烟、方便、照管马匹等事宜。之后,又回到原位坐好,耐日进一步延续。敬酒的形式是用大杯小杯交叉。耐日的开头或中间结合祝福员说祝酒词、蒙古包颂、宴会祝词等不同内容的祝福词。耐日就这样延续到适当的时候,就要暗示结束。一般情况下,耐日什么时候结束,唱什么歌曲,说什么祝词,用多少策格都有详细的策划,耐日临近结束的时候,用耐日结束歌来提醒大家耐日快要结束。同时,耐日的阿哈拉嘎其有意识的,说宴会的《嘱咐语》,耐日的《结束语》、《结束的祝福》等内容传达耐日即将要结束的信息。这便是为了避免宴会无限期的延长而影响工作以及使耐日更加次序井然的文明礼节。对于唱宴会的结束曲和祝福词人们什么时候都不能认为是撵人,而且认为是合情合理而都能够接受。

有一首结束曲是这样唱的:马儿的耳朵是两只哟,上马的酒只有三杯哟,狐狸的耳朵是两只哟,送行的酒只有三杯哟。唱出了动物的耳朵不多不少正好两只一样,谁都不能违犯耐日规矩的暗示。还有:清醒的时候出发哟,备好畜力和车辆哟,天黑以前回去哟,趁早做一些家务哟等歌曲,提醒人们不能沉醉于酒里面,要多考虑家业和事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宴会耐日上的酸马奶变成了马奶酒,逐渐又发展为白酒代替了马奶酒。在使用的酒具方面由原来的大木碗变成了银碗,甚至由大杯发展成为小杯。敬酒的礼节也保持传统礼节的前提下,其内容及形式上得到了更新和完善。酒歌的词曲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鄂尔多斯唱金杯里斟满香甜的美酒,赛酒日喂咚赛嗨,朋友们欢聚一堂请您干一杯,赛鲁日拜咚赛的同时,盘子里摆上三盅酒向客人敬酒。在锡林郭勒献歌的同时,每人敬一碗马奶酒,在婚宴上执行每人敬三到六碗酒的规矩。

三、三轮式敬酒的礼节

四部卫拉特的土尔扈特部落的后裔,现在阿拉善额济纳旗蒙古的敬酒礼节。额济纳蒙古人把敬酒叫《阿日哈蒙语,汉意为酒,查础呼为敬酒)。敬酒者把酒瓶盖打开后,在酒杯里滴一点酒,用右手按太阳转方向转着向陶脑(汉意为蒙古包顶中央的圆形天窗)敬酒。这时,屋里在座的全体人员放松地握住右手原地转向陶脑的同时,用大拇指尖触到额头处以示行礼。这个举动叫向酒酹叩首。之后,杯里第二次滴一点酒向向火灶敬献。第三次则斟满酒杯向客人的最年长开始敬酒了。接受酒杯的人,把酒杯用双手恭敬的接过来以后,转移到左手用右手做向酒酹叩首礼,再把酒杯转移到右手并品尝后还回去。敬酒者把酒斟满后,再敬下一位客人,以此按太阳转次序向每位客人敬酒品尝。这叫轮流敬酒。按此次序轮流到第三轮次的时候,客人必须把酒干杯了。这个礼节就叫三轮式敬酒礼节。三轮式敬酒结束之后,全体人员可以开始唱歌游戏。游戏中每唱一首完整的歌曲之后,作为歌的轮次酒每人都要品尝一次酒。由于歌的轮次酒是随意喝,所以,这个轮次喝多少由自己来决定。三轮式敬酒的礼节是卫拉特蒙古人古有传统的敬酒礼节。把饮食之最酒的德吉向太阳、火灶献酹的用意就是为全人类的幸福安康做祈祷。

四、两次式敬酒的礼节

四部卫拉特和硕特部落的后裔现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右旗蒙古人的敬酒习俗。阿拉善蒙古人把敬酒称阿日哈、扎撒呼(扎撒呼、蒙语、汉意为敬)。敬酒者打开瓶盖后,直接斟满酒杯向客人敬酒。接受敬酒的人把酒杯接过来之后,稍沾一下嘴以示品尝便可还回酒杯。敬酒者再斟酒又向此人敬第二杯的同时,道一声:扎,他照格乐住海日拉!(蒙语,汉意为请您喝下!)并行敬酒礼。接酒者把第二次敬的酒按礼节必须干杯。按此礼仪向在座的客人按年岁大小次序敬酒的礼节就叫两次式敬酒礼节。两次式敬酒象征着所有人都用双耳听见好消息,用双眼看到美好的东西,用双手创造家业和事业,两人见面才能成为结缘的深刻道理。

五、献斯日吉莫的礼节

斯日吉莫(蒙语,汉意为酹酒、乳、茶)。献斯日吉莫的礼节,是指要喝的酒里面,沾三次右手的无名指向上敬弹的习俗。弹献三次的内容有三,即一是愿蓝天太平,二是愿大地太平,三是愿人间太平。蒙古人正因为把酒当成饮食之最,所以,用它来表达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

六、酒的禁忌礼节

蒙古人把酒作为饮食之最来重视,所以,不仅有饮用它的固定礼节,而且,还有许多方面的禁忌礼节。忌讳随意的过分饮酒,酩酊大醉。蒙古人提倡四十岁时只可品尝,五十岁出头放开一点儿喝,六十岁才可用酒取乐或过分饮酒等于活受罪的深刻认识。所以在耐日那达慕上忌讳酒过三杯。饮用阿日哈、达日苏(达日苏、蒙语、汉意为黄酒)之后,忌讳谈话说它为苦的或烈性的,因为,蒙古人视为酒是饮食之最,所以,不能说它是苦的或烈性的,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酒只是香的或甜的。忌讳站着品酒或饮酒。忌讳沉湎于酒里面,否则成为酒鬼,伤身体,误事情,重则丧命。忌讳在父母、长辈跟前喝酒吸烟。如果实在有应酬则给父母许可后,便可礼节性的喝一点。敬酒的时候,忌讳在客人的手上斟酒,必须把酒杯接过来,斟好后用双手敬上,否则等于轻视客人(对方)。

酒文化之说说民俗与行酒令游戏


饮酒行令,世称酒令,在我国已有三千余年的漫长历史。溯其源流,酒令之产生,当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初。行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侑酒的娱乐形式,这种娱乐形式在山西不仅历史悠久,且广为流行。下边就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有关行酒令方面的常识知识。

行酒令

古代酒令,重在觞政。酒令之名,始见于刘向《说苑》。周代以后,鉴于夏、商穷奢极欲,制酒池肉林,激起百姓愤怒最后亡国的教训,对饮酒有了一定的限制,在王朝内设了掌管饮酒的官员酒正。西周晚期,又针对酒宴上醉而失礼的种种情况,设了酒监,并制定了酒礼,即宴席上饮酒的各种规矩,到春秋和战国时代,称为觞政,不仅在王公贵族中实行,也逐渐流传到民间,并经过演化,成为佐饮助兴的一种形式,名为酒令。酒令较之古板的觞政,是欢乐、活泼而热烈的,为群众所喜爱。久而久之,觞政渐渐湮没,酒令却流传下来。

