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品酒师专题。这篇关于《葡萄丰收时节 跟着酿酒师去采收》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10月19日电对于宁夏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来说,2015年是酒庄自开业以来迎来的最好的一个年份!让我们跟着首席酿酒师罗斯摩塞尔先生去采收,看看好酒是怎样酿成的!

临近葡萄采收时节,宁夏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的首席酿酒师罗斯摩塞尔,每天都要对葡萄样本的糖度和酸度进行检测,以便确定采收时机。如果糖度除以酸度所得数值为3055,即是最佳成熟度,意味着最佳采收时机到了!

虽然有现代化的糖度折光仪可以检测葡萄的糖度,但摩塞尔还是要亲口品尝一下,才会作出判断,他信奉爷爷传授给他的经验,认为感觉很重要。摩塞尔的爷爷是被誉为奥地利现代葡萄种植之父,是LorenzMoserHocherziehung棚架系统的发明者,他的专著《葡萄种植》迄今已被译为17种语言出版。

采收宜在晴天进行,并且要等阳光把早晨的露水收尽再动手!如果头一天下过雨,第二天虽然是晴天,也不能急于采收。

看看这几串赤霞珠多么完美!葡萄皮表面这层白色的蜡质果粉,可保护葡萄内部不受侵染,同时也是酵母等微生物依附的温床。酵母在发酵过程中负责把葡萄的糖分转化为酒精。平均而言,酿造一瓶葡萄酒大约需要5-6串葡萄。

使用这种筐装载葡萄的好处是:1、内部表面光滑,可确保伤不着葡萄;2、网孔有利于葡萄通风透气;3、容量可确保底层葡萄不承受太重的压力;4、箱式造型方便装运时码垛,箱体有利于保护葡萄在运送过程中免受外力碰撞和挤压。

葡萄运送到酒庄,首先要经过分拣台,手工挑出未成熟或腐烂的葡萄,以及可能夹带的葡萄叶和小虫子,才能传送到破皮去梗机。另外,摩塞尔强调指出:当天运到酒庄的葡萄,必须在当天加工完毕,不能过夜。

破皮去梗机的破碎辊为无毒高弹性橡胶制造,可避免压破果核、碾碎果梗。

酿造红酒在完成破皮去梗工序之后,即转入不锈钢发酵罐开始浸皮与发酵。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气体会把葡萄皮渣顶到葡萄汁上面,这就需要每天定时进行循环淋皮,以期充分浸提葡萄皮的颜色、单宁和风味物质。主发酵完成之后,立即进行皮渣分离,对固体部分进行压榨取汁。

新酿的颜色很美,果味很浓,口感略带一丝青春期的青涩,架构和质地已然是天生的美人胚子!

完成发酵的新酿将会转入橡木桶进行陈酿,摩塞尔自信地说:经过一年以上的橡木桶陈酿,你再来品尝,一定会有更大惊喜!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一文了解酿酒葡萄的采收


9月将近,在北半球的不少产区,葡萄采收准备前的工作即将拉开帷幕。采收葡萄时,葡萄园里到处可见酒农们忙碌的身影,一串串葡萄被采摘下来,运往酒庄酿成美酒。

在葡萄酒诞生的整个历程中,采收其实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对成酒的品质影响重大。今天,小编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带你认识酿酒葡萄的采收。

一、北半球vs南半球

由于南北半球存在季节差异,因而葡萄生长周期也截然不同。就采收而言,北半球的葡萄采收时间一般是9-10月份,用于酿造晚采收(LateHarvest)葡萄酒和冰酒(IceWine)的葡萄采收时间稍晚,而南半球的采收时间则是在3-4月份。在北半球葡萄丰收之时,南半球正值春季,葡萄树处于发芽期。

二、采收注意事项

1.采收时间

这里说的采收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较大范围的采收时期,二是采收在一天当中的时间点。

采收时期对于葡萄品质而言非常关键。具体而言,过早采收会造成色泽不良,含糖量低,成熟度不够,酿造出来的葡萄酒酒精度低,带有青椒等生青味,品种的风味特征无法得以表达。而采收过晚则会造成酸度不足,酒精含量偏高,酿造出来的葡萄酒缺乏活力,平衡性不佳。因此,酿酒师会通过仪器精确测量或者反复品尝的方式来确定最终的采收日期。

采收在一天当中的时间也相当重要。一般而言,酒农们会选择在早晨露珠干了之后或下午3点之后采收,避免果实过于潮湿或由于高温失水。当然,在气候温暖或炎热的地区,夜晚采摘的方式也很常见。首先,夜晚温度较低,氧化的速度有所下降。其次,低温有助于保留葡萄的香气和风味,且能够减少葡萄被杂菌侵染的可能性。此外,白葡萄酒所需的发酵温度一般较低,夜晚采收还可减少降温能耗。而一些红葡萄酒在发酵前会经过冷浸渍(ColdMaceration)工序,因而利用低温的夜晚采收也是有利的。

2.人工采收葡萄注意事项

人工采收葡萄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劳动,体力消耗不小,相当辛苦。但每年到了葡萄采收季,还是有不少学生和休假的上班族加入兼职采收葡萄的行列,体验一番收获的乐趣。那么,葡萄采收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1)做好采收准备工作。葡萄采收前要把握天气情况,如果采收之日恰逢大雨,果实会被灌满水分,风味浓郁度大打折扣。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好专业的采收工具和设备,如采收剪、采收篮筐和装运果实的车等。

(2)葡萄采收讲究快、准、轻、稳。快即讲究效率,保证在最快的时间内采收完毕,防止天气突变,同时保证葡萄的新鲜度;准是指下手的部位要准,用剪刀把葡萄的柄剪下来,注意不能损害枝叶,同时要去除感染病菌以及成熟度不够的果实;轻即轻拿轻放,要避免弄掉果实表皮上的果粉及损坏果实,注意采摘时用一只手托住葡萄的底部,避免果实掉落破碎;稳是指果串拿在手中一定要稳,装箱时也要放稳。

