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关中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陕西春节酒俗 关中喜饮烈酒》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还在吼……”虽然说如今是追求健康的时代,但逢年过节要喝酒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容易忘记克制,变身“酒国英雄”,喝酒“搏感情”,那么今天的饮食文化就为你介绍陕西关中春节喝酒的习俗,切记饮酒适可而止,避免过量伤身。

关中喝酒,若是人多了就要讲究一个座次。主位是“主宾”或者“东家”坐的,是正对门的位置,并不是风水学的坐北朝南坐东向西的位置。倘若你分不清主次,就要看餐桌上的餐布,高高耸起似迎宾仙鹤的,那就是主位。

关中人喜欢喝烈酒,不喜欢南方绵绵的低度酒,也不喜欢北方甜甜的马奶酒,即便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的国字号名酒,在酒桌上都不常见。就像关中的汉子不喜欢吃大米、喝马奶一样,总觉得那些东西没有扯面解馋、得劲。

酒席一开始,主陪就站起来,提议大家为主宾连干三杯:第一杯是感谢莅临、蓬壁生辉,第二杯是仕途通达或财源滚滚,第三杯是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这三杯在坐的各位都必须喝完,因为关中人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而且还要要昂起头来,咂出声来,一滴也不能掉下来,这就叫着“望星空、鸟叫声、挂金钟”,这既是关中人豪气的展示,也是对主宾的尊重,因此有的关中人待客,常常是客人没醉,自己却先倒下了。

接下来,再由陪同人员分主次分别敬主宾,当然主宾也要礼尚往来,回敬在座的各位。若是三二两酒量的主宾,这一轮礼仪下来,就会两眼放光脸泛红晕。

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鱼就上来了。关中的酒席可以不要山珍海味,但不能没有鱼,图的就是“年年有余”的祈富,而有了鱼,当然就要喝“头三尾四”的鱼头酒,当然经过培训的礼仪小姐,也肯定会把鱼头对着主位。

只有等主宾喝了鱼头酒,大家才能依次动筷子捣鱼吃。这一轮礼仪下来,就是半斤八两酒量的主宾,也开始血往上涌脚下生风。不过此时,酒场上的气氛也就更加活跃了。

关中的女人一般不喝酒,能喝的可绝对是海量,若再遇上能说会道的“酒国女豪杰”,那男人们就更不是对手,即使是“酒神”武松在场,恐怕也是过不了景阳岗的。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关中的渭水养育了关中的汉子,关中的黄土孕育了中华的文化。因此关中的酒俗,既展示了关中人守礼、重情、豪爽的性情,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陕西春节酒俗 陕南不会喝就别端杯


民间劝酒常说:“感情深,一口闷”,尤其在年节之际,饭桌上喝酒更是难免的,往往是越喝越有,不醉不归。在我国陕南一带,逢年过节也是如此,当地有话说:“如果没酒量,就不要端酒杯”,否则就是“凡饮一醉方休”了,那么就让饮食文化为你介绍,陕西南部春节酒俗。

在陕南高寒山区,秋收后人们习惯用玉米自酿“烧酒”(白酒),有的人家一年酿数百斤,不卖一两,全部用于自饮。也有人用拐枣、柿子、梨、高梁杆、玉米杆酿酒的,当地流传的民谚说“收罢秋,粮入仓,家家户户酿酒忙”就反映了这一情况。

而在陕南平原地区,春节前几乎家家都要用糯米酿造“黄酒”。人们说“过年做黄酒,显得家富有”,因它是自家酿的,花钱不多,可以让客人放量畅饮,主家不致出现壶空酒尽的寒酸窘迫之状。

所谓“无酒不成宴席”、“无酒不成礼仪”,陕南人爱喝酒说什么“有酒不怪菜”,炒一碗酸菜,或弄几个生辣椒,也宴酒。特别是山里人用大土碗盛酒,豪爽得很,凡饮一醉方休,每逢宴席不灌醉喝倒几个不肯收场。