酒令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它的内容无所不包,它的艺术风格丰富多样。上至星辰,下至地舆,详及花鸟虫鱼,细如书目章句,古今名贤毕集,四时节令具纳。酒令可运用多种修辞手段,长短不拘,妙语解颐,熔诗、词、曲、语于一炉,采典故俗语为篇什,即兴赋咏,引喻贴切,思捷神驰,流觞飞动。

酒令还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婚丧嫁娶,寿辰贺宴,宾朋唱酌,接风饯行,节日聚餐,盛会招待,举杯敬酒,觥筹交错,酒令叠换,夸奇争胜,雅俗咸宜。

太原行酒令

太原虽非美食胜誉之地,却有着久远的猜拳行令,以助酒兴的习俗。每逢佳节、喜庆之日,离别、团聚之时,多将亲朋好友、志同道合者,邀至一席,开怀畅饮,举杯互祝。在交谈品味之际,杯来盏去之间,猜拳行令,或穿插种种由猜拳变通的游戏。一则助酒兴,二则活跃席间气氛。即使在餐馆酒肆之中,或家宴小酌之余,也每每会遇到乐于酒道者,以拳博戏,较量豁拳技艺之高低,增进饮酒之趣,给席间带来欢愉。

太原的酒令猜拳,多以两人为一组,或一桌人分为两组,互为对抗,也有每人轮流与在坐其它人依次行令,称为过圈或打通关。双方每划出一拳,必说出一数,同时要伸出手指比划一个数。如若喊出数而没有出拳,或者已伸出拳而没有喊出数,均称为失拳。口手虽一,但所喊之数不是大于或等于出拳之数,亦为失拳。一般来讲,失拳即为输拳,须罚饮酒,但是,如事先规定失拳为误,停拳重划,则仅视为误拳,可以不罚酒。

酒拳之数,用拳来表示,从一至五。伸出姆指为一,姆指与中指为二,姆指、中指、无名指为三,姆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为四,手掌全部张开则为五,握拳伸出为零。除表示五数之外,食指不能伸出,如误出则视为对对方不尊敬,是不礼貌之举。小则贻笑于人,引起对方不快;大则被取消拳权,哄出席外;间或也有因此而打架斗殴者。不过,这种规矩是早年规范,时下,已不太讲究于此,凡一指为一,二指为二,以此类推,手掌全张开为五,拳头为零。

酒拳之数,从口喊表示则从一到十。早年分别为:一敬你、二兄弟、桃园三、四喜财、五魁首、六高升、七个巧、八仙飞、九到了、十圆满。后演变为:一点通、歌俩好、三星照、四喜财、五魁首、六高升、七个巧、人马双、九连环、全来到。亦俗作一点点、二好、三星照、四喜财、魁五首、六六六、七巧巧、八马跑、快喝酒(九)、全到了。

时下,不知何种原因,新酒拳废弃了歌俩好与五魁首,增加了对宝。而且在青年中盛行快拳和一字拳。所谓快拳出手如旧,口喊变为点点、俩好、三星、四喜、六六、七巧、八马、喝酒(九)、齐了。而一字拳的口喊只能说一字,却不能出现数,即点、好、星、喜、路、巧、双、酒、满。这或许是为了加快猜拳速度,竞赛口齿伶俐之缘故?不得而知。

当然也有所谓戴帽拳,即在正式猜拳前,加了顺口溜为帽子。这种帽子颇似绕口令。而博拳者要用口说和手比并举,来反映帽子中的数字。比如有一个拳帽内容为:一个青蛙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扑通一声跳下水;两个青蛙八条腿,四只眼睛两张嘴,扑通、扑通跳下水。如此类推直说到十只青蛙四十条腿、二十只眼睛十张嘴,扑通跳下水。在此口说和手比之间,谁先错为谁负,负者饮酒。如均无错,再按早先的拳令,猜拳决定胜负。再如,还有一个拳帽内容为:高高山上一头牛,两只犄角一个头,四条牛蹄分八半,尾巴长在你后头。如此类推直到高高山上十头牛,二十只牛角十个头,四十条牛蹄地上站,尾巴长在你后头(此句为戏言,为博笑而出)。

判定猜拳行酒令的胜负,方法极为简单。除前述的失拳和误拳为负之外,猜拳双方,一俟开始,同时出拳喊数。按规定第一句必须为好,或二好,表示礼貌。而后任意出拳喊数。若某甲所喊之数,恰好是自己出拳数和对方出拳数之和,则输赢立判,为某甲胜。反之则某乙胜。倘若双方所喊之数,都不是出拳表示数之和,则输赢未定,继续出拳喊数,直至决出胜负为止。

猜拳博酒之酒令,也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传承的。记的在文革的动乱中,人们为了免遭不突出政治的大棒,猜拳行令时以当时的政治术语为酒令内容,最高指承为一,团结战斗为二,三面红旗为三,四个第一为四,五湖四海为五,;也有,一不怕苦为一,二不怕死为二,。拳道虽小,却见民心,嬉戏褒贬,尽在其中。

还需补述一笔的是,太原地区的猜拳博酒之令颇多,较为常见的有说七倍。即酒席间以某为首说一,顺时针转去,就席为续,每人接喊一数,二、三、四、五、六,第七人该喊七时,不能喊七,亦不能无动于衷,可说过或拍一下桌子。第八位便须喊出八,转至第十四人次时,因十四为七的倍数,此人亦不能喊十四,只能说过。如此类推,二十一、二十八、三十五等等七数的倍数以及以七为尾数的数字均只喊过,而下一个即喊这个倍数加一的数字。如此循环中,谁喊错谁即负,须罚酒。

打筷拳即搏拳双方,每人右手拿一只竹筷,两筷相击时,同时口喊鸡、虫、棒、虎四个字中的一字,决定胜负。这四个字按字面分别代表鸡、虫、棒、虎,一物克一物。鸡吃虫、虫蛀棒、棒打虎、虎吃鸡。如喊出同一字,则为和拳,如喊出不相克的字,也为和拳。如此往返一物克一物,被克者为负,罚酒。

开火车是每人报一个自己的站名,然后开始发车,比如说第一位说太原火车往北京开。站点为北京者就应立即接过话,将火车开往下一站,没有接上或报错站名者为输。

还有一种为猜数,一人坐庄,手握几根火柴或酒瓶盖,众人依次说一个数,说对者与重复者为输。

其它还有一些文字游戏,较为高雅一些。

玩这些酒令游戏,大多为不会猜拳的人士和女士。七倍、打筷拳学的容易,无人不会,以此助发酒兴,乃不失为博戏的妙法。时下,亦为太原猜拳酒令中的一个特色。

酒文化与中国古代书画的渊源


酒在我国源远流长,饮酒在国人的生活中早就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俗话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人们乐时饮酒意在欢庆,愁时饮酒旨在除忧。酒可品可饮,可歌可颂,亦可入画图中。纵观历代中国画杰出作品,就有不少关于酒的题材。可以说,绘画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只是绘画,书法更是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家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酒酣后解衣盘薄须肩掀,一任天机,淋漓挥洒,神行纸上,从而作出一幅幅精品,这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佳话和艺术珍品。在这里,酒已成了他们创作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形影不离。文人饮酒已是传统上的潇洒。魏朝末年,被誉为文坛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等人,个个堪称酒中豪杰,常在竹林中饮酒长啸。阮籍一醉就是一个多月;嵇康醉酒有风姿,不时醉出美感来;刘伶更是对酒一往情深,可谓古今一流的醉仙。

