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艺术气息的酒是世人对木桐酒庄葡萄酒的深刻印象。1924年,木桐酒庄为纪念首次灌装成品葡萄酒,酒庄主人菲利浦•德•罗思柴尔德男爵特意请著名招贴画家让•卡吕(JeanCarlu)为该年的葡萄酒设计了一幅全新的标签,开创了葡萄酒标签艺术化设计的先河。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毕加索为其设计的1973年的酒鬼酒标,也正是这一年,木桐酒庄升级为一级庄。在此之后,每年请著名艺术家为酒标创作,成为了木桐约定俗成的习惯,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不过,如果没有好酒,单独的酒标也绝无可能成就木桐今天的辉煌。木桐酒庄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微气候,庄园种植比例77%为赤霞珠,10%为品丽珠,11%为美乐,2%为味而多。木桐酒具有典型的赤霞珠特征,酒体弥漫着成熟黑加仑子果味、咖啡和烤木香气,单宁劲道,一般需在瓶中陈年7~15年饮用为佳。此外,为了保证葡萄酒质量,木桐酒庄一直沿用人工采摘至今,只有成熟的好葡萄才会被放进篮子里用来酿酒,而在发酵环节,木桐也是当今一直使用木发酵桶的少数波尔多酒庄之一。
木桐嘉棣创立于1930年,由于梅多克(Medoc)产区刚刚经历了1928年和1929年这两个坏年份。当时的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尚未达到现代化的先进水平,所以气候不佳对葡萄酒的质量影响非常大。时任庄主菲利普罗斯柴尔德男爵为保持木桐酒庄葡萄酒的品质和声誉,决定其1930年生产的酒不以“木桐酒庄”标识,而将这种酒命名为“MoutonCadet”,即木桐嘉棣。
“Cadet”在法文中是“小”的意思,菲利普男爵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因此该名称有自喻之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木桐嘉棣是木桐酒庄酒的胞弟。木桐嘉棣系列(BaronPhilippedeRothschildMoutonCadet)是罗斯柴尔德男爵集团(BaronPhillippedeRothschild)旗下的葡萄酒品牌之一。
木桐嘉棣葡萄酒推出时,由于质量超过普通波尔多葡萄酒,且物美价廉,加之木桐酒庄的声誉,因而立即受到市场欢迎,大获成功。市场需求之大,使得木桐酒庄葡萄园的葡萄原料根本不能满足酿酒的需求。所以,从1931年开始,木桐嘉棣改以木桐酒庄部分葡萄,波亚克(Pauillac)和圣爱斯泰夫(Saint-Estèphe)村葡萄园的葡萄酿成,由此迈出了品牌酒的第一步。1932年,为保持酒质量的稳定性,菲利普男爵决定将收购酒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波尔多地区,并制定了严格的收购标准,开创了以高档酒庄声誉带动品牌酒发展的时代。
木桐酒庄副牌葡萄酒(LePetitdeMoutonRothschild)又称为“小木桐”,除了葡萄产自较年轻的葡萄树外,小木桐在采收、酿造到装瓶等工艺与正牌酒相差无几。1993年,木桐酒庄正式发售第一款罗斯柴尔德木桐副牌酒(LeSecondVindeMoutonRothschild),一年后才把副牌酒的名字改为小木桐(LePetitdeMoutonRothschild),“PetitMouton”是菲利普男爵的住所名称,用小木桐命名就是为了纪念这栋建筑物。
木桐副牌葡萄酒一般是由近70%的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和30%的梅洛(Merlot)混酿而成,年产量4000箱。木桐正牌(ChateauMoutonRothschild)每年都会邀请艺术家设计酒标,而小木桐酒标上的图画每年都是一致的,由知名艺术家让•卡路(JeanCarlu)设计而成。
木桐酒庄副牌葡萄酒散发着丰富复杂的香气,带有红色水果、香草和可可的气息,口感圆润优雅,余韵绵长。2016年份的这款酒获得了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葡萄酒评论家罗伯特•帕克(RobertParker)给出的92-94分评分,而另外一位世界权威酒评家詹姆斯•萨克林(JamesSuckling)也给予它95-96分的高分评价。