(3)若是夜晚作业要小心夜行性动物,如蛇、蝙蝠和狼等。

(4)采收后的装箱和运输工作一定要迅速,以最大程度地防止氧化,保证果实的新鲜度。白葡萄品种比红葡萄品种更容易氧化,这是因为红葡萄品种果皮中的单宁和花青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三、人工采收vs机械采收

许多人认为人工采收的葡萄酿造出来的葡萄酒品质更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各有优缺点。人工采收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较高,效率较低,这是其缺点,但其优点在于,细腻温和的手工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对果实的损伤。机械采收最突出的优势是效率高,据估计,一台收割机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1英亩葡萄园的采摘,但同样的量人工却需要5个小时来完成。机械采收一个较大的缺陷是随意性较大,且采收过程中的撼动可能会对葡萄造成破坏,对于黑皮诺(PinotNoir)这般娇弱的品种而言更是如此。

酒庄在这两种方式间的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例如产区的法律规定和葡萄园的地形地势等。法国香槟(Champagne)和博若莱(Beaujolais)产区规定所有葡萄必须经由人工采摘,这是因为葡萄需要成串压榨,减少异物风味,而这只能通过人工采摘来实现。

一般而言,在地势陡峭的地区,受地形限制,人们无法利用机器作业。德国的摩泽尔河谷(MoselValley)、法国北罗讷河谷(NorthernRhone)、西班牙普里奥拉托(Priorat)、葡萄牙杜罗河(Douro)上游和意大利的普洛赛克(Prosecco)产区就是常见的例子。

事实上,无论是人工采收还是机械采收,都能够酿造出品质上乘的葡萄酒。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广泛应用,用于收割葡萄的机器已越来越先进,有一些甚至能达到精确控制的效果,高效的同时也保证了采收质量。

跟着味蕾去旅行 只为寻找那味“甜”


对于爱酒的人来说,每种葡萄酒都有自己的个性,喝酒就像是与酒交朋友。这些葡萄酒有的活泼,有的内敛,有的狂野,有的安静。可要说世界上哪种酒最撩人,就算是十里桃林的桃花醉,或许也比不上那些吹弹可破的小甜水。即使是喝遍了无数名庄的品酒大师,遇到心仪的甜酒,恐怕也会挪不动脚吧。

像甜酒这样迷倒万人的琼浆,在世界各地均有酿造。只不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产区的甜酒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跟着味蕾去旅行,尝尝那些让你惊喜的小甜水儿。

法国

波尔多及其周边产区(Bordeaux)

在法国波尔多的巴萨克、苏玳产区,及波尔多周边Monbazillac等产区,出产一种极其诱人的贵腐甜酒,以苏玳最为出名。这种贵腐酒以赛美蓉为主、长相思和密斯卡岱为辅混合酿造而成,顶级的苏玳贵腐能轻松陈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不减风韵。

卢瓦尔河谷(LoireValley)

卢瓦尔河谷出产以白诗南酿造的贵腐甜酒,主要集中在CoteauxdeLayon产区。这里得天独厚的海洋性气候给予了贵腐菌生存的条件,所酿造的贵腐甜酒酸甜平衡,带有浓郁的蜂蜜气息和干药草的香气。

阿尔萨斯(Alsace)

阿尔萨斯虽以干型酒出名,但当葡萄成熟度很高时,也可酿造晚收型葡萄酒(VendangeTardive,简称VT)和贵腐酒(SelectiondeGrainsNobles,简称SGN)。晚收型葡萄酒的风格十分多样,从干型到中等甜度均有涉及,而贵腐酒则绝大多数为甜型。这两类葡萄酒都必须以琼瑶浆、雷司令、灰比诺和麝香四种葡萄酿造,其中,琼瑶浆是阿尔萨斯的精髓所在,玫瑰、荔枝、芒果的香气十分诱人。

法国南部

在法国南部及罗纳河谷地区,出产一种高酒精度的甜酒,天然甜葡萄酒(VindouxNaturel,简称VDN)。这种加强酒与波特在酿造上十分类似,在基酒发酵过程中加入白兰地终止发酵。歌海娜和麝香为主要的酿酒品种。

意大利

皮埃蒙特(Piemonte)

皮埃蒙特北部阿斯蒂省出产的MoscatodAsti是最著名的起泡型甜酒。这种甜酒以小白麝香为主要品种,有着迷人的蜜桃、柑橘和甜甜的花香,受到无数人的喜爱。虽为起泡酒,但MoscatodAsti与香槟、卡瓦不同,并不是采用二次发酵酿造而成,而是用葡萄醪直接加压发酵,再通过降温的方式终止发酵,保留一定残糖。

托斯卡纳(Tuscany)

在托斯卡纳产区,有一种传统的甜酒意大利圣酒(VinSanto/VinoSanto),将葡萄采摘后进行风干,待水分浓缩后再酿酒。特雷比奥诺(Trebbiano)和马尔维萨(Malvasia)是酿造圣酒的葡萄品种,在托斯卡纳,共有十余个产区可以酿造圣酒,其中以经典基安蒂(ChiantiClassico)最为出名,拥有强烈的坚果和红枣的味道。

威尼托(Veneto)

意大利威尼托Valpolicella产区出产世界上最浓情的葡萄酒阿玛罗尼(Amarone),但其实,阿玛罗尼的诞生与一种名叫ReciotodellaValpolicella的甜红葡萄酒脱不开关系。这款酒和阿玛罗尼葡萄品种、酿造方式完全一样,只不过阿玛罗尼将糖分完全发酵,而ReciotodellaValpolicella是一款提前终止发酵的甜型葡萄酒。

而在威尼托大区的Soave产区,另一种名叫ReciotodiSoave的甜白葡萄酒也采用和ReciotodellaValpolicella相同的酿造方式,但却采用本地的白葡萄品种Garganega酿造。