城里人多喝瓶子酒,平川和山区农村,多喝自烤自酿的柿子酒,秆秆酒、苞谷酒、高粱酒、大麦酒、拐枣酒、阳桃酒等农家烧酒。平时几乎家家都有一缸酒,以备年节和来客之用。

陕南人家,饮酒也有一定的规矩,开瓶或斟第一杯酒要敬给上席的老者或尊者,然后依次斟酒,就餐时先喝“门杯”,然后由主人逐一向客人敬酒,先长后幼,主家成员凡能端起酒杯的,几乎都要上阵敬酒。

另外,陕南人还有用甜酒招待宾客的习俗。甜酒即醪糟,用糯米加特制的甜酒曲酿成,色白汁清,略带酒味,醇香绵甜,含酒精成分10%左右,不善饮酒者也可饮用。

在酒席上,主人热情地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向主人回敬,斟酒曰:“满上”,以杯满为敬;劝酒曰:“干杯”,意在让对方多喝。劝酒时还有碰杯的习惯,并要说一两句祝福对方的吉祥话。

在陕南作客,如果没酒量,就不要端酒杯,这时候应该在未开始斟酒前,就把自己面前的酒杯倒扣在桌上子,这样,主人知你不能喝酒,也就不硬劝你喝了。

陕西酒文化 陕西特色稠酒


在西安,喝稠酒的最好去处,据说,郭沫若1956年来西安时,曾在此处尽享秦地佳肴美味,还喝了稠酒,并且在酒足饭饱以后针对稠酒发表评论曰:不像酒,胜似酒。

稠酒是陕西陕北汉族特色的农家自酿酒。久为人们传唱的热腾腾的油糕摆桌上,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说的正是陕北稠酒,呈米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陕北人也叫它甜酒、浑酒,又因为制作过程有一个蒸为糕的阶段,也叫做糕酒。

各家各户,只在过年时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各家各户的稠酒味道不同,因为酸甜程度各不相同。既有原料的不同,也有工艺的差异。最好的稠酒是酸甜适度的。

近来陕北稠酒声名鹊起,以香甜可口绿色保健而走出黄土地,风行于都市之街衢里巷。稠酒之好,首在普及。在陕北,稠酒是家常饭,更是年茶饭。做稠酒是陕北婆姨们展示厨艺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没有斗酒之类的评比活动,在一个村子里,自有公认做稠酒最好的婆姨。

到腊月做年茶饭的时候,婆姨们常常互相讨教,而淳朴的陕北人总会倾囊相授,更有热心肠婆姨上门指导,甚至越俎代庖。而过年气氛更为热烈。年年如此,使陕北稠酒的工艺更为成熟稳定,浓郁的酒香早已溢出了黄土地,飘向神州四方。

稠酒文化悠久,见诸史册,始于商周时期,至今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内经》里,曾多次提到醪醴,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浆者叫撇醅。《诗经周颂》里有为酒为醴的诗句。《汉书楚元王传》也有元王为穆生设醴的记载,北魏高阳郡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称为白醪。

盛唐时期,古长安(今西安市)长乐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酿造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饮。宋陆游曾说:唐人爱饮甜酒。《清异录》所载李太白好饮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

唐代诗人也多有吟咏,如韩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饴,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饮中八仙歌》里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

稠酒的酒精含量在10度以下,即便是老人和孩子,也可以喝上个一碗两碗。稠酒可加热后饮用,加热时放进糖桂花口感最佳。

酒俗之女儿酒


绍兴是著名酒乡,因此以酒为纳采之礼,以酒为陪嫁之物,就成了绍兴男婚女嫁中的习俗。这里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东西就是女儿酒。女儿酒是女儿出世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做陪嫁之用。

此俗后来又演化到生男孩时也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以朱红,着意彩绘,并名之为状元红,意谓儿子具状元之材。女儿酒十分讲究酒坛,往往在土坯时就塑出各种花卉、人物等图案,等烧制出窖后,请画匠彩绘各种山水亭榭、飞禽走兽,仙鹤寿星、嫦娥奔月、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在画面上方有题词,或装饰图案,可填入花好月圆、五世其昌、白首偕老、万事如意等吉祥祝语,以寄寓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这种酒坛被称为花雕酒坛。女儿酒原是加饭酒,因为装入花雕酒坛,因此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花雕酒。这种花雕酒存放时间长达20年左右,启封时,异香扑鼻,满室芬芳。花雕又成了绍兴人生儿生女的代名词。即使时至今日,若生了女儿,人们就会戏称恭禧花雕进门。在绍兴的婚嫁酒俗中,除女儿酒外,旧时还有不少名目,如会亲酒、送庚酒、纳采酒等,均由男女各方自家操办。订婚酒是婚嫁全过程中仅次于结婚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是正式婚礼的前奏曲。至今,在绍兴的不少地方,仍重视订婚,要摆酒席,会亲友,所以订婚酒还是一个重要酒俗。