陶潜醉酒,悠悠见南山。东晋陶渊明也是出了名的爱酒文人。他在《饮酒》诗前的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酒和他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酒,他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酒,他才会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同时,酒对文人雅集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据《与吴质书》记载,曹丕与建安七子徐干、陈琳、刘祯等每至筋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面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知自乐也。

当历史车轮转至唐代,这时期的文人纵酒风尚更是异常兴盛。在繁华的盛唐时代,酒气熏天的长安城中有着一支庞大的饮酒队伍。唐初诗人王绩,因好酒获斗酒学士的雅号。他曾撰《酒经》:追述(焦)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还有杜甫,史载他于成都洗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竣(音)野老相押荡,无拘检。大诗人李白更是感叹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在诗化的酒中不畏人生的挫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古代,但凡大型饮宴,没有酒相伴是极为少见的。饮酒唱歌,言志抒情,是人们最惬意的事情之一。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对酒表达了别离的情绪: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一出便广为传唱。后来人们又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形成《阳关三叠》曲,成为七弦琴琴歌之代表作。可见酒对于那时文人的作用之大,实在是难以尽述。

此外,黄庭坚跟酒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著作保留了宋代戎州(今宜宾)酿酒史的资料。黄庭坚不仅一般性地描绘了宋时戎州名酒飘香的氛围,而且确凿地反映了当时酿酒业的一些情况。戎州美酒刺激着他,激发了个人创作灵感,使其在创作高峰的体验下,创作出堪称传世之作的诗词。读黄的作品使我们知道戎州有酒坊兼酒店,还有士大夫也在家酿酒。名酒不但有荔枝绿,而且有安乐泉等不同品种。

然而在元代,不仅是酒,就连酒旗在元人眼中也是很有魅力的,尤其在文人骚客那里。正所谓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酒文化的兴盛。诗人谢宗可有首《酒旗》诗写得妙:水村山郭酒初香,纻影青青字一行。垆畔低悬花雾湿,檐阴斜揭柳风凉。指挥意马冲愁阵,摇曳心旌入醉乡。惆怅步兵招不起,半竿空自舞斜阳。酒旗通常用青布制成,元曲中又称之为青旗。

现代人呼朋唤友地聚餐喝酒时,虽仍会有吟诗作画,但那也只是个别现象了。没了古人那种雅致文化的酒桌氛围,现代人剩下的只是热闹,着实令人为酒文化的失落感到些许遗憾。

酒与绘画创作的激发

历来酒与诗画是不分家的。大多画家都会借助酒来激发灵感。有了酒,绘画才会显得大气洒脱。饮酒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画家和许多文人诗人一样,酒同样给了他们许多突发的灵感和激情,饮酒挥毫,落笔生辉。

酒跟绘画创作之间的缘分十分悠久。早在汉代时,汉画中就有许多有关酒文化方面的图像。到了唐朝时期,有着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常常嗜酒且利赏,欣然而许,乘酒后昂奋之际,始振其灵笔,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种情况下完成的。《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唐明皇命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能一日而就。只因酒兴大发,落笔恰到好处。这表明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一定有些关联。

酒与绘画的关系,书画家与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时期仍是层出不穷。至明代,浙派画家吴伟可谓酒中豪杰,尤其喜欢饮起酒来,再作纵恣粗犷的山水。而水墨大家徐渭亦喜酒,同样愿意在痛饮后挥笔,晚年他在所作《又图卉应史甥之索》一诗中说:史生亲携八升来,如椽大卷令我画。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春雷。他把草书的宕荡奇肆线条和淋漓酣畅的水墨融会为一体,画面富于音乐美感的视觉形象。如《墨葡萄图》的笔斜风雨,藤蔓飞扬,浓淡相间的叶片,珠圆玉润的果实,无不统一于如痴如醉的情感旋律中。这除了得力于艺术功力之外,当然还仰仗于酒效,酒起到了催化和升华至最高境界的奇效。

陈洪绶也特以好酒,尤好为女子作画。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指出其在中年以后纵酒狎妓自放,有钱人拿了大把的银子恭敬地来求画,他都不予理睬。但只要有酒和女人,他自己都会找来笔墨作画,即使贩夫走卒乃至垂髫小儿,他也都有求必应,并自称半生懒癖惟好酒。这正如毛奇龄所说:莲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因而其诗文书画与酒很有缘分,以致有酒如强风饮不辞,这也是他追慕古人而心有灵犀的原因。

酒不仅能帮助和激发画家的创作,而且还是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诸如文会、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独酌、醉眠、醉写无一不与酒有关,无一不在历代的绘画中反复出现。他们酒后兴奋地引发绝妙的柔毫,于不经意处倾泻胸中真臆,令后学击节赞叹,甚至顶礼膜拜。

中国古代绘画中,以酒入画的内容很多,如以酒喻寿。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余年不少书画家的灵感,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的艺术精品。这样的名画比比皆是: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晚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南宋刘松年的《醉僧图》;元代钱选的《扶醉图轴》;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图》;明代陈洪绶的《饮酒祝寿图》等等。

我国古代借酒作画者远非上述。可以说大部分画家许多艺术精品的产生,都与酒密切相关。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勤学苦练。但是,也绝不能忽视酒对书画作品的诞生所起的巨大推助作用。

酒与书法的关系

书法与绘画一样,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须有娴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并心有所感而寄于笔墨。要做到这些,许多书法家常借助于酒力。翻开我国书法史,可看到历代草书家大抵嗜酒。如书圣王羲之,其著名代表作《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喝酒时写就。在东晋永和元年,王羲之与好友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提笔草《兰亭集序》。笔兴随酒意而生,笔力随酒韵而成。顿然出现了一幅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作品。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十九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就连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也大吃一惊,以致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再也没有达到醉酒时那种神往的艺术境界了。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为千古书圣可见一斑。

唐朝以后,书法艺术得以继承发展,和酒也是一直相随相伴。唐代最今人叹为观止的书家要数张旭和怀素了。他们两人都是其时的草书大家,均喜醉后大呼作书,其书气势豪迈,盘曲放荡,有如电激星流,又若骤雨旋风,观之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思议。据史书记载,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时人称他的狂草为醉墨。而怀素则是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有人问怀素写字秘诀,他竟以醉字作答,正所谓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唐代除这两位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贺知章。据韦续《续书品》记载,他官至秘书监,性旷达好饮酒,是当时饮中八仙之一,自号四明狂客,能诗善书,其作草纵笔如飞,酌而不竭。

书法的发展到了宋代后崇尚意态,注重情感的抒发,书法与酒的关系也就更亲近了。宋代书法家苏舜钦,官运不佳被谪放到苏州时,常练草书,有时酒酣落笔,较之平时更洋洋洒洒,别具一格,人争传之。据《清朝艺苑》记载:明朝遗臣朱耷,往往于醉后挥毫。人们知其嗜酒,闻字画皆得其醉后,所以为了得到他的作品,便置酒招之,将纸墨置于席边,待酒兴大发,他便开始泼墨,或攘笔搦管,狂叫大呼,结果是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而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万镒于前夕顾也!