门多萨:葡萄丰收品酒去 从40号公路开到世界尽头


门多萨位于阿根廷门多萨省的中北部,坐落于安第斯山东麓,为门多萨省的首府,阿根廷的第四大城市。由于身处山麓丘陵和高地平原地区,这里因出产高质量的葡萄酒而闻名。而3月正是当地丰收的季节,游客可沿着阿根廷葡萄酒旅游路线参观100多家葡萄酒酒庄。门多萨是一座四季皆可旅游的城市,对于探险爱好者极具吸引力,南半球最高的山阿空加瓜山,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必去之地。

如果去南美只去一个国家,阿根廷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阿根廷有激情四射的足球,有热情洋溢的探戈。加上去年下半年阿根廷政府宣布中国游客在只需持有美国或者欧盟国家签证,只需付50美元的手续费便可免签入境阿根廷了,让签证不再成为到这个史上最难签国家旅行的拦路虎。

必做的事1

三月看葡萄皇后

懂酒的人都说:在南美,阿根廷出的红酒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在阿根廷,门多萨省出的红酒,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门多萨省地处安第斯山东麓,太平洋方向吹来的降雨云被高山挡住,因而气候干燥少雨,干燥的气候和充足的日照为葡萄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盛产葡萄和葡萄酒的王国。

出了门多萨市,葡萄园便一个挨着一个,而马尔贝克(Malbec)则是阿根廷葡萄酒的一张闪亮名片。阿根廷马尔贝克红酒通常具有紫罗兰、黑莓、李子、樱桃、香草和松露的香气,陈年马尔贝克会呈现黑胡椒、巧克力、咖啡和烟草的深邃味道。

在每年3月葡萄丰收的日子,也迎来了门多萨人最为重要的节日丰收节,这时来自门多萨省其他十七个县的葡萄小姐齐聚在门多萨市,一个由50人构成的评审团最终评出门多萨省的葡萄皇后。

路冉得库约和迈普是门多萨最传统的酿酒地区,俗称马尔贝克天堂。除了马尔贝克,当地还广泛种植赤霞珠、黑皮诺、梅洛、西拉、长相思和霞多丽等品种。而坐落在门多萨市西南面的优克谷(UcoValley),出产了门多萨顶级的葡萄,包括优质的马尔贝克、黑皮诺、梅洛、赛美蓉和霞多丽等。

必做的事2

从40号公路开到世界尽头

在阿根廷,有一种自驾叫沿着40号公路一直开到世界尽头,提起阿根廷40号国道,那可是阿根廷最壮观的公路,它纵贯了阿根廷国土,全长5000多公里,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之一。在北部,它在阿根廷与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戛然而止。全程穿越236座桥梁,跨越18条重要的河川,沿绕13个湖泊,衔接了27个越岭山隘,穿越60个大小城镇,这条纵贯阿根廷的公路将带你深入探索阿根廷,经历一场奇妙的旅程。

酿酒师、调酒师、品酒师、侍酒师有啥区别?别再傻傻分不清!


酒评网原创文/酒评君主编资深酒评人

不少酒友对酿酒师、调酒师、品酒师、侍酒师等概念区分不是很清楚,以为酿酒师一定会调酒,而会调酒就一定会品酒;既然会品酒,那么做一个侍酒师一定没有问题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这种想当然的想法还是有点图样图森破了。今天酒评君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四种身份的区别。

酿酒师,顾名思义就是从事酿酒工作的人员

酿酒师,顾名思义就是从事酿酒工作的人员,这首先是一个工种。无论是白酒、葡萄酒抑或是其他酒种,酿酒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原料选择到原料处理,从酿酒设备到酿酒环境,再到酿酒工艺的各个流程和工艺参数的控制,需要的不仅仅是酿酒工人的个人经验,更需要经过长期学习形成的技术素养。因此,酿酒不仅仅是一个工种,更是一种像会计、法律一样的学科学历。

在国内公办高校中的轻工、农业院校大部分设置了食品加工专业,其中十几所高校单独设置了酿酒专业。江南大学(前身是无锡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前身是天津轻工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前身是山东轻工业学院)的相关院校,几乎成为整个中国酿酒行业培养高工、总工的摇篮。国际上对经过专业学习、从事酿酒生产、具有较高酿酒技术的人,行业协会会授予酿酒师的称号。

酒评君拍摄于沈酒酒庄:一线酿酒工人

酒评君拍摄于刘伶醉酒厂:一线酿酒工人

由于酿酒师处于酒类生产链条的最顶端,而酒类产品严格来说是农产品深加工的产物,因此酿酒师对酿酒原料的品质甚至是种植过程都要有所了解,葡萄酒的酿酒师尤其如此。

调酒师的工作,是酿酒师工作的延续

而调酒师的工作,是酿酒师工作的延续。关注酒评网的酒友们都知道,无论白酒、葡萄酒还是其他酒种,在经过酿造、蒸馏(或者压榨)、存储之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勾兑,或者叫做勾调。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被成为调酒师。

调酒师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作为一名调酒师,要掌握各种酒的产地、制作工艺、物理特点和口感特性等,并能够鉴定出酒的质量、年份,然后根据这些特性进行勾调,使酒体趋于完美。

事实上,作为一名优秀的调酒师,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天赋,更加需要艺术天赋。他们不仅仅需要针对某些酒体进行缺陷弥补、优势增强,还要创造性的设计出更加具有风格特点、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产品。就像一名音乐家,不仅需要熟练地演奏各种乐器,还要创造性的谱写出独具魅力的音乐作品。

吴晓萍老师在调酒(资料图)

国内泰斗级调酒大师的名单足可以拉出长长的一串儿:周恒刚、秦含章、季克良、赖高淮、沈怡芳、曾祖训、沈才洪、张宿义、赖登燡、吴晓萍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太多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比如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水井坊、酒鬼酒

在国外,调酒师更多的被理解为在酒吧、星级酒店、私人会所、或餐厅配制酒水,并让客人领略酒的文化和风情的从业人员。尽管角色、定位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对不同酒体调配,创造出更好的酒类产品。