木桐银翼干白葡萄酒(Ailed'Argent)是法国一级庄(FirstGrowth)木桐酒庄(ChateauMoutonRothschild)旗下的一款顶级干白葡萄酒,20世纪80年代初,木桐酒庄上一任庄主女男爵菲利嫔·罗斯柴尔德(BaronessPhilippinedeRothschild)决定种植白葡萄品种,并开始酿造白葡萄酒。
作为木桐酒庄首款干白葡萄酒,菲利嫔女男爵就给这款酒起了一个梦幻的名字“Ailed’Argent”,意为“银色的翅膀”,取名为“银翼”。“Ailed’Argent”取自于她的父亲菲利普男爵(BaronPhilippedeRothschild)在二战时期被捕期间,专门为她创作的童话故事“魔法银翼(Ailed’ArgentlaMagique)”,以此寄托她对父亲的思念。
木桐银翼干白(Ailed'Argent)采用波尔多白葡萄混酿,主要是长相思(SauvignonBlanc)、赛美蓉(Semillon)和灰苏维翁(SauvignonGris),有时也会加入少量密斯卡岱(Muscadelle),先于不锈钢罐中进行发酵,发酵到一半时会连同酒泥将酒液转移至橡木桶中继续发酵。1991年,酒庄发布了首个年份的木桐银翼,这款干白葡萄酒的年产量约为10000瓶,所以在市场上价格不菲。
木桐银翼干白葡萄酒呈浅黄色,入口后香气浓郁扑鼻,接踵而来是新鲜及成熟的果香味如黄桃热带水果及些为的香草味,伴随着有杏仁味。圆润而充沛的口感,呈現其整体的优雅,附干杏桃、蜂蜜味,获得众多葡萄酒评论杂志的一致好评。2015年份的木桐银翼更是获得了詹姆斯·萨克林(JamesSuckling)97分的高分评价,并给予它“香气浓郁,酒体饱满,余味极为悠长”的酒评。
名庄酒(GrandCru)
名庄酒顾名思义就是产自知名酒庄的葡萄酒。如法国波尔多的列级名庄和其他国家著名酒庄的葡萄酒,比如法国拉菲正牌(ChateauLafiteRothschild),美国的膜拜酒作品一号(OpusOne),来自意大利的超级托斯卡纳西施佳雅(Sassicaia),来自澳大利亚的奔富葛兰许(PenfoldsGrange)等。
“GrandCru”这名词在法国一般指波尔多列级名庄或其他产区的特级葡萄园。
酒庄酒(Chateauwine)
酒庄酒又名庄园酒,顾名思义就是在酒庄里面酿造出来的葡萄酒,一般至少符合三个要素才能称之为酒庄酒:一是在适合种植葡萄的地域拥有属于自己的葡萄种植园;二是种植的葡萄不以商品出售,而是自用作酿酒的原料;三是酿造和灌装的全过程都是在自己的庄园中进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此外,各个国家对酒庄酒有各自不同的标准。
酒庄酒传达了来自葡萄、气候、土壤和人文的丰富内涵,象征着传统工艺和高质量、高品味的葡萄酒。所以,酒庄不是以规模和产量取胜,而是以生产高质量的葡萄酒为目标,因此“酒庄酒”也就意味着高档酒。在法文中Chateau这一类的制造商,是根据自己庄园的面积和葡萄的产量来申报产能、产量,是绝对不允许购买异地的葡萄或葡萄汁来加工生产的。
酒庄酒不一定都必须要写“Chateau”字样,这个是波尔多地区的习惯,在勃艮第多数会写Domaine等字样。
酒商酒(Vindenegoce)
酒商酒对应的法语是“Vindenegoce”,通常指葡萄酒贸易公司从葡萄种植者或酒庄处收购散酒来自己调配、装瓶,自己设计品牌进行销售的葡萄酒。通常,酒商酒品质要比酒庄酒差,因此价格也会低。如,拉菲集团下的拉菲传奇(LafiteLegende)就是酒商酒。还有著名的大酒商公司卡斯特,尽管也拥有酒庄,但也是以酒商酒为主。
南非有300多年的葡萄酒酿酒历史,1652年,荷兰人率先登陆这片土地,他们认为这里的气候和土壤十分适合葡萄种植,因此创建了第一个葡萄园,开创了南非的葡萄酒酿造历史。
1688年,法国的胡戈诺派新教徒为逃避法国天主教的迫害来到南非,他们推动了南非葡萄酒酿造业的发展。
由于拿破仑战争切断了法国葡萄酒向英国的供应,使得开普的酿酒业在18世纪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战争后南非向英国出口的葡萄酒量大幅萎缩,加上1886年的病灾毁灭了南非大片的葡萄园,从此南非葡萄酒业几近陷入混乱。
随着1918年南非葡萄种植者合作协会(KWV)的成立,南非的葡萄酒酿造业恢复了稳定,至今,南非葡萄酒业已经发展到拥有葡萄园面积10万公顷,产量达到6亿多升的规模,全国拥有560多个酒窖或葡萄酒厂。
葡萄品种与葡萄酒
南非最重要的品种是白诗南(CheninBlanc)。白诗南别名百诗南,在当地也被称为“斯特恩—steen”。白诗南风格表现多样,可以酿造从清爽的干白到不同甜度的甜酒,特点是清新鲜美、果味丰富和易于入口。但最受人称赞的还是老树龄白诗南酿出的葡萄酒,风味复杂浓郁。
