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有哪些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酒俗酒礼 | 宜酒时节有哪些》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人们在传统习俗影响下,公认为适宜饮酒的良辰美景,据清代郎廷极在《胜饮篇》中记载的有:

颂椒:元旦饮椒柏酒,屠苏酒。

人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专找朋友共饮。今已扩大为初三——初七。

灯宴:时在农历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宴,十八日为落灯宴,此数日间家家多有宴饮。

探春宴:春时,人们把种的各种花摆在院子里,边喝酒边赏花,然后为花儿们评奖。

花朝:时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吃酒看花。

踏青:寒食前后,春游乐事,在郊外踩踩青草嗅嗅花。

社日:旧时祭祀土神的传统节日,时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唐五驾《社日》诗中写道“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宴幄:春游碰到下雨怎么办?不忙跑,古人早有准备,撑起油布幕,照样吃喝。

访花:赏名贵花卉,常饮之。

庭花盛开:宴饮园庭花间。日期不定,巧妙留下玩乐余地。

修禊:三月前列个己日,出游临绿波、藉碧草、觅芒物、听嘤鸣娱情觞咏之中。其间有一些好玩的方式,但今天想玩就得掏钱。

听黄鹂声:春日携酒听鸟鸣。就算没鸟,酒也不浪费。

送春:怅望送春杯,高兴,酒;不高兴,酒!

新绿:树浓绿,蝶舞樽前映嫩黄。

泛蒲:端午饮菖蒲酒,先喝一次。

观音渡:端午观龙舟,水嬉之乐携酒饮之。在船上饮!同一天有两种理由快活!

避暑会:暑伏,林亭中酣饮。在亭中饮!古人不喜欢饭店。

竹筱饮:夏月暑饮竹林中。竹林?哇!

喜雨:暑天毒热,一雨生凉,昼以酒贺。什么事都有道理。

巧夕:农历七月初七,女饮。男的并没闲着,他们背着女同志喝。

迎秋宴:夏末宴饮迎秋。意料之中的事。

新涨:堤边观潮水,饮之乐。没潮可观的地方听消息,也乐!

中秋:团圆节设酌以饮。正规!