品酒师是酒体质量的把关者和评判者

如果说调酒师是酒体风格的设计者,那么品酒师则是酒体质量的把关者。在酒厂,品酒师一般是指应用感官品评技术,对酒体质量进行评价,并指导酿酒工艺、贮存和勾调的人员。严格来说,品酒师同样是酒类生产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据了解,茅台酒厂就有两组由11个成员组成的品酒师团队,主要负责产品出厂前最后一道酒体稳定性检测和质量把关。据说,市面上的茅台酒,如果通过外包装不能确定真假的话,这些品酒师还负责从感官上对酒体进行检测并作出最终的评判。

品酒师

品酒师

品酒师除了是酒类生产的重要一环之外,还是品鉴、评价、鉴定酒类产品的标尺。在国外,知名酒评家对葡萄酒做出的评价和给出的分数,往往左右了这款产品甚至这个品牌在市场上的价格表现。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调酒师或者酿酒师是弹出高山流水的俞伯牙,那么品酒师则是知音钟子期。

侍酒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酒类消费层面

不同于酿酒师、调酒师和品酒师对于酒类生产的重要意义,侍酒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酒类消费层面。在国外,一位好的侍酒师不仅要具备专业酒水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懂得设计葡萄酒配菜、具有葡萄酒的鉴赏能力、有深厚的葡萄酒品评基础、熟悉酒品采购要求以及善于对酒窖进行管理。侍酒师要有基本的美学修养,有敏感的时尚感知,有高尚的品位,才能有好的鉴赏力,才能真的懂酒。通俗点讲,侍酒师就是帮助消费者如何更好的享受美酒。

侍酒师(资料图)

在国内,白酒侍酒师这个职业的从业人员还比较少,但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可以预见白酒侍酒师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

需要强调的是,酿酒师、调酒师、品酒师和侍酒师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结构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有交集、相辅相成的。如果调酒师对酿酒流程不了解,那么是没办法深刻理解不同酒体的风格特征的,也没办法发现酒体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而侍酒师如果不懂品酒,那么就无法给顾客合理的选酒建议,自然也没办法进行餐酒搭配了。所以,功夫在诗外,作为大师,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操作实践缺一不可。

好了,品酒香、知酒事、交酒友,关于酿酒师、调酒师、品酒师、侍酒师的概念区分,酒评君就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在文末作出评论和补充,我们下期见。

跟着酒杯去旅行 在澳洲酒庄体味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有很多种,有的人希望把自己从无限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有的人则希望用眼睛去领略这个世界,哪怕只是为了血拼时的快感。无论动机为何,旅行总是有意义的。如今,酒庄之旅如火如荼,人们在摇曳杯中美酒的时候,也同时沉浸在葡萄庄园中,仿佛你呼出的气通过光合作用成为葡萄的一部分,最终变成后人的佳酿,而这正是酒庄之旅的意义所在。如果你也渴望如此的体验,不妨投身澳洲,在新世界的各个酒庄中体味属于自己全新的旅行意义。

新南威尔士州

猎人谷(HunterValley)是悉尼最有名的葡萄酒之乡,想参观酒庄的游客绝对不能错过这里。这里最有名的葡萄品种是设拉子(shiraz)和赛美蓉(Semillon)。

奥德丽﹒威尔金森酒庄(AudreyWilkinson)

奥德丽﹒威尔金森酒庄(AudreyWilkinson)为游客提供一场从葡萄园到酒杯的体验之旅,游客会先游览一圈他们的葡萄园,然后可以在葡萄酒博物馆品尝这里的优质葡萄酒。酒庄庄主JamesAgnew说道;在葡萄园亲身游览的经历会让游客对我们的葡萄酒有种全新的理解,并更加享受其中。所有的优秀的葡萄酒生产商都在努力创造一种地方感,想要游客更好地体会到这份用心,让他们欣赏爬满葡萄的葡萄藤是最好的方式。把参观时间定为黄昏,你会看到一个跟以往不一样的葡萄园,引用Agnew先生的话就是:你可以一边品呷我们的设拉子干红葡萄酒(LakeShiraz),一边静静观赏袋鼠在园中欢快的跳跃。

南澳大利亚州

麦拿伦谷(McLarenVale)是澳大利亚唯一的真正的地中海气候之乡,这里有大量的替代葡萄品种。懒散悠闲的生活方式及崇尚美食的文化洋溢在这个地方,很有种法国南部或意大利的感觉。游客可以设拉子(shiraz)、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慕尔韦度(Mourvedre)、歌海娜(Grenache)和霞多丽(chardonnay)等葡萄酒。

杰卡斯(JacobsCreek)

杰卡斯访客中心(JacobsCreekVisitorCentre)的品酒活动中包含有葡萄园参观之旅,其中的美食与美酒可以与酒窖餐厅的食物完美搭配。保乐力加澳大利亚公司(PernodRicardWinemakersAustralia)的GregStirling说道:我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酒窖,我们在开发葡萄园游径和不少原生花园,并会在Jacob家族老宅上搭建一个美妙的厨房花园。凉爽的气候以及阿德莱德山(AdelaideHills)的海拔是这儿的天然优势,各种葡萄酒得以在这里生产,包括长相思(SauvignonBlanc)、霞多丽(chardonnay)、雷司令(Riesling)、黑皮诺(pinotnoir)及气泡酒。奔富马吉尔庄园(PenfoldsMagillEstate)会提供一次从葡萄园到酿酒厂再到酒窖的参观,以让游客对制酒流程有个全方位的了解。

塔斯马尼亚州

塔斯马尼亚的原始天然的环境都体现在了它的葡萄酒里,这里以其凉爽气候下出产的黑皮诺(pinotnoir)和霞多丽(chardonnay)而著名。

摩利那庄园(MoorillaEstate)

酿酒师ConorvanderReest俯瞰着摩利那庄园(MoorillaEstate),这个与古今艺术博物馆(MuseumofOldandNewArt)位于同一片荷伯特(Hobart)土地的地方,他说道:我们制造的凉爽气候葡萄酒用的是生长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葡萄和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他又补充说这一簇簇的小浆果口味非常浓郁,这个博物馆的目的就是让游客享受到最大的人生乐事:在优雅环境中享用美食与当地美酒,同时还能欣赏到有趣的艺术品。

维多利亚州

维多利亚州的莫宁顿半岛(MorningtonPeninsula)上有大约50家葡萄酒庄园,盛产黑皮诺(pinotnoir)和霞多丽(chardonnay)。

蒙塔尔托

蒙塔尔托葡萄园和橄榄庄园(MontaltoVineyardOliveGrove)提供一个完整体验套餐,包括品酒会、葡萄园参观、搭配葡萄酒的三道菜午餐。这里的葡萄酒业务经理AnthonyJones说道:这里的人、自然环境、酒产品还有我们工作生活的环境,所有这些因素都整合在了这个体验套餐里面,我们在莫宁顿半岛上的地位也得到了真正体现。

什么是葡萄的绿色采收?