婚礼新人喝交杯酒时,却十分严肃认真,因为从此以后,新婚夫妻要风雨同舟,共同生活,因此这酒对人生具有特殊意义。所以当里面一对新人喝交杯酒时,外面闹房的亲友必须屏息静气,保持安静,不能随便打闹。这是绍兴婚嫁酒俗中又一独特之处。

酒文化酒俗 古时候有哪些酒俗


古代的娱乐工具并不多,所以喝酒成为了很多人娱乐的方法之一。那么关于古时候喝酒的时候,有哪些的酒俗,喝酒有那些的讲究,这些你都知道吗?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一起和小编在中国酒文化中来往下看看吧!

春游必饮酒

唐宋以来,官民有春游饮酒的习俗。唐代留下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侠少,没至春时,结朋连党……并髻于苑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器随时之,遇好囿,则骑马而饮。”《梦粱录》记南宋杭州清明郊游饮酒,贫者亦不例外:“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子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春游饮酒既然普及到这种程度,郊游无酒就简直不可忍耐了,宋代诗人王禹偁《清明》诗中有代表这种情绪的诗句,其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

雪天饮酒

大雪纷飞,屋中拥炉啜酒,是一种境界:幽幽雅雅,“大适融融然”(陶潜语),体味了自己的福分。

清人《帝京岁时纪胜》所载冰床饮酒又是一种境界:“将拖床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入飞。”这真是斗风戏雪,显示出大家的豪爽。

射兔饮酒

金代习俗,每年三月初三,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先射中者为胜家,负家下马跪地,高高捧酒奉胜者,胜者下马接杯饮酒。

游戏之作,处罚似严重了一些,但它在当时确也促进了骑射的技艺,这与某些人朋比营私,只知花天酒地有天壤之别。

花酒之宴

元代宫中常有因花而设的饮宴:碧桃盛开,举杯相赏,名曰“爱娇之宴”;红梅初发,携樽对酌,名曰“浇红之宴”;赏海棠花,名为“暖妆之宴”;看瑞香花,名为“泼寒之宴”;牡丹花开,有“惜香之宴”;落花时节,有“恋春之宴”;催促花开,又有“夺秀之宴”。

除此之外,还有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具诗情画意之时也多煮酒以贺。

小结:古代的时候春游是必须喝酒的,很多的诗人也喜欢在春游的时候饮酒作诗。雪天或者是在射兔的时候,也会饮酒。

拜师、升学的酒俗礼仪


进师酒

过去,凡投师学艺,须先请中人说合,再择日备办筵席,宴请师父、师兄,称进师酒。学徒家长对参加拜师仪式者一一赠送物品以示酬劳。同时签订投师帖,写明学艺时间、遵守行规、尊敬师长、食用衣着等内容。学徒期三年,没有工钱,对意外伤亡事故师傅不负责任。逢年过节,徒弟要向师傅送礼。

满师酒

学徒满师要办满师酒,祭祀鲁班祖师,学徒须向师傅、师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学徒满师如仍随师做活,称半壮,其工钱只能拿师傅的一半。离师作工,或承包业务,不得抢师傅之生意。学艺期满,摆满师酒,谢师傅教诲。师傅赠送徒弟一套工具,徒弟可独立从艺。众亲友也送礼祝贺,主人则设宴谢客。

谢师酒

三年学徒期满,叫满师。学徒满师要办酒,叫谢师酒。办谢师酒时,要把师兄、师叔、师伯都请到,师傅当面向诸位介绍,并请他们在徒弟外出谋生时给予方便。学徒满师后,有的另从别的师傅进行深造,叫做过堂。一般从自己父亲或叔伯处学满三年后,都要另去求师过堂。