登高:重阳不放杯。

红叶:月叶粲如花,流连觞似舟。名目繁多,象人开会。

好月:不拘何时,醉向月中。

暖寒会:冬寒会友饮酒。

守岁:除夕饮宴迎新春。

对于好酒之士,没有什么日子、什么地方是不适宜饮酒的。(东方印象)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古代的酒礼酒俗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形成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形式生动活泼、姿态万千。
酒与民俗不可分。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中心物质。
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若无酒,缅情先祖、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就无以寄托;婚嫁之无酒,白头偕老、忠贞不二的爱情无以明誓;丧葬之无酒,后人忠孝之心无以表述;生宴之无酒,人生礼趣无以显示;饯行洗尘苦无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无以倾述。总之,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
早在夏、商、周三代,酒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就已紧密相连,并且公式化、系统化。当时,曲蘖的使用,使酿酒业非凡发展,社会重酒现象日甚。反映在风俗民情、农事生产中的用酒活动非常广泛。
夏代,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七月(豳风)》)此诗描绘的是一幅先秦时期农村中乡饮的风俗画。在开镰收割、清理禾场、农事既毕以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屠宰羔羊,来到乡间学堂,每人设酒两樽,请朋友共饮,并把牛角杯高高举起,相互祝愿大寿无穷,当然也预祝来年丰收大吉,生活富裕。
周代风俗礼仪中,就有冠、昏(婚)、丧、祭、乡、射、聘、朝八种,大多又酒冠其中,有声有色。例如:男子年满二十要行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在冠礼活动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文化史》),庆贺自己走向成熟。此间无论是味菁的醴,还是味浓的酒,都成为祝福生命的圣水。
周代的婚姻习俗,已经走向规范化、程式化,由提亲到完婚,已形成系统,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讲究,男子若相中某一女子,必请媒提亲,女应允后,仍有纳采、问名、纳吉等过程。婚期至,“父醮而命之迎,子承命以往,执雁而入,奠雁稽首,出门乘车,以俟妇于门外,导妇而归,与妇同牢而食,合卺而饮。”新婚夫妇共同食用祭祀后的肉食,共饮新婚水酒,以酒寄托白发到老的愿望。周代时兴射礼,虽等级有三,但“凡射,皆三次,初射三耦射;再射三耦与众耦皆射;三射,则以乐节射,不胜者饮。”酒在射礼中成为败者的惩罚之物,情趣无穷。
周代乡饮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活动过程中,“凡宾,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
三代风俗礼制作为传统文化,它“集前古之大成,开后来之改政”(《文化史》,传承沿袭,不少风俗现象仍保留至今,近现代民间习尚的婚礼酒、丧葬酒、月米酒、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在周代风俗文化的“八礼”中寻到源。
时推风移,民谷活动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形式乃至活动情节均有变化,然而,唯有民俗活动中使用酒这一现象则历经数代仍沿用不衰。
生期酒:
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届时,大摆酒宴,至爱亲朋,乡邻好友不请自来,携赠礼品以贺等。酒席间,要请民间艺人(花灯手)说唱表演。在贵州黔北地区,花灯手要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个仙人,依次演唱,边唱边向寿星老献上自制的长生拐、长生扇、长生经、长生酒、长生草等物,献物既毕,要恭敬献酒一杯,“仙人”与寿星同饮。
婚礼酒:
提亲至定亲间的每一个环节中,酒是常备之物。打到话(提媒)、取同意、索取生辰八字,媒人每去姑娘家议事,都必须捎带礼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婚期定下,男家又酒肉面蛋糖果点心一应俱全,躬请姑娘的舅、姑、婆、姨,三亲四戚。成亲时,当花轿抬进男家大院,前列件事就要祭拜男家列祖列宗,烧酒、猪头、香烛摆上几案,新人双脆于下,主持先生口中念念有辞,较后把猪头砍翻而将酒缓缓洒于新郎新娘面前。之后,过堂屋拜天地,拜毕,新人入洞房,共饮交杯酒,寄托白头相守、忠贞不二的爱情。洞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酒宴者敬酒表示致谢,此时,小伙们少不了向新婚夫妇劝酒,高兴起来,略有放肆,逗趣、玩笑自在其间,婚礼酒宴充满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
月米酒:
妇女分娩前几天,要煮米酒1坛,一是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满月,要办月米酒,少则3、5桌,多则2、30,酒宴上烧酒管够,每人另有礼包1个,内装红蛋、泡粑等物。
祭拜酒:
涉及范围较宽,一般有两类,一是立房造屋、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凡破土动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办酒菜,在即将动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鲁班是工匠的先师,为确保工程顺利,要祭拜鲁班。仪式要请有声望的工匠主持,备上酒菜纸钱,祭拜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梁、立门均有隆重仪式,其中酒为主体。二是逢年过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酒菜,燃香点烛化纸钱,请祖宗亡灵回来饮酒过除夕,此间,家有以长幼次序磕头,随及肃穆立候于桌边,三五分仲后,家长将所敬之酒并于一杯,洒于餐申述四周,祭拜才算结束,全家方得起勺用餐。在民间,心有灾难病痛,认为是得罪了神灵祖先,于是,就要举行一系列的娱神活动,乞求宽免。其形式仍是置办水酒菜肴,请先生(也有请花灯头目)到家里唱念一番,以酒菜敬献。祭拜酒因袭于远古对祖先诸神的崇拜祭奠。在传统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神,若有扰神之事不祭拜,就不会清静。

关于儒家的酒礼与酒俗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较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较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婚宴上应注意的酒礼与酒俗