绿色采收(GreenHarvest)是什么?它对葡萄的质量有什么影响呢?

实际上,绿色采收也称为疏果,指的是在7、8月份葡萄转色之前,通过人工的方式,摘除有瑕疵的果实,或是那些无法与大多数葡萄在同一时间达到成熟的果实。在葡萄成熟的过程中,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糖分,促进葡萄成熟。此时,如果葡萄数量过多,而叶子有限,葡萄果实就会难以成熟,或者达不到理想的成熟度,这会导致最终的葡萄酒果味不够集中、浓郁。通俗地说,绿色采收就是通过控制葡萄的产量,提高果实的成熟度,进而保证葡萄酒的品质。

绿色采收的时机很关键,需在葡萄转色之前完成。如果在葡萄成熟之前进行这一步骤,并无太大意义,这是因为葡萄在成熟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大部分营养,留给剩余果实的营养物质已经所剩无几了。

因为绿色采收几乎只能通过人工来实现,且要求采摘人员需拥有丰富的采摘经验,所以成本颇为昂贵,但仍有许多追求质量的酒庄选择这种方式,例如大名鼎鼎的柏图斯酒庄(Petrus)和里鹏酒庄(LePin)。在勃艮第(Burgundy),大多数葡萄园都会进行绿色采收。

重生的佳美娜 带给酿酒师新挑战


一个多世纪以来,佳美娜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二十多年前,也就是1994年11月24日,在智利迈坡(Maipo)有的酿酒师发现,一直被当地的人们误认为是梅洛(Merlot)的红葡萄其实就是佳美娜(Carmenere)。从此,佳美娜得到了重生,同时也给酿酒师们带来了不少挑战。

早在18世纪早期,佳美娜就广泛地种植在梅多克的葡萄园里,并与品丽珠(CabernetFranc)一起在此地声名显赫。1860年到1870年间,当根瘤蚜在整个欧洲地区疯狂蔓延时,法国人放弃了种植复杂的佳美娜葡萄。人们以为,这种葡萄品种从此永远消失了。直到20多年前,法国蒙彼利埃大学(theUniversityofMontpelier)的葡萄品种学教授让米歇尔伯瑞斯科特(Jean-MichelBoursiquot)在智利迈坡的卡门酒庄(Carmen)考察葡萄园时,发现葡萄园中种植的正是佳美娜。

当时,当地人一直误认为卡门酒庄葡萄园里种植的佳美娜是梅洛。尽管他们所认定的梅洛成熟较晚,但也只是把这看成它适应了智利的风土条件而已。让米歇尔伯瑞斯科特仔细研究了葡萄树的叶片形状后,认定这个葡萄品种根本就不是梅洛,而是一种曾生长在波尔多地区的稀有珍贵葡萄品种,它在波尔多已经销声匿迹多年。事实上,这种葡萄名为佳美娜(Carmenere),它也被称为GrosseVidure和GrandeVidure。

随即,卡门酒庄便开始实验酿造首批佳美娜葡萄酒,所酿出的佳美娜葡萄酒还摘得了当年的金奖。同样位于迈坡的圣伊内斯酒庄(SantaInes)也酿造出了品质优异的佳美娜葡萄酒,但由于没有注明酒庄里种有该葡萄品种被评委会罚款。随后的二十年内,酿酒师们开始了酿制佳美娜的征程。

事实证明,被波尔多人放弃了一个多世纪的佳美娜果然是一个令无数酿酒师费心劳神的葡萄品种。首先,除了容易落花、落果外,精力旺盛的佳美娜总是在雨水充足或充分灌溉时长出过于茂密的叶子。卡门酒庄的酿酒师塞巴斯蒂安拉贝(SebastianLabbe)表示,佳美娜一定要获得充足的阳光照耀,而过于茂密的叶子并不利于果实接触阳光。

其次,由于佳美娜单宁中的甲氧基吡嗪含量较高,初期用佳美娜酿造的葡萄酒都表现出了过浓的生青味。因此,这些散发着浓郁青椒、番茄叶和青草味道的葡萄酒并没有被人们接受,酿酒师们的精心酿造也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于是,酿酒师们开始尝试用充分成熟的佳美娜来酿酒,并希望通过新橡木桶陈酿得到完美的口感,结果证明,他们是一错再错,因为以此酿出的酒异常沉闷无趣,而且生青味道丝毫未减。

为了恢复佳美娜的声誉,迈坡地区的葡萄酒生产商诸如卡门酒庄、干露酒厂(ConchayToro),还有空加瓜谷(ColchaguaValley)地区的蒙特斯酒厂(Montes)和席尔瓦酒庄(CasaSilva),一直在不断地改善种植技术,研究采摘的最佳时间以及最好的酿造方式,努力酿造优质的佳美娜葡萄酒。

2014年11月24日是佳美娜重生20年的纪念日,人们举办了一场庆祝会来庆祝此纪念日。如今,佳美娜在智利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万公顷。此外,该品种在波尔多、意大利北部、阿根廷、加州、中国以及新西兰一些地区也有种植。智利一些很受欢迎的葡萄酒都是由佳美娜、赤霞珠和其他波尔多品种混酿而成的。如今,佳美娜已成为智利标志性的葡萄品种,采用佳美娜酿造的葡萄酒受到各地消费者的追捧。