元代著名草书家鲜于枢也喜饮酒,也常醉极作放歌怪字,其书笔力劲健,奇态横生,名声与赵孟頫顷齐,同为元朝书坛巨擘。另有明代著名的草书家祝允明,他为人顽世自放,纵情于酒,其草书笔力挺劲,势态活泼,书如其人。清代的傅山逍遥物外,自得天机,故醉中作草能放笔直书,冠绝一时。可见,草书与酒结缘,同为不少书家所钟情,绝非偶然。毕竟酒能亢奋精神,诱发无意识,从而形成书艺创作的内驱力,这是不容置疑的。酒与书法共在,酒使不少书法家狂放不羁,不拘成法,激昂腾奋,然后笔走龙蛇,异趣横生,创造出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传世佳作。

欧洲酒文化与中国酒文化的差异


以往是旧世界葡萄酒独领风骚,近年来新世界葡萄酒也不甘示弱。各国的葡萄酒各有特色,可谓是百花齐放。

可在中国,人们向来较推崇欧洲的葡萄酒,且欧洲葡萄酒一直占据着中国市场的大份额。欧洲葡萄酒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俨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标志。

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欧洲的葡萄酒文化,比中国的酒文化高大上呢?

首先说说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有青梅煮酒论英雄,有流觞曲水。中国古上饮酒,讲究饮人:或高雅之士,或知己故交,或玉人可儿;讲究饮地:花下竹林,曲径荷亭。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讲究饮趣:清淡妙吟、传花度曲。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自古酒文化一点都不low,反而觉得很雅致。但是现今的中国酒文化却是这样的

呈现的情景不是恋人对饮的雅致,更不是诗人豪饮的狂放,而是一种有时不分性别的吞咽比赛和其背后隐藏的变相要求。在某种意义上,酒在中国已经远超出了休闲娱乐的范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没有硝烟的角力或者说较量手段。

也可以这样说

喝葡萄酒的凯撒和青梅煮酒的曹刘,同样高大上。只是现在天朝的酒文化被畸形的酒桌文化拉低了整体格调。

说完中国的酒文化

我们来谈谈欧洲的葡萄酒文化

就拿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葡萄酒做例子。

法国人一开始推销葡萄酒的手段,我是服气的。他们总是塑造一种关于高雅和浪漫的法式生活,然后借此推销法国产品。提起法国,人们立马想到的产品就是香水和葡萄酒,对其赞美似乎早已根深蒂固。

欣赏一瓶葡萄酒,就像欣赏一件工艺品。

打开一瓶葡萄酒,就像打开一本书。

法国人在推销自己的葡萄酒时,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推销一种饮品,而是在推销一种高雅和浪漫的生活方式。

现今欧洲的葡萄酒文化之所以显得高大上我把原因归纳为3点

1、中世纪,葡萄酒仅能在教会酿造,只有很少的贵族才可以饮用,逐渐显得高大上。在古罗马时期,奴隶也可以饮用葡萄酒,很平常。古希腊时期的酒神节,饮酒时荒淫无度(当然从艺术角度看是一种人类抛弃枷锁回归原始状态的美);

2、另外,国内葡萄酒的消费习惯远没有欧洲普及,葡萄酒文化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讲还算新鲜。在很多欧洲国家,葡萄酒饮用和我们平时吃饭喝酒没什么区别;

3、酒商提高葡萄酒的身价,所谓的高大上消费观念会存在。因为酒作为一种商品,被消费,其很重要的一种满足诉求就是帮助消费者完成身份的贴标签,这就是在特定价格区间和价值定位的酒类商品属于奢侈品。

可以看出,欧洲的葡萄酒文化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高大上。大部分原因是外界的种种因素影响着,让我们觉得其高大上而已,这是假象。而现在的国内酒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糟粕,很难与高大上挂钩,这却是真相。

所以相对于中国的酒文化欧洲的葡萄酒文化显得高大上是假象亦是真相

酒如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这句话假如进行缩句酒是盛唐。可见在当年,酒代表的是大唐文化。如今,我们想重塑我们曾引以为傲的酒文化,任重而道远。

成语与酒文化


杯中之物、青梅煮酒、金貂换酒、灯红酒绿、琼浆玉液、酒囊饭袋、如醉如痴,细细数来,我国带酒的成语不胜枚举。剖析这些成语,对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大有裨益。

这些带酒的成语,有的反映了酒之礼,即以酒作祭祀,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有的表现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际功能,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有的则是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有的又是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还有的是指出酒之误,也就是过分沉溺于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而更多的则是以酒设喻,借以说明某种事理,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头,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则是说放弃了原则,转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语表面上看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这几分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还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质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一觞一咏、觥筹交错、飞觞举白、浮一大白等。

带酒的成语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们往往出自于一个个精采的故事,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时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这个成语来说,它讲的就是陶渊明喜欢喝酒,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每当有人造访,不论贵贱他必设酒痛饮。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别人是否还想再喝,充分表现了为人真率的性格。对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赞赏,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就曾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再比如饮鎚自醉这个成语,是用来嘲讽那些爱钱到了不顾羞耻的人的。这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苏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张四娘能歌善舞,经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苏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为了防他碍手碍脚,别人往往要用酒先将他灌醉。对此,苏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话挑明了:但多与我钱,饮鎚子亦醉,不烦酒也。鎚,古时的一种蒸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给钱,苏五奴这个人就很乐意让自己的老婆卖色,所以无需用酒灌,吃蒸饼也能醉,事实上就是装作没看见。由此也可见出,要钱不要脸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骂座说的是殷纣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从酒文化看成语,从成语看酒文化,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

酒文化与文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文之缘的例证举不胜举,著名的如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诗百篇的酒文气度!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优,唯有杜康的酒文慨叹!而陶潜则写出了篇篇有酒的意韵隽永之诗,言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诗圣杜甫对心有灵犀一点通,叹曰: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妆期。酒诗、诗酒,酒与文难解难分,以此纵观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在相当范围内,真可谓无酒不成诗。

唐、宋以后,元、明、清历代文人均与酒事有着不解之缘,这在元曲和明清传奇小说中随处可见。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都有许多章节对酒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群英会上周瑜佯醉赚蒋干等诸多动人细节都与酒有关。《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上醉酒杀大虫,快活林醉打蒋门神,甚是痛快;鲁达饮酒时帮人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更是解恨。尤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借酒引线,先是李小二在酒店探得陆谦的阴谋,再由老军所送酒葫芦引出林冲去打酒,才免受雪压和火烧的杀身之祸。施耐庵借酒之道在其作品的艺术构思、情节结构上展开了独特的发挥。

《儒林外史》用讽刺笔调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各种可笑行态,通过对这些人的生活的具体描写展开对博学宏词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猛烈、辛辣的抨击。在这些封建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中,饮酒与清谈成为很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借酒浇愁解忧是其饮酒的一个主要目的。