南非最具代表性的葡萄品种是皮诺塔吉(Pinotage),它是南非自己培育的、让南非骄傲的、独特的酿酒红葡萄品种。用皮诺塔吉酿造的葡萄酒香气浓郁、口感粗犷,但也可以酿出口感轻盈柔软、带有红色莓果香气、适合大口饮用的葡萄酒。
南非的葡萄酒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包括红/白葡萄酒、甜葡萄酒、起泡酒等。南非的葡萄酒产业迅速发展,葡萄酒生产商们运用新的酿酒技术,主要种植全世界范围内比较受欢迎的葡萄品种,如:西拉(Shiraz)、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霞多丽(Chardonnay)等。目前,南非是世界第七大产酒国。
16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来到了智利,欧洲的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被带到这片土地上,当时的西班牙传教士在圣地亚哥周边种植葡萄,以提供教会做弥撒用葡萄酒。
智利葡萄酒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走向了世界,由于低税、口味独特等优点,深受大众喜爱。因为智利独特的气候,其生产的葡萄别有风味,为其产出优质葡萄酒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欧洲古老的酿酒方法,使得酿制出智利葡萄酒既有欧洲传统,又不失南美风味,给人一种新旧交叠的感觉。
16世纪欧洲所传入的酿酒技术还不十分先进,那时欧洲人所饮用的葡萄酒大宗还是称为Clairet的葡萄淡酒。西班牙民族后来于中南美洲实行葡萄酒专卖制度,禁止一般老百姓耕种葡萄。这样的措施造成葡萄种植与酿造技术的迟滞,因此无法有新的进步。一直到17世纪时这个禁令才被智利王室取消,除此之外亦鼓励葡萄的耕种。
在根瘤蚜病还未席卷欧洲的时候,智利的有钱领主就开始将法国葡萄引种到智利。DonSilvestreErrázuriz(智利伟大的政客和酿酒师)将赤霞珠(CabertnetSauvignon),梅洛(Merlot),马尔贝克(Malbec),长相思(SauvignonBlanc)、赛美蓉(Semillon)和雷司令(Riesling)引种到智利,还聘用了来自法国的酿酒学家监管葡萄园的运作。
19世纪中期,民主浪潮席卷欧洲大陆,大批皇室贵族纷纷移民美洲避难,许多酿酒师也随着移民潮来到美洲新大陆,为智利当地葡萄种植和酿造注入新技术。当时法国也开始爆发根瘤蚜灾难,很多法国的酿酒世家不甘眼看自己的葡萄园被毁,来到南美寻找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进入20世纪之后智利政局动荡,官僚苛政和高税收使得一度火爆的智利酿酒业进入降温时期。80年代之前,国际上对于智利葡萄酒的印象是在本土销售的平庸之辈,时至今日智利的葡萄酒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在英国和日本及中国等地非常受欢迎。
智利的红葡萄品种之王是佳美娜,这种葡萄的风味跟品丽珠较为相似。虽然佳美娜(Carmenere)源于法国波尔多,却在智利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智利最具特色的红葡萄品种,所酿成的葡萄酒颜色深浓,糖分含量高,酸度较低,单宁柔和,酒体较为丰满。如果成熟度好,口感会非常圆润柔顺,经常带有红色浆果、黑巧克力和胡椒般的辛辣口味。智利生产的赤霞珠葡萄酒跟波尔多地区很相似,都有着辛辣、质朴的风格。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佳美娜(Carmenere)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94年11月24日,法国葡萄酒学者在智利迈坡(Maipo)卡门酒庄的葡萄园中再次发现佳美娜后,它才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为了庆祝佳美娜重生,11月24日被智利葡萄酒学会美国分会指定为“佳美娜日”。
欢迎阅读酒库网jiuku365.com红酒频道的《木桐酒庄与酒标设计历史》内容,更多精彩访问酒庄红酒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