酿酒师揭密中国人为何爱喝葡萄酒


在中国,白酒已经不再是一统天下的格局。葡萄酒越来越多的被人所熟知并经常饮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着中国消费者饮用葡萄酒?最近,三位中国酿酒师向CNN记者克里斯蒂斯托特(KristieLuStout)分享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红樽坊葡萄酒经销公司(RubyRedFineWinefounder)的创始人周巳晨(SimonZhou)认为,对中国人来说,和谁一起喝酒是非常重要的。很少有人会独自饮酒,更多的人是和朋友,或者在聚会上和一群人一起喝酒。实际上,美国人在用餐时与自己的配偶一起喝点儿酒的做法,在中国是非常奇怪的。通常,中国人不会自斟自饮,也很少和另一半喝几杯,这也有可能是一人特别喜爱喝酒,而另外一个人滴酒不沾。葡萄酒爱好者们往往聚在一起,共同享受饮酒的乐趣。在中国,志趣相投的人往往会在一起喝酒,这样,人们会结交各种各类的人,这是管理人脉的一种方式。

怡园酒庄(GraceVineyards)的董事长陈芳(JudyChan)发现,在她最先接触的一些消费者中,很多人将葡萄酒视作一种潮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中国,饮用葡萄酒往往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另外,关于中国人将各种价格不菲的葡萄酒混到可乐中喝这一让斯托特难以理解的现象,他就请教了周巳晨和陈芳。

听到这个问题后,三位中国酿酒师都笑了。因为,在接触葡萄酒行业以来,他们从来没见过有人将葡萄酒与可乐混着喝。龙凤美酒顾问(DragonPhoenixWineConsulting)的创立者之一赵凤仪(FongyeeWalker)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肯定存在一定的诱因。因为这种事情的确发生过。如果是20年前,她也可能会把葡萄酒和可乐混着喝。因为当时,很多进口葡萄酒的单宁比较粗糙,口感并不是非常好。而现在,进口葡萄酒的品质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现在在中国,她也从未见到有人把葡萄酒和可乐混着喝。

葡萄酒企业切不可将酿酒师只作“摆设”


酿酒师对于葡萄酒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也对葡萄酒的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很多企业也愿意花下重金聘请知名酿酒师,但是酿酒师的作用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花重金聘请回来的酿酒师,很多企业只是用其名,甚至不需要其实。把酿酒师当作花瓶,每年过来一次指导一下就行了,其余不用管,我们自己来。但只要把这信息传播出去,甚至还要打上他的大名。认为这样消费者就买账了。

先不说这样有没有大材小用,单是这样做就有对消费者欺瞒的嫌疑,如今消费者虽然注重葡萄酒的品牌,但是质量确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首要原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如今大火的《芈月传》,虽有知名的孙俪、刘涛主演,导演也是资深的郑晓龙,观众为何不买单一致吐槽呢?同样,若是葡萄酒不够优质,挂上谁的大名也是不足以挽救的,企业若只是将酿酒师作为摆设,挂上大名来欺瞒消费者,不如花时间想想如何将质量做到更好,真正留下消费者的心。

葡萄园采收后会经历什么?


春、夏季的葡萄园景观比较相似,郁郁葱葱的葡萄藤为了新一年的开花结果而努力汲取养分。而采收季过后,酿酒师们都忙于酿酒,葡萄园又会有那些变化呢?

为来年的生长季作准备

在葡萄生长季中,嫩芽会在叶子和修长的绿色新枝之间生长,这些嫩芽在采收期间和采收后都会被保留。嫩芽一旦形成,当年就能在芽管内发育成熟,形成完整的微型结构,然后在第二年春天长成新枝、叶子、花朵和卷须,结出果实。因此,虽然葡萄藤冬季时在休眠,但实际上它是在为来年的生长季作准备。

天气

在冬季气温极端的地区,霜冻经常会导致新芽死亡,在某些情况下,葡萄藤本身也会被冻死,导致葡萄大量减产。面对这种情况,酒庄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对葡萄藤进行培土保暖或者在葡萄园内放置加热器。在冬季过于温暖的产区,葡萄藤在一年内可能会结两次果,这样不但葡萄藤没有机会休养生息及储存能量,而且结出的果实和酿出的葡萄酒质量也不是最好的,不过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修剪

冬季时酒庄需要对葡萄藤进行仔细修剪,以保留适当数量的芽眼,这样来年春天葡萄藤不会长出过多新枝,叶子和果实的数量也不会超出酿酒师的期望。如果葡萄藤结出过多果实,可能会导致果实质量下降,因为每串葡萄汲取到的养分更少了。同样,如果不控制葡萄藤的树冠生长,果实也获取不到充足的营养。如果葡萄藤的叶片过于茂盛,可能会遮挡住果实,使其在春、夏季时不能获取完全成熟所需的充足阳光,这意味着葡萄酒将减产。因此修剪是葡萄园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夏季能够控制多余的枝叶,在冬季也能控制下一个生长季葡萄藤嫩芽的数量。

葡萄藤冬眠实则是在养精蓄锐,因此冬季的天气情况和葡萄藤的修剪等都对来年的葡萄生长季起着重要的作用。

甜红葡萄的3种采收与种植方式


甜红葡萄酒是一种甜酒。但是甜葡萄酒不等于带甜味的葡萄酒,这种甜必须是纯天然的,完全来自于葡萄本身的糖分,而非人为添加糖所勾兑出来的甜。甜红葡萄酒对于葡萄的采收和种植要求严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葡萄园里有几种采收与种植方式:

1.贵腐菌(BotrytisCinerea):

这种霉菌会散布在葡萄皮上,把葡萄里面的水份逐渐吸走,留下浓缩过的葡萄汁在葡萄里。只不过这种菌只有在温热而且潮湿的地区才会快速繁殖,而且为了要采收到好的葡萄采收时要用人工一颗一颗的采,十分费功\夫。用这种方式取得葡萄酿造出来的酒又称为贵腐酒。

2.冰冻法:

把熟成的葡萄留到葡萄藤上一直到冬天结冻后才采收,采收时因为葡萄里的水份被结冻,所以用这种葡萄压榨出来的葡萄汁十分浓稠甜度也高。用这种方式酿造出来的酒称为冰酒。

3.风干法:

在葡萄快要成熟时在葡萄梗与葡萄藤连接的地方弯曲使水份无法进入到葡萄里,这样可以使葡萄里的葡萄汁变浓。用这种方法的酒厂现在已经很少了,不过18世纪时法国普罗望斯区和意大利用这种方式种葡萄却很流行。据说18世纪南非的甜酒VindeConstance酿造时所用的葡萄也是用这种方法取得。

勃艮第阿里高特:酿酒师的情怀之选?