我国古代文学与酒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诗经》到《红楼梦》,3000年文学著作中,几乎离不开酒。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对于古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创作心态及作品的风貌都有着深远而强烈的影响。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其故事主线由女蜗氏炼石补天,余下而弃在青埂峰的顽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其空间氛围,如梦如幻。《红楼梦》则相当虚幻宝灵,极写饮酒之娱乐,将才情志趣,个性化的因素与酒宴联结得天衣无缝。在对待个体生命流程上显示出明显的超越性和非实在性。贾宝玉的空幻思想,严重的失落感、孤独感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在酒乐之中,他与众姊妹相处得如漆似胶,趣味横生。但是,无论是对黛玉的偏爱还是对众姊妹的博爱都不能使他真正自救于孤寂落寞之中。对于生命存在的无可依傍的焦虑始终浮动在他的心灵之中,他早熟地领悟到世界的非实在性和生命存在的虚幻性,从乐极之中生悲。在饮酒娱乐的表象背后,是对生命流程的一种超越性介入的意识,将精神情感的体验延展到现实之外,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可能在生命的终点处。宝玉幻灭后走向荒漠,归彼大荒,逃离红尘,走向极乐界,与小说的缘起恰好形成一个轮回,其环型结构描述着生便是死,死便是生的思想,印证了对生命的红楼式体验。

酒可以使文人达到一种创作的巅峰状态,但并不是烂醉如泥的人都可以像李白、怀素那样可以吟诗作书的,只有在他们把艺术诸多的法则内化而成自己的肉身时,或许才可能达到李白所说的斗酒诗百篇的境地。由此看来,艺术创作是无意识与意识有机结合,艺术的创作也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轻松,他们那样称呼不过是矜才好誉的夸张溢美之词而已。没有文化的酒是一种辛辣的液体,没有感情的酒,是酿制的乙醇,所以美酒与美文相伴,与美意相契,因酒美而自由,因自由而生美文,酒美文美下就有美意。三者皆通,就成就了生命中的一片灿烂与通透。

酒文化之汾酒文化


清香汾酒是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汾酒酒文化源远流长,是晋商文化的重要一支,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山西汾酒历史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当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一九七五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进军北京,路经杏花村畅饮汾酒,赞誉为尽善尽美。清李汝珍在《镜花缘》一书九十六回的曲牌中,列举当时全国知名酒类五十余种,其中推汾酒为首,另外《两般秋雨庵》、《清稗类钞》等也有不少嗜饮汾酒的记载。自一九一五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其声誉更是宇内交驰,名声大噪。于是,阎锡山责令其副官集资设立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吞并了杏花村的大小酒家。一九四八年汾阳解放后,汾酒获得了新生,正式成立了国营杏花村汾酒厂。酒厂的职工们进一步总结了历史传统经验,改进生产工艺,使这枝古老的酿造奇花更加光彩夺目,汾酒以其清澈透明,清香纯正,绵甜清爽,余味爽净的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一九五三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一九八零年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近两年多以来,汾酒除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外,还远销世界五大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解说: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明末爱国诗人、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曾为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酿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酿造名酒,必有绝技。《周礼》上记载了了酿酒六法,即:秫稻必齐,曲药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心良,火齐心得,此为黄酒酿造法之精华。一九三二年,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义泉涌酒家考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名酒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九六四年,轻工业部为进一步发扬我国传统名酒技艺,以汾酒工艺为试点,组织了全国著名发酵专家秦含章先生为首的技术力量,系统地总结和论证了汾酒生产工艺的科学性、正确性,为进一步开展对汾酒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山西汾酒的文化

山西杏花村汾酒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酒业变革的主导力量。1500年前,在中国酿造酒还处于浊酒水平的时代,杏花村大胆变革,使用了复杂的清酒工艺,其代表产品汾清酒成为当时的国家名酒、宫廷御酒;1300年前,在中国酿造酒大多是液态发酵的时候,杏花村领导变革,使用固态发酵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了独领风骚1000年的干和酒,并开启了后来中国白酒固态发酵工艺的先河;800年前,在中国没有蒸馏酒的年代,杏花村率先变革,将中国发明的蒸馏技术用于酿酒,创造出了卓越的杏花村白酒生产工艺;大约100年前,在中国酒业都处于自产自销的年代,杏花村成立了中国白酒业的第一家股份公司、注册了第一枚白酒商标,创造了近现代中国白酒业的十个第一。

变革是汾酒之魂,开放也是汾酒之魂。在明清两代,掌握了中国白酒核心技术的杏花村酒工慷慨地将酿酒技术传授于人,就是当初的这种开放的心态,使得汾酒酿造技术传播到了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且因地制宜,把汾酒生产的一般规律跟当地的水土、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了不同工艺特色的各种白酒,奠定了当今中国白酒产业的基本格局。

汾酒的文化复兴,离不开变革与开放的汾酒精神。汾酒已经把每年与国际名酒产地的酒文化交流、2015年举办世界酒文化博览会,纳入自己的文化战略。以开放促变革,在变革中开放,是汾酒复兴的关键,也是中国酒魂时代的必由之路。

李秋喜说:中国酒业近20多年来,确实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去年,汾酒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汾酒唯一荣获甲等大奖95周年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许多朋友都问,对于某些知名白酒品牌当年没有获得大奖的事,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指出来,为什么汾酒现在才说?的确如此,对存在的浮躁现象,汾酒确有责任。这么多年沉默寡言,有的没有说,有的说了,但声音不大。现在,汾酒应该有所担当,应该把颠倒了的历史颠倒过来,应该拨乱反正。李秋喜认为,针对关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的新闻发布会,可以说是汾酒文化复兴的一个起点,是中国酒业核心价值体系回归与重建的起点,也是中国酒魂时代的起点。

显而易见,这个担当是有很大风险的,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勇气,需要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需要有一付铮铮铁骨,可能会有牺牲,会有代价,会有非议,但这个担当又是必须的。否则中国酒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将难以回归,也将无法重建。以中国现在的酒文化乱局去开拓国际市场,会让国际消费者看笑话的。

酒有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激情与梦想是酒本身具有的精神特质。中国酒魂时代,应该是激情与梦想的时代。中国酒魂,如果论人,李秋喜认为应该是大诗人李白。台湾诗人余光中歌颂李白有这样的诗句:酒入愁肠,三分化作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剑气就是英雄气概,月光就是浪漫情怀,这样的中国酒魂、中国诗魂才能楷模百代,光耀古今。中国酒魂,如果论酒,李秋喜认为应该是汾酒。

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人,是传承中华五千年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是中国酒业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汾酒文化有着诚信天下的名酒风范,白酒宗师的大家气派,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儒雅浪漫的人文情怀,中国酒魂,舍汾酒其谁?汾酒就是带着这样的激情与梦想,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市场,看待现实,销售收入两年翻一番不算什么,汾酒文化有了一些起色不算什么,一切才刚刚开始;汾酒就是带着这样的激情与梦想,去完成汾酒文化的复兴,用5至10年的时间,使汾酒成为国际市场公认的世界第一文化名酒;汾酒就是带着这样的激情与梦想,去引领中国酒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回归与重建,开启并推动一个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的、属于中国酒魂时代的新纪元!