在婚宴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宾客想公开对新人表达祝贺之意,敬酒活动于是展开,并且会在男傧相安排之下,陆陆续续进行。在场面盛大的婚宴上,务必准备麦克风,让每一个向新人敬酒的宾客都有麦克风可使用,让宾客就着麦克风向新人敬酒。你会发现,把整个婚宴敬酒过程录影保存下来,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经由录影,如此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将得以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录,并在日后带给你许多的乐趣。无论是在排练晚餐会抑或正式的婚宴上,敬酒都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
不过,就如同种种历史久远的礼仪一般,敬酒时,也有若干礼节应该加以遵循。例如接受敬酒的人不必喝美酒,只须坐在座位上,微笑面对敬酒者。
要敬酒时,如果席间有10位宾客甚或更多,务必站起身来。如果是在人数较少,彼此都熟识的场合上,则可以坐着敬酒。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可以先说句开场白,如“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想向某某先生敬个酒”;或者也可以不必说得那么正式,只要声音比正常说话时大一点说“现在我想说一些话”。不过,如果你是以敲杯沿的方式来引他人注意,可千万不要太过用力,像我自己至少就曾经三次用力过度,而把杯子都给敲破了。
婚宴上每一次敬酒时间不宜超过3分钟。因此,应该避免东扯西拉没完没了。向新人致意时,话语中可以表达关怀、幽默风趣、率真感人,甚至可以戏谑,这些都无伤大雅。你的态度可以严肃,也可以机敏谐趣。不过,较重要的是,你应该事先演练一番。

民族酒俗婚礼


在我国,喜庆热闹的婚酒,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讲究。各地婚礼酒俗,你知道多少?
“无酒不成婚”这种习俗并非仅在汉民族中传承,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这一传统,只是内涵和形式更加多样。例如满族人喝交杯酒,是在新郎替新娘揭下头盖巾后,先有娶亲一方太太捧酒请新郎眠一口,再由送亲方太太捧酒请新娘眠一口,然后双方太太交换酒杯,各请新郎新娘再眠一口。
怒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比较欢快热闹的场合,如果将某人视为知己时,便要与他喝“同心酒”,即两人腮贴腮嘴挨嘴,一手搂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饮,一饮而尽。置身于这种情深意浓的场景,即使是平日滴酒不沾的人,也难以推脱。只有喝了这同心酒,才算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门巴族人举行婚礼,得有路旁敬酒的举动。男方不到女方家,而是半路迎亲。他们带上几筒酒,并在筒边抹酥油,请新娘途中喝三次,象征吉祥。路旁的小伙子们会在此唱上劝酒歌,直至新娘将酒饮尽为止。
土家族婚礼仪式相当隆重,他们举行婚礼时,也将成年礼一同办了。一般情况下,新郎新娘会在婚前一日行冠礼。新郎穿戴一新,先行祭祖,然后摆酒宴,由九个末婚小伙祝酒到贺,媒人给新郎敬酒一杯,同时说八句敬酒词。而女方的冠礼是在家举行,寨中姑娘来“伴嫁”,吃“戴花酒”。
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酒,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
汉族婚礼仪式之“合卺酒”。合卺酒,有的地方也会称之为“合欢酒”,其实就是现在的“交杯酒”。合卺的本意是把一分为二的葫芦,合成一完整器物。因为葫芦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不但象征着夫妻从此合二为一,永结同心,并含有让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意。