虽然阿里高特是勃艮第第二大重要的白葡萄品种,但人们谈起勃艮第的显赫声名时却鲜少提及阿里高特,似乎忘记了这个品种曾经也和霞多丽一起在勃艮第风土最好的山丘上比肩。

白葡萄品种阿里高特(Aligote)在法国的种植面积约有2,000公顷,其中1,800公顷种植于勃艮第(Burgundy),北至夏布利(Chablis)南到马贡(Maconnais)都分布着它的踪迹。

勃艮第最早关于阿里高特的种植记录是17世纪。DNA研究显示它是白高维斯(GouaisBlanc)和黑皮诺(PinotNoir)杂交的结果,与霞多丽(Chardonnay)同出一源。这个白葡萄品种曾一度和霞多丽一起种植于勃艮第风土最好的山丘上,比如科尔登-查理曼园(Corton-Charlemagne)和蒙哈榭园(Montrachet),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喜欢将阿里高特和霞多丽作对比。在卓越风土上精心培养出来的阿里高特甚至能酿造出比霞多丽更宏大、更丰富的葡萄酒。

经典的勃艮第阿里高特呈现淡金黄色色泽,开瓶后缓缓散发出一系列白色水果、白色花朵、桃子、柠檬、椴树、合欢花、榛子、青苹果甚至是柑橘类水果的香气,入口非常清新,带有一丝咸鲜风味和果味,酸度佳,余味长。年轻的阿里高特美味清新,表现出更多植物的气息,陈年之后更具魅力,风土所赋予的特征也会渐渐展露出来。

在配餐方面,阿里高特可以说是多面手。这类葡萄酒可以作为餐前的开胃酒,也能够作为河岸野餐烤肉、炉边聚餐时的配酒。阿里高特葡萄酒与新鲜鲈鱼、贝类和牡蛎等海鲜是非常理想的搭配,这些海鲜能够很好地提高酒款的咸鲜风味,酒款也可以为海鲜增添微妙的风味,尤其是一款稍微陈年过的阿里高特。当然,烤家禽、烤猪肉和奶酪等菜肴与阿里高特搭配也能相映成趣。

那么如此独特的品种为何如今只是鲜为人知的配角呢?19世纪后半叶之前,阿里高特还是勃艮第的宠儿,在勃艮第风土卓越的地方一排排阿里高特与霞多丽比肩生长。19世纪60年代,根瘤蚜虫席卷勃艮第,包括阿里高特在内的葡萄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葡萄园里逾半数的葡萄藤被连根拔出。

很多人认为阿里高特需要栽培15年之后才能酿造出卓越的葡萄酒,而且花期和成熟期都较早,容易受到春季霜冻和霜霉病的侵扰,成熟期却较晚,面临雨水的威胁,所以要培育出精致的阿里高特需要人们耐心地照料和细心关注。或许黑皮诺已经分去了勃艮第人极大的精力,人们无力再去为另一个白葡萄品种而伤神,所以根瘤蚜虫灾害之后,酒农们重新种植葡萄藤时便摒弃阿里高特并纷纷以更易打理的霞多丽取而代之。

被人们渐渐忽略的阿里高特退居勃艮第主流市场。1937年,随着勃艮第各产区逐渐获得法定产区AOC的认证,阿里高特也获得了它的首个认证,但人们只能在阿里高特酿造的勃艮第葡萄酒上标注大区级(Regionale)葡萄酒或者勃艮第阿里高特(BourgongneAligote)。所幸,阿里高特毕竟在勃艮第这片复杂的土地上辉煌过,多少有些拥有与众不同的优越性,一些有情怀的酿酒师们自然放不下这个品种。

1997年,在罗曼尼康帝酒庄(DomainedelaRomanee-Conti)的联合掌门人奥贝尔德维兰(AubertdeVillaine)和妻子帕梅拉(Pamela)的努力下,夏隆内丘(CoteChalonnaise)的布哲宏村(Bouzeron)的葡萄酒获得了AOC的认证。在勃艮第44个法定产酒村中,这是唯一一个以阿里高特作为法定品种的产区。德维兰觉得与阿里高特尤为亲近,也认为只有阿里高特与布哲宏村的风土最契合,他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阿里高特品种保护园。

德维兰家族酒庄(APdeVillaine)当前的庄主、德维兰先生的外甥皮埃尔德波诺瓦(PierredeBenoist)对于阿里高特也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他认为:阿里高特比霞多丽更能展现由海洋化石演化而成的勃艮第土壤所赋予的矿物质特征。浪漫于酿酒而言几乎是不存在的,但种植阿里高特是一件充满激情和浪漫的事情。勒弗莱酒庄(DomaineLeflaive)的前酿酒师、生物动力法倡导者皮埃尔莫雷(PierreMorey)便酿造着整个勃艮第最为出色的阿里高特之一,他同样相当坚定地认为阿里高特是最能够表现勃艮第风土赋予的矿物质风味的品种了。

过去五年以来,勃艮第阿里高特因其活力十足、清新爽口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葡萄酒爱好者赏识,其名气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人们渐渐地想起了这个被遗忘的品种,或许未来它能重新与霞多丽并肩在勃艮第的山丘上呢。

采收季 葡萄园内都要做好哪些工作?