多年来,汾酒坚守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战略定位,全力打造世界酒文化第一品牌。她是国之瑰宝,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是中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2010年,以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甲等大奖的白酒类名单为核心,成功掀起了汾酒王者回归凤凰涅槃式的文化复兴浪潮!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不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而且也成为中国酒品牌不可替代的优势。汾酒是中国白酒品牌的典范,汾酒所传达的文化诉求与中国酒文化的诉求是一脉相承的。在今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品牌节上,汾酒荣获了2011品牌中国大奖最佳酒文化奖。9月21日,汾酒在京召开,汾酒第一国宴用酒62周年纪念大会,通过公开一些证据来证明,汾酒才是62年前共和国第一国宴的首款用酒。

中国成语与酒文化


杯中之物、青梅煮酒、金貂换酒、灯红酒绿、琼浆玉液、酒囊饭袋、如醉如痴,细细数来,我国带酒的成语不胜枚举。剖析这些成语,对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大有裨益。

这些带酒的成语,有的反映了酒之礼,即以酒作祭祀,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有的表现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际功能,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有的则是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有的又是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还有的是指出酒之误,也就是过分沉溺于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而更多的则是以酒设喻,借以说明某种事理,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头,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则是说放弃了原则,转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语表面上看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这几分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还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质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一觞一咏、觥筹交错、飞觞举白、浮一大白等。

带酒的成语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们往往出自于一个个精采的故事,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时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这个成语来说,它讲的就是陶渊明喜欢喝酒,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每当有人造访,不论贵贱他必设酒痛饮。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别人是否还想再喝,充分表现了为人真率的性格。对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赞赏,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就曾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再比如饮鎚自醉这个成语,是用来嘲讽那些爱钱到了不顾羞耻的人的。这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苏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张四娘能歌善舞,经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苏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为了防他碍手碍脚,别人往往要用酒先将他灌醉。对此,苏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话挑明了:但多与我钱,饮鎚子亦醉,不烦酒也。鎚,古时的一种蒸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给钱,苏五奴这个人就很乐意让自己的老婆卖色,所以无需用酒灌,吃蒸饼也能醉,事实上就是装作没看见。由此也可见出,要钱不要脸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骂座说的是殷纣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从酒文化看成语,从成语看酒文化,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

酒文化典故_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酒文化典故_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下面我们就来领略精彩纷呈的历史酒文化典故吧。

酒仙: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

古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

依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酒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

据《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不得忽视的酒文化


提起传统的酒一定少不了的就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现如今的世界上所有的酒也全都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创造出来的,这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酒文化。你知道中国酒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吗?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看来,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酒作为现在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它的出现自然不是某个人能随随便便创造的,天公作美,酒的出现便有了几分神秘色彩。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说明了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周代,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且具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

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结束语】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这就是人们最早受到的启发。

《楚辞》与中国酒文化


翻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卷,由《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处不酒香缭绕,笔墨醇厚。悠悠岁月里,酒一如盈溢着醇香的绵长记忆,滴滴甘醇中激荡着文化的深刻传承,屡屡飘香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楚辞》与楚人饮酒习俗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饮洒风尚,从周朝就开始盛行了,并且在各诸候国中,楚国是最负盛名的。楚国人嗜好饮酒,不仅在《楚辞》中有许多文字的描叙,先秦文献《左传》中关于楚人饮酒的记录也很多。

楚人的酒习俗可见南方酒文化之端倪。《左传》成公16年载:楚晋战于鄢陵,双方酣战一日,晋军秣马历兵,准备明日再战。楚王闻之,召子反(司马)谋。毂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结果楚军因主将醉酒不能作战,只好连夜撤退,子反酒醒后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责罚,不得不引疾自刎。屈原正是总结许多的历史教训后,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间,能为楚王入同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屈原也才能众人皆醉我独醒《鱼父》。

《楚辞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谢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东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阳神。东君射杀天狼得胜而归,人们为之举行了庆功宴,东君就高举北斗为杯,痛饮佳酿。在屈原的笔下,楚人饮酒的豪气跃然纸上,也足以验证了诗人的夸张手法,已达炉火纯青之地步。楚人的嗜酒,其实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种显现。

《楚辞招魂》在讲述盛宴时曰:腼鳖炮羔,有拓浆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拓浆就是甘蔗汁,《汉书.郊祀志》曰:泰尊拓浆折朝醒。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饮料。琼浆、瑶浆二词,清代胡文英《屈骚指掌》解释为白酒和红酒。如果按这段辞所说:瑶浆盛于羽觞,形似鸟状的酒杯,注满了瑶浆;琼浆盛于华酌,酌就是从酒樽(或是酒瓮)提酒用的酒斗,华酌的华在这里理解为花,华、花古代通用字。五臣云:华酌,谓置华(花)于酒中。由此看来,琼浆就是掺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类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红酒(或甜酒)。《九歌》中提到的两种美酒:奠桂酒兮椒浆,桂酒、椒浆当是掺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红酒,是以为证。此时此刻,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场景是:各种各样的名酒、美酒和饮料摆放在宴席上,人们争相你斟我酌,举起酒杯、相互把盏,喝酒唱歌,手舞足蹈。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沥渣(挫糟),把汁子冰冻一下,然后再喝(冻饮),那样可以醒酒(清凉)。正好应了现代一句俚语:酒醉还需酒来解,也正如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样。不管是举行宴会还是祭祀亡灵,都可以证明楚人嗜酒的风气。

《楚辞》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不能小视。《左传》成公十二年载:晋卿郤至访问楚国,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编钟)焉。至将登。金奏作子下。楚宫地室除用作地下音乐厅外,还常是皇宫贵族们聚众夜饮狂欢的场所。《招魂》曰:铿钟摇簴,揳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这段文字向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楚国贵族们燃起明烛,饮酒作乐没完没了。那场面是: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招魂》。撞起编钟敲起鼓,歌妓舞女齐登场,新编的歌儿唱完《涉江》又唱《采菱》,一曲《扬荷》舞姿伴清唱,美女们早已醉意朦胧,两颊娇颜红晕胜似海棠,男女们都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招魂》男女之间相错杂坐,一点礼数也不讲了,可说是喝的天昏地暗,难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梦死的景象。推测其地点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乐厅)中,因为那种场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荡不羁。看来地下音乐厅不是现代人的发明。看着江陵擂鼓墩出土的那高大的冰酒鉴时,我们不能不为楚人的豪饮而惊叹了。楚人的好乐与豪饮,表现着楚人的放纵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产物。

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招魂》。在华灯错丽的场所,一些文人墨客借助醉意兴志,正是诗兴大发之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作诗的,还有作赋的,还有说文的,总之撰写的诗文赛过兰花香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酒出诗的雅语。把酒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辞.大招》曰:四酎并孰,不涩嗌只;清馨冻歆,不歠役只;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魂乎归来,不遽惕只。朱熹《楚辞集注》曰:酎,三重酿酒。秦月令曰:春酿之,孟夏始成。汉亦以夏酿,八月乃成。此云四酎,则是四重酿矣。四酎,则是以三重之酒为水再酿而成的度数很高的醇酒。这么好的美酒喝起来,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涩。把吴国用白酒曲酿成的醴酒,和楚国酿造出的清酒楚沥,配起来喝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你也不要担心酒不够。《大招》这段文字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古代信息:一是楚国人早已掌握了熟练的酿酒技术了。并且能够酿造出上等好酒。二是楚人当时已经懂得了勾兑酒的方法了。三是楚人饮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四是楚人饮酒不亚于殷人嗜酒的习俗。

《楚辞》与南方的酿酒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饮酒、事酒的风尚和习俗上在当时的各方国中已是很有名的了。除此之外,楚人的酿酒技艺、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酒的种类也很多,且均为上品。在当时的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