敬师酒

学徒在做活和生活上要随时注意敬师。如同席就餐,师傅坐上位,徒弟坐下位;要先给师傅筛酒、盛饭,待师傅开筷了,徒弟才可动筷吃饭;师傅吃完饭放下碗筷时,徒弟也得放下。徒弟搛菜只能搛菜碗中靠自己面前的菜,不可捣掘菜碗。徒弟平时不得与师傅同席饮酒,只有在竖屋时方可喝几杯竖屋酒。

尊师酒

过去师徒、师生之间礼节严格,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学生见老师鞠躬90度,然后站立一旁,老师叫坐才能坐。对馆塾先生特别尊重,江苏徐州丰县一带,村人行走相遇先生时,是学生或晚辈的要下揖(半跪),其余人除拱手问候外,总是让开路,垂手路边。每逢中秋和新年,学生家长总要设酒宴款待先生,通称尊师酒。行业收徒礼仪相当隆重,要行叩拜大礼。收为门下弟子,逢年过节要携礼品去看望老师;老师有病时,弟子应侍于榻前。老师家有婚丧等事时,弟子必须到场,此礼现已不太时行。

毕业酒

清代称功名酒,俗称学酒。民国初期,男女青年,取得小学以上文凭时,向家族及亲友报喜,尊长公(辈分高、年龄大者)率村中绅士敲锣打鼓到村外迎接,名为接风。毕业生称为新相公,接到大厅后,举行拜祖仪式,由礼生导引行三跪九叩礼,念毕业告文。其内容为:前代家风,因文人大启;后世余泽,冀士林之共昌。溯荣盛于曩时,不胜今昔以相感;观沉沦于此日,已形彼此而堪伤。予也少学无成,自顾不暇,故特毕尽厥功,业修同党。兹告先祖,他日彰显姓字,惟望默佑无疆。倘大器再成,合族有庆,不仅斯文有赖,永为国家栋梁。拜祖完毕,入席饮酒,正桌首席一般请启蒙先生上座,谢其教导有方。学校工友向毕业生的家长、亲戚家送喜报,索取财礼。置酒之日,要祭祖、祭坟,备猪羊鸡兔、旗锣凉伞、铳炮唢呐,骑马坐轿,显示一姓殊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习俗自然消失。1997年之后,在一些地方,兴起了吃升学酒的习俗,凡村里青年考取中专、大学的,全村设宴,或放电影庆贺;城市则设家宴,敬谢老师。

古代春节喝什么酒 古时候春节喝什么酒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欢喜团聚,共叙天伦。节日里人们不论是在自家备办筵席,还是合家外出吃饭,喝酒往往是少不了的。都说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那么古时候春节也喝酒吗?古代春节喝什么酒?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

酒从产生的那天起,便开始浸润人类社会,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是酒文化王国,饮酒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过春节饮酒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礼记月令》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新的一年开始时,天子总要亲自行迎春之礼,向上帝祈祷五谷丰登,然后举行宴会,时称“劳酒”。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为庆祝一年的丰收和新一年的到来,就捧上美酒,抬着羔羊,聚在一起,高举牛角杯,同声祝贺。从此,这种聚会便为春节这一盛大节日开了先河。到了汉代,“年”作为重大节日逐渐定型。到了这一天,家人放过爆竹后欢聚一堂饮酒,其乐融融。

唐代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让侍臣应制作诗,歌舞升平。皇帝大臣如此,一般的骚人墨客是夜也往往饮酒赋诗。宋时不仅“守岁”,还有“馈岁”、“别岁”等花样,样样都离不开酒。

明人沈宣有《蝶恋花·除夕》诗云:“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可见饮“分岁酒”,乃是古代除夕大餐的重头戏。

清宫春节如何过?筵宴百桌菜百坛酒百只兽。如《满文老档》中记载天聪六年(1632)“元旦”大政殿筵宴的规模是:每旗各设席10桌,用鹅5只,八旗共设80桌,鹅40只,加上总兵官以上的高级官员另设20桌、鹅20只,总共100桌。