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葡萄酒的酿造中也是如此。葡萄采收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所得酿酒葡萄的成熟状况,从而间接地决定了最终成酒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那么在采收过程中,都要考虑些什么问题?做好什么主要工作?本文将简要为您解答。

1.选择正确的采收时机

葡萄园内的所有采收工作都始于此。早在八月,葡萄种植者们就开始逐地块地观察葡萄的成熟状态,并摘取样本品尝,或使用仪器测量葡萄中的糖分含量以确定其成熟度。如果葡萄采收过早,那么用其酿成的酒则会过酸,酒精度低并且生青味明显。如果采收太晚,成酒的酒精度则过高,香气也主要为炖煮水果等气息,缺乏活力。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选择最恰当的采收时机能从源头保证成酒中各要素的平衡。

除了糖分含量的确定,种植者们还需综合考虑葡萄园中的风土、所采收葡萄品种的特点、所酿葡萄酒的风格和采收期间天气状况等因素,来确定采收时机。准确的采收时机除了采收的日期,还包括一天当中最佳的采收时刻,一般清晨、傍晚甚至夜晚是葡萄种植者们的最佳选择,因为在这些时间段采收能避免太阳曝晒,得到的葡萄也更新鲜健康。

2.不同葡萄酒的酿酒葡萄采收顺序

从大范围来看,起泡酒的酿酒葡萄是最先采收的,因为这类葡萄酒需要较低的酒精度和较高的酸度。白葡萄的采收一般先于红葡萄,因为后者达到完全成熟状态所需的时间比前者要长。而晚采收葡萄酒(LateHarvest)和冰酒(Icewine)的酿酒葡萄的采收则更晚,因为这类葡萄需要达到更高的成熟状态,甚至是脱水浓缩糖分的状态。

3.选择合适的采收方式

葡萄园内的采收方式主要有机械和人工两种方式。机械采收成本低,且非常高效,该方式通过摇动葡萄树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收获大量的葡萄,可以避免葡萄在进入酿造环节之前因为采收周期过长而氧化变质。人工采收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但其优点在于细腻温和的手工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对果实的损伤。因此对于一些追求葡萄在酿造前完整状态的葡萄种植者来说,人工采收是其首选。

此外,这两种采收方式的选择还受限于诸多因素,例如产区的法律规定、葡萄园的地形地势、葡萄树的整形方式以及树龄和葡萄品种,例如娇贵的葡萄品种如黑皮诺(PinotNoir)等就需要人工采收。

4.快速转移采摘下来的葡萄

采收下来的葡萄需要立刻转移至酿造车间内开始加工或者降温保存,否则葡萄会因为堆叠在一起而升温氧化,从而使所酿酒液品质受到影响。

采收后的葡萄通常还需经去梗、筛选和破皮等程序后才进入我们熟知的发酵阶段,此后再经历桶陈、澄清和瓶陈等程序才能上市与消费者见面。对葡萄酒这种颇为精致娇贵的饮品而言,从种植到装瓶的每一阶段都需严格把关,精心呵护,可以说每一瓶葡萄酒都称得上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结晶。

跟着我左手零食右手红酒杯


弗吉尼亚州的克里夫顿有一家名为天堂之泉(ParadiseSpringsWinery)的酒商,他们三年来每年都会选择一个月,坚持开班授课教大家用红酒搭配零食。刚开始做起这个事情的时候还稍微有点不好意思,只有会员内部要求了才开;但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在那样的小地方每个课时都满员,一群人自掏腰包25美元前来学习。而且令商家惊讶的是,学员并非他们原本所想象的年轻人,而是下至25上至65的无差别年龄组(不过男性的比例更高)。

在华盛顿,有一个2010年发起的叫华盛顿小酒鬼(YoungWinosofDC)的群体,旨在组织和推广轻松、教育性的红酒活动。发起人JessHagadorn,曾经在华盛顿的都市烹饪与娱乐节目(MetropolitanCookingEntertainingShow)上推广过食物搭配葡萄酒。薯条配白酒,越脆越有,她在会上说到。

在美国的另一端,红酒作家AnthonyGiglio在洛杉矶的美食美酒节上也曾经出售他公开课的席位,垃圾食品搭配指南,一节课要75美元,而且居然火速卖完了,不知道里面来猎奇的比例是多少。

总体来说,零食配红酒可以遵循以下最基本原则风味互补,或者风味形成鲜明对比,而不是直接简单叠加。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选出的一些建议,请跟我摆好姿势:

1.甜甜圈搭配莫斯卡托白葡萄酒(Moscato)

莫斯卡托本身愉悦活泼的特点,以及桃、杏和葡萄果香会和甜甜圈更为直接霸道的风味契合,从而创造出繁复的口感。

2.麦乐鸡(或炸鸡块)搭配法国汝拉产区(Jura)的出品

汝拉除了葡萄产区,也是美味鸡肉的产地,所以能不把它们搭配在一起吗?尤其是夏龙堡的黄葡萄酒(VinJaune),它那漫不经心的咸味特质和炸鸡块那斩钉截铁的咸天生一对。

3.薯片搭配霞多丽(Chardonnay)

轻盈易入口的霞多丽和咸鲜香脆的薯片,看文字描述就知道它们应该走在一起。

4.牛肉干搭配澳大利亚红酒

澳大利亚红酒那瘦削、富有香料味的口感就像是肉类零食的额外调料。同理,我相信辣条也是不错的选择。

5.薯条搭配香槟或起泡酒

值得一提的是陈化完美的香槟其微微的面包温吞香气会和薯条的脆皮紧紧依偎在一起。而一般的起泡酒会瓦解土豆本身的淀粉笨重感,丰富的气泡还会有清爽味蕾的效果。

6.芝士汉堡搭配起泡红酒

敦实的牛肉和蓝布鲁斯科(Lambrusco)葡萄的粗粝泥土芬芳天造地设,而酒中的气泡可以平衡肉类和芝士的肥腻感,同时酒中的甜度可以和汉堡的任意一款配料相处融洽不管是色拉酱还是腌黄瓜。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