《左传》僖公四年记管仲代表齐恒公与诸候之师宣布楚国的罪状,其中有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苞茅即菁茅。《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包匦、菁茅。菁在这里意为华采。《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桔,包茅橘柚。杜预注曰: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缩酒即楚国的沥酒、纵酒、清酒是也。茅草叶的两边有许多毛刺,鲁班就是一次偶然被茅刺划破了手,而发明了锯子。利用包茅上的毛刺粘附酒糟来滤酒,与北方周人用竹筐滤酒是有很大区别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茅草自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在过滤酒液的同时,使酒液带来上了它的香味,所以楚人叫它香茅酒。这在当时中国算是楚人的一大发明,以至于楚国在向周天子进贡时不仅有橘柚,还有苞茅。当时的周人也是用苞茅滤酒的,周人不仅看中的是滤酒方法,更看中了用菁茅滤出的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使酒更加有特色了。

苞茅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一种特产,所以才作为贡品。用苞茅滤过的酒周人称之为缩酌,楚人则称之为香茅酒。据贾公彦《周礼司尊彝》疏:缩酌过滤前的勾兑方法是将事酒与醴齐相掺合。事酒属清酒类,醴齐属浊酒类。郑玄《天官酒正》注云: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玄谓事酒的有事之酒,其酒则今为醳酒也。醳酒即冬酿春成,含酒精度数低于昔酒和清酒。醴齐,即现代的醪糟(米酒)。《说文》:醴,酒一宿孰也。《玉篇》:醴,甜酒也。一宿孰也。孰字当熟字用,意思是说米酒一天一夜就成熟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考古中,荆州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第163载:甘酒一伤。甘酒就是醴酒。该山167号汉墓遣策又载;嘏酒一器。考释者认为:嘏即酤,《说文》:一宿酒也。

以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民族不仅酿酒技术、手法高超,透过古文献与考古证明,而且其流程也是非常讲究的。楚国当时除了名酒香茅酒外,还发明、酿制了一些饶有楚地特色的新酒品种,如《楚辞》中说到的琼浆、瑶浆、桂酒、椒浆等。这里面也包涵着酒的养生文化之内涵。

酒自从被人类发现(或发明)以后,就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依相伴,形影不离,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曲线而起伏不定,并且在各个时代演绎出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故事。

中国酒文化趣谈之诗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古国,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其他文学样式尚处于胎眠时期里,诗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支奇葩,独领风骚。诗抒情,酒抒怀,诗酒结缘千古来,有道是有诗必有酒,无酒不成诗,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酒文化。

至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开始酒与诗就已结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国北部的社会生活,全书305篇。涉及到酒,写人们饮酒,写饮酒时心情的多达48篇,足以反映酒对诗歌的浸润已经相当广泛。《楚辞》写酒虽然不如《诗经》那么多,但更多的是对酒的赞赏,对醉酒的渲染!南有《楚辞》,北有《诗经》,酒文化就这样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艺术!

汉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连年的战争和朝代的更迭使人们借酒浇愁、感慨良多!曹孟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诗酒风骨;魏晋之际,政局更为不稳,文士动辄得咎,为逃避祸患,他们沉湎于酒,如果说饮酒是乐事,那么他们这一杯酒则是饮得很痛苦的,当时文人结社集会,少谈政治,以酒解愁。魏末竹林七贤,个个都是大酒徒,他们蔑视礼法,放浪形骸,借酒放歌;晋代陶渊明是实现诗酒真正结缘的第一人,归隐田园的他虽有饮酒避世、借酒浇愁的思绪,但更多的却是通过饮酒来实现物我两忘、回归自然、超然脱俗的境界,享受美酒、体会酒趣,酒成了他诗中最主要的题材;饮酒赋诗、浑然忘我,把酒与诗真正结合到一起。未言心先醉,不再接杯酒诗人用酒唤出内心的情感并形成诗篇,酒在诗歌中奔流,诗歌中溢着酒香,源远流长,千古不绝!

现今的世人往往把嗜酒如命、狂饮烂醉的人蔑称为酒鬼,揶揄讥笑,贬之又贬。而酒鬼这个词在唐代中是寻觅不见踪迹的,有的只是酒友、酒仙。酒仙与酒鬼虽然都是戏称,然而前者超然,后者低俗,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被誉为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的李白便自称酒中仙。他无酒不诗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他藐视权贵: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无视金钱,只为痛快一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酒似乎是他的整个生命与生活的全部,似乎酒杯在手就掌握了人生的所有意义,于是万事何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酒反复被李白所咏唱,不停的充实着李白的酒感。他的作品无疑是诗酒文化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李白这位大诗人,更没有那激情豪迈的千古诗句。如此的诗酒生涯,令人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叹!

赞酒名诗出盛唐,盛唐诗人尽酒仙,唐朝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这个精英荟萃的创作群体,用酒与诗把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态表现得潇洒狂放。俗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称的杜甫,同样有着狂放不羁的一面,在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中对李白的酒事,如数家珍。对李白得意时之崇仰,失意时之关怀,一片真诚,可动天日。诗人虽不在八仙之列,但其好酒之态却不在八仙之下,凭借百罚深杯亦不辞而荣获酒豪的桂冠,他在《曲江二首》中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人典衣沽酒,借酒消愁,尽落得酒债累累再如: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等等,都是传诵人口的句子,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读其诗可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杜甫的咏酒绝唱,传世千古,称著于世!

北宋苏东坡,在山东密州(现诸城)任太守时,中秋佳节,酒酣之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豪迈悲凉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幅松下醉酒图更是意境优美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再看今朝,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了怀念和哀悼他已故战友和妻子杨开惠,也在词中以酒抒情。于1957年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诗人把一切喜怒哀乐、惆怅感伤全都倾注在酒里,白居易说得好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

中国是一个慕古文化国家,从遗留下来如烟海的诗与酒交融的史料上看,酒的出现到诗的形成,两者即结合在一起,诗酒撞击的灿烂火花,一直照耀着诗酒文化漫长的画卷!

中外酒文化特征 中外酒文化的异同之处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同理,酒文化也是企业和产品的灵魂,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个国家也大抵如此,因此,中外酒文化虽差别甚多,但也并非无相同之处。

均注重传承历史,以民族、风俗作为企业和产品发展背景

国外洋酒文化注重对家族创新、忠诚、民族历史等元素的传承,如轩尼诗以法国中世纪的宫殿、中世纪文艺复兴文化特征为背景。芝华士因其源于苏格兰,展示骑士风范、骑士文化,透出浓厚的苏格兰风味。尊尼获加突出其家族一脉相传的酿酒技艺和创新精神。

在文化国际化扩散中,首先展现给国际消费者的就是产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人文精神、民风民俗。

中国酒企也十分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挖掘品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播中透出浓厚的历史气息和对中华文明的继承。五粮液彰显儒家文化的和谐、中庸,酿酒历史可追溯至唐朝,600年古窖池是产品历经沧桑的见证。茅台体现道家大道无为、和谐养生的道家文化。舍得酒智慧人生、品味舍得,彰显传统文化哲理,有舍有得也是中华文化的哲学光辉。五粮液1618、泸州老窖1573更是将历史痕迹嵌入到产品名字中,产品蕴含的历史气息十分浓厚。

均将自然环境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洋酒文化建设注重突出自然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将国家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特色和产品、企业文化特色结合在一起;通过国家和产区的大文化、大品牌来推动企业和产品小文化、小品牌的国际化。如依托葡萄园、酿造厂、葡萄酒节和葡萄酒展览会,将农业观光旅游、工业观光旅游及葡萄酒文化、体验旅游相结合,传播葡萄酒酿造中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产品良好的质量形象,通过意识渗透和文化占领提升品牌价值。