每桌备烧酒一大坛,共100坛。这还不包括皇帝、王公和蒙古贵族宴桌的数目在内。另一件档案中记载,崇德四年(1639)“元旦”大宴用了母野猪8头、鹿22只、狍子70只、酸奶烧酒20瓶,平常酒80瓶,茶24桶,算起来也是100只兽、100瓶酒。

古代春节到来时,人们全家喝椒花酒(椒柏酒)、屠苏酒以防瘟疫,同祝吉祥、康宁、长寿。汉代人们过年时喝的是椒柏酒。据东汉人崔寔的《四民月令》,这是一种“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

据说“椒”是玉衡星精,食用后走起路来都觉得轻快;“柏”则是一种仙药,食用后能驱祛百病,饮了这样的酒,自然身体通泰康安。喝椒柏酒的风俗,一直到南北朝都还很盛行,北周诗人庾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的就是时人过年饮酒的情景。

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意思是年纪小的孩子,过年了就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过年了则意谓着少了一个年头,变老了,因为一年比一年老,故并不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最后喝。

北周庚信则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饮椒花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辞,称之为“椒花颂”。

到了魏晋时期,过年所喝的酒增加了一种,也就是“屠苏酒”。世人普遍认为屠苏酒的配方出自华佗,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

大医家、“药王”孙思邈也很重视屠苏酒的饮用。传说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

正是经过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诸多名家所推崇,无数典籍所传载,以及民间千百年实践之口碑,久而久之,使过年饮屠苏酒形成了民风民俗。遍及全国各地和多个民族,朝野共之,代代传承。

古人十分重视酒礼,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没有一页不提到礼,没有一页不提到酒。酒与礼成了一对孪生兄弟。虽然现在人们不是那么讲究酒礼,但还是要注重最起码的酒礼,就是要礼让长者、尊者、贤者,饮酒要有节制,劝酒不逼酒,使畅饮不致大醉。

传统著名小吃——四喜蒸饺


四喜蒸饺是汉族传统的著名小吃,四种颜色各异的菜,代表了中国最吉祥的祝福:福禄寿喜。下面小编教大家来做这款传统著名小吃四喜蒸饺。

主料:面粉、猪肉馅、

辅料:胡萝卜、鸡蛋、木耳、芹菜、

调料:精盐、酱油、鸡精、白糖、葱、姜、白胡椒粉、香油

做法:

1、准备所用食材:面粉、猪肉馅、

辅料:胡萝卜、鸡蛋、木耳、芹菜

2、面粉用温水和好

3、揉成面团放一旁醒发

4、葱姜切末备用

5、鸡蛋煮熟,取黄

6、胡萝卜、鸡蛋、木耳、芹菜分别切岁末(木耳是提前泡发,焯过水的)

7、猪肉馅中分三次打入水,水和肉馅的比例是1:1,放入精盐、酱油、鸡精、白糖、姜、白胡椒粉等调料搅拌均匀

8、用香油把葱花搅拌一下,最后放入肉馅中

9、醒好的面团做大小均匀的剂子,擀成皮,放入肉馅

10、如图捏一下

11、再将另外两侧捏合,如图所示

12、将四角撑开

13、将胡萝卜、鸡蛋、木耳、芹菜四种碎末分别放入

14、做好的生坯

15、蒸锅烧热,开锅放入蒸7、8分钟即可

酒俗:接风酒和壮行酒


这里所说的接风酒是达斡尔族的习俗,在婚礼的时候,女方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的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的人敬献上一杯接风酒,达斡尔族人也把这种仪式叫做进门盅。来宾一定要把酒一饮而尽,以表示大家已经是一家人了。然后,男家还要摆三道席宴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来的人如果离家远,那一般要在新郎的家里住上一夜,第二天才能走,在送亲人回家的时候,新郎的父母要恭候门旁的内侧,向贵宾一一敬献出门酒。

壮行酒也叫做送行酒,就是有朋友将要远行的时候,身边的人要为其举办酒宴,以表达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在战争的年代,勇士们在上战场执行重大并且有生命危险任务的时候,指挥官们都会为自己心爱的将士斟上一杯烈酒,用酒来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