酒礼之道


白酒酿造以后,产生相关饮酒的礼节:如饮酒时座位的规定、倒酒的次序,敬酒、祝酒、干杯以及相关的民俗等。古时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礼道是人们共同遵守的饮酒准则、规范和礼节,多择期或遇典礼才饮酒,饮酒时讲究礼节,必须敬天、地、祖先等,然后主宾互敬,此谓礼仪之道,于浅斟慢饮中欣赏酒中五味。
民间饮酒的礼仪也是从祭祀礼仪发展而来。主人和宾客饮酒要互相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入座次,长辈让晚辈饮酒,晚辈才可饮酒,长辈杯中的酒没饮尽,晚辈不可饮完。倒酒也要遵守尊卑长幼的次序,古代的饮酒礼仪分四个步骤,即拜、祭、啐、卒爵。拜即饮者先做出拜的动作,表达敬意,把酒倒在地上一点是祭,乃祭祀拜谢大地生养之德,啐是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卒,有“较后”、“干杯”的意思;爵,是古代酒器。卒爵就是“喝较后一杯酒”,仰脖一饮而尽,这是古老文明的体现。
酒辞源于古时祭祀,酒辞表现为祭辞则庄重,婚嫁等喜事则表现为祝辞。在酒席宴上,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叫酢,通常敬酒时,要说几句敬酒词,客人互相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客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文章来源:cnwinenews.com时,敬酒人和被敬酒人要“避席”起立,以示尊重,一般敬酒以三杯为度。
古代敬酒讲究礼仪,由谁敬酒,敬酒的快慢缓急,先后次序,都有礼数要求。古代家族饮酒先拜天,后拜地,接着拜神明和祖先,然后族人敬酒给族长,晚辈敬酒给长辈,儿女敬酒给父母,同时说些祝酒的话,也有请戏班唱戏助兴的。古时候,酒的用处是献给君王、诸侯,祭祀皇天后土和神灵,也是招待宾客的需要,越礼而行酒,不仅在朝廷的正式场合不允许,就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遭到指责。在现代生活中,敬酒也要讲究长幼、尊卑、社会地位,一般要先外后内,先宾后主,有几位宾客同席,要一一敬到。
壮族、彝族、羌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盛行交杯酒、交臂酒、转转酒等礼仪,宾主互相敬酒。宾饮主杯中酒,主饮宾杯中酒,称为交杯酒,主宾曲臂相交,各饮各杯中酒,称为交臂酒。
转转酒。主宾围坐,由长及幼依次端起酒杯或酒碗,喝一口酒,或用竹管、木管、麦杆等空心管,插入酒坛依次吸一口咂酒,轮回传饮,至醉方休,称为转转酒、杆杆酒,这些宾主之礼,都是民族好客敬礼的光荣传统。
晏子说:“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即醉而出,并受其福,宾主之礼也。醉而不出,是谓阀德,宾之醉也。”这是宾主酒礼在酒量上的规定,客人酒足饭饱,主人已经尽到地主之宜了。

酒德与酒礼 先德后礼


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风格。酒德两字,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和《诗经》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作为一种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较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古代的酒与酒礼


美酒从很早之前开始,便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礼”密切相关。周代已称王所赐之酒为“礼酒”。“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相通,应非巧合。为防止饮酒过量而失礼,对其本身也制订了一套办法,称为“酒礼”。在朝廷宴席上专设有监督礼仪的职官。
《诗经-小雅-宾之初宴》中描述道:当与宴者未醉时,仪表庄重,举止得当。而一旦喝醉,则轻举妄动,举止失措,失去礼貌。较后写道:“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三爵不识,矧敢多又。”就是说宴席上有监察礼节的职官和史官,与宴者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却喝多了。醉了的本来不好,但反以不醉的为耻。他们对君臣小宴以三杯为限的礼制都不懂,况且敢于多次劝他们饮酒。
古代诸如朝廷和地方宴会、祭祀天地鬼神、大将出征、凯旋归来、对天鸣誓、节日庆贺等等,都有专门的饮酒礼制。而其中与平民以及一般知识分子较为接近的,则是宴会宾客、乡饮酒和上巳节的水边祓禊等活动仪式。
古代贵族宴会宾客必然备酒,并由宾中之一位年高有德望者先持酒行酹地祭神之礼,称为祭酒。后遂以“祭酒”为尊者之代称。演变至后世,京城太学校长亦被称为“国子监祭酒”了。
为表示对人材的尊崇,从周代开始,国家即订有“乡饮酒”之礼。《仪礼》中规定,各乡校学子学习满三年后,要考察各人的道德和技艺,然后将其中的贤者和能者推荐给朝廷,并由乡大夫主持设宴送行。在这种场合有一套敬酒和酬答的仪式。这种礼仪,也适用于乡大夫宴请地方贤者,以及州长宴请参加地方比试射箭的人。此外,作为五百户人家首领的党正,在每年底举行腊祭时,也召集乡绅行乡饮酒之礼。
古代统治者巧妙地借酒,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礼教,染上了一层夺目的色彩和诱人的香气。酒在封建家庭的礼仪中,也被派有特殊用场。每年正月初一、冬至,以及每月初一和十五日的全家祭祖之礼上,都有家长给各神主斟酒并酹酒于地的项目。遇家庭大事,同样要举行此类仪式。在规范化的家用祭品中,也有酒注、酒杯等器物,看来已经成神的死人,也是离不开酒的。
与其说以酒祭神,倒不如说是人们一次春游野宴的机会。杜甫的《丽人行》,就记述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杨贵妃等贵族在这天于曲江池边恣意游乐、饮宴的情景。