中国白酒酿造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技艺,不但与酿酒师技能相关,水源、微生物、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因此,自然环境因素成为各大名酒文化的重要组成。

五粮液、泸州老窖、贵州茅台等川黔酒企地处西南,气候、水土、环境等十分适合酿酒,为企业和产品发展创造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企业产品文化中,自然环境因素成为亮点,均将自然环境因素列为竞争优势之一。特别是随着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提出,地域、环境对酒企和产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是中国白酒文化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也为未来中国白酒文化的发展创造巨大空间和机遇。

国外酒文化体验产业比国内酒文化旅游产业更加系统

虽然,国外酒企和中国白酒均注重自然环境因素,但国外酒文化对自然环境的打造和宣传更加系统,对品牌价值的贡献也更大。

近年来,法国波尔多旅游项目、德国以葡萄酒种植生产为主的旅游项目等国际上广为推广,地中海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美酒+美食的旅游胜地,既是旅游项目的发展,更是酒文化产业的繁荣。中国在近年来也提出发展酒文化产业,如中国白酒金三角、杏花村旅游示范带建设、五粮液工业旅游园区,但还没有形成中国文化旅游产业链,相比波尔多、地中海地区酒文化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发展体系,中国酒文化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示范区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均未形成声誉。

国外酒企文化传播更加注重兼容区域文化特征

国外酒企文化传播中十分注重融合当地文化特征,在消费者研究方面更加细致。人头马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迎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潮流,树立高端、改革、开放的产品形象。轩尼诗旗下有李察轩尼诗、轩尼诗X.O、轩尼诗V.S.O.P等各代表不同风味、文化价值,针对不同消费者推出蕴含不同文化特征的产品,但又保持了轩尼诗母品牌的历史、传统精神等优良文化,产品与品牌联系紧密,保持互补、互相促进的发展态势。

中国白酒产业和企业对消费者的研究不够细致,部分名酒所出品的产品多、品牌多、规格多,但消费者定位、文化定位模糊,品牌管理混乱。在国际化时,容易忽略国际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对于高深的中国白酒文化,部分国际消费者并不能理解其深刻含义,甚至对白酒有误解,如认为是酒精.这是中国白酒文化国际化中的需要完善的方面。

酒文化:“三杯两盏淡酒”说说李清照与酒


李清照好酒,留传至今仅50多首作品,其中与酒有关的达26首。从作品中可知清照不仅会喝酒,而且经常醉酒。从她的词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现象,更能从中看出当词人所在朝代的酒文化氛围。

李清照词风以南渡为界,前期词风清丽婉转,表现少女、少妇时期幸福快乐的生活,酒是她幸福生活的调味品。后期词风沉哀凄苦,表现孤独无依、绝望哀愁,此时酒是她的寄托品。

少女时曾在溪亭饮酒至太阳落山,醉酒驾船不认识回家的路,有词云: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婚后夫妻恩爱,情投意合,春游郊外饮酒,有词云: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参加亲朋好友的酒会,有词云:金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庆清朝慢禁帷低张》)。丈夫出仕,两地分居,词人用酒抚慰自己,排遣相思之苦。如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了一夜,残酒还未消,可见其醉之深,同时也更加体现了她思夫的情感;再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描写秋季面对菊独自饮酒,想念丈夫的思绪由然而生。可见南渡之前,词人无忧无虑、生活甜蜜,幸福美满,饮酒充满愉悦,调节心情,增添情趣。

南渡之后词人历经国破家亡之痛,身世变迁之悲,思乡念国之苦,孤苦无依流落江浙一带,酒成了她生活的必需品,寄托品。她借酒浇愁,麻醉自我,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她的创作思维。此时词人的创作达到高峰,随着她对社会、历史、国家的深入认识和感受,其词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更具社会性、时代性。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靖康之耻后词人流落江浙,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故乡,强烈思乡之情,只有被酒麻醉了才可能忘记忘了除非醉,语言白话,清楚明了,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愁更愁,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现实是残酷的,兵荒马乱,无依无靠,返回故乡是没有希望,思乡只增添痛苦,如此痛苦倒不如忘却。真的如果忘记却又做不到,其实词人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故乡想忘偏又记起。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没完没了。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行香子天与秋光》)。绿蚁是指新酿的酒。秋天到来,词人第一次穿着薄薄的衣裳,喝着刚刚酿成的新酒,不禁回想起曾经与丈夫度过的美好时光,酒或许是词人支撑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精神的寄托。

后期作品更多是写颠沛流离的生活,身世变迁的痛苦。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仍然找得到酒的影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此时,词人穷困潦倒,生活艰辛,但仍难以丢掉酒,而此句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和动人的笔触,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她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情绪。本词分析此词要知词人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也正是这词中之酒,才使李词的内容加空灵,更具韵味,也更易表现她的情绪。

有人认为词人之所以用淡酒是因为晚年穷困潦倒,生活艰难买不起好酒。认为淡酒的意蕴是价格便宜的酒,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淡酒相对的是烈酒,与价格贵贱没有关系。在古代诗词中,清酒是清醇的美酒,封存贮藏多年酒气醇香加工精细的高级酒。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与其相对的是浊酒,浊酒应当就是酿制时间较短酒质欠纯的薄酒,价格较低。本词的酒虽然淡,却不是杜甫的潦倒新亭浊酒杯的浊酒,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更注重的是与潦倒联系在一起,与经济上的贫困相关;陆游的?莫道农家腊酒浑的腊酒,虽然质量不高,可也足以用作丰年的欢庆。这些诗句中都提到了浑酒或浊酒,都是表现出浊酒的意蕴,传达出诗人的内心的情感!深秋的季节,萧瑟冷清,寒风阵阵,大雁鸣叫。淡酒可能是抵御晚来的寒气,虽然无效,抵挡不住,却因而把李清照的视觉从室内转移到室外,从地上转向了天空。李清照的精神状态,以一个淡字,并非是要表达其生活的贫困,虽然她晚年生活穷困无助、悲苦失意,但主要是因为其愁情太深,词人借酒浇愁,饮的酒无法排遣内心的痛苦,喝的酒感觉太淡了,这是因为愁情太浓厚而对酒的错觉,并非酒是真的太淡了,而是词人经历太多的痛苦无法用酒麻醉自我。这个淡字,其实,是全词情感性质,意象色调,在程度上的统一和谐的表现。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早在南渡前,词人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有描写抵挡寒冷排遣愁苦之的词句浓睡不消残酒。词人饮的酒是十分的浓烈,沉沉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退酒力,为什么此时词人酒力不行呢?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深刻的愁苦,有的只是一位贵妇人的无忧无虑的闲愁,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但历经国破、丧夫、家亡,由一个衣食无忧的贵妇人流落为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寡妇。面对冷清萧条的秋季,李清照借酒浇愁就不一样了!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诗人通过层层渲染,把这种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篇。从社会现实看,反映了南渡后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声声慢》可谓千古绝唱凄苦情!

一首《声声慢》道尽了词人内心愁苦,一句三杯两盏淡酒更是将词人对酒的以来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是我国古代表达借酒浇愁的首位词人!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