清明时节谈酒的起源


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在酒类知识科普中介绍了很多酿酒的工艺、饮酒与健康的关系等等,那么既然从古时就有清明饮酒的习俗了,现在回到较根本的一点上,酒的起源是什么?对于酒的起源据史书记载的说法引录五种:

1.上天造酒说:在窦革所撰的《酒谱》中说“天有酒星,酒之作也,与天地并矣”。此说认为天地与酒同龄,天上的酒星就是用来作酒的。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经常喝得大醉,被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当然谁也不相信酒是上天造的,只是酿造的历史实在是太久远了。

2.猿猴造酒说:古代山林,果实盈野,猿猴以采食野果为生,夏秋季节,硕实累累。它们将吃剩下的果实、果皮扔在岩洞石缝中。这些果实、果皮腐烂时,果皮上的野生酵母菌使果实中的糖分自然发酵,变成酒浆,这就是天然形成的果子酒,人们把这种酒称为“猿酒”。

3.黄帝造酒说:古代人们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传说表明,在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酿酒。当时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酒泉之法”并曾有“汤液酒醪”之论,因此,后人也曾尊他为酒的创始人。西汉人所著《孔丛子》有“尧酒千盅”之句。而唐朝陆龟蒙甚至编了一个关于舜的父亲瞽叟用酒加害舜的故事。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显然,他们认为,酒的发明并不是由杜康、仪狄所作,而是要早得多。据说《神农本草》已著酒之性味,也就是酒在神农时代已经发明了。黄帝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华夏民族智慧的化身,很多发明创造以及许多美丽的传说都可能出现在黄帝时期。

4.仪狄造酒说:在史籍中有多处提到过仪狄造酒,认为仪狄是造酒的鼻祖。"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能进行这种总结推广工作的,当然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书中认定仪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员,这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书载仪狄作酒之后,禹曾经"绝旨酒而疏仪狄",也证明仪狄是很接近禹的"官员"。

5.杜康造酒说: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吟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自此以后,认为酒就是杜康造的说法就比较多了。传说杜康小时候放羊,晌午在酒泉沟吃饭,那儿桑树丛生,且有清泉,杜康常在此处缅怀先祖,饭难下咽,将饭食扔进身边的桑树洞里,日积月累,剩饭积得很厚,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邻居给了他一些曲粉,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树洞里的饭被曲粉发酵成了酒。杜康饮了些酒,才发现它能为他解忧肋兴。他认真总结了“空桑积饭”和“加曲发酵”的道理,开始了酿酒。

清明思故人,可以小饮几杯怀古,但切记莫要贪杯,适量饮酒才有助健康。(作者邹江鹏)

巫山酒俗之巴乡清酒


长江,这条民族的母亲河,养育了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也滋生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风光旖旎的巫峡两岸,巫峡儿女在崇山峻岭之间繁衍生息,丰富的物产和豁达的生命哲学,使得他们很早就掌握酿酒技术,并在生活中充分享受美酒带来的乐趣。

布依族的民间酒俗


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布依族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唐代时期为“西南蛮”、宋元时期叫做“蕃”、新成立之后才改名为“布依族”,布依族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酒文化。

布依族人对酒十分钟爱,不仅喜欢喝酒,对酿酒技艺也有其擅长独特的一面,酒泉是采用山上的石草根制作、米是自己种植的,布依族人酿制的白酒度数很低,只能称之为米酒,度数在18度左右,虽然度数不高,但是醇香甘甜。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